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寫作的“北冥神功”
我的主業是編輯,同時也是寫作者,所以我知道寫作新手的所有“痛點”。
寫《跟著名家學寫作》緣起于2020年,我受邀到教閱讀寫作的選修課,為此做了很多準備,幾個月里,幾乎把圖書館里與寫作相關的書都借遍了。我發現,有些來自西方的創意寫作書,引用的事例都是西方文學作品,缺少特定的文化語境,讀起來不太容易消化吸收,在教學中使用效果并不好。而國內的寫作書,主要是一些名家相對寬泛的創作感想,或是純粹的應試作文指導。
如何教別人寫作?怎樣才能寫得好?我一直在思考這些問題。而這次我又增加了新問題:我要給學生們講什么,才能足夠有趣,能夠讓他們開闊視野、學會閱讀與寫作方法,對他們的人生一直有幫助?
《小王子》的作者圣埃克蘇佩里說:“如果你想讓人們造一艘船,不要雇人去收集木頭,不要發號施令,也不要分配任務,而是去激發他們對海洋的渴望。”我決定從最好的文字——名家經典講起,教學生鑒賞那些文字精妙在哪里,我們該怎么做才能像作家一樣思考,怎樣寫得像他們那么好。比如魯迅寫景字字珠璣,非常精練,寫故鄉屋頂上枯草的斷莖當風抖著,盡顯蕭瑟;沈從文的眼晴就像微距攝像機,嗅覺描寫傳神,空氣中有泥土氣味、有草木氣味、有甲蟲類氣味…
我把自己的閱讀寫作方法寫進了一篇篇專欄中,將這些文章在結合上課講義的基礎上重新梳理,于是就有了《跟著名家學寫作》這本書。
02如何跟著名家學寫作
所謂“跟著名家學寫作”,是指這本書涉及的名家有一百多位,包括曹雪芹、魯迅、張愛玲、金庸、歐·亨利等,提到《西游記》《百年孤獨》《邊城》等多部名作名篇,既授人以魚有許多可以模仿的文本,也授人以漁一一教你寫作的思路和方法。
AI時代,信息的尋找非常便利,閱讀和寫作的方式需要有哪些改變?決定AI競爭力的三個因素是算法、算力、算據。打個比方,假設用人工智能來建造一座大樓,那么算法代表了建筑設計,算力代表了工人,算據代表了可用的磚頭數量。如果要向AI學習寫作,我們可以在算法、算力、算據上下功夫一當你擁有大量可用的素材、高超的遣詞造句能力、合理的思維方式和邏輯時,當然可以創作出好的作品。
怎樣寫得比AI好?人與AI最大的不同在于情感。電影《心靈奇旅》里有一個場景,所有的靈魂要找到屬于自己的“火花”,才能降生于世,成為一個人。“火花”是什么呢?或許是生命的意義,你也可以理解為某種靈感和興趣的觸發。我們學習閱讀和寫作,最重要的是找到并收集那些屬于自己的“火花”。這是個體的獨特旅程,只能由自己來進行。
我覺得教寫作的難點在于“激發”或者說“點燃”,如何讓名家經典與新時代的孩子產生心靈的共鳴,點燃他們的熱情?課堂上,我講《紅樓夢》《百年孤獨》,講魯迅、張愛玲、汪曾祺、史鐵生,也會延伸開來,用當下的新聞事件、電影談論敘事方法,更不吝分析青春與成長的情感體驗我的經驗是,從經典和名家出發,但不拘泥于一個作家、一本書,可以貫穿生活感受、影視作品,以及其他學科和領域的信息,打通壁壘,要有時代感和當下感
有些學生不相信自己能寫好作文,擔心作文被嘲笑,或是覺得自己真實的感受不值得寫。在我的課上,有許多次“點燃”的時刻。讓學生表演名著人物臺詞片段,“虎妞”和“魯提轄\"演得活靈活現,孩子們眼中有光。自認為不擅長語文的學生也積極回答問題,一個木訥的男生甚至隨口說出詩一樣的句子“水的心跳停止了”
如果單是講究辭藻的華麗鋪排,確實AI更高效。可真正的好文章,打動人的往往只是一些樸素的表達。朋友家孩子寫過的最生動的作文都來自在老家的生活體驗,她寫在大雪過后和弟弟跟姥爺去喂雞,意外發現了一顆“剛出爐”的雞蛋,兩個人如獲至寶,捧起溫暖柔軟的蛋,小心地踩在積雪上走。可由于太緊張,雞蛋掉在地上磕破了,弟弟呆了幾秒鐘以后,彎腰捧起了碎蛋,扔回雞槽中,灑脫地說,沒事,你們吃了吧,增加一些營養再下新的蛋。這是鮮活的生命體驗,有AI寫不出來的溫度和細節。
