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5)11-0025-03
閱讀作為人類獲取知識、提升素養的重要途徑,在小學階段顯得尤為重要。小學階段是個體閱讀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良好的閱讀習慣不僅能夠促進小學生學業成績的提升,還能對其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產生深遠影響。閱讀興趣與閱讀習慣之間存在著密切且相互促進的關系:興趣激發習慣,習慣又進一步鞏固興趣,形成良性循環。當前社會,信息爆炸,小學生面臨著多樣化的信息來源和娛樂方式,這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小學生的注意力,使得培養閱讀興趣與習慣面臨挑戰。課業負擔過重、家庭閱讀氛圍缺失、學校閱讀指導不足等問題,都制約著小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因此,深人探討小學生閱讀興趣與習慣的培養策略,顯得尤為迫切。
一、小學生閱讀興趣培養與閱讀習慣養成的重要性
(一)閱讀興趣激發學習動力
閱讀興趣在小學生學習生活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一個對閱讀充滿興趣的小學生,能夠主動尋找閱讀材料,樂于沉浸在書海中,這種自發的學習動力遠比外界強加的學習要求更為持久和有效。閱讀興趣不僅能夠激發小學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還能使得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體驗到成就感和滿足感,從而增強自信心和學習動力。
(二)閱讀習慣促進思維發展
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小學生的思維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在閱讀過程中,小學生需要理解文字意義,分析文章結構,歸納主題思想,相關的一系列活動都能夠鍛煉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同時,閱讀不同類型的書籍,如文學、科普、歷史等,能夠拓寬小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三)閱讀素養奠定人生基礎
閱讀素養是小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未來發展具有深遠影響。具備良好閱讀素養的小學生,能夠更有效地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從而在社會競爭中占據優勢。閱讀不僅能夠提升小學生的文化素養,還能夠引導、塑造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在閱讀中,小學生能夠接觸到各種思想、文化和觀念,這無疑能夠對小學生的精神世界產生深刻影響。[2]
二、小學生閱讀興趣培養與閱讀習慣養成的難點分析
(一)閱讀環境多元化帶來的干擾
在當下信息爆炸的時代,小學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豐富信息來源和娛樂方式。從智能手機到平板電腦,從網絡游戲到短視頻,豐富且多元的數字化娛樂方式以其直觀、生動、互動性強的特點,能夠極大地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相較于傳統紙質書籍,新興媒介更能激發小學生的興趣,導致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傾向于選擇數字化的娛樂方式而非閱讀。
(二)家庭與學校閱讀氛圍的缺失
家庭和學校作為小學生成長的重要環境,其閱讀氛圍的營造對小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具有重要影響。然而,在現實生活中,許多家庭缺乏閱讀氛圍,家長自身可能沒有閱讀習慣,導致孩子難以形成良好的閱讀興趣。同時,部分學校過分注重應試教育,忽視對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閱讀課程設置不合理,缺乏趣味性,導致學生難以產生閱讀興趣。家庭與學校閱讀氛圍的缺失,使得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缺乏閱讀榜樣和閱讀機會,進一步增加閱讀興趣培養的難度。
(三)閱讀材料選擇上的困惑
市場上的書籍種類繁多,但并非所有的書籍都適合小學生閱讀。小學生在閱讀材料選擇上往往感到困惑,不知道哪些書籍適合自己的年齡和興趣。選擇困難不僅大大增加小學生的閱讀負擔,還可能讓小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感到迷茫和挫敗,
三、小學生閱讀興趣培養與閱讀習慣養成的有效路徑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興趣培養路徑
1.閱讀材料的拓展
傳統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之所以難以激發學生的閱讀學習興趣,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閱讀學習內容局限于教材、局限于課堂之上,而千篇一律、缺乏靈活性的教材語篇內容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除了教材中的經典篇章,教師可以引人課外讀物,如兒童文學作品、科普書籍、歷史故事等,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補充的閱讀材料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引導他們主動走進閱讀的世界。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推薦適合的閱讀內容,對于低年級學生,可以選擇圖文并茂的繪本,以生動形象的畫面和簡潔的文字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對于中高年級學生,可以推薦情節豐富的故事書或富有知識性的科普讀物。[4
