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兩起黨員干部在學習教育期間違規(guī)吃喝、嚴重違反中央八項規(guī)定精神的案例被中央通報。其中,黃梅縣委常委、縣委辦公室主任潘郭華在向上級報送情況時,刻意隱瞞多名黨員干部違規(guī)聚餐飲酒的關鍵信息;黃岡市委常委、市委秘書長余友斌修改報告時,不僅隱匿涉事人員真實身份、刪除聚餐人數(shù),更對費用來源模糊處理。這一系列操作經兩級黨委“一把手\"同意后上報,最終在省紀委監(jiān)委提級辦理下才真相大白。這種“層層過濾”的瞞報行為既違反黨的政治紀律和組織紀律,損害黨紀黨規(guī)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又助長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歪風。
在此前的采訪中,就有紀檢干部向記者反映,一些干部在案件調查過程中存在“只說一半,避重就輕,選擇性匯報情況,糊弄過去\"的情況。這其實與“瞞報\"行為的心理有相似之處。有時候一出問題,涉事干部的第一反應不是直面問題,而是啟動“問題防火墻”。在一些地方主政者眼中,違規(guī)吃喝只是“局部暗瘡”,好像只要遮一遮,就不會影響地方形象,不影響考核指標,不會危及個人任途。
但更深層的心理動因,可能還要歸結于個別干部對“烏紗帽\"的過度執(zhí)念。許多存在“糊弄一下\"“選擇性匯報\"的干部在處理問題時,反復權衡的是“報上去會怎樣”“會不會殃及自己”,而非“事實是什么”“黨紀是什么”“這類問題的危害”“應該怎么整改”。他們將地方治理簡化為“風險管控”,認為只要不被上級發(fā)現(xiàn),就能維持表面的政績光鮮,將“捂得住\"等同于“管得好”,用虛假的“和諧穩(wěn)定\"掩蓋真實的政治生態(tài)問題。這種\"駝鳥心態(tài)\"在多地通報案例中屢見不鮮,這些行為的實施者,抱有將權力視為私產、將責任視為包袱的錯誤認知。
在此前采訪中,記者體會到,許多地方干部長期在同一系統(tǒng)工作,彼此間存在千絲萬縷的人情關聯(lián),一旦有人“開口\"請托,往往容易達成所愿。有紀檢干部分析,此類違規(guī)行為背后往往存在嚴重的“圈子化”特征。“捂蓋子\"之所以成為一些領導干部下意識的反應,是因為擔心上報違規(guī)行為“殃及池魚”。這種扭曲的價值觀,使得干部在面對調查時,首先想到的不是黨性原則,而是“圈子”的安全,進一步強化了“護犢子\"的心理動機。
對于上級幫著瞞報的行為,此前也有紀檢干部對記者表示。有一些領導干部將下屬視為自己人,認為保護他們就是維護自身權威。同時這些領導也將“捂蓋子\"視為展示權力的機會,認為只要能擺平輿論、壓制知情者,就能證明自己“有能力”“有手腕”。這種扭曲的權力觀,使得他們在問題暴露后,不是反思自身,而是處心積慮地幫忙掩蓋真相。黃梅縣事件中,相關責任人不僅刪除記錄、統(tǒng)一口徑,還試圖讓知情者保持沉默,其行為已經演變?yōu)楦鼑乐氐膶菇M織調查。但這位紀檢干部也說:“紙包不住火,這種‘護犢子'行為早晚會暴露,領導不以身作則實際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真正有擔當?shù)念I導應直面問題不回避,依規(guī)依紀處置以正綱紀,主動擔責以效尤,用對制度的敬畏和對責任的堅守筑牢組織根基。
某次采訪中,有某市紀委監(jiān)委黨風政風監(jiān)督室干部表示,“‘捂蓋子'就像用泥巴糊住裂縫的墻,看似暫時掩蓋問題,實則埋下更大隱患。\"破除“捂蓋子\"的錯誤邏輯,關鍵要從政績觀根源糾偏。干部須清醒認識到,自己的前途依靠的是對黨紀國法的堅守、對人民責任的擔當,而不是搞“小圈子”“交兄弟”。干部還需摒棄“保帽子\"的私念,破除“護圈子\"的陋習,跳出“掩蓋問題-積累隱患\"的惡性循環(huán)。只有真正以刀刃向內的勇氣直面問題,讓政治生態(tài)的“裂縫”在陽光下修復,才能避免虛假“和諧\"埋下更大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