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借鑒吸收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展現了不同于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不僅重塑了國家發展模式,而且對意識形態建設提出了時代命題。在社會結構深度轉型、技術革命加速演進與國際格局劇烈動蕩的多重背景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引領地位愈加凸顯。意識形態建設水平直接關乎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穩定性與精神凝聚力。把握意識形態發展演進的內在規律,回應現實挑戰并推進路徑創新,已成為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與實踐體系的重要環節,對于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以及提升文化軟實力具有深遠意義。
一、中國式現代化對意識形態建設提出的新要求
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意識形態建設面臨復雜多變的現實環境,需從國家戰略高度提出新要求。
一方面,意識形態工作必須強化引導力和凝聚力,確保共同理想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多元社會中實現有效整合。另一方面,意識形態建設不能再僅僅依賴傳統的宣傳方式,而需嵌入法治化、數字化與制度化的治理體系,實現與現代國家治理邏輯的有效對接[1]。國際格局深度演變、價值觀念激烈交鋒,要求中國必須構建具備全球傳播力和話語權競爭力的主流意識形態體系。在新時代坐標下,意識形態建設需同步推動內容創新、形式轉化與機制升級,提升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戰略執行效能。
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作用
(一)凝聚思想共識,提供精神動力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發揮著統攝全局的凝聚功能,通過統一的價值理念與制度信仰,為全體社會成員提供共同的思想基礎與精神歸屬。在面對復雜多樣的社會利益訴求和多元思想觀念時,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將國家發展目標與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相統一,有效整合社會意志,形成改革發展合力。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牢牢掌握黨對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全面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鞏固壯大奮進新時代的主流思想輿論”。這一制度性安排不僅回應了現代化背景下社會流動性增強所帶來的認同松動問題,還為克服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可能出現的精神虛無與價值迷失提供了路徑支撐[2。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的主流意識形態,能夠激發人民的歷史責任感和奮斗精神,為經濟社會發展注人持久動力,構筑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層精神結構與穩定思想保障。
(二)明確發展方向,堅定道路自信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作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指導思想,承擔著厘清發展邏輯、校準戰略目標的重要任務。在面對復雜環境時,唯有依托穩定的意識形態體系,國家發展才能保持方向不偏、路徑不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黨的領導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為確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道路提供了理論指引和價值導向。堅持共同富裕的價值取向,拒絕照搬西方資本主義發展模式,從根本上確立了具有歷史主動精神的現代化戰略定位。這種方向感與制度自信不僅體現在國家治理理念中,還深刻影響公眾對發展道路的認同度。歷史經驗表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的背后,是堅持馬克思主義這一根本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外部環境不確定性顯著增強的當下,堅定道路自信,已然成為保障國家戰略連續性與政策執行力的核心基石,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正是這一自信的源頭活水。
(三)構建價值體系,引領文化建設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作為文化建設的核心指導力量,承擔著構建價值體系的基礎性職責。國家通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導,構建了清晰的價值導向體系,涵育了貫穿社會各階層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為現代化發展提供了深層的文化支撐。這一價值導向體系強調國家、社會與個人三者有機統一,有效回應了市場經濟發展背景下出現的功利主義傾向與價值異化問題。在此基礎上,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強化了對主流文化內容的引領,使現代化不僅追求技術進步與物質富足,更注重精神文明建設與文化品格提升。文化認同的穩固性直接影響公眾對國家制度的認同度和社會穩定性,而構建科學統一的價值體系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路徑[3]。
(四)增強國家認同,提升文化軟實力
