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5)11-0115-03
“明理思辨\"涵蓋了“明理\"和“思辨\"兩方面。對于小學數學教育,“明理”注重培養學生的內在價值判斷,即對學習和理解進行清晰化的初期認知。另一方面,“思辨\"指的是學生在持續思考中,運用證據和邏輯推演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小學數學的教學實踐中,教師通過嚴謹有效的教學策略,不僅傳授數學知識,還旨在提升小學生將數學知識應用于實踐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使他們理解學習數學的真正意義。
一、“明理思辨”課堂教學的基本要素
(一)合作探究要素
依據“理解與批判性思維\"的理論基礎,小學數學教育旨在使學生理解數學的本質,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探索數學公式的由來。教師的角色在于激發、啟發和增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合作探究作為一種有效的交流和互動方式,能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溝通技巧,掌握協作學習的能力,學會處理不同觀點,以及懂得分享學習成果。因此,學生逐漸從教育和學習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積極參與者,不再僅僅局限于被動接收和記憶知識,而是體驗到數學學習中的\"批判性思考\"環節。當這種“批判性思考”伴隨著探究合作的樂趣和成就感時,學生將勇于提出疑問,勇于挑戰,勇于創新思考。在教師的指導下,這種“批判性思考”便會自然而然地發展起來。
(二)思辨探討要素
本質上,“明理思辨\"代表著從零基礎到開創性的理解轉變,是一個從無到有、積累知識并反向檢驗的過程。因此,關鍵的思辨實踐應成為“明理思辨\"的核心部分,這涉及運用數學概念來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深人參與數學問題的探索、分析和解決,以此達成教育目標。教師在構建問題或設計討論話題時,應聚焦于問題解析、激發、探究、處理和總結,要洞察學生的數學認知差異,激發他們的數學邏輯思考,使學生具有持久的探索精神,不斷尋找解答數學問題的新路徑。
二、“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明理思辨\"教學意義
(一)塑造小學數學的\"理性本質”
小學數學,作為一門邏輯性較強的學科,恰好與小學生的思維轉型期相吻合。他們在由直觀感知邁向邏輯抽象認知的過程中,學習的理解深度與思維方式緊密相連。因此,“理性探究\"不僅揭示了數學學科的內在邏輯,而且通過增強理解力,引導學生步入數學學習的殿堂。數學的本質,作為依賴精確運算和嚴密推理來展示結果的學科,其精髓即在于理性精神。許多小學生在面對數學問題時產生的錯誤思維,往往源于固定的思維模式,而非純粹的理性分析。“理性探究\"正是通過啟迪學生的數學洞察力,逐步構建起他們對數學的理性認知。[2]
(二)預防學生陷入數學認知陷阱
小學數學的嚴謹邏輯,如同“失之毫厘,謬以千里”,強調精確無誤的重要性。然而,小學生的思維發展尚未成熟,反思和自我控制能力有限。因此,教師需運用引導式教學策略,激發他們的自主學習和實踐,促使他們自我發現并改正錯誤。例如,對于同一類型的計算錯誤,教師可以深入剖析基本原理,設計類似題目供學生反復練習。在他們解答完畢后,組織小組討論和互查環節,鼓勵他們主動質疑和反思,不僅培養了他們的檢查習慣,也提升了他們的反思意識。[
三、“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明理思辨”課堂教學模式
(一)引導學生反思,促進課堂學習
在小學數學教育實踐中,小學數學教師的責任遠不止傳授數學知識,他們還需激發學生對數學概念和內在邏輯的理解。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應深入解析運算原理,闡明解題策略,并揭示數學問題背后的深層含義。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能掌握知識,還能領悟數學的本質,提升技能,從而提升學習效率。
例如,在教授三年級“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這一章節時,教師可以設計富有競爭性的數學挑戰游戲。每個小組由兩名學生組成,一人選擇不同組合的數字,另一人負責加減運算。每答對一題得一分,答錯則扣分。在這個緊張刺激的環節中,學生們可能會因競爭而急躁,無論是正確還是錯誤的回答,都提供了反思的機會。游戲結束后,教師可以根據分數進行總結,對于得分較低的小組,他們將從失敗中尋找原因,進行自我反省;而對于獲勝的小組,教師則引導他們關注計算過程的細節,如步驟清晰、審題準確和復查核查,以鞏固他們的優勢。無論是哪個小組,通過自我反思和教師的引導,他們都將在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逐步擺脫誤解,深化對數學的理解。
(二)運用開放問題,培養創新思維
數學教育不應局限于教科書的框架,而是需要教師靈活創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應適時調整教學策略,豐富課程內容,打破常規,讓學生以多元視角探索數學的魅力,糾正他們對數學枯燥無趣的印象。比如,課堂上融人實用的數學知識和數學家的故事,使得理論學習變得生動有趣,從而重塑學生對數學課堂的認知。
在設計數學問題時,教師可以引入課外挑戰,鼓勵開放性思考,拓展問題解決的路徑。比如,在教授三年級上冊“測量\"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他們使用尺子或其他工具測量自己的身高、課桌的長度等,通過實際操作理解長度單位的含義。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問“你的身高是多少厘米?\"或“課桌有多長?\"讓學生自行討論并提出解決方案。這樣的互動不僅拓寬了學生的思維,還提高了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學生們不僅能學到知識,還能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獨立思考的習慣。
(三)強化知識比較,加強課堂觀察