在教授統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的《雷鋒叔叔,你在哪里》時,教師可以通過引入與雷鋒相關的拓展閱讀材料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例如,教師可以準備一些雷鋒生平事跡的小故事,故事可以詳細描繪雷鋒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幫助他人,無私奉獻。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先講述課文中的故事,然后引導學生思考:“雷鋒叔叔還做過哪些好事?\"隨后,分發拓展閱讀材料,讓學生自行閱讀并討論。教材語篇的拓展閱讀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能讓小學生在閱讀中感受到雷鋒精神的偉大,從而激發對閱讀的濃厚興趣。
2.情境教學法的應用
通過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教師能夠將學生帶入文本所描繪的世界,增強學生對閱讀內容的理解和感受。在教學古詩詞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與詩詞相關的畫面和音樂,營造出詩中所描繪的意境等等,學生在對應的情境中,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詩詞的美感,從而激發對閱讀學習內容的閱讀興趣。以統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的《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一段寒冷的冬夜街頭景象,配以輕柔而略帶憂傷的背景音樂,營造一種凄美的氛圍。隨后,教師引導學生想象自己就是那個在寒風中顫抖的小女孩,感受她的孤獨與無助,學生更容易被故事所吸引,產生情感共鳴,進而對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習慣養成路徑
1.構建沉浸式閱讀環境
閱讀環境的創設是學生閱讀習慣養成的首要條件,沉浸式閱讀環境需兼顧物理空間與心理氛圍的雙重營造。物理空間應注重舒適性與功能性,合理規劃光線、布局與藏書,使學生能夠自然進入閱讀狀態。心理氛圍的構建則需要教師在課堂中傳遞對閱讀的重視與熱愛,通過語言引導、肢體表達傳遞閱讀的愉悅感,潛移默化影響學生的閱讀認知。同時,班級可設立固定閱讀時段,形成規律化的閱讀節奏,讓閱讀成為日常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環境對行為的塑造具有持久性,當學生長期處于被書籍包圍、被閱讀文化浸潤的場景中,閱讀行為將逐漸從被動接受轉化為主動選擇。例如,心理氛圍的構建,是閱讀環境創設不可或缺的一環。教師在課堂上,應時刻傳遞出對閱讀的熱愛與尊重,通過生動的語言描述、豐富的肢體表達,將書中的精彩片段演繹得淋漓盡致,讓學生感受到閱讀的魅力與樂趣。此外,班級可設立固定的閱讀時段,如每日午后的\"靜謐閱讀時光”,鼓勵學生在這一時段內自由選擇書籍閱讀,形成規律化的閱讀節奏。
2.激發內在閱讀動機
閱讀習慣的持續性依賴于內在動機的深度激活,教師需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避免用統一標準衡量閱讀成果,轉而關注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情感體驗與思維成長。通過設計開放性閱讀任務,給予學生自由選擇文本的權利,使其在興趣驅動下主動探索文字世界。教學過程中應強化正向反饋機制,捕捉學生閱讀時的思維閃光點,通過具體化、個性化的鼓勵增強其閱讀自信心。
3.建立系統性閱讀策略
習慣養成需要科學方法的支撐,系統性閱讀策略包含文本解讀能力與元認知能力兩個維度。教師需分階段指導學生掌握速讀、精讀、批注等基礎技巧,使其能夠根據文本類型調整閱讀方式。同時,需培養學生在閱讀中提出問題、建立關聯、批判思考的高階能力,通過思維導圖、閱讀日志等工具促進深度理解。元認知能力的培養強調學生對自身閱讀過程的監控與調節,如設定閱讀目標、評估理解程度、調整閱讀節奏等。策略訓練應遵循漸進原則,初期由教師示范引導,逐步過渡到學生自主運用。當學生形成穩定的方法論框架后,閱讀效率與質量將顯著提升,這反過來又會強化其堅持閱讀的意愿
在習慣養成的過程中,系統性閱讀策略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基礎技巧方面,小學語文教師分階段教授學生速讀、精讀、批注等閱讀方法。例如,在速讀訓練中,教師可以選取信息密度高的文本,引導學生快速瀏覽,捕捉關鍵信息,提升閱讀速度。
精讀時,則選取經典文學作品,細致分析文本結構、修辭手法,培養深度理解能力。
4.形成家校協同支持網絡
閱讀習慣的鞏固需要教育合力的持續作用,家庭與學校需建立價值共識,明確雙方在閱讀教育中的互補角色。學校側重專業指導與方法傳授,家庭則提供情感支持與實踐場域。教師可定期與家長溝通學生的閱讀進展,推薦適齡讀物,指導家庭閱讀活動的開展。家長需營造家庭閱讀氛圍,如設置家庭共讀時間、減少電子設備干擾、以身作則參與閱讀等。家校協同的關鍵在于保持教育理念的一致性,避免學校倡導的閱讀理念在家庭場景中被消解。通過建立雙向反饋機制,雙方能及時調整支持策略,共同為學生構建穩定的閱讀成長生態。這種立體化的支持網絡能有效抵御外界干擾因素,使學生的閱讀行為獲得持久動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生閱讀興趣與閱讀習慣的培養是小學語文教育的重要任務,對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深遠影響。通過拓展閱讀材料、應用情境教學法等策略,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構建沉浸式閱讀環境、激發內在閱讀動機、建立系統性閱讀策略以及形成家校協同支持網絡,有助于小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將為小學生的閱讀之旅鋪設堅實基石,為其終身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謝姬梅.興趣為導自主先行—小學生語文 課外閱讀習慣培養探究[J].小學生(中旬刊),2024(7): 142-144.
[2]李貞祥.如何通過自主閱讀培訓培養小學生閱讀興趣與習慣[J].讀寫算,2024(22):92-94.
[3]郭義才,張雪梅.“雙減\"政策下如何培養中小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J]云南教育(視界時政版),2022(Z1):64-67.
[4]王德華.興趣為導,自主先行一—關于培養小學生語文課外閱讀習慣的思考[J].新課程,2022(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