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PB(市凈率)策略這兩年其實已有廣泛采用,但主要集中在以銀行為主的“絕對低PB+高ROE”的紅利策略中,而我們本期封面文章的低PB策略介紹的是“相對低PB+困境反轉”的組合,這就是為何標題中重拾二字要加個引號的原因,這一策略的大背景是“反內卷”的深入推進。
從大盤的角度看,近期上證指數收盤連續站穩3500點之上,并放量突破3600點,勢頭不可謂不好,但由于此前“銀行+微盤”的杠鈴策略極致演繹,中間資產(主要是大盤成長、傳統白馬藍籌等)大面積“塌陷”,因此市場還有類似“我在某某板塊躲牛市”的自嘲聲音。在大盤大幅下行風險相對較小的前提下,中間資產隨著“反內卷”的深入推進,其盈利有望得到修復,疊加市場結構上“高切低”的可能性存在,這部分資產或許存在“估值+盈利”雙重修復的機遇,即使二者只有其中一個被修復,也是不錯的選擇。
當然,本期封面落筆和各位讀者看到文章存在一定時間差,這中間或許市場短期會演繹較快,提到的一些方向短期大漲大跌均有可能,要強調的是,我們給各位讀者朋友傳遞的是邏輯和方法,而非給大家薦股,還希望各位讀者理性看待,審慎決策。
PB(市凈率)和PE(市盈率)是兩種常見的估值方法,常見的觀點是,“低估”要同時滿足“低PB”和“低PE”,然而并不是絕對的,例如在周期較強的行業中,雙低的時候,往往就是業績最好之時,也往往就是頂部或頂部區域之時。
近兩年,由于以銀行為代表的紅利資產超額收益明顯,PB-ROE策略大行其道。
根據廣發策略去年9月的報告《PB-ROE方法論(上):該策略當前如何落地?》介紹:
經典的PB-ROE策略為:買入PB較低、ROE較高且穩定的資產,等待價值發現或時間價值的兌現(偏長期投資)。對于長周期投資來說,買得便宜很重要。1年維度,PB高低與漲跌幅相關性不顯著,但3年或5年維度,低PB的有效性明顯加強。低PB資產獲得重估的另外一條路徑是合理利用自由現金流、適當加大分紅比例。
優化的PB-ROE策略:買入ROE趨勢向上的低估資產,目標是雙擊收益。策略優化的出發點在于:ROE趨勢性比ROE絕對水平還重要;而ROE上行階段一般對應著估值抬升、ROE下行階段對應著估值收縮。優化方式主要有三種。方式一:同時放寬了對PB和ROE要求,加入了主觀自下而上的判斷——【PB-ROE+主動選股】;方式二:放寬ROE要求,加入了對ROE周期底部反轉的判斷——【PB-ROE+困境反轉】;方式三:放寬了對當前PB和ROE的要求,但側重未來預期,特別是ROE提升空間——【PB-ROE+景氣投資】。
最后,廣發策略從組合構建和回測來看:經典PB-ROE策略可獲得的超額收益相對有限;而PB-ROE困境反轉策略、PB-ROE景氣趨勢策略對收益率的加強均比較顯著。
PB-ROE策略說得比較書面,實際上就是大家日常中經常所述的低PB策略,本文就以后者為稱謂。
就如文章開頭所述,“反內卷”深入推進。今年以來,政策層面圍繞“反內卷”上密集發聲。從3月政府工作報告強調整治內卷式競爭,到6月修訂出臺《反不正當競爭法》,再到7月中央財經委會議提出“反內卷”競爭,治理無序競爭,推動產能退出。新一輪行業“反內卷”、去產能行動已開啟。目前,光伏、水泥、鋼鐵行業已迅速開展減產工作,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正在進行時,引發市場關注。
根據中金公司的報告,“內卷式”競爭反映的是一種同質化和無序化競爭,其經濟結果是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企業競相進行過度的投入卻可能未提升產出效率,而造成整體上資源配置的扭曲。橫向來看,“內卷式”競爭多體現為同行業企業在進入階段的潮涌、擴張階段的過度投入、銷售環節的價格戰;縱向來看,在供應鏈生態上,部分企業利用市場的優勢地位,把競爭壓力轉嫁給上游供應商或下游商戶,破壞了市場競爭秩序和行業生態。
中金公司表示,出現“內卷式”競爭的根源主要是宏觀上的供過于求和微觀上的“市場失靈”。中金公司繼續表示,“反內卷”想要達到兩個目的:
一是助力物價合理回升。當前經濟量價分化的特征明顯,“反內卷”有助于改善供求關系,推動物價回升;
二是促進可持續創新。競爭程度與創新績效呈現“倒U型”關系,適度競爭激勵企業通過創新以享受增量利潤,實現“逃離競爭”效應;但過度競爭導致企業利潤微薄甚至虧損,抑制其創新能力,即“熊彼特競爭”效應,也正是“內卷式”競爭刻畫的階段。“反內卷”能夠引導企業良性競爭,從價格競爭轉為價值競爭,促進創新、提升品質。從產業轉型升級視角看,“反內卷”有助于幫助跨越“中等技術陷阱”,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
