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5)12-0013-03
單元視角下,小學數學課堂如何構建“教一學—評”一致性成為數學教育領域的重要研究方向。教師要想在小學數學課堂增強“教—學—評”一致性構建水平,應以新課改政策為導向,以學生數學學習能力和學習需求為基礎,按照教學狀況設計科學的構建對策,確保學生在數學課堂上,能夠全面發展各項能力。
一、做好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在教學體系中處于核心位置,影響著“教一學—評”一致性構建質量。教學實踐證明,做好教學設計,不僅可以協助教師系統梳理單元知識內在邏輯,還能根據學情確定單元教學目標,設置合理教學過程,提升教學評價水平。因此,單元視角下,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構建“教一學—評”一致性時,應做好教學設計,充分發揮自身專業性,深究新課標,理解其核心思想和育人要求,將其作為風向標,有序設置單元目標,并按照書本提供的單元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式,確定教學評價任務,確保“教一學—評”一致性構建質量達標。
例如,教師教授北師大版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數一數與乘法\"時,首先,應在教學設計中,制定合理的單元目標,按照新課標要求,將學生作為主體,結合學生現實生活經歷、已有知識與經驗進行設計,要求學生通過數一數等活動,初步感受乘法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結合具體情境理解乘法的意義,總結乘法與加法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并能列出乘法算式,掌握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學會用乘法解決生活問題等。其次,教師應根據本單元知識特征,在教學設計中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法,積極將情境教學法引入其中,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不同數量的玩具圖畫,如大熊貓玩偶、皮球、魔方等,要求學生在觀看中通過數一數的方式觀察各類玩具總量,并結合學生回答滲透乘法使用技巧,告訴學生如何運用乘法進行數數,講解乘法算式列出步驟以及注意事項等,要求學生結合教師講解的內容,在筆記本上通過展示乘法算式,計算出各類玩具總量,并引導學生運用數學語言進行闡述。最后,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應按照教學需求,積極將贊賞性評價和批評性評價引人其中,根據學生反饋有側重地組織教學評價,對于乘法算式使用規范、玩具總量計算正確以及語言表達精準的學生給予贊賞性評價,在評價中指出其在本單元學習中的優秀表現,分享同類場景使用乘法的方式;對于乘法算式使用方式不規范、玩具總量計算錯誤或者語言表達不合理的學生進行批評性評價,在評價中講明其存在的問題,闡述解決方法,確保其在有限時間內能夠充分理解本單元知識,提升課堂學習效果。[2]
二、完善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在“教—學—評”一致性構建中屬于重要組成部分。教學實踐發現,小學數學課本中呈現的教學內容有限,僅以基礎概念、公式等為主,沒有詳細展示相關知識在不同領域的應用素材,無法滿足不同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單元視角下,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構建“教一學一評”一致性時,需要針對學生學習興趣,積極完善教學內容,充分運用互聯網資源,拓展單元課時中的教學素材,按照學生聽課反應靈活調整單元內容講課順序,確保學生在有限時間內,能夠全面理解單元內容,強化課堂學習效率。[3]
例如,教師教授北師大版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方向與路線\"時,可以在優化教學內容時先制定教學目標,在教學目標中要求學生能夠說出確定一個物體的位置的方法,掌握參照物、方向和距離等確定方法,并能準確說出有關物體的相對位置等。此后,教師可以根據書本中提供的知識,在互聯網中查找與“東北三省\"有關的地理位置講解材料,運用信息技術將其整合起來,通過計算機和投影儀展示出來,結合互聯網中的材料,全面教授本單元知識,講明東北三省確定位置與角度之間的關系,分享東北三省中不同省份位置確定方法等,力求通過課內外內容,協助學生深入了解本單元知識。此外,教師在知識傳授完畢后,可以引導學生如實表達自身想要學習的內容,并有計劃地從互聯網中查找相關視頻、動畫等素材,立足由易到難原則,調整網絡素材教學順序,并及時開展針對性評價,對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夸贊其在學習方法以及聽課態度等方面的積極表現;對學習能力差的學生,提出其對重點知識存在的認知誤區,力求在教學評價中,引導學生全程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為提高“教一學—評”一致性構建質量打好基礎。
三、運用角色扮演強化構建趣味性