在學習探究中,分析和對比是不可或缺的方法,因為它們促使學生在吸收新知識時,將已有的數學框架與新課題相融合。通過實踐和觀察,他們試圖尋找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數學并非孤立的知識體系,而是緊密聯系生活的實用工具。為了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學生必須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情境,通過比較發現學習過程中的關鍵節點,從而簡化學習路徑。
例如,在三年級下冊“面積和面積單位\"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們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這類基礎單位已相當熟悉,然而面對“公頃”和“平方千米\"這樣的高級概念,可能會感到困惑。為了幫助他們理解這兩個龐大的面積單位,教學者可以利用他們熟知的校園和教室作為參照物,比如解釋“1平方千米\"相當于多少個足球場大。接著,引入故宮這樣的大型建筑,讓學生直觀感受1平方千米的規模,對比50平方米的教室,他們會更清晰地察覺到兩者之間的巨大差異。在這個觀察和對比的過程中,小學生不僅能在實踐中深化理解,還能培養精確、全面的學習能力,使數學學習更加深人且有效。
(四)聯系實際生活,提升思辨能力
數學的根源在于日常生活,而學習數學的目的也在于將其應用到日常中。盡管小學生的生活經歷有限,但他們已在家庭和社會環境中積累了初步的知識和體驗。教師應當重視這些生活經驗,把學生置于學習的中心,確保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經驗相結合,如此才能促進他們更快地理解和掌握數學原理,同時領悟數學學習的本質。當學生將所學應用于生活中,他們能有效地利用課堂上學到的數學技能來解決實際問題,增強應對生活挑戰的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將知識與生活場景相聯結,引導學生從生活實例中發現問題并尋求解決方案,這有助于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有時,單純依賴課堂知識可能使學生對學習目標感到困惑,而引入生活中的實例則能更清晰地展示數學學習的價值。
以三年級下冊的“位置與方向\"這部分內容為例,這個主題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先邀請學生分享他們對方向和位置的理解,并通過分享日常生活中的實例來闡釋,比如參加籃球活動時,籃球場的位置和從家前往的路徑就是方向的概念。接著,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不同方向的地圖,教學生識別東、南、西、北以及東北、東南、西北、西南等方向。同時,展示一張包含小明家、圖書館、博物館、動物園和植物園的地圖,提出問題:如果小明要從家去植物園,應該如何行走?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激發他們尋找答案,鼓勵積極參與。當一個學生給出答案后,教師可以追問是否有其他路線,促使學生們探索更多的可能性。這種提問方式激發了學生多角度思考,幫助他們學會從不同方向全面解決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們最終會找出所有可能的解答,這個過程也訓練了他們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
(五)拓展核心問題,發展高階思維
在“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的“明理思辨”課堂模式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基本概念和算法,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發展高階思維能力,這包括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培養他們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通過引導學生思考實際問題,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以促使他們走出傳統的思維定式,進一步拓展核心問題,實現對數學的深人理解和應用。
以三年級下冊“年、月、日\"部分為例,通過設計一個開放性問題,如“如果今天是2024年5月13日,那么距離下一個閏年還有多少天?\"學生需要分析日歷、了解閏年的概念,運用所學的計算方法來解決問題。這個問題不僅考查了學生的基本計算能力,更重要的是激發了他們對時間概念和歷法規律的思考,培養了他們的邏輯推理和問題解決能力。通過這樣的例子,學生可以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深入理解數學知識的應用,發展高階思維能力。
四、結語
總而言之,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在數學教育中十分關鍵,數學教學強調邏輯推理的要求,然而,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的邏輯思維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因此,教師需具備同理心,從學生的視角出發,引導他們找到合適的思考路徑,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傳授知識和技巧,逐步提升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這樣做的最終目標是推動數學思維的深化,優化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吳明卿.明理思辨 一讓數學學習深度發生 [J].考試周刊,2020(23):89-90.
[2]趙曉霞.試論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J].試題與研究,2022(1):117-118.
[3]魯文廣.小學數學課堂反思性教學的運用芻議[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2(8):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