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上,聽寫“溫暖”,很多學生寫錯,把“暖”的右半部分寫成了“愛”。講生字的時候,我便進行了提醒,還將“暖”字換了偏旁,對比記憶“援”。以為萬事大吉,結果學生的反饋讓我措手不及。
于是,我抱著聽寫本來到教室,在黑板上寫了兩個大大的字——“愛”和“暖”。學生一頭霧水地看著我。
“今天的聽寫,好幾位同學把‘暖’字的右邊寫成了‘愛’。你們有什么好辦法區分這兩個字嗎?”我微笑著看著學生。
教室里開始出現小聲的討論。不一會兒,小手便像雨后春筍般冒出來。
“吳老師講過,‘暖’是形聲字,左形右聲,右邊就表示‘暖’的讀音。如果寫成了‘愛’,那這個字就不讀nuǎn了。”
“你從形聲字的角度去區分,很不錯!”我立刻予以肯定,并在黑板上寫下“形聲字”,“還有別的方法嗎?”
“我想到了一個畫面,太陽下,一個小朋友伸出一只手,他在暖手。”另一個學生說。
“把字拆分,變成了有趣的畫面。”我沖他豎起了大拇指,“我們一起來,一邊說,一邊做動作吧!”說著,我便在黑板上寫下“編故事”。
全班同學都一起比劃起來。
見時機成熟,我出示了“暖”的字源,并給學生講述《說文解字》里“暖”字的意思:“暖”的原字為“煖”,由火和爰組成,表示援用火盆或火炕加溫御寒。本義為暖和,是一個形聲字。甲骨文中的“暖”字左邊是一個火堆,右邊是一只手拿著棍棒在火堆上攪動,讓火保持燃燒狀態,用于取暖。隨著演變,用“日”取代“火”,寓意借曬太陽來加溫御寒,成為現代字“暖”。
學生一邊聽我講述,一邊看著“暖”的演變過程,眼里仿佛有些光。接下來,我和他們一起寫“暖”的篆書,因為篆體的“暖”也很美。
“關于‘暖’的詞語,你們知道哪些呢?”
“暖和。”
“暖洋洋。”
“春暖花開。”
我請學生把詞語寫在黑板上。
又有一個學生舉手,大聲說:“沙暖睡鴛鴦。”
“此處應該有掌聲!”我鼓起掌來,“詩詞當中也有暖呢。”
掌聲中,另一個孩子也舉手了:“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另一個孩子還沒有舉手便大聲說出來。
“你們的詩詞積累太豐富啦!”原來,每日古詩的誦讀,讓詩詞融入了學生的血液里。
“我們一起讀一讀黑板上關于‘暖’的詞語,讀一讀剛剛背的詩詞,讓‘暖’字走進我們的眼里,融入我們的心里,印在我們的腦海里。”
讀完,我接著問:“太陽是整個地球的溫暖之源,愛是人類的溫暖之源。我們怎么來記住‘愛’呢?”
短暫的思考后,有學生發言了:“‘愛’和‘暖’不一樣的地方,就是‘愛’字里面是禿寶蓋,而‘暖’是一橫。”。
“你有一雙會發現的眼睛,這么小的不同,你都看到了!”說著,我用紅筆描出了不同之處。
“我有補充,禿寶蓋經常和覆蓋、遮蓋有關,愛就是保護我們的。”
“你的理解真特別!愛是我們的保護傘。”
見時機成熟,我播放了在網上找到的“愛”字的演變視頻。視頻用動態的畫面講述了金文的“愛”字由“旡( jì)”的古字和“心”的古字構成,還對比了繁體字和簡體字的愛。
“愛是人與人之間的基本情感。愛有很多種,誰來說說?”
“愛情。”
“這是男女之間的情感。”
“親愛。”
“這是對家人的愛。”
“敬愛,是對長輩的愛。”
“友愛,是對朋友的愛。”
“關愛,是對晚輩的愛。”
學生每說一個,我便在黑板上寫下一個詞語。最后,在黑板上寫下:“愛人者,人恒愛之。”
“這是孟子說的一句話,大家猜猜是什么意思?”
“愛別人的人,大家才會愛他。”
“是啊,希望我們每個人都做一個仁愛的人,溫暖的人,愛人愛己,也能為人所愛。”我停了停,“當然,還必須得寫對‘暖’和‘愛’。一起讀一讀黑板上的詞語吧!”
“哈哈哈……”教室里傳來一陣笑聲。
一回頭,黑板上已經是密密麻麻的“暖”和“愛”。而這節課,學生順著漢字字源,解鎖了漢字密碼;在豐富的詞語和詩句中,感受到漢字的溫度;更在一筆一畫的書寫中,感受到了漢字的魅力。
漢字的美,如詩如畫。漢字中的美育,值得不斷探索。
(作者單位:四川成都天府中學附屬小學)
責任編輯 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