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正值畢業季,又有不少學校校長火出了圈。前幾日,中國農業大學的畢業典禮上,63歲的孫其信校長連續兩天每天十多個小時,全程站立并保持微笑,為近3000名畢業生逐一撥穗,且過程中他還配合學生被“公主抱”抱起,完成戴墨鏡、“碰杯”等互動請求,引來全網點贊。
記者注意到,就在去年3月,“網紅”校長王樹國卸任擔任了近10年的西安交大校長職務時,該校師生夾道送別王樹國,王樹國三鞠躬致謝,進入車內后仍頻頻揮手告別。此外,還有不少師生發布了自己與王樹國的“故事”。這種雙向奔赴的情感聯結,早在他卸任前便有所體現。2023年底,該校冬季研究生學位授予儀式上,也有畢業生在王樹國為其撥穗時,將王樹國“抱高高”,或和他一起比心互動等;同年7月的畢業典禮,他在雨中脫稿致辭,該校黨委書記盧建軍走到他的身后為他撐傘,也獲得了諸多贊譽……
撥穗象征學有所成、展翅高飛,是為高校畢業生授學位時的一種儀式,并不硬性要求由校長完成。但校長能全程參與撥穗,為學生的畢業典禮賦予了特殊紀念意義。當然,形式只是載體,最重要的還是這份愛生如子的心。
對學生而言,年過六旬的孫其信為所有學生撥穗的堅持,是一位教育者用實際行動傳遞對學生成長的尊重、關懷與期待祝福,將“以學生為本”具象化。校長們“意外”走紅的背后,其實是學生對這份愛的積極回應,折射出新時代學生對高校的新期盼。而這種期盼,早已“有跡可循”。
譬如去年,某社交軟件的“高校評分”活動刷屏網絡,景德鎮陶瓷大學以9.3分的高分“出圈”,該校副校長呂品昌,因添加學生微信,對學生每條訴求都認真回復,關懷備至,被學生稱為“全世界最好的校長”。該校還給學生開辟了更多反映訴求的途徑,包括校長信箱、書記信箱、報修系統等,對學生“事事有回應,件件有落實”。這種自上而下、對學生訴求的重視和高效響應,形成了“師生共建”的雙向互動,傳統師生關系中的距離感被打破,“亦師亦友”的師生關系因此建立。
還有哈爾濱劍橋學院校長于越。今年3月初,為活躍氣氛,他在邀請師生共同參與的校長辦公會上,給三名答對問題的師生分別發放了50元紅包,被調侃為“霸總”。他接受采訪時表示,學校更注重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并不鼓勵單純依靠金錢激勵,這樣不利于培養他們的自主性。但相關視頻的評論區,該校學生爆料,于越“寵學生”的行為遠不止發紅包,還有為受傷學生火速改造無障礙廁所、派車接因下雨困在圖書館的學生等事跡。種種細節,更顯珍貴。當高校將人文關懷融入細枝末節,“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也在愛與關懷中落地生長。
孫其信的撥穗、呂品昌的微信回復、于越的紅包與“派車”……這些“瞬間”能夠極大地提升學生對學校的信任感和滿意度,讓學生產生“被支持”的安全感與歸屬感,從而營造出平等、和諧、親切、充滿人情味的校園氛圍,而這種氛圍,又能夠激勵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愈發積極向上。
常有網友感嘆,“這才是最好的招生簡章。”教育的終極命題,從來都是“培養什么人”與“怎樣培養人”。高校不應僅局限于“傳道、授業、解惑”,還需要“以學生為本”,充滿情懷、溫度與精神內涵。這份期待,推動著學校向傳遞價值、守護個性的更高水平、更具人文底蘊的知識殿堂轉變。學生進入社會后,回首校園往昔,他們懷念的不僅是一位校長,更是讓他們感受到溫暖、被珍視的校園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