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小說《草原上的小木屋》以勞拉一家的拓荒經歷為敘事主線,生動展現了人與自然、家庭與社會、生存與文明之間復雜而微妙的關系。這部兒童文學經典不僅是一段歷史的記錄,更是與當今義務教育語文“新課標\"提出的“文化自信、思維能力、審美創造”三大核心素養培養高度契合的寶貴教育資源。在語言建構與運用方面,書中細膩的自然描寫和生動的人物對話為兒童提供了鮮活的語言學習素材。通過閱讀,幾童可以感受語言的魅力,提升語言表達和運用的能力。
在文化傳承與理解方面,《草原上的小木屋》通過拓荒者的視角,折射出了19世紀美國西部開發的歷史文化語境。兒童在閱讀過程中,不僅能夠了解那段歷史,還能夠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從而增強對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思維發展與提升方面,小說中困境解決的故事情節設計激發了兒童的批判性思維與創造性思考。勞拉一家在拓荒過程中遇到了種種困難和挑戰,但他們憑借堅韌的精神和勞動的智慧,一次次化險為夷。這些情節設計促使兒童自主思考如何在困境中尋找出路,從而能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思維。
核心素養導向的深度閱讀策略
1.語言能力:從文本細讀到表達實踐
《草原上的小木屋》不僅是一部拓荒史詩,更是一堂生動的語言藝術課。其中,作者羅蘭·英格爾斯·懷德對“草原四季”的描寫尤為引人入勝,她巧妙地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將草原的變幻莫測描繪得淋漓盡致。例如,“風像一匹脫韁的野馬掠過草原”,這一比喻生動形象地展現了草原上風的狂野與不羈,引發兒童深入體會語言的形象性和表現力。在語言鑒賞的基礎上,可以引導兒童進行跨媒介的表達實踐。通過繪制“小木屋地圖”,兒童可以依據書中的描述,用自己的方式勾勒出勞拉一家生活的那片廣袤草原,以及小木屋在其中的位置。這一過程不僅鍛煉了幾童的空間想象能力,也實現了從文字到圖像的語言遷移。
此外,撰寫“勞拉日記”也是一項極富創意的活動。幾童可以假想自己就是勞拉,用第一人稱記錄下拓荒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這樣的寫作練習,不僅讓兒童深入地理解了書中的內容,也鍛煉了他們的敘事能力和情感表達能力。
2.文化理解:從歷史語境到現實反思
《草原上的小木屋》不僅是一部拓荒家庭的生活史,更是一扇窺探19世紀美國“西進運動”歷史窗口的寶貴作品。這部文學作品深入探討了拓荒者在未知土地上的生存挑戰,以及他們與印第安文化之間復雜而微妙的沖突。通過分析拓荒者面臨的環境險惡、資源匱乏等困境,以及他們與印第安人在土地、資源上的爭奪,我們能更全面地理解這一歷史時期的美國社會變遷和文化碰撞。《草原上的小木屋》也是一部生態啟蒙教育的佳作。書中描繪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畫面,與當代環境問題形成了鮮明對比。勞拉一家在草原上的生活,展現了人類對自然的敬畏和順應,以及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這可以啟發兒童思考,在當代社會,應如何平衡人類發展與自然保護的關系,并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意識。
通過閱讀《草原上的小木屋》,兒童不僅能領略拓荒者的堅韌精神和勞動智慧,更能在歷史探究和生態啟蒙的雙重旅程中,獲得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深刻啟示。這部作品不僅是一部文學經典,更是一份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和生態教育資源。
3.思維品質:從問題解決到創新實踐
《草原上的小木屋》不僅是一部引人入勝的文學作品,更是開展項目式學習和思辨討論的絕佳素材。在項目式學習方面,教育者可以設計“荒野生存指南”任務,讓兒童模擬勞拉一家在拓荒過程中的生存挑戰。兒童可通過分組合作,研究如何在荒野中搭建木屋、尋找水源、制作工具等,由實踐操作來培養問題解決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這一過程中,幾童將深入體會到拓荒者的艱辛與智慧,同時鍛煉自己的生存技能和實踐能力。在思辨討論方面,可以圍繞“遷徙是否值得”這一主題展開辯論。勞拉一家選擇離開熟悉的家鄉,踏上未知的拓荒之路,面臨無數的風險和挑戰,這需要極大的勇氣和決心。通過辯論,引導兒童辯證地看待勇氣與風險的關系,思考在面對未知和挑戰時,應該如何權衡利弊,作出明智的選擇。
通過這樣的融合實踐,兒童不僅能深入理解《草原上的小木屋》這部文學經典,還能在實踐中鍛煉自己的問題解決能力和思辨能力;教育者也能引導幾童更加珍惜現有的生活,勇于面對挑戰,培養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閱讀實踐:從單篇閱讀到素養整合
《草原上的小木屋》不僅是一部文學經典,更是構建跨學科學習框架的寶貴錨點。以這部作品為起點,教育者可以將地理學科、藝術學科、科學學科的知識融入其中,開展一系列富有意義的閱讀活動。
1.地理學科
