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居民滿意度為切入點探討區域公共體育服務的經濟效益,在滿足居民體育活動需求的同時推動區域經濟增長,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本文聚焦居民滿意度視角下區域公共體育服務的經濟效益,深入剖析了其在促進體育消費增長、推動體育產業發展、帶動相關產業聯動以及創造就業機會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基于居民滿意度的區域公共體育服務經濟發展策略,涵蓋加強體育場地設施建設與優化布局、豐富體育活動內容與形式、提升體育指導與培訓服務質量、強化體育信息服務以激發市場需求、發展體育服務業以優化產業結構、支持體育企業發展以改善市場環境、引入社會力量以優化資源配置等,為地方經濟增長提供有力支撐,以期為學術界提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居民滿意度;區域公共體育;體育服務經濟效益;優化建議
引言
在體育強國戰略推進的背景下,提升公共體育服務與經濟發展的耦合協調性,以及促進體育產業內部的均衡發展,對于區域經濟的穩定增長與創新具有顯著的推動作用。《體育發展“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加快建設水平較高、內容完備、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基于居民滿意度的視角,深入剖析公共體育服務與區域經濟發展的互動關系,對于推動區域公共體育服務與經濟增長的協同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價值[1]。本研究從居民滿意度的角度切入,探討區域公共體育服務的經濟效益,以期為學術界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啟示。
一、居民滿意度視角下區域公共體育服務的經濟效益分析
(一)公共體育服務與經濟協同發展促進體育消費增長
消費理論研究認為個體消費行為與“收入水平”“消費偏好”“產品質量”“服務水平”等因素具有密切聯系,基于提高居民滿意度的區域公共體育服務,有助于改善居民體育消費偏好,即居民對公共體育服務滿意度較高時,購買體育器材、參加體育培訓課程等體育消費支出顯著增長,以此推動體育消費市場發展。具有消費效應如下:
1.直接消費增長。從經濟學角度來看,需求拉動理論認為區域公共體育服務滿足居民心理預期時,居民會將自身期望轉化為實際消費行為。以杭州區域公共體育服務效應數據為例,2023年杭州市開展“全民健身月”活動,通過免費開放市屬體育場館、組織社區趣味賽事,吸引超50萬人次參與。根據數據統計,活動期間周邊運動品牌門店銷售額同比增長42%,其中運動服飾、智能手環等裝備銷量增幅顯著。此外,大型體育賽事的經濟帶動作用更為突出,如成都大運會舉辦期間,賽事門票收入突破1.2億元,衍生出的吉祥物、紀念徽章等周邊產品銷售額超8000萬元,帶動餐飲、住宿等消費線性增長。據成都文旅部門統計,大運會舉辦期間,全市酒店入住率提升至85%,餐飲企業平均營業額增長35%,充分體現大型賽事對區域消費市場的激活能力。
2.消費習慣培養與消費升級。消費習慣培養與消費升級作為促進區域消費能力穩定增長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提高居民公共體育服務滿意度,有助于重塑居民體育消費行為。基于消費心理學角度來看,高質量公共體育服務可增強居民體育消費觀點,帶動區域經濟增長。以南京市智慧體育社區建設為例,南京市某社區通過打造智能健身跑道,提高居民參與體育鍛煉的熱情,帶動地方體育設施產品效率提升[2]。
(二)公共體育服務與體育產業互相促進
公共體育服務與體育產業性質不同卻又密切聯系,公共體育服務作為體育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作為推動體育與經濟社會有效融合、提升區域體育產業升級轉型的直接動力,而體育產業既是公共體育服務的有益補充,又通過體育企業的稅收、公益活動等,反哺公共體育服務。具體經濟效益如下:
1.擴大產業規模。基于居民滿意度提升的區域公共體育服務有助于形成新型體育消費市場,吸引資本加速涌入體育產業。如深圳市通過優化公共體育服務,吸引多家體育企業設立區域總部。2022—2023年全市新增體育用品制造企業120余家,體育賽事運營公司新增35家。從產業經濟學角度,在市場機制作用下形成產業集聚現象,并帶動了賽事策劃、場館運營等上下游產業發展[3]。
