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089(2025)12-0076-03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核心素養理念已貫穿于各學科教學之中。初中英語教學作為培養學生語言能力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陣地,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具有深遠意義,不僅有助于學生在語言學習中汲取傳統文化精髓,提升人文底蘊,還能增強文化自信,使學生具備用英語傳播中國文化的能力,更好地適應全球化時代的發展需求。
一、核心素養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內涵關聯
核心素養涵蓋多個維度,對于初中英語學科而言,語言能力是基礎,要求學生能夠熟練運用英語進行聽、說、讀、寫交流;思維品質培養學生的邏輯性、批判性與創新性思維;學習能力助力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策略,自主探索知識;文化意識則強調學生對多元文化的理解與尊重,以及對本土文化的認同與傳承。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承載著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智慧結晶,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道德觀念與藝術魅力。在英語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能從傳統節日、民間故事、古典詩詞等方面為學生提供獨特的文化視角,激發學生對本土文化的熱愛,深化他們對民族精神的理解,進而在跨文化交流中有更堅實的文化根基。
二、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現狀剖析
當前初中英語教學在教學方法上不斷創新,多媒體資源廣泛應用,能為學生營造生動的語言學習環境。教師愈發注重互動式教學,小組合作學習頻繁開展,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鍛煉了學生的溝通協作能力,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語言實踐能力的發展。
盡管有諸多進步,但問題依然存在。一方面,部分教師過于側重英語語言知識的傳授與應試技巧的訓練,忽視了文化教育的滲透,導致學生雖能掌握語法詞匯,卻在文化表達上捉襟見肘;另一方面,在涉及傳統文化融入時,存在表面化、碎片化的現象,未能系統深入地將傳統文化與英語教學有機融合,難以引發學生深度的文化思考。此外,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教學過程依賴于程序化和標簽化的教學方式,雖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課堂效率和個性化學習的可能性,但也存在將教學內容和學生學習過程過度標準化和簡單化的問題。教育技術和平臺往往傾向于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標簽化分類,依靠算法推薦適合的學習材料或評估工具,而忽視了傳統文化在跨文化教育中的獨特地位和深度思考的空間,最終使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多樣性受到限制,未能充分發揮傳統文化教育在塑造學生文化認同感和跨文化溝通能力中的作用。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初中英語課堂的策略
明確了初中英語教學現狀及問題后,如何切實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課堂成為關鍵攻堅點。本文接下來將從多個維度探尋具體策略。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元素
教材是教學的關鍵依據,初中英語教材中隱匿著諸多傳統文化的線索,教師應當以高度的敏銳性去探尋。以初中英語七年級上冊Unit3 Topic 2Whatwouldyouliketoeat?為例,在講解食物相關詞匯句型時,是引入中國傳統美食文化的良好契機。當教授到\"dumpling\"一詞,教師需全方位闡釋,它不單單是餃子的英文稱謂,更要拓展其文化內涵。餃子作為中國春節的標志性傳統美食,背后承載著深厚的團圓寓意,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動手包餃子、共享餃子,這已然成為春節不可或缺的重要儀式,象征著新一年全家的和和美美、團團圓圓。3與此同時,教師還應展示餃子多樣的包法,如北方的元寶餃、南方的月牙餃,以及不同地區各具特色的餡料,如北方偏愛豬肉大蔥餡,沿海地區可能有海鮮餡等,并配以精美的圖片,讓學生在學習詞匯的進程中,真切感受傳統美食的獨特魅力,豐富自身的文化知識儲備。如此一來,語言知識教學得以順利完成,傳統文化也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激發學生對本土文
化的熱忱。
(二)創新教學活動設計