角色扮演是一種新型教學方法,通過讓學生扮演特定角色,引導其更好地理解和學習新知識。該活動具有綜合性、多功能等特征,不僅可以給學生帶來新型學習體驗,還能使學生切身感受到學習樂趣。因此,單元視角下,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構建“教一學—評”一致性時,可以運用角色扮演強化構建趣味性,根據單元教學內容,制定角色扮演目標,確定角色扮演活動開展規則,并按照學生角色扮演表現,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評價,在教學評價中有機滲透教學知識,力求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能夠全面掌握單元知識。[5]
例如,教師教授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元、角、分與小數\"時,在組織角色扮演活動前期,應確立教學目標,要求學生通過扮演購書角色,經歷比較書本單價的過程,理解元、角、分與小數的含義,掌握各單位之間的換算規律,學會元、角、分與小數之間的加減計算技巧等。此后,在組織角色扮演期間,教師應通過電子屏幕播放實際生活中購買書本的視頻,并闡明活動規則,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完成扮演任務,通過模仿同學、導購員以及收銀員等角色,還原視頻中書本購買場景,并讓學生采用口述的形式,講述有關書本單價以及不同數量書本計算過程,力求通過角色扮演,為學生提供合作思考以及解決問題的機會。當角色扮演活動結束后,教師應及時開展教學評價,在教學評價中指出部分小組存在的角色扮演缺陷,告訴學生如何用元、角、分與小數表明有關書本的單價,系統講解本單元知識內涵,加深學生對本單元內容的認知。
四、借助翻轉課堂提升構建效果
翻轉課堂是指重新調整課堂內外學習時間,將學習決定權從教師轉移給學生。在該教學模式下,學生在課前需要通過看視頻講座、閱讀學習資料,自主完成學習任務,課堂上側重共同研究解決問題,需要教師通過講授法和協作法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實現個性化學習。在教學中發現,該模式能夠指引學生自主規劃學習內容,幫助學生對單元知識獲得更深層次的理解。因此,單元視角下,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構建“教—學—評”一致性時,借助翻轉課堂提升構建效果,先根據單元教學目標,精細錄制微課,并結合微課講解內容巧設探究單,要求學生按照探究單提示,自主完成學習任務,通過任務驅動,引領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從而快速獲取新知識。
例如,教師教授北師大版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圖形的變換\"時,應先精細研究教材文本,設置教學目標,要求學生了解簡單圖形經過旋轉制作復雜圖形的過程,能在方格紙上將簡單圖形旋轉 90° 等。此后,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在電子設備上錄制微課,結合教學目標講明重點知識含義和應用方法,并設計相應探究單,在探究單中詢問學生每次旋轉都需要圍繞哪一點進行旋轉?旋轉的中心點是什么?不同圖形旋轉過程以及旋轉后所得圖案分別是什么等。當教師設計好探究單后,可以將微課與探究單共同發送到學習群,讓學生在觀看微課中,結合自身對相關知識的理解進行實踐操作,并在筆記本上記錄正確答案。在下節課堂上,教師可以先按照學習能力分隊,將相同數學學習能力的學生分到同一個隊伍中,讓學生在隊伍中共享課前學習成果,相互交流探究單中各個問題答案,深究微課中相關知識講解技巧。在學生交流結束后,教師可以鼓勵每個分隊輪流站到講臺上,扮演教師角色講解微課知識,闡明分隊對有關問題的看法等。當全體隊伍講課結束后,教師應讓各個分隊進行互評,指出其他分隊在講課中存在的漏洞,教師可以根據分隊互評,總結學生對本單元知識存在的了解缺陷,并在教學評價中,指出各個分隊講課不足,有側重地講述本單元重難點,告訴學生不同圖形的旋轉變化過程,保障學生全面了解本單元知識,從而提升“教一學—評”一致性構建效果。
五、結語
綜上,單元視角下,在小學數學課堂構建“教—學一評”一致性,有利于提高數學教學水平,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增強教學評價效果。教師應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加大“教一學一評”一致性構建力度,按照教學需求,制定合適的構建策略,做好教學設計、完善教學內容、運用角色扮演強化構建趣味性、借助翻轉課堂提升構建效果,通過多種方法改善教學模式,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能夠不斷強化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裴云姣,范化冰.小學數學“教—學—評”一致性的思考及實踐[J].小學教學設計,2024(8):10-12.
[2]李勤莉.立足“教—學—評”一致性提高小學數學整體課堂教學質量[J].遼寧教育,2024(5):87-89.
[3]馬張青.教學評一致性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實踐策略分析[J].智力,2024(6):44-47.
[4]汪健.大單元視角下小學數學“教—學—評”一致性實施策略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4(4):23-25.
[5]周月霞.基于“教—學—評”一致性理念的小學數學逆向教學設計[J].基礎教育研究,2024(1):54-56.
[6]李林.以“問題提出\"促進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一致性——以\"雞兔同籠\"問題教學為例[J]·新課程,2024(1):58-60.
作者簡介:
任敏(1978年一),女,漢族,省市人,一級教師,本科學歷,從事小學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