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自信成為國家戰略核心議題的當下,中華優秀傳統音樂文化的當代價值被政策話語體系持續激活。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明確提出,傳統音樂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需“提煉符合當代審美的文化符號”;《“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進一步強調“以音樂為媒介構建中華文化標識體系”。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音樂不僅承載著“禮樂相濟”的倫理智慧,更通過不同層面的保護與修復等工程,成為解碼中華文明連續性的密鑰。在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背景下,傳統音樂被賦予“增強民族認同、促進文明互鑒\"的雙重使命,其創造性轉化已成為文化自信建設的關鍵實踐命題。然而,傳統音樂的現代轉型正面臨深層矛盾:活態傳承的代際斷裂消解著文化基因的延續性,符號表達的淺層化削弱了價值傳播的有效性,技術賦能的工具理性與人文內核的張力日益凸顯。如何在數字文明時代實現傳統音樂“守正”與“創新\"的辯證統一,亟待系統性解決方案。
一、文化自信視域下中華傳統音樂文化的多維價值重構(一)根基性價值:民族精神的歷史承載與當代激活
中華傳統音樂作為民族文化基因的活態載體,其音律、曲調和表演形式蘊含著深厚的民族情感與哲學思想。以河洛天鼓為例,這種流行于河南地區的曲藝形式,其唱腔質樸流暢、清新明快,既便于敘事,又宜于抒情。在表演中,藝人通過書鼓和鋼板的伴奏,增強了音樂的力度和節奏感,使觀眾能夠感受到音樂中的情感和力量。這種音樂形式所傳達的堅韌不拔、積極向上的精神,正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生動體現。在當代社會,對河洛大鼓等傳統音樂文化的轉化和發展,不僅是對民族精神的傳承,更是對其在新時代背景下的激活。通過將其與現代音樂元素相結合,如加人電子音樂的節奏和和聲,使其更符合當代人的審美需求,從而讓更多人了解和喜愛傳統音樂,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
(二)社會整合價值:多元群體情感共鳴的紐帶作用
傳統音樂在社會整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節慶儀式、地方戲曲等形式構建集體記憶。河洛大鼓在河南地區的節慶活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如春節期間的廟會、元宵節的燈會等。在這些場合,河洛大鼓的表演不僅為人們帶來了歡樂和娛樂,更成為一種情感的紐帶,將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人聚集在一起,共同感受音樂的魅力。這種集體參與的體驗,增強了人們對家鄉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促進了城鄉文化融合與代際對話。在現代社會,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傳統音樂文化的社會整合價值愈發凸顯。通過在學校、社區等場所開展河洛大鼓的傳承和普及活動,能讓更多人了解和學習這一傳統藝術形式,進一步增強社會凝聚力和文化認同感。
(三)國際傳播價值:全球文明對話的文化符號重構
傳統音樂作為全球文明對話的重要文化符號,具有突破文化壁壘的獨特魅力。河洛大鼓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表演形式,在國際文化交流中展現出強大的吸引力。其唱腔高亢激昂、簡潔明快,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在國際舞臺上,河洛大鼓通過與現代音樂元素的結合,如與西方樂器的合奏、與現代舞蹈的融合等,使其更具時代感和國際性。這種創新表達方式,不僅讓外國觀眾更好地理解和欣賞中國傳統音樂,也為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提供了新的途徑。通過在國際音樂節、文化交流活動等場合的演出,河洛大鼓成為展示中國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窗口,提升了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
二、中華傳統音樂文化現代轉化的現實困境
近年來,中華傳統音樂文化在國家政策扶持與社會關注中迎來發展契機。自《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頒布以來,以河洛大鼓為代表的傳統曲藝形式被納入國家級非遺名錄,其保護力度顯著增強。河南洛陽通過建立“河洛大鼓傳習所”舉辦年度鼓樂文化節等措施,使這一流傳千年的說唱藝術重煥生機。