在多元思想文化共存與全球價值觀念交鋒的時代背景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通過塑造統一的國家敘事、歷史觀與文化身份,有效提升了公眾對國家制度、發展道路與民族命運的認同感。這種認同感源于對現實成果與共同價值的深度共鳴。依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融合,中國在教育、傳媒、公共文化服務等領域持續推進國家認同教育,形成了全民共有的文化記憶與情感紐帶。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還為對外傳播提供了話語支撐,推動中華文化的國際表達與認同轉化,構建起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文化軟實力體系。國家認同的提升,不僅有助于社會整合與政治穩定,還有助于實現制度優勢向治理效能轉化。
三、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意識形態建設面臨的挑戰
(一)西方意識形態滲透加劇
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西方意識形態滲透呈現出更為隱蔽、多樣和體系化的特征,給意識形態安全帶來嚴峻挑戰。一方面,以自由主義、個人主義為核心的價值觀通過跨國媒體平臺、娛樂產品等渠道影響中國社會,弱化集體主義導向與國家認同,誘發價值觀念模糊甚至沖突。另一方面,部分西方國家將意識形態作為干預中國內政的工具,通過所謂“普世價值”話語制造認知分裂,誘導青年群體等對本國制度和文化產生質疑甚至敵意[4。這種滲透往往借助軟性傳播與議題設置策略,使意識形態影響通過情感共鳴與價值包裝進行話語重構,進而動搖社會共識基礎與主流意識形態的輿論主導權。這種挑戰的復雜性與隱蔽性,正在持續削弱意識形態領域的安全邊界。
(二)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帶來傳播方式變革
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正在深刻改變意識形態傳播格局和運行邏輯。信息流動方式發生根本性變革,去中心化與用戶主導趨勢不斷增強,導致主流意識形態難以在輿論場中穩固傳統權威地位。技術平臺的商業驅動機制傾向于推送情緒化、碎片化的內容,導致公眾接收信息的理性空間被壓縮,削弱了系統性思想傳播的深度和廣度。在此背景下,意識形態內容面臨“被稀釋”甚至“被邊緣化”的風險。此外,虛假信息、網絡謠言、意識形態對立言論借助匿名機制和社群傳播迅速擴散,加劇了信息環境的復雜性與治理難度。這種傳播生態的變化,使主流意識形態在把握輿論主導權、統一價值認知方面遭遇結構性挑戰。
(三)社會利益多元化帶來思想多樣性挑戰
隨著社會轉型加快,社會結構日益復雜,利益關系呈現出多元化態勢,對意識形態統一性與思想引領力提出嚴峻挑戰。城鄉差距、階層分化、行業利益等現實問題,使不同群體在價值訴求、行為觀念和政治認同上呈現顯著差異,導致傳統意識形態難以以單一話語體系覆蓋多樣化的社會心理結構。特別是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影響下,個體權利意識和自我實現需求持續上升,對國家宏觀敘事和集體主義價值的情感依附不斷弱化,出現了部分群體對主流意識形態認同度下降的現象。多元思想觀念在網絡空間的自發流通進一步放大了這一張力,引發了觀點割裂、認知對抗甚至社會情緒撕裂的風險。主流意識形態在引導價值共識與統一思想方面所面臨的困難,已不再是內容輸出的問題,而是深層次的社會結構變化對其功能空間的持續擠壓。
(四)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本土文化認同弱化
在經濟全球化深度推進的背景下,文化要素的跨境流動日益頻繁,導致本土文化認同體系遭到巨大沖擊,成為意識形態建設面臨的結構性挑戰。全球信息流、商品流與價值觀念的廣泛傳播,使西方文化敘事在娛樂、教育、消費等多個領域廣泛滲透,不同程度地削弱了部分群體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感[。青年群體追逐“去政治化”與“去歷史化”的文化消費取向日益顯現,傳統集體主義文化內核被邊緣化,公共意識與國家觀念呈現淡化趨勢。信息全球化所隱含的話語權結構不平等,也使本土文化在國際舞臺上常被邊緣化,形成文化自卑與身份焦慮的情感張力。這種文化認同感的弱化,實質上動搖了意識形態賴以發揮作用的情感基礎和心理紐帶,給價值觀整合、社會認同建構以及意識形態主導權的持續鞏固帶來深層不確定性。
(五)意識形態工作方式方法創新不足
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意識形態工作的方式方法顯現出明顯的滯后性,這是制約其有效發揮引導功能的重要因素。當下,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和社會結構已發生深刻變革,但不少意識形態工作仍沿用灌輸式、命令式的傳播邏輯,缺乏對受眾心理結構、接受習慣和傳播語境的深入研究,導致話語體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足。面對復雜多元的社會思潮,傳統的宣傳方式已難以獲得有效回應,甚至會削弱主流意識形態在價值整合和輿論引導中的引領地位。部分基層單位意識形態工作內容空泛、手段單一、形式機械,未能開拓和培育與數字社會相適應的表達方式及議題設置能力。這種方法論上的惰性,使意識形態話語在應對新媒體環境、青年文化變遷與社會多樣性等方面存在明顯滯后,難以建立起與公眾深層次互動的傳播機制,進而影響了主流意識形態的穿透力和影響力。
四、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意識形態建設的創新路徑
(一)加強主流意識形態引領
加強主流意識形態引領,必須通過理念重構與機制創新并舉,構建具有系統性、滲透力和號召力的話語體系與傳播格局。強化引領作用,關鍵在于提升主流意識形態的解釋力和現實感召力,使其能夠主動回應社會深層問題與個體精神訴求。
一是應加快構建與時代語境相匹配的內容供給機制,通過全媒體傳播體系,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嵌人影視、文學、短視頻、動漫等多樣化的文化產品中,推動意識形態從“說教式灌輸向“場景化體驗”轉變;二是應強化黨的創新理論的理論化、通俗化表達,推動其在高校、社區、網絡平臺等不同傳播場域中有效落地,形成橫向拓展、縱向貫通的思想傳播網絡;三是應建立意識形態工作責任清單和評價機制,壓實意識形態建設的組織體系和制度保障,通過完善輿情反饋機制與動態調整能力,提升主流意識形態在新興社會群體和網絡空間中的議題設置能力。