根據東方財富證券的報告,本輪“反內卷”與2016年去產能相比:
1)范圍更大。上輪“去產能”主要是上游資源品(煤炭、鋼鐵),國企執行力度更大;本輪“反內卷”治理領域擴大至中下游、新興產業,民營企業靠前參與;
2)力度更緩。上輪“去產能”壓降產能力度較大,本輪“反內卷”更注重引導性作用;
3)機制改革。上輪“去產能”較少涉及機制改革,本輪“反內卷”明確部署要進行體制機制改革。
東方財富證券表示,“反內卷”可能會帶來的影響與投資機會:
1)上游層面:龍頭集中,提升效率;
2)下游層面:改善價格,提振盈利;
3)經濟層面:供需互動,提振預期。
自6月23日以來,A股各大寬基指數持續走強,一開始是由銀行為主的金融板塊發力拉動,隨后進入7月后又經歷了一輪中報預告行情。隨著中報預告告一段落,A股依然連續走強,從時隔3年多,上證指數在7月10日再次收盤站上3500點,至筆者落筆時的7月23日收盤,已經是連續10個交易日站穩這一關鍵點位,并且放量突破3600點。這是去年“924”行情最火爆的時候也未曾達到的程度。截至7月23日,滬深兩市成交額連續第40個交易日破萬億元,其中多日站上1.5萬億元,22日更是再度逼近2萬億元。
如圖三所示,1990年12月19日至今(7月23日收盤)的上證指數完整日K線走勢中,超過圖中藍色線(3500點)的時間并不多。總體看,共有四次機會突破并站穩3500點,而且其中三次都發生在牛市中:
2006年-2007年牛市中,上證指數在2007年4月12日收盤站上3500點,最高漲至6124點;
2014年-2015年牛市中,上證指數在2015年3月17日收盤站上3500點,最高漲至5178點;
2019年-2021年小牛市中,上證指數在2021年1月4日收盤站上3500點,曾兩次收盤失守3500點,后續才創出該輪行情的最高點,最高漲至3731點。
只有2018年初,上證指數在短暫突破3500點后即轉入下跌。
然而,要注意的時,在“924”以來的行情中,很多投資者獲得感并不強,市場還存在所謂“在某某板塊里躲牛市”的自嘲聲音,原因是杠鈴策略大為流行,中間資產“塌陷”,中間資產主要以滬深300、中證500中的非金融傳統白馬藍籌、大盤成長股票為主,這部分股票的漲幅遠遠落后于杠鈴兩端的銀行、小微盤,導致市場結構分化達到極致。
國投策略認為,進入Q3,以銀行-微盤為代表的極致杠鈴策略雖依然具備一定絕對收益空間,但超額表現將會下滑:
1)目前銀行-微盤杠鈴-中間資產(創業板指、滬深300)收益分化達到歷史極值;
2)目前量化新規將對微盤股增量資金形成約束,而四大銀行股息率-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差值低于2.5%,資金抱團大致位于2020年中茅指數,均暗示銀行將處于高位震蕩;
3)基于主動信貸創造論,流動性將逐步從絕對低估值向相對低估值蔓延,呈現銀行先漲,非銀跟漲,再到科技與低估值大盤成長上漲的歷史規律。
華泰策略則表示,“反內卷”短期有助于維持市場熱度,中期夯實ROE筑底回升預期。7月以來,“反內卷”的主題屬性更強,有助于維持市場熱度。回顧看,投資者交易兩類邏輯:第一類,低擁擠、低籌碼,商品價格跌破現金成本線的品種的價格修復機會,如光伏、玻璃;第二類,盈利周期處于底部區間,減產有可行性的品種的供需格局加速改善機會,如水泥、鋼鐵等。中期視角,華泰策略提示廣義制造業產能周期拐點或在4Q25至1H26確認,“反內卷”強化了基于產能觸底反轉的配置思路。
就短線市場,太平洋策略則表示,市場成交量重回1.5萬億上方,自6月23日指數向上變盤之后,銀行、AI、創新藥、軍工等諸多板塊輪番上漲,呈現“百家爭鳴”的景象,目前成交量正溫和放大,上漲呈現震蕩上行的走勢,指數上行未結束,此輪上漲預計將上破去年10月8日的高點。
當然,還有很多機構的觀點和上述機構類似,行情熱度較好,反內卷背景下,看好中間資產的修復,但受限于篇幅,無法一一展現,正因如此,我們本期封面文章才結合各大機構觀點濃縮為“重拾”低PB策略——有別于以銀行為主的“絕對低PB+高ROE”的紅利策略的“相對低PB+困境反轉”組合。
本期封面第二篇文章,我們將更具體地梳理該策略可能適用的一些行業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