2.優化產業結構。服務需求升級促使體育產業向高端化轉型,依托優質公共體育資源,重點發展體育服務業,可持續推動體育產業結構優化。如北京市推出“體育+科技”融合創新服務,實現智能健身鏡、虛擬賽事平臺等新業態不斷涌現,推動產業結構持續優化。以智能健身鏡為例,其內置的AI教練系統可實時糾正用戶動作,提供個性化健身方案,根據數據統計,2024年全國智能健身鏡市場規模達50億元,展現了高質量區域公共體育服務對體育產業結構升級的推動作用。
(三)體育產業帶動相關產業聯動發展
產業關聯理論表明,各個產業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區域公共體育服務的發展能夠與體育產業、旅游產業、健康產業等產生聯動效應。體育產業是極具投資價值和潛力的朝陽產業,將成為新常態下國民經濟的重要部門和服務業中的支柱產業之一,是經濟發展中最具活力的新增長點。而體育產業的發展可帶動群眾體育的開展,群眾體育的開展又會促進體育產業的發展,進而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最終實現區域經濟、體育產業和群眾體育的協調發展[4]。
1.旅游產業聯動。“體育+旅游”作為新時代下區域經濟發展新增長點,依托地方傳統文化、民俗運動及文化資源,打造特色化、本土化及個性化“體育+旅游”項目,調動居民主觀能動性及能動性的同時,可滿足區域外居民旅游意向。基于產業關聯視角來看,利用旅游產業推動地方餐飲、交通、民俗收入增長,有助于形成特色區域品牌化體育產業,對于提高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的前后關聯性,促進地方經濟增長具有深遠意義。
2.健康產業聯動。體育與健康產業融合趨勢下,推動健康產業與體育服務協同發展,有助于滿足居民高素質、高標準身體健康需求的同時,推動地方健康產業發展與創新。如通過打造“社區運動健康中心”,將體育運動、體質檢測、運動康復、日常健身等多元化服務融合,為居民提供“運動干預”“健康診斷”“體能測試”等一站式服務,帶動周邊健康管理機構、運動康復診所業務量增長的同時,可針對不同運動人群的功能性食品,進一步拓展健康產業市場,構建“運動、健康、營養”的產業價值鏈,實現資源高效整合與價值增值。
二、提升區域公共體育服務經濟效應的策略
(一)加強體育場地設施建設與優化布局
從本質角度來看,公共體育服務屬于不可貿易服務行業,集中局部產生的生產率提升空間相對較小,基于居民滿意度視角提升區域公共體育服務經濟效應,應根據人口分布分散合理布局。對此,應按照因地制宜的地域活化性理念,以地方人口密度、年齡結構為依據對現有體育設施進行合理規劃。如老齡化程度較高區域,政府應以老齡化建設設施為主,加大慢跑道、老年健康活動中心等體育設施建設,并在區域內設置健康監測、養生服務,以此推動體育產業與健康產業聯動發展;針對年輕群體優化體育設施布局時,應引入智慧化設施,通過“運動數據云平臺”“人工智能服務”等技術,提高設施管理效率及用戶體驗。此外,創新體育活動內容及豐富體育服務形式作為提高居民滿意度,帶動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舉措,地方政府應立足于區域特色產業,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體育項目,并積極利用數字技術賦能體育產業,通過數字驅動的方式有效完善體育設施[5]。
(二)提高體育指導與培訓水平
從公共體育服務與經濟發展的耦合協調度分析來看,體育產業與經濟發展具有疊加效應,在經濟發展和居民收入不斷提高的趨勢下,區域體育產業逐漸朝向智能化、高檔化趨勢發展,拓展體育產業鏈條的同時,可減輕政府公共體育購買和服務壓力,形成地區公共體育服務資源相對充裕的態勢。此外,公共體育服務與經濟的協調發展具有較強的馬太效應,促進公共體育服務與經濟發展的進一步協調。文章認為,應提高體育指導與培訓水平,帶動地方體育產業與經濟發展,政府應提高體育產業指導水平,并滿足從業者靈活學習需求。同時,加強與國際體育培訓機構的交流合作,引進先進的培訓理念和方法,提升培訓國際化水平,以此實現公共體育服務與經濟發展雙重推進。
(三)加強體育信息服務建設
