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wordslearning needs;health education;sinusitis;compliancebehavior;self-efficacy;self-care ability; nursing
鼻竇炎是指發生在鼻竇黏膜的一種炎癥性疾病,為臨床常見病。鼻竇黏膜受細菌、病毒等病原體感染,或受過敏、鼻腔結構異常等因素刺激時,便會產生炎癥反應,引發鼻竇炎[1-2]。發熱、乏力、食欲缺乏、便秘、鼻塞、流涕、頭痛、鼻出血及嗅覺、聽力與視力下降等都是該病的臨床表現,嚴重者還會引發人體其他器官功能障礙,對病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響[3-4]。目前,該病采用藥物治療或手術治療。藥物治療可能產生副作用,長期使用可能導致細菌耐藥性的增加;手術治療常用方式為鼻內鏡術,醫師通過鼻內鏡能夠清楚地觀察并切除病變組織,具有創傷小、恢復快、效果好等優勢,是臨床常用的治療方式[5-6]。手術治療屬于有創操作,存在一定的風險,術后可能發生并發癥,由于病人缺乏對鼻竇炎、手術治療等的認知,極易產生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心理壓力較大,導致病人遵醫行為與自我效能欠缺,影響康復進程[7-8]。目前,鼻竇炎手術病人常規護理包括健康宣教、生命體征檢測、并發癥預防等,減輕心理壓力、提高疾病相關認知未達預期[9]。基于學習需求調查的健康教育模式是以病人為中心,通過調查病人的學習需求,了解病人在疾病認知、治療以及康復護理等方面的具體需求,制訂針對性健康教育方案,采用多樣化教育方式,為病人提供系統、全面的健康教育。研究表明,圍繞病人需求進行健康教育可切實提升病人的護理效果[10]。本研究采取對比試驗方式,探究基于學習需求調查的健康教育對鼻竇炎病人術后遵醫行為和自我效能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便利選取2022年3月一2024年3月在我院就診的200例鼻竇炎手術病人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符合鼻竇炎診斷標準[11者;符合手術指征并行鼻竇炎手術者;生命體征平穩者;臨床資料完整者。排除標準:合并免疫系統缺陷者;合并惡性腫瘤疾病者;合并精神疾病者;合并認知功能障礙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 ?n=100) 和觀察組 (n=100) 。對照組中,女47例,男53例;年齡 (42.36±3.04) 歲;病程 (9.35±0.68) 個月;體質指數 (22.31±1.23)kg/m2 ;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0例,高中或中專37例,專科及以上33例;鼻竇炎分期:I期37例,Ⅱ期39例,Ⅲ期24例。觀察組中,女45例,男55例;年齡 (43.14±3.07) 歲;病程 (9.43± 0.71)個月;體質指數 (22.42±1.25)kg/m2 ;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1例,高中或中專40例,專科及以上29例;鼻竇炎分期:I期36例,Ⅱ期40例,Ⅲ期24例。兩組病人性別、年齡、病程、體質指數、文化程度及鼻竇炎分期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gt;0.05)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經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編號:2025-K-111)。病人及其家屬均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確認。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護理。術前與病人及家屬充分溝通,加強健康宣教,協助病人完成各項術前檢查,做好術前準備。術中密切關注病人情況,及時調整體位,配合醫生完成手術。術后監測生命體征,如有異常及時向醫生報告;病人返回病房后,去枕平臥,頭偏向一側;生命體征穩定后,改為半臥位;康復期間避免長時間低頭或仰頭;術后6h內禁食、禁水,麻醉反應消失后,可適量飲水,如無嗆咳等不適情況,可逐漸過渡到流質飲食、半流食、普食;加強鼻腔護理,注意鼻腔填塞物固定情況,術后1d根據醫囑取出,按正確方法進行鼻腔清洗,保持鼻腔清潔;根據病人的疼痛情況予以相應的鎮痛處理;術后密切監測病人體溫變化、鼻腔出血情況,告知病人避免用力打噴嚏、咳嗽,以免引發鼻腔出血,遵醫囑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指導病人出院后保持良好的生活與飲食習慣,按時復診等。
