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6737(2025)04-0170-05
Research on English Translation and Dissemination Pathways of Guangxi Rice Farming Culture XIAO Liu (Guangxi Eco-Engineeri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Liuzhou Guangxi 545Ooo,China)
Abstract:Farming culture,asthecoremediumcarrying farming wisdomand spiritualtraditions,is deeplydependenton high-quaityEnglishtranslationworkforitswidedissminationintheinternationalarena.Inordertodeplyexcavateand carryforwardtheculturalheritageoffarmingculture,wenowproposeastudyontheEnglish translationanddisemination channelsof Guangxiricefarmingculture.Takingintoacountthenaturalenvironmentandregionalfactors,theconotation andcharacteristicsoffarmingcultureareanalyzed,anditispointedoutthateverylinkinthericeplanting technologyof Guangxicontainsa profound farming culture.Combinedwiththedevelopment statusquoof riceindustryin Guangxi,the necesityof improving theEnglishtranslationlevelof Guangxi'sricefarmingcultureandpromotingculturaldisemination isexplained from thethreeaspectsof promoting internationalagricultural exchangesand coperation,enhancing the competitivenessofagriculturalproducts,and inheritingandcarrying forwardthetraditionalculture,andspecificpath measuresare proposed basedon this.Basedonthis,specific paths and measuresare proposed,including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ofthetranslation team,dissminating thetranslationresultsunder multiplemedia channels,and building cooperativerelationshipswith intermationalorganizationstostrengtheninternationalcultural exchangesandcooperation.The aimistorevealtheeffectivewaysofEnglishtranslationanddisseminationofGuangxi'sricefarmingculture,andto providetheoretical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promotionofcultural inheritanceanddevelopmentandtheenhancement of regional soft power.
Key Words:Guangxi;Rice industry; Farming culture;English translation; Dissemination path
稻作文化,即以水稻種植為主要生存和發展方式的文化,在廣西表現尤為突出。壯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水稻種植經驗,形成了一套獨特的傳統農耕技術。在全球化的今天,如何將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翻譯成英語,并通過有效的途徑傳播到世界各地,成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通過對壯族稻作文化的系統性英譯研究,有助于構建一套適用于壯族文化對外宣傳的翻譯理論框架,進而為其他類型的翻譯案例提供可靠參考。同時,通過有效的傳播途徑,將廣西水稻農耕文化介紹給國際社會,有助于提升廣西乃至中國的文化軟實力,促進文化交流與互鑒。