在教學活動設計中,注重將中華傳統文化融入課堂內容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本土文化。筆者曾組織過一次以中國經典神話故事《嫦娥奔月》為主題的英語戲劇表演。在最初的設計中,學生們需要分組編寫英文劇本,深入探討故事的背景和人物性格,從嫦娥的無奈、后羿的眷戀,到鄉親們的期盼,學生們必須用流利的英語準確表達每個細節,并展現出角色的情感與文化內涵。在角色演繹時,學生們穿上古裝,通過模仿古人的言行舉止和用英語對話,生動地展現了故事的過程,使他們的語言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并增強了他們的團隊協作精神。此外,筆者還曾組織過一次主題為“我眼中的中國傳統文化\"的英語演講比賽,學生們準備演講時,主動去了解四合院等傳統建筑,探討其中的家族觀念與文化特色,并用英語流利地表達,進一步提高了口語能力和思維品質。4在此過程中,筆者也意識到,最初的設計往往過于注重外在的活動形式,缺乏對學生內心文化認同的深度激發。因此,在后續的教學中加入了更多的文化背景講解和課堂內容的滲透,課前不僅準備相關的文化資源,還通過引導學生討論傳統文化如何與現代生活相結合,增加課堂內容的深度與互動性。以某次課堂為例,當講到“團圓\"這一主題時,不僅引導學生了解傳統節日的相關文化,還將“團圓”與\"Christmas dinner\"進行了對比,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了中西方文化的異同。通過這些改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對英語語言的應用能力得到了雙向提升。
(三)跨學科融合,深化理解
在跨學科融合教學中,傳統文化的育人價值和民族文化認同感的提升是關鍵所在。英語教學可以與語文、歷史、美術等學科協同融合,有效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和人文素養,尤其是在培養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方面具有重要意義。例如,在學習英語詩歌時,可以引導學生聯系中文詩詞的韻律與英文詩歌的節奏進行對比分析。在語文課上,學生已經接觸了《靜夜思》等經典詩句,了解了中文詩歌的平仄和押韻規律。在英語課上,教師可以通過對比分析英文詩歌的頭韻、尾韻等結構,幫助學生感受不同語言表達中的音韻美與節奏感,同時也讓學生對中文詩詞的精妙格律有更深的理解。這種跨文化的對比,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語言的感知能力,也能夠幫助他們從更深層次認識到中華文化的美學價值,進而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與民族認同感。在歷史學習中,可以把中國古代歷史與西方歷史課文內容進行對比,尤其是與西方航海探險的故事。例如,講解西方航海探險家的冒險故事時,可以適時引入中國古代鄭和下西洋的歷史背景,講述鄭和七下西洋的目的、航線及其對世界歷史的影響,讓學生在理解英語課文背景的同時,還能從中國古代文明的角度出發,對比兩者的文化交流與不同的發展道路,拓寬學生的視野,加深他們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樹立更堅定的民族自信心。在美術學科的跨學科融合上,可以講解“architecture”一詞,引導學生欣賞中國傳統建筑藝術,如故宮的宏偉壯麗與蘇州園林的精巧雅致,去展示這些建筑的特點,詳細講解飛檐斗拱、借景等建筑技藝,讓學生在學習英語相關術語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中國傳統建筑藝術的獨特魅力,讓他們在審美與認知上獲得更為深刻的民族文化認同感。
(四)善用現代教育技術拓寬文化視野
互聯網蘊含著海量的學習資源,能夠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學習素材。以初中英語八年級下冊Unit5Topic2Weshouldhelpthedisabled.為例,在課前預習階段,教師可精心篩選在線博物館的英文資料,向學生介紹中國古代慈善救濟的發展歷程,從官方設立的“常平倉\"在災年平抑物價、救濟災民,到民間自發組織的“義倉\"救助貧民、幫扶殘疾群體的感人事跡,讓學生了解傳統文化中的仁愛互助精神。課堂上,可以播放英文介紹的中國非遺技藝一—剪紙的短視頻,展現剪紙藝人爐火純青的精湛技藝、圖案背后寓意吉祥的美好期許,配合VR技術讓學生仿若身臨其境般虛擬參觀民俗展覽,感受傳統節日張燈結彩時剪紙裝飾營造的喜慶氛圍,使學生直觀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拓寬國際視野,強化文化意識。課后,教師可以推薦一些權威的文化紀錄片網站,鼓勵學生自主探索感興趣的傳統文化方面的英文資料,以深化學習效果
四、結語
核心素養導向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是大勢所趨。通過挖掘教材、創新活動、跨學科融合與技術賦能,結合精心設計的課例實踐,能切實提升學生綜合素養,讓傳統文化在英語課堂綻放光彩,為培養兼具國際視野與民族情懷的新時代人才奠定堅實基礎,推動初中英語教學邁向新高度。在未來教學探索中,需持續精耕細作,不斷優化融合策略,使二者相得益彰,為教育發展注人持久動力。
參考文獻:
[1]王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融合[J].中學生英語,2021(30):119.
[2]茶古麗·吐爾達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實踐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4,8(28):125-129.
[3]張旻,繆祎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實踐路徑[J].江蘇教育,2024(19):61-63.
[4]范麗琪.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探究[J].天津教育,2021(17):48-49.
[5]程瑞梅.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人初中英語課堂的有效教學策略[J].新課程導學,2021(9):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