1.2.2 觀察組
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基于學習需求調查的健康教育模式干預。
1.2.2.1 成立專項小組
由1名護士長、1名主治醫師和5名護理人員組成。護士長為組長,負責培訓、考核、干預計劃的制訂,主治醫師全程提供指導。所有人員參與培訓,通過考核方可參與干預計劃的實施。培訓內容包括鼻竇炎與手術相關知識、護理操作方法、健康宣教內容、學習需求量表內容及操作方法等。
1.2.2.2 干預執行
1)學習需求調查:術前采用學習需求量表(PLNS)對病人進行調查,了解病人更偏向于接受哪種健康教育方式,如面對面講解、宣傳手冊、科普文章、多媒體演示、康復成功案例講解或網絡互動會等。調查內容包括疾病相關問題、日常活動及治療、用藥、并發癥及癥狀、社區支持與照顧5個維度,共40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5級評分法(1~5分),1分為“不重要”,5分為“極其重要”。護理人員采用統一指導語指導病人在 20min 內完成問卷,量表填完立即收回,小組成員認真檢查有無錯漏,如有則及時讓病人補充。2)術前個性化健康教育:對病人的學習需求進行全面評估,根據病人的學習需求按照“不重要”逐步過渡到“極其重要”的層級順序依次排列,明確病人個性化學習重點;采用病人樂于接受的方式開展健康教育工作,重點講解病人認為極其重要的條目,可以舉辦知識講座,邀請專家結合鼻竇炎發病機制動畫、手術過程視頻演示等相關科普視頻,為病人詳細講解疾病與手術知識,確保病人掌握相關條目內容后,才可進行下一條目的健康教育,病人掌握相關內容后給予肯定與表揚。病人手術前,護理人員每日需對病人進行口頭問詢,了解病人對學習需求量表的條目還有無疑問,若有疑問,護理人員應詳細為其解答,持續強化病人的記憶、提高健康宣教效果。3)術后評估與調整:術后根據病人恢復情況,不斷評估其學習需求的變化;根據病人學習需求重點的變化,及時調整健康教育計劃;病人即將出院時,再次發放PLNS,由病人對各條目的內容進行評估,若已完全掌握,就在該條目處標記\"√”,如未掌握,就在該條目處標記“ x ”。對標記“ x ”的條目,護理人員重點進行健康教育;病人出院后,根據其定期復查結果及電話隨訪情況,評估病人學習需求,了解病人的疑問,持續進行針對性健康教育。
1.3 觀察指標
1.3.1 遵醫行為
采用我院自制的遵醫行為量表評估兩組病人護理前及護理1個月后遵醫行為,量表包括遵醫用藥、治療配合、行為習慣、預防保健4個維度,共20個條目,每個維度包括5個條目,每個條目以 0~4 分計分,總分為0~80 分,得分越高表示病人遵醫行為越佳。該量表信效度較好,Cronbach'sα系數為O.812。
1.3.2 自我效能感
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12]評估兩組病人護理前及護理1個月后的自我效能感,量表包括10個條目,反映個體在面對各種挑戰與困難情境時對自身能力的信念與自信程度,每個條目計1~4分,總分為10~40 分。得分越高表明病人的一般自我效能感越強。
1.3.3 自護能力
采用自護能力測定量表(ESCA)[13]對兩組病人護理前及護理1個月后的自護能力進行評估,量表包括自我概念(8個條目)、自護技能(12個條目)健康知識水平(17個條目)以及自護責任(6個條目)4個維度,共43個條目,每個條目以0~4分計分,總分為 0~172 分。得分越高表示病人的自護能力越好。
1.3.4癥狀評分及黏膜形態評分
比較兩組護理前及護理1個月后癥狀評分及黏膜形態評分。癥狀評分從疼痛程度、發作頻率、伴隨不適等維度進行綜合考量,總分為10分,得分越高表明病人癥狀越重。黏膜形態評分則依據黏膜色澤、完整性、有無潰瘍及水腫程度等指標進行評定,總分為20分,得分越高表明黏膜恢復狀態越差。
1.4資料收集與質量控制
由醫護人員發放量表并采用統一指導語指導病人填寫,部分病人因文化程度低對量表條目不理解,由醫護人員逐條解釋、病人回答,醫護人員代為填寫。為確保數據準確性,所有醫護人員均經統一培訓與考核,采用雙人錄入數據模式,并抽樣復查 10% 的調查表。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定性資料以例數、百分比 (% 描述,行 χ2 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定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 描述,行t檢驗,以 Plt;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病人遵醫行為評分比較(見表1)