目前,針對廣西水稻農耕文化的英語翻譯與傳播途徑研究,相關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者們深入探討了文化翻譯觀在廣西水稻農耕文化翻譯中的應用,強調在翻譯過程中應尊重原文的文化內涵,同時考慮目標讀者的文化背景和認知習慣,采用異化與歸化相結合的翻譯策略,以實現文化信息的有效傳遞。同時,研究者們深入分析了政策扶持、市場需求、技術應用等因素對廣西水稻農耕文化英語翻譯與傳播的影響,提出了針對性的建議4。還有學者通過問卷調查、訪談等方式,收集國際受眾對廣西水稻農耕文化英語翻譯與傳播效果的反饋,評估其傳播效果,為后續的翻譯與傳播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本文將對廣西水稻農耕文化進行系統性分析,并結合廣西水稻產業的發展現狀,對廣西水稻農耕文化英語翻譯與傳播的有效途徑進行探討。
1農耕文化的概念分析
農耕文化是指農民在從事農業生產活動中長期累積形成的一種分數文化。這一文化形態匯聚了多種民俗元素,孕育出別具一格的文化內涵與特色,是全球范圍內普遍存在且極具包容性的文化綜合體5-。受到地域以及自然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不同地域的農耕文化呈現出季節性、地域性、傳承性以及和諧性的特征。
農耕活動與氣候條件緊密相關,因此農耕文化具有鮮明的季節性特征。在廣西,水稻的種植與收割都嚴格遵循著季節的變換,形成了獨特的農時文化7。同時,不同地區的農耕文化因其自然環境、氣候條件、歷史背景等因素的差異而呈現出不同的特點9-]。廣西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水稻種植歷史悠久,形成了獨特的稻作文化。在傳承性方面,農耕文化是通過世代相傳的方式得以延續的。在廣西,水稻種植技術、農耕習俗、民間信仰等都在不斷傳承和發展中。同時,農耕文化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在廣西水稻種植中,農民們注重保護生態環境,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實現了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廣西水稻種植歷史悠久,積累了豐富的種植經驗和技術。這些技術包括稻田的整治、種子的選育、肥料的施用、病蟲害的防治等,都是農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廣西水稻的種植技術類型如表1所示。
稻田整治是水稻種植的基礎工作,包括土地的平整、排水系統的建設等。在廣西,這一環節不僅體現了農民對土地的精心呵護,還蘊含著深厚的農耕文化。農民們相信,只有土地平整、排水暢通,才能保證水稻的茁壯成長,從而帶來豐收的喜悅。這種對土地的敬畏和感恩之情,是農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13-I5]。同時,廣西農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選育經驗,能夠挑選出適應本地氣候、土壤條件的優良品種[16-I7]。這種選育過程不僅體現了農民的智慧,還促進了農耕文化的傳承。通過口耳相傳、師徒授受等方式,優良的種植技術和品種得以在農民之間代代相傳,形成了獨特的農耕文化[18-19]。在肥料使用以及病蟲害防治等方面,農民將環保意識融人其中,在保證水稻產量以及養分需求的同時,維護了土壤的生態平衡,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
2廣西水稻農耕文化的英語翻譯與傳播 必要性
本文結合廣西地區水稻產業的發展現狀,對農耕文化的英語翻譯與傳播必要性進行分析。
2.1 促進國際農業交流與合作
廣西水稻近6年的出口量以及國際市場相關數據如表2所示。
從數據上看,廣西水稻出口量逐年增長,國際市場占比也在逐年提升。這一趨勢與廣西水稻農耕文化的英語翻譯與傳播工作密切相關20。通過對農耕文化進行英語翻譯與傳播,可以使廣西水稻及其農耕文化在國際上獲得了更高的知名度。這吸引了更多國際買家和合作伙伴的關注,從而推動了廣西水稻的出口量增長[2I-22]。同時,知名度的提升還使得廣西水稻在國際市場上更容易獲得競爭優勢,提高了國際市場占比。隨著廣西水稻農耕文化在國際上的傳播影響不斷擴大,會有更多國際農業專家和技術人員開始關注廣西的農業技術和實踐[23-24]。這不僅能夠促進國際農業技術交流項目的增加,使得廣西能夠與國際同行共同探討農業技術的創新與發展,同時也能夠推動廣西農業技術的國際化推廣以及應用。
2.2提升農產品國際競爭力
廣西水稻產業近6年的農產品出口數據如表3所示。
廣西水稻產業農產品的出口量、出口額以及出口增長率均呈現出穩步增長的態勢,而農產品不僅具有商業價值,其自身蘊含的文化價值也能夠使其在國際市場上更具競爭力。通過英語翻譯與傳播的方式,可以使國際市場對廣西水稻及其農耕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這種文化認知的增強,有助于提升廣西水稻農產品的品牌形象,使其在國際市場上更具辨識度。消費者在購買農產品時,往往更傾向于選擇那些具有文化底蘊和品牌價值的產品,從而推動了廣西水稻農產品的出口增長。同時,結合英語翻譯等手段,企業可以有效把握國際市場的需求以及消費趨勢,通過收集國際市場的反饋,可以針對性地調整產品策略,從而滿足國際市場的多樣化需求。
2.3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
除了商業價值以外,通過英語翻譯以及傳播的方式,廣西水稻農耕文化可以跨越語言和地域的界限,展示其獨特的文化底蘊以及價值,在增強國際對于傳統文化的認知的同時,也能夠有效促進文化交流與互鑒。