數字化時代下,智慧城市為智慧體育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體育總局近期聯合發布了《2024年度智能體育典型案例》,其中全民健身領域有38項成果入選。從案例分析可以發現,虛擬現實健身設備、智能運動APP、物聯網智能健身器材等基礎應用,通過多元化路徑推動全民健身服務普惠化,通過融入體醫融合健康管理系統、青少年體態監測穿戴設備,針對不同群體需求提供精準解決方案。文章認為,在提高區域公共體育服務質量中,應發揮大數據技術優勢,通過構建區域智慧體育平臺,整合地方交通數據、氣象數據、醫療數據,為居民個性化運動提供建議。如開發“體育社交APP”,設置運動打卡社區、賽事報名通道、教練預約功能,形成“運動+社交”生態。定期發布《區域體育消費白皮書》,分析消費趨勢,為企業和政府決策提供依據。
(四)刺激市場需求,促進體育消費
為刺激市場需求及促進區域體育消費升級,地方政府應向社會力量購買體育產品及服務,提升市場購買力,帶動體育市場消費刺激。如制定區域體育消費券計劃,向區域居民發放電子消費券,用于體育培訓、場館租賃等消費。鼓勵企業推出“會員制”服務,如健身俱樂部推出“季度套餐+私教課程”組合產品。此外,為維護體育市場穩定發展,政府可建立體育消費維權快速通道,加強市場監管,嚴厲打擊虛假宣傳、價格欺詐行為,維護消費者權益的同時,定期開展體育消費宣傳活動,通過舉辦體育消費節、線上直播帶貨等形式,提升居民體育消費意識,營造良好的消費氛圍。
(五)發展體育服務業,調整產業結構
從本質角度來看,政府財政支出對地方產業結構調整具有較強的導向作用,政府購買作為重要財政支出手段,有助于第三產業整體發展與完善。文章認為,政府應設立體育服務業發展專項基金,對體育培訓、賽事運營等企業給予稅收減免。出臺相關政策,鼓勵企業開展“體育+養老”“體育+教育”等跨界融合項目,如建設老年康養健身中心、青少年體育營地。培育本土體育服務品牌,通過舉辦“體育服務創新大賽”,挖掘優秀項目,給予品牌推廣支持,以此為地方體育產業結構升級奠定良好基礎。
(六)扶持體育企業,改善市場環境
區域自主品牌打造作為推動區域體育事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政府應大力扶持本土體育企業,大力發展龍頭企業及自主品牌,以此帶動市場活力,促進地方體育產業發展。根據調查統計,目前國內體育產業總產值僅僅占據GDP的0.56%,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國內體育產業并未建立起龍頭企業以及自主品牌,多數的企業是中小企業,過分注重輕資產的模式。文章認為,政府應建立“體育企業服務專班”,為企業提供政策咨詢、項目申報等“一站式”服務。創新金融產品,推出“賽事收益權質押貸款”“體育知識產權融資”等模式,并打造體育產業園區,提供租金減免、設備共享等優惠政策,吸引企業集聚發展。
三、結語
文章從居民滿意度視角對區域公共體育服務的經濟效益展開研究,有助于清晰界定區域公共體育服務與體育經濟效益發展的協同關系。以提高居民滿意度為導向優化區域公共體育服務,有助于促進區域體育消費增長,推動體育產業發展的同時,帶動相關產業聯動,為區域創業、就業提供良好基礎,以此帶動區域經濟可持續增長。為提升區域公共體育服務的經濟效應,文章認為,應對現有體育場地設施進行優化,豐富體育活動內容的同時,大力刺激市場需求,促進體育消費,積極發展體育服務業,調整區域產業結構,并扶持體育企業改善市場環境,適當引入社會資本優化資源配置,滿足群眾日益復雜的體育活動需求,對于實現區域體育與經濟雙重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參考文獻:
[1]陳強,廖莉.獲得感導向下公共體育服務供給評價模型建構[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24,32(11):80-83+121.
[2]黃甜,余喆,陸元兆.新時代我國公共體育服務高質量發展研究——基于CNKI體育核心期刊CiteSpace可視化分析[C]//中國體育科學學會.第十三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集——墻報交流(體育社會科學分會).廣西師范大學;2023:676-678.
[3]陳權,吳巖.數字經濟賦能公共文化體育服務的機理、困境與實現路徑研究[J].商展經濟,2023(20):62-65.
[4]陳正強.數字經濟時代城市社區公共體育服務供給優化提升路徑[J].體育風尚,2023(09):89-91.
[5]王喆,鄒月輝.數字經濟助力城市社區公共體育服務精準化供給的現實困境與解決路徑[J].遼寧體育科技,2023,45(03):34-37+43.
〔基金項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NO:TY23207)〕
(作者簡介:趙媛,南昌師范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