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大運河文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在保護、傳承、利用上下功夫,讓古老大運河煥發時代新風貌”[]。
臨清市作為京杭大運河上唯一一座具有元代、明代運河的城市,保留著豐富的歷史人文資源,擁有保存完好的中洲古城、運河鈔關、鰲頭磯、清真寺、舍利寶塔等12處國家級重點文物和11項省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會通河臨清段及運河鈔關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濃郁的歷史文化氣息,孕育出眾多名人志士,明代文學家謝榛、抗日民族英雄張自忠、當代著名學者季羨林等,都是臨清杰出人物的代表。臨清還是武訓興學所在地、山東快書誕生地、《金瓶梅》故事重要背景地。
立足新時代,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熱潮中,臨清作為大運河沿岸重要節點城市,始終站在服務國家文化戰略和文化強省建設的高度,積極構建運河文化傳承保護機制,推動臨清運河文旅產業高質量融合發展。在這一過程中,檔案資料以其對歷史文化的真實記錄,成為大運河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寶貴原始資料,對于推動大運河(臨清段)文化帶的建設具有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2]。
一、檔案資源服務于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作用
(一)大運河歷史的見證與傳承
大運河歷史檔案真實記錄了臨清作為大運河南北交通要道的輝煌歷程及其在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深遠影響。《臨清縣志》記載“至元、明建都燕京,全國經濟端賴河運。臨清處汶、衛流域,每屆漕運時期,帆檣如林,百貨山積,經數百年之取精用宏,商業遂勃興而不可遏”[3。寥寥數語,勾勒出臨清因運河漕運而盛極一時的繁榮圖景。在原鈔關稅課閱貨廳舊址出土的一通《司徒大夫光宇王公德政碑記》,記載了官員王家賓主政臨清鈔關期間,不畏淫威,為國榷稅與宦官針鋒相對的事例,對于弘揚正氣與擔當精神具有教育意義。
大運河臨清段作為會通河起點,是大運河申遺的關鍵節點。2013年申遺整治會通河臨清段時,發現會通閘、臨清閘歷史延續信息完整一因泥沙淤積致河床抬高,閘體不斷疊建,自元代始建、明代維修至后世改閘為橋的演變過程層層疊加,保存完好。此河段內還出土了三具避水獸石雕,兩根絞關石。這些珍貴的歷史文物檔案,見證了歷史的更迭與傳承,不僅為學術研究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更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素材。
(二)大運河文化遺產的闡釋與展示
大運河歷史文物檔案在闡釋和呈現大運河遺產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們不僅夯實了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史實根基,還顯著提高了公眾對大運河文化價值的認識。
1.保留原貌:歷史印記的生動再現
臨清中洲古城是山東省首批“歷史文化街區”,其至今仍保存著原有的街巷格局。特別是竹竿巷,這一明代形成的街區,緊鄰廣濟橋碼頭,見證了江南竹貨沿運河北上的繁榮景象。竹商與工匠的匯聚,不僅促進了竹器加工的興起,更在此留下了深刻的運河文化烙印。同樣,白布巷的布匹綢緞、耳朵眼兒胡同的哈達制作以及箍桶巷的匠人技藝,每一處街巷都是運河記憶的珍貴檔案。在臨清中洲古城,通過在街區安置標識牌的方式,對主要的街巷、胡同、遺址等進行文字介紹,進一步展示歷史文化,使游客在游覽中感悟歷史的厚重與文化的魅力。
2.多維展示:遺產魅力的全面綻放
結合使用地圖、文字、影像、模型等多種手段,將遺址與歷史檔案相融合,在讓參觀者獲取具體史料的同時,喚起其對歷史的記憶與深思,從而有效地展示大運河的豐富遺產。比如,制作臨清運河鈔關微縮景觀模型,以此來展示規制宏闊、稽查有序、收管完備、督理嚴謹的運河稅務衙署建筑群。這一過程既是對歷史記憶的尊重與再現,也是學術研究與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創新實踐。
3.檔案融入:遺產價值的深度解碼
在大運河闡釋與展示過程中融入運河歷史檔案元素,可以增強其可信性和真實感。真實的圖片、視頻、原始文檔和音頻材料以其原汁原味的特性,賦予觀者強烈的感染力與深刻的說服力,讓人們得以近距離觸摸歷史,感知文化遺產的深厚內涵。例如,臨清鰲頭磯景區內的臨清記憶展,通過展出古錢幣、老稅票、老獎章以及大量珍貴的臨清老照片,讓游客感受到運河沿岸的昔日繁華,加深對運河文化的理解和欣賞。
(三)大運河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源泉
檔案資源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源泉。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檔案資源承載著豐富的傳統文化信息,為現代文化創意產業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靈感。
現代技術將檔案轉化為數字資源,實現了遠程訪問與共享。例如,臨清市博物館微信公眾號采用VR全景技術,使游客在線就能體驗博物館的豐富藏品。不僅拓寬了公眾獲取資料的途徑,也降低了游覽、學習、研究大運河文化的成本。