英語作為全球通用語言,其翻譯與傳播能夠迅速將廣西水稻農耕文化推向國際舞臺。通過英文資料、書籍、網絡文章等形式,國際友人能夠便捷地獲取相關信息,從而拓寬對廣西水稻農耕文化的認知視野。同時,英語翻譯不僅傳遞了文字表面的意思,更通過語境、用詞等細節,傳達了廣西水稻農耕文化的深層含義和獨特韻味。這種深入的文化理解有助于增強國際友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促進文化的傳承與發揚。通過國際學術會議、文化交流活動等形式,廣西水稻農耕文化得以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農耕文化進行深入交流與互鑒,共同探索農耕文明的發展路徑。在交流過程中,廣西水稻農耕文化能夠吸收其他文化的優點和精華,進行文化創新。這種創新不僅豐富了廣西水稻農耕文化的內涵,也為其在國際舞臺上樹立了更加鮮明、獨特的文化形象。
3廣西水稻農耕文化的英語翻譯與傳播路徑
3.1 強化翻譯隊伍建設
強化翻譯隊伍建設,是實現廣西水稻農耕文化精準、有效英語翻譯與傳播的關鍵。對此,可以從專業素養培訓以及優化隊伍協作機制兩個方面實現。
在人才方面,可以優先聘請具有英語翻譯專業背景或豐富翻譯經驗的人才,確保翻譯隊伍具備扎實的語言基礎和翻譯能力。特別關注那些對廣西水稻農耕文化有深入了解或濃厚興趣的翻譯人才,他們的加入將有助于提升翻譯的文化準確性和深度。同時定期組織翻譯隊伍參加專業技能培訓,包括英語語法、詞匯、翻譯技巧等方面的提升。邀請文化專家、歷史學家等就廣西水稻農耕文化進行專題講座,提升翻譯隊伍的文化素養和背景知識。還可以設立翻譯質量評估體系,對翻譯成果進行定期檢查和評估,確保翻譯質量。通過獎懲機制激勵翻譯人員不斷提升自身能力,如設立優秀翻譯獎、提供晉升機會等。
在翻譯隊伍結構以及協作機制優化方面,首先需要根據翻譯任務的需求和翻譯人員的專長,合理配置翻譯資源,確保每個項目都能得到最合適的翻譯人員支持。同時建立翻譯團隊協作機制,如定期召開項目會議、分享翻譯經驗等,促進團隊成員之間的溝通和協作。鼓勵團隊成員相互學習、共同進步,形成積極向上的團隊氛圍。
3.2 拓寬文化傳播渠道
在推動廣西水稻農耕文化走向世界的過程中,多元化傳播策略顯得尤為重要。為了有效拓寬其國際影響力,可以利用國際媒體平臺,對翻譯成果進行傳播,并定期舉辦文化交流活動,同時靈活運用各種媒體渠道,從而在擴大農耕文化國際影響力的同時,提升英語翻譯質量。具體文化傳播渠道如圖1所示。
廣西水稻農耕文化的英語翻譯成果應通過各種國際媒體平臺進行傳播,如英文報紙、雜志、網站等。這些平臺具有廣泛的受眾基礎和影響力,能夠迅速將廣西水稻農耕文化推向國際舞臺,吸引更多國際友人的關注和了解。同時,通過舉辦文化交流活動,如國際學術會議、文化展覽、民俗表演等,將廣西水稻農耕文化以更直觀、生動的方式呈現給國際友人。這些活動不僅能夠增進國際友人對廣西水稻農耕文化的了解,還能促進中外文化的交流與互鑒。此外,還可以在社交媒體和自媒體平臺上發布廣西水稻農耕文化的相關內容,如英文文章、視頻、圖片等。這些平臺具有傳播速度快、受眾廣泛的特點,能夠迅速擴大廣西水稻農耕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3.3 加強國際合作
在全球文化交融的背景下,需要采用多維度的策略來加強國際合作,推動廣西水稻農耕文化的國際傳播。
國際組織在文化遺產保護、文化傳承與發展等方面擁有豐富的經驗和先進的技術。通過與國際組織的合作,廣西可以借鑒這些經驗和技術,提升對水稻農耕文化的保護水平。同時,國際組織往往擁有廣泛的國際網絡和影響力,能夠幫助廣西水稻農耕文化在國際舞臺上獲得更多關注和認可。在具體實踐中,廣西可以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等國際組織建立合作關系,共同開展水稻農耕文化的保護、研究與傳播工作。通過聯合舉辦學術會議、文化展覽等活動,增進國際社會對廣西水稻農耕文化的了解和認識,同時為廣西水稻農耕文化的英語翻譯與傳播提供有力保障。
通過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建立穩定的出口渠道,可以使廣西水稻農耕文化產品順利進入國際市場,從而實現文化的廣泛傳播。具體包括參加國際文化產品展覽會、與外國經銷商建立合作關系、利用電子商務平臺進行跨境銷售等。對此,可以根據廣西水稻農耕文化產品的特點和目標市場,有針對性地選擇國際知名的文化產品展覽會,如法蘭克福書展、廣交會、米蘭設計周等。這些展覽會不僅匯聚了全球各地的文化產品,還吸引了大量國際買家和媒體關注,為產品展示和宣傳提供了絕佳平臺。在參展前,對廣西水稻農耕文化產品進行精心設計,突出其文化內涵和獨特之處。采用多種展示方式,如實物展示、視頻介紹、互動體驗等,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同時,準備詳細的英文解說和宣傳資料,方便國際買家了解產品信息。通過上述措施,可以在提升廣西水稻產品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同時,促進農耕文化的國際化傳播。
4結束語
廣西水稻農耕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其英語翻譯與傳播途徑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對翻譯精準度的不斷提升、傳播渠道的多元化拓展以及國際合作模式的持續創新,不僅能夠有效地將這一獨特文化呈現給世界,還能在國際舞臺上彰顯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與獨特魅力。
參考文獻:
[1]楊贊.勞動教育視角下的水稻栽培技術與文化傳承[J].北方水稻,2024,54(6):91-93.
