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在課堂中的語言對教學效果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某種程度上教師的教學語言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效率。所以,欲善其教,先精其言。
一、巧設導語知曉教學目標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師要善于運用導語激發學生的認知動機與探索興趣,助其更快地進人學習狀態。
1.設疑導語激興趣
學生對未知世界充滿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師可以此為契機通過設計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作為導語,引導學生開啟新的學習活動。如教學四年級上冊《一只窩囊的大老虎》一課時,可設計以下導語:“大老虎給人的印象是威風八面、兇猛異常的,而作者童年時代演的大老虎卻是‘窩囊'的,你知道為什么嗎?”這樣的導語一下子調動起了學生閱讀課文的積極性。
2.釋題導語曉內容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將題目的解讀過程設計為導語可以幫助學生快速知曉內容,明了學習重點。在教學五年級上冊《將相和》一文時,教師就可以這樣導入:“‘和’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代表‘和諧、和睦’,《將相和》專門講‘將'和‘相'從‘不和'到‘和'的故事。課文到底講了他們之間發生了什么事情?\"學生立刻從導語中明白本文主要講廉頗和葡相如從“不和\"到\"和”的故事。
3.背景介入明方向
每一篇課文背后都有歷史的影子,將歷史背景作為導語,能很快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明確學習的方向。以《將相和》為例,在戰國時期,弱小的趙國敢于和強大的秦國做斗爭,得益于有武能上馬定乾坤的廉頗和文能提筆安天下的葡相如學生從背景資料中明確這兩個人身上的愛國情懷是他們能和睦相處的基礎。又如教學六年級上冊《好的故事》一課,教師課前直接出示1925年革命運動的背景資料,在深入解讀
文本的過程中,幫助學生理解了“昏沉的夜\"不僅點明魯迅入夢的時間,還隱晦地揭露當時社會的黑暗及魯迅生活的沉悶,也正是因為如此,他才渴望“好的故事”。精當的課前導語會讓語文課堂更加高效。
二、精準的提問明確思考方向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边@句話告訴我們學習是基于思考的,思考源于對事物的疑問。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不僅可以促進師生間的交流互動、彼此了解,還能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創造能力。指向明確的問題設計能幫助學生快速找到自己思考的方向。因此,教師要錘煉自己的語言,加強問題的精度與深度。
1.指向明確的提問保證目標落地
在三年級上冊習作“寫日記\"的前兩次磨課中,一位教師提問的語言太過于寬泛模糊,導致學生沒辦法發現日記是有固定的格式的。反思后這位教師設計的問題語言指向明確:“仔細觀察日記和習作的第一行,它們的區別是什么?\"問題一拋出,學生立刻明白日記與習作最大的區別就是日記的第一行寫的是時間、星期和天氣,習作的第一行寫的是題目。至此,本課的教學重點得以突破。
教學《一只窩囊的大老虎》一課時,在學生從字典里知曉“窩囊”是軟弱無能的意思后,教師精心設計了一個指向明確的問題:“‘我’扮演的老虎逗樂了全場的觀眾,‘我'真的是一只窩囊的大老虎嗎?”學生通過討論認為觀眾看表演的目的是尋找快樂,而“我\"笨拙的表演把全場觀眾都逗樂了。從這個角度來說,這是一次成功的表演,而“我”也不是一只窩囊的大老虎。
2.表述精準的問題保證學習效果
作為范本的課文都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教師單純的說教活動無法幫助學生學習。在教學中,教師應利用問題幫助學生進行深入思考、探索文本,并把信息進行歸納總結,從而讓學生獲取自己想要的知識。
在教學《好的故事》一課時,教師解讀完“錯綜、澄碧、云錦”,說道:“好的故事與水、云錦有關,這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故事?\"學生深人思考后知道“好的故事”是個夢。夢里那么多的景物交錯在一起如云錦,夢是很美麗的;夢中的水鄉景物是魯迅故鄉紹興獨有的,雖錯綜凌亂卻使得這個夢更有趣;夢中家鄉靜寂的山陰道,潺潺的流水讓魯迅的這個夢更顯幽雅。因此教師提問時的語言要表述精準,指向明確,學生才能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意大利著名的詩人但丁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語言作為工具,對于我們之重要,正如駿馬對騎士的重要。\"問題對于課堂也是工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師用語言表述每一個問題時一定要精準,這樣會使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精當的評價明白改進地方
適時的評價能更好地指導學生的學習。適時、得體的課堂評價語言不但可以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而且能幫助教師順利落實教學目標,優化教學內容和策略,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
1.捕捉契機,評價及時恰當
課堂上,學生的思維靈動而活躍,教師如果善于捕捉評價契機,及時鼓勵學生進步,巧妙引導出現的錯誤,運用恰當、準確、得體的評價語言,讓學生感受到評價的誠意,可以喚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在教學四年級下冊《清平樂·村居》時,有一個學生把“辛棄疾(j)讀成辛棄疾(ji),教師沒有放過這個錯誤,而是用詼諧幽默的語言這樣評價:“辛棄疾知道了會有意見的,應讀辛棄疾(jI)。來再讀一遍。\"學生既能愉快地接受教師善意的提醒,又改正了錯誤,教學效果顯而易見。
2.注意評價方式,尊重個體差異
在教學評價上,教師要承認并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給優秀的學生多一些啟迪,給中等生和學困生多一些誠摯的欣賞和熱情的鼓勵,從而建立一種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諧師生關系,營造民主的課堂教學環境。
在教學六年級下冊《北京的春節》一文后,學生只體會到年夜飯的重要,至于原因卻說不出來。教師可以利用評價語言啟發他們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聰明的學生不僅會讀書,還要會思考。大家想想年夜飯為什么對‘外邊做事的人'重要呢?\"學生馬上悟出了因為年夜飯里飽含著濃濃的親情和鄉情,對常年身處異鄉的人來說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教學《好的故事》時,教師面對學生回答“不知道\"時微笑著評價:“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樣既緩解了學生的尷尬,維護了學生的自尊,又激發了學生探索的興趣,從而讓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后面的學習活動中。
教學語言是提高教學效率的突破口。教學時,教師應具有良好的口頭表達能力,這種能力不僅是加強教學效果的有力手段,而且能給學生以熏陶,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理解語言,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因此,想要課堂富有生命活力、更高效,教師必先下苦功,錘煉自己的語言,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不要讓生硬晦澀、指向不明的教學語言制約了課堂教學效果,阻礙了學生學習的步伐。
(作者單位:浙江杭州市文海凌云小學)
責任編輯 劉妍
核心素養導向下小學語文跨學科教學實踐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