2.2 兩組病人GSES評分比較(見表2)
2.3 兩組病人ESCA評分比較(見表3)
2.4兩組病人癥狀評分比較(見表4)
2.5 兩組病人黏膜形態評分比較(見表5)
3 討論
3.1基于學習需求調查的健康教育能夠滿足不同病人的個性化學習需求
鼻竇炎是一種常見的鼻科疾病,人體免疫力下降、哮喘、過敏、鼻腔疾病、鼻竇鄰近器官感染、外傷、接觸污染物等都可能是該病的誘因[14]。隨著環境與人們生活習慣的變化,鼻竇炎發病率呈持續上升的趨勢。長期慢性鼻竇炎以及難治性鼻竇炎,臨床多采用手術治療方式,憑借先進的醫療設備與技術,治療安全性及有效性方面均達到了較高水平[15-17]。鼻竇炎手術操作會對鼻腔組織造成一定的損傷,引發鼻部疼痛、咽部不適等情況,對病人心理狀態、遵醫行為、睡眠與生活質量產生負面影響,加之病人缺乏自我護理認知,影響術后康復[18-19]。鑒于此,除常規護理外,加強健康宣教,提升遵醫行為與自我效能具有重要意義。常規健康宣教形式單一、互動性較差、內容固定、反饋機制不健全[19],基于學習需求調查的健康教育,從病人學習需求角度出發,通過問卷調查等途徑全面評估病人學習需求,實施重點宣教與指導,能夠滿足不同病人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提高護理效果[20]。
3.2基于學習需求調查的健康教育有助于提升鼻竇炎病人術后遵醫行為與自我效能感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觀察組遵醫行為評分與GSES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Plt;0.001) ,表明基于學習需求調查的健康教育對鼻竇炎病人術后遵醫行為與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有積極影響。分析原因:1)遵醫行為方面。通過學習需求調查,護理人員對病人疾病知識、用藥、日常活動與治療、并發癥預防等領域的困惑與需求有更深入的了解,針對病人的個性化學習需求開展健康教育,讓病人明白遵醫行為的重要性及具體操作方法,自覺執行醫囑;基于學習需求調查的健康教育從病人角度出發評估與設計,拓寬了知識的深度與廣度,讓病人感受到被尊重與被關注,也讓病人對知識理解更為深刻,執行醫囑更為主動。2)自我效能感方面。護理人員根據病人學習需求調查結果為其提供相應的健康教育與技能指導,并全程進行持續評估與更新,確保病人掌握相關知識與技能,讓病人在學習與執行中積累經驗,增強康復信心、提升自我效能感;護理過程中,醫護人員及時給予病人正向反饋,適時表揚、鼓勵,引入部分康復成功的病人案例作為榜樣,讓病人感受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效的,從而激發自信心,促進病人自我效能感的提升。
3.3基于學習需求調查的健康教育能提升鼻竇炎病人術后自護能力,改善癥狀及黏膜形態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觀察組ESCA評分高于對照組 (Plt;0.001) 。鼻竇炎手術病人的健康教育內容包括遵醫用藥、生活方式調整等,全方位的知識體系、多維度的健康教育,有助于病人構建完整的自護能力框架。護理人員根據病人不同康復階段的學習需求,不斷更新、調整健康教育內容,讓病人不斷學習掌握新的自護知識與技能,持續提升自護能力。護理后,觀察組癥狀評分與黏膜形態評分低于對照組 (Plt;0.001) ,表明觀察組術后恢復更好。究其原因,以病人為中心、基于學習需求調查的健康教育,讓病人掌握自我護理知識與技能,了解保持鼻腔濕潤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正確使用鼻腔噴霧劑保持鼻腔濕潤,避免因護理不當導致黏膜干燥出血,有利于黏膜修復與癥狀緩解;引導病人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讓病人更加重視遵醫行為,避免飲食結構不當、隨意挖鼻、用力揩鼻涕等影響術后恢復的行為,合理飲食、適度運動,有利于增加病人免疫力,促進術后恢復進程。
綜上所述,基于學習需求調查的健康教育有助于提升鼻竇炎病人遵醫行為、自我效能感、自護能力及恢復情況。
參考文獻:
[1]劉瑞蓮,相靜,闡相雯.時效性激勵聯合基于需求導向的健康教育對鼻竇炎術后患者不良情緒及心理彈性的影響[J].心理月刊,2024,19(4):160-162.