一是活態傳承鏈條的脆弱性凸顯。中華傳統音樂文化的活態傳承主要依賴于非遺傳承人,然而,當前非遺傳承人老齡化問題嚴重,以古琴藝術為例,其傳承人的平均年齡已超過65歲。這些老一輩傳承人掌握著豐富的傳統音樂知識與技藝,但隨著歲月流逝,他們精力有限,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傳承需求。與此同時,受眾代際脫節現象越發明顯,年輕一代對傳統音樂文化的興趣不高,參與度較低,導致傳統音樂在傳承過程中出現斷層。商業化異化現象也時有發生,一些傳統音樂表演為了追求商業利益,過度迎合市場需求,改變了傳統音樂的原貌,使其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內涵與藝術價值。
二是形式與內容創造性轉化不足。自前,多數創新嘗試僅停留在“傳統樂器 + 電子配樂”的淺層嫁接,缺乏對音樂文化內涵的現代表達。以二十四節氣音樂IP并發為例,雖然將傳統節氣文化與音樂相結合,但在敘事方面較為薄弱,未能深人挖掘節氣背后的文化故事與哲學思想,導致音樂作品缺乏深度與感染力。這種創新方式只是簡單地將傳統元素與現代音樂形式拼湊在一起,未能真正實現傳統音樂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三是媒介融合時代的適應性困境。在媒介融合時代,傳統音樂文化面臨著適應性困境。短視頻平臺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傳統音樂的傳播廣度,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方面,短視頻平臺上的傳統音樂內容往往過于注重符號獵奇化,如過度聚焦嗩吶“炸街”表演等,這種片面追求視覺沖擊力與娛樂性的傳播方式,容易導致觀眾對傳統音樂文化的誤解與偏見。另一方面,短視頻的碎片化傳播特點,使得傳統音樂文化的價值闡釋難以深人展開,觀眾只能獲得零散的信息,無法全面了解傳統音樂文化的內涵與價值。
三、雙創導向下的傳統音樂文化發展策略體系
(一)構建“活態傳承 ?+ 數字永生\"雙軌傳承機制
傳承人是傳統音樂文化基因的核心載體,其技藝、經驗與記憶構成文化連續性的活態鏈條。作為“文化闡釋者”,傳承人不僅掌握傳統音樂的表演技法,更深度理解音樂符號背后的哲學觀念、倫理規范與審美邏輯。傳承人在中華優秀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價值,他們是傳統音樂文化的活化石,承載著音樂技藝、表演風格、文化內涵等多方面的寶貴知識。
其具體策略如下:其一,建立傳承人梯隊培養計劃,如“青年傳承人孵化工程”,通過師徒傳承、家族傳承等多種方式,精心培育新一代傳承人,確保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鏈條得以延續,避免出現傳承斷層現象,讓傳統音樂文化在新一代傳承人的手中繼續發揚光大。其二,同步推進音樂檔案數字化工作,充分利用AI技術修復古譜,借助全息影像技術記錄傳統音樂技藝,實現傳統音樂文化的數字化保存與傳承,使珍貴的音樂文化遺產得以在數字時代永續流傳,為后續的研究與創新提供堅實基礎。其三,加強傳承人與學校、社區等機構的緊密合作,積極開展傳統音樂教育和普及活動,如在學校的音樂課堂中引人傳統音樂課程,由傳承人親自授課;在社區舉辦傳統音樂講座和演出活動等,提高公眾對傳統音樂文化的認知和興趣,營造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為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二)提煉傳統文化元語言,革新內容生產
音樂文化內容是傳統音樂文化的靈魂所在,它包含了傳統音樂所傳達的情感、價值觀、故事以及背后所蘊含的民族文化內涵。豐富而獨特的音樂文化內容能夠吸引聽眾深人了解傳統音樂,是傳統音樂傳承與發展的核心要素。傳統音樂的文化元語言是其區別于其他藝術形式的本質特征,包含音律結構、表演程式、符號隱喻等深層意義系統。
其具體策略如下:其一,深入研究傳統音樂文化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內涵,挖掘其中獨特元素和符號,如旋律、節奏、和聲等,這些元素是傳統音樂文化的精髓所在,為內容生產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來源。通過對歷史淵源的探究,可以了解傳統音樂文化的起源與發展脈絡,把握其文化內涵,從而在內容生產中更好地傳承和弘揚傳統音樂文化的核心價值。其二,緊密結合現代社會的審美需求和文化語境,對傳統音樂文化元素進行創造性轉化和現代表達。在現代社會,人們的審美觀念和文化消費習慣發生了變化,傳統音樂文化需要與時俱進,通過創造性轉化,使其更具時代感和吸引力,例如將傳統音樂元素與現代音樂風格相結合,創作出符合當代審美需求的音樂作品。其三,加強跨學科合作,與文學、歷史、哲學等學科相結合,從不同角度挖掘傳統音樂文化的內涵和價值。文學可以為傳統音樂文化提供豐富的歌詞創作靈感,歷史可以為傳統音樂文化的發展提供背景支持,哲學可以為傳統音樂文化的內涵解讀提供理論依據,通過跨學科合作,為內容生產提供新的思路和視角,推動傳統音樂文化在深度和廣度上創新發展。
