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漫步在森林中,或許會注意到一個奇特的現象:相鄰樹木的樹冠之間似乎存在著一條清晰的間隔帶,它們互不干擾,就像在刻意保持距離。這就是樹冠羞避現象。
這種現象并非個例,從高聳的針葉林到茂密的熱帶雨林,許多樹種都會展現出樹冠羞避。例如,在我國云南的一些森林里,望天樹的樹冠就呈現出明顯的羞避狀態,從高空俯瞰,仿佛是一片綠色拼圖,每一塊都界限分明。
科學家對樹冠羞避的成因提出了多種理論。一種觀點認為,這是樹木為了爭奪陽光資源而進化出的策略。在茂密的森林中,陽光是樹木生長的關鍵限制因素。通過保持樹冠間的距離,避免相互遮擋,每棵樹都能獲得更充足的光照,從而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促進自身生長。
另一種理論則從機械摩擦的角度進行解釋。在風吹動下,相鄰樹木的樹枝和樹葉會相互摩擦,這不僅會造成物理損傷,還可能增加病蟲害傳播的風險。為了減少這種不利影響,樹木逐漸形成了樹冠羞避,避免相互觸碰。
此外,化學信號也可能在樹冠羞避中發揮作用。樹木會釋放一些化學物質,這些物質可以作為一種信號,告知周圍的樹木枝葉保持適當距離,從而調節樹木之間的空間分布。
樹冠羞避現象反映了樹木之間既相互競爭又相互協調的關系,對維持森林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臥龍摘自《讀者·原創版》2025年第2期圖/ 木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