[2]王宏新,石寶玉,安娜.鼻內鏡下鼻中隔矯正對OSAHS伴慢性鼻-鼻竇炎患者血清ECP、TIgE、IL-6水平的影響[J].分子診斷與治療雜志,2023,15(6):994-997;1002.
[3]楊陽,候青青.基于壓力與適應理論的護理干預結合時效性激勵干預對鼻竇炎術后患者病情控制及自護能力的影響[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23,8(15):138-140.
[4]許艷嬌.基于快速康復外科理念護理對慢性鼻竇炎患者術后不適癥狀及并發癥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21,18(15):2296-2298.
[5]鄭瑩,胡麗莖,梁穎怡,等.慢性鼻竇炎圍手術期加速康復外科護理專家共識[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21,37(34):2687-2695.
[6]林秋琴,林靜,陳燕冰,等.多元化護理干預對鼻竇炎患者術后睡眠質量、自我效能感的影響[J].中外醫療,2023,42(33):111-114.
[7]劉慧,莊東梅,馬慧倫.術前經口呼吸訓練聯合術后細節干預在慢性鼻-鼻竇炎患者中的應用[J].醫學臨床研究,2022,39(1):111-113.
[8]朱國鳳,梁秋艷,黎春華.規范化延續性護理對慢性鼻竇炎鼻內鏡術后患者遵醫行為及自我效能的影響[J].臨床醫學工程,2020,27(12):1711-1712.
[9]張彩峰,汪成麗.鼻內窺鏡下治療慢性鼻竇炎手術護理配合效果觀察[J].檢驗醫學與臨床,2020,17(2):248-251.
[10]鄧露芬,熊杰,劉琴琴,等.基于學習需求調查的健康教育模式對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23,29(4):62-65.
[11]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編委會,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分會鼻科學組.慢性鼻-鼻竇炎診斷和治療指南(2008年,南昌[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9,44(1):6-7.
[12]劉文織.社區老年慢性病患者自我效能感與日常生活能力及疾病影響程度的相關性研究[J].國際護理學雜志,2008,27(11):1132-1135.
[13]NAHCIVANNO.A Turkish language equivalence of the Exerciseof Self-Care Agency Scale[J].Western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2004,26(7):813-824.
[14]唐進渝,彭麗娟,鐘春燕,等.慢性鼻-鼻竇炎患者HIF-lα、FoxM1的表達及其與黏蛋白MUC5AC、MUC5B的相關性[J].西部醫學,2023,35(11):1610-1614.
[15]KIMBY,LEES,JEONJ,etal.Characteristicsof a typical orbitalcomplications of sinusitis[J].The Journal of Craniofacial Surgery,2020,31(5):e435-e439
[16]CHO D Y,HUNTER RC,RAMAKRISHNANV R.Themicrobiome and chronic rhinosinusitis[J].Immunology and AlergyClinics of North America,2020,40(2):251-263.
[17]林麗榮.多元化護理在鼻竇炎鼻內鏡術后患者中的效果及對睡眠質量的影響[J].世界睡眠醫學雜志,2023,10(3):646-648.
[18]解和寧,王彤,韓非,等.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經鼻內鏡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及影響因素[J].中國實驗診斷學,2022,26(9):1328-1331.
[19]戴晗青,馬靈草,陳海芳,等.圍術期品質鏈護理模式聯合認知干預對鼻竇炎患者手術結局、生活質量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22,19(2):175-179.
[20]王雅,張菲菲,張啟朗,等.基于學習需求的健康教育方案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22,7(45):22-2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