(三)借力AI智能科技,賦能創新創作
現代社會,信息技術飛速發展,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文化生產方式。信息技術為傳統音樂文化的創新創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在數字化浪潮中,傳統音樂創作面臨工具理性與人文價值的博弈。AI技術并非要取代人類創造力,而是作為“文化認知增強工具”,幫助創作者突破經驗局限。
其具體策略如下:其一,構建傳統音樂文化大數據平臺,廣泛采集古譜、唱腔、器樂等數據資源,通過聚類分析等技術手段提煉“文化基因片段”,為創作提供素材庫與靈感源。大數據平臺可以整合海量的傳統音樂數據,通過對這些數據的分析和挖掘,發現傳統音樂文化的內在規律和特點,為音樂創作提供豐富的素材和靈感,使創作者能夠更好地把握傳統音樂文化的精髓,創作出具有傳統特色和創新價值的音樂作品。其二,開發民樂風格算法模型,訓練AI系統學習河洛大鼓等特定流派的旋律生成規律,輔助創作者進行變奏開發與跨界融合實驗。科學技術為創作者提供創作輔助,幫助他們進行變奏開發和跨界融合實驗,拓展傳統音樂文化的表現形式和藝術空間,推動傳統音樂文化在創新中發展。其三,建立智能文化評價系統,運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分析受眾反饋,實時監測創作內容的文化契合度,規避“偽創新”風險。智能文化評價系統可以收集和分析受眾對傳統音樂文化作品的反饋信息,通過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對這些信息進行分析和處理,實時監測創作內容的文化契合度,在創新發展過程中始終保持其文化本質和核心價值。
(四)構建“在地化 + 圈層化”國際傳播體系
現代社會,短視頻已經成為一種極具影響力的傳播形式。短視頻以其簡短精悍、內容豐富、傳播迅速等特點,深刻地改變了信息傳播的格局。短視頻平臺重構了文化傳播的時空邏輯,其即時性、碎片化、強互動特征,既為傳統音樂突破地域限制提供契機,也對其深度傳播構成挑戰。如何在海量信息流中實現“文化意義”的有效傳遞,成為國際傳播的核心命題。
其具體策略如下:其一,制作高質量的短視頻內容,突出傳統音樂文化的特點和魅力,如河洛大鼓的表演片段、音樂故事等,通過精美的畫面、生動的表演和感人的故事,吸引觀眾的關注和興趣。其二,充分利用短視頻平臺的算法推薦機制,將傳統音樂文化作品推送給不同地區、不同年齡、不同興趣的用戶,實現精準傳播和推廣。短視頻平臺的算法推薦機制可以根據用戶的瀏覽歷史、興趣愛好等信息,將傳統音樂文化作品精準推送給感興趣的用戶,擴大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播范圍和受眾群體,提升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播效果和影響力。其三,加強與國際短視頻創作者、音樂愛好者的合作與交流,共同創作和傳播傳統音樂文化作品,通過合作與交流,可以借鑒國際先進的創作理念和傳播經驗,將傳統音樂文化作品推向國際舞臺,擴天其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知名度,促進中華優秀傳統音樂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與交流。
總之,在文化自信視域下,中華優秀傳統音樂文化的價值不容忽視。它承載著民族精神,通過獨特的音律、曲調和表演形式,傳遞著中華民族的情感與哲學思想,是筑牢文化自信根基的核心路徑。傳統音樂文化作為全球文明對話的文化符號,以非語言符號突破文化壁壘,通過創新表達構建“可感知的中國”,成為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戰略資源,這些價值共同彰顯了中華優秀傳統音樂文化在新時代的重要地位和意義。展望未來,期待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傳統音樂文化能夠在傳承中創新發展,不斷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通過構建完善的傳承機制、創新內容生產、借力科技賦能以及拓展國際傳播渠道等策略,讓傳統音樂文化在新時代綻放光彩,為增強文化自信、推動文化繁榮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作者單位:平頂山學院。本文系2024年河南省科學界聯合會調研課題“文化自信視域下中華優秀傳統音樂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SKL-2024-1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