[2]盧嬌嬌.水稻田園旅游與鄉村振興戰略相結合的發展路徑探索[J].北方水稻,2024,54(5):79-81.
[3]褚紅宇.優秀農耕文化嵌人鄉村學校德育:圖景、困境與進路[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4,44(28):56-64.
[4]朱航.傳統農耕文化“走出去”:中國古農書《耕織圖》在日本的跨文化傳播[J].出版科學,2024,32(4):110-119.
[5]黃樂佳.農耕文化的當代價值及其傳承路徑[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4,45(6): 134+146
[6]陳晴,趙昕.農旅融合視角下中小學生農耕文化研學旅行課程提升研究:以三亞水稻國家公園為例[J].現代商貿工業,2024,45(14):12-16.
[7]朱山姊.農耕文化融入高校外語教學的價值意蘊與實踐路徑[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24(5):67-72.
[8]譚津舟,程度,郭玲,等.湖湘文化旅游景區介紹英譯研究:以農耕文化為例[J].新傳奇,2024(14):46-48.
[9]楊軍昌,何小怡.論侗族古碑刻中蘊含的山地農耕文化及其在鄉村振興實踐中的價值[J].貴州民族研究,2024,45(1):68-76.
[10]章蓉蓉,徐煒,王小琦.基于稻作農耕文化傳播探索農業科普研學模式的創新[J].中國稻米,2025,31(2):110-112.
[11]趙志軍.農業起源研究的生物進化論視角:以稻作農業起源為例[J].考古,2023(2):112-120.
[12]方浩俊,周錫躍.稻作文化遺產活化賦能鄉村游樂產業的幾個設計思路[J].中國稻米,2024,30(3):107-112.
[13]姚姝,陳濤,趙春芳,等.江淮稻區不同類型粳稻品種外觀及蒸煮食味品質特征比較[J].中國水稻科學,2024,38(6):709-718.
[14]關雅琪,鄂志國,王磊,等.浙江省水稻生產環節外包進程的時空演變:基于2010-2019年的跟蹤調查[J].中國水稻科學,2023,37(2):189-199.
[15]秦嶺,傅稻鐮.不愛遠航的稻農:中國沿海早期生業經濟傳統與海洋取向[J].南方文物,2024(6):76-96.
[16]向文倩,王文娟,任明迅.木棉文化的生物多樣性傳統知識及其傳承與利用[J].生物多樣性,2023.31(3):186-197.
[17]馬云雷.稻作文化視域下的稻草民俗[J].中國稻米,2024,30(4):108-112.
[18]劉瑛涵,任偉征,趙璐峰,等.稻魚共生系統土壤微生物群落組成和功能特征[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2024,45(6):865-877.
[19]張兆年,角媛梅,楊帥琦.中國南方五大水稻梯田時空變化特征及其驅動機制[J].農業工程學報,2024,41(1):288-297.
[20]潘磊.種植方式與全民健身:體育鍛煉參與的南北差異及其文化溯源[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23,47(6):22-32.
[21]王彩艷,鄭良燕,于蘭,等.浙江稻作農業文化遺產時空特征,多重價值及保護發展研究[J].中國稻米,2025,31(1):112-119
[22]周然,游詩雪,黃璐,等.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桑基魚塘時空格局演變和驅動因素[J].浙江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2024,50(2):200-208.
[23]李新宇,谷月,徐非非,等.水稻胚乳淀粉合成相關蛋白的翻譯后修飾研究進展[J].植物學報,2025,60(2):256-270.
[24]黃巨永.浙江米食文化新質發展與價值鏈創新研究[J].中國稻米,2025,31(2):105-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