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黨政機關拆除圍墻、開放政府大院,成為公眾熱議話題。在有形的墻被拆除后,干群關系中無形的“墻\"該如何去除?進一步來說,如何更好地打造服務型政府和開放型政府?
對此,北京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莊德水等專家認為,基層政府可以“拆墻透綠”為契機,把政府的作風形象立起來,讓群眾感受到政府的新形象和新作風,獲得更多民眾的支持。在此基礎上,推行制度改革和體制機制改革,減少行政審批環節,真正解決老百姓的痛點、堵點和難點問題,讓治理者無“心墻”。
拆圍是開放型政府的行動實踐
與“拆圍透綠\"行動類似,一些地方將政府大院食堂和停車場等公共資源向社會開放,獲得群眾點贊。
早在2018年,河北石家莊正定縣就因為社會車輛可以自由停放在機關單位內,縣政府大樓內的廁所、開水間免費對外開放,成了“網紅縣城”。不久后,河南信陽市委、市政府大院也拆除院墻,讓市民進大院納涼。
近些年,除了政府大院,政府食堂也開始逐漸對外開放,甚至因此掀起一陣地方“文旅熱”。比如,自2019年,江蘇省揚州市黨委政府在清明節、勞動節、國慶節3個法定節假日開放市政府西大院內部食堂,為群眾提供淮揚特色簡餐。同樣,浙江衢州市政府食堂也面向全社會開放,而且葷菜5元到10元、素菜3元的實惠價格也得到群眾的認可。
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范逢春認為,這一舉動是政府創新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能力的綜合體現,能激發空間活力、體現社會公平、促進社會和諧。不但為機關干部的工作作風樹立標桿,更彰顯黨政機關一心為民的決心。
同樣是主動服務群眾,今年夏收剛至,河南安陽? 河南信陽市委、市政府大院拆除院墻,讓市民進大院納涼。
滑縣瓦崗寨鄉政府門口就貼起“院內可以曬糧農機手免費就餐\"的橫幅。政府大院里外,為村民提供了多處堆放晾曬點,院內廣場幾乎被占滿。滑縣瓦崗寨鄉黨委副書記、鄉長劉孟課表示,3年來,鄉政府共為周邊約500戶農民解決了曬糧需求。
莊德水指出,這種做法有利于拉近政府機關與群眾之間的心理距離。以前,政府部門的高墻把政府與群眾隔開,體現的是高高在上的權威主義,給人一種壓抑感、不親近感和冷漠感。隨著政府大院的開放,政府的公信力也在逐步提升。
不管是拆圍墻,還是食堂對外開放,這些“接地氣\"的行為,本質上是深化城市治理,推動黨政機關公共資源對外開放。這些政府行為表明,真正的城市治理是樸實無華的,不在于技術上有多華麗,而在于是否能“以百姓為中心”,連接群眾、貼近群眾,做群眾的知心人,為群眾解憂。
在推動黨政機關公共資源對外開放方面,一些地方形成了體制機制。在江蘇省,當地出臺了《黨政機關辦公場所資源適度對社會開放的指導意見》,明確將機關院落的停車場地、機關食堂、活動場地、庭院綠地、環境衛生設施等納入向社會開放共享的范疇,全省所有黨政機關(涉及保密等特殊要求的單位除外)具備開放條件的停車位、室外衛生間、室外活動場所(球場、健身場)實現應開盡開。
比如,在宿遷市,當地將市政單位的庭院綠地與城市綠地進行有機串聯,融合周邊區域建筑、景觀,合理配置座椅坐凳、健身器材等服務設施,增強服務功能,讓群眾“進得來、坐得下、可健身”,成了市民共享的\"綠色福利”。
范逢春說,不管是自拆圍墻還綠于民,還是開放其他的公共資源,黨政機關轉變“官念\"的背后,是開放型政府的行動實踐,實現了社會治理的共建、共享。
“拆圍”之后,關鍵在“治”
“事實上,政府機關自拆圍墻是‘新公共管理運動'推動下的公共空間治理的一種流行形式,‘新公共管理運動'突出效率,強調社會性治理。\"西南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和靜鈞表示,傳統上政府機關往往通過高墻圈出奢華的空地形成“府”或“院”,以彰顯其威嚴。隨著公共用地增量的枯竭,公共空間存量成為稀缺品,存量效能成為衡量一座城市治理水平的中心指標。為提高存量效能,拆墻勢在必行,且應該與城市治理并軌。
在莊德水看來,機關大院“拆墻\"可以視為公共資源的開放的表征,“拆墻\"只是第一步,如何\"治\"更加重要,如果管理和服務跟不上,也會有違“開放\"的初衷。