(二)創新網絡傳播方式
在數字社會語境下,網絡已成為意識形態傳播的主陣地,創新網絡傳播方式,是提升主流意識形態引領力的關鍵路徑。當前,網絡傳播面臨受眾注意力碎片化、內容消費娛樂化、平臺邏輯算法主導等新挑戰,亟需構建融合“內容精準生產一多平臺聯動一智能化分發”的傳播體系。
一方面,應依托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建立用戶畫像系統和情緒識別機制,提升內容推送的匹配度和傳播效率,實現從“大水漫灌”向“精準滴灌”轉型。另一方面,應培育一批具備思想深度、表達能力和網絡影響力的“思想型IP”,并借助短視頻、直播、彈幕互動等形式,推動主流內容的形象化、故事化、可視化表達,增強傳播穿透力與情感黏性。與此同時,強化對新媒體平臺的議題監測與語境分析,形成對網絡輿論場的主動引導。此外,還應推動高校、智庫、媒體機構之間的傳播協同,構建權威內容統一出口與分眾傳播機制。
(三)促進社會共識凝聚
在社會結構日益復雜、價值觀念豐富多元的背景下,凝聚廣泛社會共識已成為意識形態建設的核心任務。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以制度化機制和多維傳播手段搭建共識形成平臺,推動國家價值與個體認同有機融合。
具體而言,應強化重大主題宣傳的議題設置功能,通過將國家發展戰略、民生改革成效與人民生活體驗有機對接,構建人人可感、可知、可參與的公共敘事體系,為主流價值與公眾感受相契合搭建更多觸點。同時,可依托各級兩會、基層協商、網絡議政等多層次政治參與機制,引導各階層、各群體表達訴求、共享發展成果,從而增強價值共鳴。在實踐層面,應推動意識形態內容從“符號灌輸”向“經驗轉化”延伸,在鄉村全面振興、生態文明建設等政策落實現場嵌人具象化的價值表達,以實際行動激活共同理念。此外,還應建立多部門協同的輿情預判和分歧調解機制,及時回應社會熱點與敏感議題,避免認知斷裂及共識流失。
(四)推進文化自信自強
推進文化自信自強,應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基礎,系統整合文化資源,構建具有辨識度與持續力的文化敘事體系;應推動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與創新表達,借助數字技術將經典文化元素融入新媒體產品,打造面向青年群體的具有傳播力和感染力的文化符號體系,實現從知識傳承向價值認同的轉化。
對內,應依托文藝創作、教育改革與城市文化空間再造等手段,推動主流文化在公共空間實現價值落地;應推動文化產業與意識形態工作融合發展,以市場邏輯激發文化表達活力,在堅持導向的基礎上拓寬形式邊界,激發群眾主動認同與內在信服,夯實文化自信的群眾基礎與社會根基。對外,應加強國家文化品牌的頂層設計與傳播矩陣建設??赏ㄟ^國際文化年、主題展覽、全球聯動的“中華文化體驗計劃”等形式,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力與影響力。
(五)改進意識形態工作方法
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意識形態工作面臨傳播場域多元、受眾結構復雜、媒介邏輯重構等全新挑戰,迫切需要系統重塑方法論。改進工作方法,應著眼于傳播理念、組織機制與表達方式的整體轉型。一方面,應強化受眾細分導向,構建面向不同年齡階段、職業群體、文化背景的差異化話語表達體系,推動意識形態內容從統一模板向分眾定制轉變;應充分利用大數據分析和情感識別技術,提升內容輸出的精準性與情境適配性,使宣傳工作貼合受眾心理結構和社會現實體驗。另一方面,應完善基層意識形態工作的組織動員機制,推動基層黨組織、群眾組織、社會團體聯動開展思想政治引導,使意識形態引領深入社區、校園、企業等具體空間,形成全覆蓋、常態化的傳播格局;應建立意識形態內容反饋機制與效果評估系統,確保信息傳達形成閉環,提高政策話語的受眾接受度與認同度。在話語表達上,鼓勵干部群體、理論工作者與新興傳播者協同創新,以更具情感溫度、敘事張力的話語呈現主流價值觀念,真正使意識形態工作入腦入心。
五、結論
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和價值支撐。面對多元思潮交織、技術傳播格局重構、社會結構深刻轉型等現實挑戰,必須以系統思維推進理念創新與路徑重塑,持續提升主流意識形態的引導力、穿透力和組織力。強化理論表達的時代契合度,推動文化自信的廣泛培育,構建與新媒體環境相適應的傳播機制,已成為深化意識形態建設的關鍵環節。未來,應立足國家發展戰略全局,著眼社會轉型現實基礎,持續完善制度機制、技術支撐與文化供給的協同體系,以確保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不斷鞏固根基、拓展影響、實現使命。
參考文獻
[1]王晨璐,王少明.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學校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工作探討[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5,24(4):241-244.
[2] 胡芫齊,杜俊華.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邏輯維度、價值意蘊與實踐進路[J].重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5(2):103-112
[3]陳子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契合機理、時代使命與構建路徑[J].天水行政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5,26(1):8-12.
[4] 劉慧,張彥敏.中國式現代化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凝聚力建設[J].理論視野,2024(3):45-51.
[5] 呂甜甜.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蘇北農村意識形態建設探賾[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5,24(3):50-52.
作者簡介:
牟瀟瀟,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