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漢青山一間不大的店面內,有一個已經悄悄持續了近30年的故事,一位88歲的老人因為熱愛書,開了一間舊書店,而正因為他的守護,讓這些被遺忘的書有了“家”。
“近30年間,我遇到了很多珍惜舊書的人。對我而言,堅守在舊書店已是一種責任。”書店的主人劉傳洲說。武漢市青山區鋼花112街的古舊書店,僅10平方米,四面的書柜和中間的桌子上堆滿了舊書,書柜與桌子之間的通道只容得下一個人側著走。在這里,許多具有時代特色甚至絕版的書籍獲得了新生。
“賣舊書和買舊書都是在做情懷,我雖然不能改變這個社會,但是我可以改變我所遇到的人。\"劉傳洲說道。
“開這個書店的初衷是因為我自己愛看書。”今年88歲的劉傳洲是武漢市青山人,退休前在武鋼的圖書館工作,因為熱愛書,他總喜歡去街頭的舊書攤轉悠,遇到合適的,總是會買下來帶回家,久而久之,他的家里堆滿了書。劉傳洲認為看過的書如果扔掉十分可惜,退休后,他決定開一間舊書店,希望“讓這些舊書幫助到需要的人,也滿足自己收藏書
的愛好”。雖然已年近九十,但是劉傳洲每天都會到書店轉轉,擦擦書本上的浮灰,整理整理書籍,泡上一杯茶,坐在店門口靜靜冥想,享受著與書相伴的時光。
古舊書店的書籍,主要有三大來源:一是劉傳洲曾經攢下的書,二是別人賣的舊書,三是劉傳洲去廢品站收購的。目前,書店里大概有各類書籍近1萬本,除了四大名著,年代久遠的雜志,學生使用的教材書籍外,還有一些市面上少見的老書,有些甚至是孤本難覓的史書。
隨手翻開一本舊書,微黃的書頁間,一股獨特的、帶有歷史感的書香味道撲面而來。“書年代越久,味道就越濃,所謂的書香味大多來自古舊書籍。”劉傳洲表示,自己喜歡舊書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它的書香味,最大的樂趣在于會經常在書中發現一些“書外之物”,比如夾雜的書信,扉頁上的字跡,又或者是錢幣,每一種都承載了細膩的情感與時代的印記。
“從網上看書與在實體書店看書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在網上閱讀只能算一種娛樂消遣,而在實體店看書,可以讓人靜心思考。\"隨著這些年網絡的興起,人們對于紙質書的需求不復從前,來逛舊書店的人也越來越少。但是劉傳洲對于網絡閱讀和紙本閱讀的見解卻沒有改變過,他說,書店就是城市的一盞燈,開書店的人就是點燈的人,讀書就是給自己心靈找一個亮的地方。
要打了電話,他也會來開門,在他看來只要是孩子們的事情,自己絕不能馬虎。
因為開書店,劉傳洲也認識了不少朋友,有附近大學的校長,每隔一段時間都會來店里淘書,而自己也會在店門口擺上幾張小凳子,提供茶水,供路過的人歇腳和看書。“買不買書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讓熱愛讀書的人可以在這里閱讀到自己心儀的書籍。”在書店旁做鹵菜生意的許鳳書介紹,劉傳洲是個熱心腸的人,因為自己是從外地來做生意的,他一家十分照顧自己,而家里的小孩有時候需要啥書,劉傳洲都會免費拿給自己。不少坐在店門口的老人也表示,劉傳洲總是為附近來看書的鄰居準備好茶水和板凳,大家每天都來店門口聊聊天,看看書。
“一本書的價格在兩元到十幾元不等,一些精裝書可能也有幾百的定價,但是每天也只能賣個30元左右,\"劉傳洲開書店的目的并不是賺錢,“我有退休金,靠書店的話根本填不飽肚子,其實也就是留個念想。”劉傳洲說,從前街上有許多舊書店,如今隨著書店的蕭條,青山區目前也僅剩兩三家書店還開著,都是以賣教材書為主。
每天早上9時開門,晚上9時關門,不論刮風下雨,劉傳洲都堅持開門。他說有時候遇到半夜家長上門著急為孩子找書的情況,只隨著年紀漸長,劉傳洲的店也需要有人接手,前幾年退休的兒子劉繼紅主動攬下了這活兒:“老爹喜歡書店,我想著我退休后也沒啥事,幫忙看看書店也挺好的。”
看到越來越多的人將經典古籍中的優秀文化傳承下去,劉傳洲打心底里高興,希望好書都能遇到知音。“只要我能動一天,我就會堅持把書店開下去。”劉傳洲說道。
(源自“極目新聞”,方可薦稿)
責編:黃舉鑫(見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