比如在安徽宣城績溪縣,每到夜晚,縣政府辦公天樓旁的一條道路攤販云集,大家自發形成一條臨時夜市。由于該道路人流量較大,當地政府不僅沒有制止擺攤,還安排了巡邏人員定時巡查,環衛人員維護清潔。
通過政府公共管理資源的介人,有序放開路權,既滿足小商小販的經營需求,激活背街小巷經濟,又保證群眾的道路通行需求。以前,有的人認為,有的夜市管理不善,影響市容市貌和公共秩序。相關專家指出,政府介入管理,這從本質上消除了之前人們的擔憂。
從上述績溪縣的案例來看,政府大院真正的開放不僅僅在于“拆墻”,還需在治理上下功夫。莊德水認為,一方面,要細化服務提升治理能力。以停車場為例,盡管社會車輛可以停放政府大院,但是保安應及時進行引導;以開放夜市為例,由于人員眾多復雜,應安排固定的巡邏人員及時處置有關情況,保障群眾的安全。對于有熱水、如廁需求的群眾,機關大樓里應設值班人員,專門負責引導。
進一步來說,除了提升治理能力外,更要鼓勵群眾參與。比如,上海市為優化提升公共空間休憩座椅,組織開展市民創意征集活動,并以效果為導向,問效于民。為給市民帶來更好的觀賞和游憩體驗,蘇州河景觀照明啟閉時間以及《上海市景觀照明規劃(2024一2035年)》的編制均開展了人民意見征集,廣泛聽取市民意見。此外,還向市民征集對環城生態公園帶建設的“金點子”,并進行評比表彰和應用推廣。
“政府大院開放的內核是釋放公共空間,提高社會效益,鼓勵群眾參與。\"和靜鈞認為,這種開放只是一種表現形式,不應拘泥于某一種模式。要避免千篇一律的形式主義,造成新一輪浪費與低效,否則就是單純的\"形象工程\"和新一輪\"浪費工程”。
“門好進”,也要“事好辦”
中央黨校政法部憲法學教授王雅琴認為,開門辦公后,真正重要的是如何讓公眾投訴暢通、辦事方便、參與決策、有效監督政府,構建起開放型政府。
在構建開放型政府方面,一些地方已有實踐。自2024年起四川省內江市常態化推進“政務開放日”活動,聚焦公眾關切和重點民生事項,主要通過參觀、體驗、座談等形式組織代表參觀機關辦公場所,親身體驗辦事流程等,深化政務公開,保障群眾的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有專家指出,機關大院圍墻的消失,本質上是公共資源分配邏輯的重構。沒有了圍墻之后,群眾對黨政機關及領導十部的神秘感和疏離感被消除,民生訴求的傳遞路徑也被縮短。官民之間的互動將更加平常化、日常化,這從某種程度上可以促使黨政于部從“坐等辦事\"轉向“主動服務”,實現從管理者到服務者的角色轉變,樹立起黨委政府公開透明、開放親民的良好形象。
比如,早年前河北省邯鄲市成安縣委、縣政府曾實施“通透式辦公”,把59個部門、1000多名公務員集中到兩個內部通透的綜合辦公大樓辦公。縣委、縣政府辦公大樓門前沒有門衛,來訪者可以直接敲門進入縣委書記和縣長的辦公室。
此后,一些地方為解決群眾辦事難、辦事慢、辦事繁等問題,政府推進職能轉變,進行\"放管服\"改革,打造權力瘦身的“緊身衣”,推動政務服務不斷優化、行政效能逐步提升,最大限度便民。
比如,浙江通過結構優化、職能轉變、流程再造等方式,加快從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通過材料“瘦身”流程\"打包”數據\"跑路”,讓企業和群眾到政府辦事只跑一次。
“通過‘拆墻’,實現墻沒有了,門好進了,事好辦了,老百姓的滿意度提升了,就能實現‘無圍而治’。”范逢春說。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近年來出現政府大院開放的趨勢,但并未在全國形成常態化機制。有關專家指出,外界之所以還在把政府大院的開放當成一種特例,說明在公眾心目中這種開放的程度還不夠。有的政府大院只是按照當地“一把手\"的要求,搞短時間、應景式開放。在原來的“一把手\"離開后,相關的政策就無法延續。有些地方的政府大院雖然拆除了圍墻,但又重新壘砌了磚石矮墻、種植了花草“墻”,搞半遮半掩式開放。
在范逢春看來,“拆圍透綠”是黨政機關在空間上的“自我革命”,不僅需要黨員干部自覺接受群眾監督的勇氣與底氣,更重要的是要持之以恒,讓好的政策延續下去。要知道,如果光在形式上搞門好進”,但“事難辦”,照樣違背了拆墻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