我們通過閱讀,在世界這個巨大的信息庫中,像磁石吸鐵一樣吸引知識的碎片,搭建屬于自己的城堡。最終把所有的知識和體驗通過思考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形成自己的認知,寫出屬于自己的故事。
03怎樣一直有東西可寫
有人將閱讀和寫作比喻成弓和箭的關系。閱讀是弓,提供力量與支持;寫作是箭,借助閱讀的力量發射。沒有足夠的閱讀積累,寫作就會缺乏內在的力量,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
我作文一直寫得好,主要是因為喜歡閱讀,廣泛涉獵,然后自己慢慢摸索,不斷從閱讀中吸收和思考。記得我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我媽媽去進修學習,我把她發的教材里的《文學作品選》都看了。在之后的歲月里,通過將閱讀體驗結合生活經歷不斷思考,我慢慢就會寫了,開始在報刊上不斷發表文章。
我在上課時跟學生們交流喜歡讀的書目,《跟著名家學寫作》作者:閆晗出版時間:2025年3月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得到的答案總是治愈。比如,那個下課總拿同學拐杖裝瘸的調皮男孩,讀了五遍《朝花夕拾》,最喜歡《五猖會》;一個沉默的女生,二年級開始讀魯迅的《藥》,讀不懂,到了四年級繼續讀,一遍又一遍,她說像讀經書一樣參悟到了。我很開心她有自己的領悟,這是非常寶貴的。

讀得越多,越會發現曲徑通幽之處。我的書中有一些自己領悟總結出的“干貨”。比如怎樣寫熟悉的人?你需要找到一個“把手”。朱自清寫父親,寫的是《背影》,三毛寫父母也寫過一篇《背影》,背影這個角度,就是他們寫父母之愛的“把手”。再比如怎樣寫一個人緊張?高爾基寫母親的緊張,用的是五感法:嘴里充滿了干燥的苦味。《紅樓夢》里劉姥姥進賈府打秋風時的緊張,是通過動作來表現的:時不時要責怪外孫子板兒,打他幾下。
同樣是傾訴的主題,契訶夫、魯迅寫的故事各不相同。契訶夫的《苦惱》中,車夫約納失去了兒子,沒有人愿意聽他訴說苦惱,他只好跟馬傾訴。魯迅的《祝福》里,祥林嫂把痛苦向魯鎮的人說了一遍又一遍,最后得到的只有厭煩和嘲笑。這樣對比來看,是不是也很有意思?
里一篇寫雞下蛋的文章,特別精彩,可是聽家里長輩講雞下蛋的故事細節更豐富,就向她提問關于雞的各種問題,比如雞的食物、生活習慣、下蛋的姿勢、性格等。很多細節讓我大吃一驚,只有親身體驗過的人才能講出來。所以,保持一顆好奇心,多問問,就能有新鮮的題材可寫。
一位中學生讀者說,讀了《跟著名家學寫作》,印象最深刻的是《你認識城市里的樹嗎》,發現自己寫作文難以擴充細節描寫,主要原因就是對日常生活的留意不夠仔細,寫的作文有的空話連篇,有的不合實際。她想到美術課上美術老師讓畫一棵樹,卻發現自己完全不知道一棵樹應該長什么樣一原來樹也是完全不同的。讀這本書的時候聯系自身的生活經歷,并進行深入思考,讀得很慢,卻深受啟發。
曾經聽一位老師說:“在語文課堂里,應該有你受過的教育、讀過的書、走過的路,有你對語言文字的熱愛,有你對美好事物的眷戀與欣賞”在我的這本《跟著名家學寫作》里,相信你也可以找到這些,連同領略名著的精髓。
作家的表達我們可以學習,但也要融入自己的觀察、體驗和思考。我讀到汪曾祺散文
(源自《中國教育報》)責編: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