教育者可以引導兒童繪制拓荒路線圖。通過仔細閱讀書中對勞拉一家遷徙過程的描述,兒童可以標注出故事人物經過的重要地點,如河流、山脈、草原等,并嘗試還原他們的遷徙路徑。在這一過程中,兒童不僅能夠鍛煉地圖繪制技能,還能夠深入了解19世紀美國西部的地理環境。在《草原上的小木屋》閱讀指導中,可先組織兒童仔細閱讀書中關于勞拉一家從威斯康星州遷徙到堪薩斯州大草原的章節,邊讀邊用不同顏色的筆在空白地圖上標注出經過的河流(如密西西比河的一段)、山脈(如落基山脈的邊緣地帶)以及廣袤的草原。通過仔細比對書中的描述和地圖上的地理位置,兒童可成功地還原勞拉一家的遷徙路徑。接著,引導兒童深入分析地形與氣候對拓荒者生存的影響。例如,草原的廣闊與荒涼如何影響了勞拉一家的食物來源和居住條件;河流的存在又如何為他們提供了生活用水和交通的便利;而惡劣的氣候條件,如暴風雪、干旱等,又給他們帶來了哪些生存挑戰。
通過這樣的分析,兒童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從而培養他們的地理思維能力和跨學科整合能力。這一過程不僅加深了兒童對小說《草原上的小木屋》內容的理解,還讓他們學會了如何將文學作品中的描述與實際的地理環境知識相結合,引導兒童進一步思考如果他們是拓荒者,會如何利用地形和氣候條件來規劃自己的生活和遷徙路線。這種跨學科的學習方式,不僅鍛煉了兒童的地圖繪制技能和地理分析能力,還激發了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通過這樣的閱讀活動,兒童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重要影響,也為他們未來的學習和生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藝術學科
《草原上的小木屋》作為一部充滿生活氣息與自然美感的文學作品,為兒童跨學科學習提供了豐富的靈感與素材,尤其在藝術學科方面,成為極佳的錨點。在藝術學科的學習中,我們可以引導兒童為這部小說配樂或創作插畫。通過仔細閱讀文本,兒童可以深入感受小說中描繪的草原風光、拓荒生活的艱辛與溫馨,以及人物間的情感糾葛。基于這些感受,他們可以嘗試用音樂來表達小說中的情感氛圍,如用悠揚的旋律描繪草原的遼闊與寧靜,用激昂的節奏表現拓荒者的勇氣與堅韌。
同時,兒童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為小說創作插畫。在插畫創作準備階段,教育者首先需向兒童介紹繪畫的基本技巧,包括線條的流暢運用、構圖的設計原則以及色彩的巧妙搭配。線條是插畫的骨架,構圖是畫面的布局,而色彩則是賦予畫面生命力的關鍵。教育者應通過示范和詳細講解,讓兒童逐步掌握插畫創作的基本方法。隨后,鼓勵幾童根據自己的獨特理解和豐富想象,挑選《草原上的小木屋》中的經典場景或鮮明人物形象進行創作。為了激發兒童的創作熱情和靈感,教育者可以展示一些優秀的插畫作品,讓兒童從中汲取靈感,拓寬視野。在兒童創作過程中,教育者應密切關注每個兒童的進展,給予個性化的指導和建議。通過及時的反饋和鼓勵,幫助兒童發掘自己的創作潛力,不斷提升他們的審美表現力和藝術創作能力。通過畫筆,兒童可以將勞拉一家在草原上的生活場景、小木屋的溫馨內飾以及草原上的動植物等生動地呈現出來,從而提升自己的審美表現力和藝術創作能力。
3.科學學科
《草原上的小木屋》不僅是一部描繪拓荒生活的文學作品,更是一個生動的生態鏈觀察窗口。在這部小說中,草原上的狼群、野牛、草原植被等生物元素相互依存,構成了一個復雜而微妙的生態系統。教育者可以引導兒童深入研究書中的草原生態,探索狼群如何捕食野牛等獵物,野牛又如何依賴草原植被為食,以及草原植被如何在光照水分等環境因素的作用下生長繁衍。通過閱讀研究,兒童可以更加直觀地理解生物之間的依存關系。結合生物學知識,兒童可以繪制出草原生態的食物鏈圖譜,清晰地展示出生物之間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這一過程不僅能夠鍛煉兒童的邏輯思維和圖表繪制能力,還能夠加深他們對生態系統復雜性的認識。此外,還可以引導幾童討論人類活動對生態平衡的影響。勞拉一家在草原上的拓荒生活無疑對草原生態產生了一定的干擾,而通過討論,兒童可以思考人類應該如何在與自然相處的過程中,保持生態平衡,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這個過程中,教育者可以進一步引導兒童探討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可能性。例如,可以討論勞拉一家在拓荒過程中,如何采取更加環保的生活方式以減少對草原生態的破壞。兒童可以設想一些具體的措施,如合理利用草原資源、避免過度放牧、保護野生動植物等。同時,教育者還可以結合當前的環保理念和實踐,向兒童介紹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通過對比過去與現在的生態環境變化,讓幾童深刻認識到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深遠影響。這樣的教學活動不僅能夠增強兒童的環保意識,還能夠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讓兒童明白,作為地球村的一員,每個人都有責任和義務保護生態環境,為子孫后代留下一個更加美好、和諧的家園。
《草原上的小木屋》不僅是兒童文學的瑰寶,更是連接核心素養與真實生活的紐帶。深入閱讀這部作品,兒童能隨主人公在語言的草原上馳騁,通過豐富的語言實踐錘煉思維,提升思維品質。同時,小說中的歷史背景與文化元素,可促使幾童在反思中形成對多元文化的包容與尊重。通過多維學科知識技能的實踐與拓展,兒童將所學知識融入生活,不僅增長了能力,更塑造了堅韌、勇敢的品格。深讀《草原上的小木屋》,可助力幾童實現“知識一能力一品格”的全面提升,為成長之路奠定堅實基礎。
作者單位:西安市閻良區西飛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