檔案資源的有效利用,為文旅項自提供了豐富的創意源泉。利用檔案中的歷史信息和文化元素,臨清市先后多次舉辦戲劇美食文化節、冬游臨清賀年會等主題文旅活動。2024年,臨清游客接待量達到51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高達40億元。這一系列創新且富有吸引力的文化項目,不僅豐富了游客的文化體驗,也推動了當地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
二、檔案資源服務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現狀
(一)檔案資源管理與利用取得的成績
1.積累了豐富的檔案資源
臨清市在大運河申遺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大運河檔案資料,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奠定了堅實的資源基礎。這些檔案涵蓋古代文獻、碑刻銘文、近現代影像資料、口述歷史等多個方面,構成了完整連貫的歷史脈絡。
近年來,臨清市檔案部門積極響應國家、省和市政策部署,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臨清市檔案館聯合市委宣傳部、文旅局等多部門,構建運河文化檔案大協作體系,統籌歸集運河文化檔案。運用數字化、信息化等手段,檔案資源得以高效存儲、便捷檢索,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數據支持。通過廣泛征集,充實全國重點文物、國家級非遺及中洲、桃園等省級歷史文化街區檔案。征集一批《運河文化》《臨清運河》《臨清衛運河史料》等運河檔案資料,填補專題館藏空白。現已征集大運河文化建設檔案450卷、2400件,圖書資料300冊。
2.升級了基礎設施與技術
臨清市政府對檔案工作高度重視,劃撥專項資金用于建設現代化、高標準的臨清市檔案館,全方位升級基礎設施與技術構架,為檔案管理工作筑牢根基。
新館庫房面積近5000平方米,同時增設技術用房及消防、地源熱泵等附屬用房,保障檔案管理工作有序開展。硬件設施方面,配備180立方米智能密集架以及930立方米普通密集架和實物檔案密集架,充足的存儲空間可滿足未來30到50年的檔案庫存需求。此外,先進的檔案存儲系統、數字化處理設備、機房溫濕度智能自動控制系統和氣體滅火系統等一應俱全,為檔案資料的長期安全保存與高效利用提供堅實保障。在技術支撐方面,臨清市檔案館建立全市運河文化檔案資源目錄,積極推進運河文化檔案資源的數字化工作,這一工作完成后,將實現電腦目錄檢索、全文檢索及原文瀏覽功能,大幅提升工作效率與準確性。
(二)檔案資源服務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面臨的挑戰
盡管臨清市的檔案資源保護管理工作取得了一些成就,但與臨清在大運河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相比,還存在如下問題
1.大運河檔案資源保管分散
大運河檔案資源廣泛分布于臨清市的多個部門和機構中,這種分布狀態雖然體現了檔案來源的多樣性,但也帶來了一定的挑戰,影響了資源的高效利用。自前,臨清市檔案館在檔案管理上主要聚焦于常規檔案,而對于大運河相關歷史檔案的收集與整理尚顯不足,文旅、水利等部門也各自掌握著部分大運河檔案。由于缺乏統一的整合平臺,資源共享與互補面臨著瓶頸。此外,民間散落的大運河檔案面臨著流失風險,有待進一步征集并挖掘
2.開發利用程度不高
部分大運河檔案資源仍停留于基礎性的收集與整理層面,缺乏與現實應用的緊密連接。以《臨清縣志》為例,該志詳盡記錄了臨清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文化等內容,其中,古跡與河渠部分,詳細記錄了古運河的繁榮景象與臨清作為水陸要沖的歷史地位,但如何將其轉化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實際動力,是當前亟需解決的問題。需要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對檔案進行數字化處理與智能分析,在此基礎上,開發文化旅游項目,復原古跡風貌,并結合大運河的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理念,推動歷史文化遺產與現代城市發展的有機融合。
3.專業人才匱乏
隨著大運河保護與開發工作的加速推進,運河學作為一門新興獨立學科,對檔案管理人員的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當前檔案管理領域人才結構不平衡,缺乏跨學科的綜合型人才。精通檔案業務管理的專家在歷史研究上可能深度不足,而擅長歷史研究的專業人士則可能對檔案業務不夠熟悉。這種知識技能的割裂,制約了大運河檔案資源管理工作的深度與廣度。因此,亟需培養一支集檔案學、文博學、運河學、旅游學及文化創意學等多學科于一體的綜合性保護與研究團隊。
三、檔案資源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路徑
(一)構建統一的大運河檔案資源平臺
構建統一的大運河檔案資源平臺,整合各部門、各機構的檔案資源,建立集中的資源中心或數字化平臺,實現資源共享與互通;通過制定統一標準和規范,提升檔案管理水平和利用效率,推進信息化建設,豐富目錄數據庫并籌建全文數據庫;全面摸底檔案資源,積極開展移交征集工作,構建統一的檔案資源體系,為深化大運河文化研究和助力經濟社會發展奠定基礎。
(二)深化大運河檔案資源開發利用
鼓勵多元化主體參與檔案資源開發與利用。引人文化企業,依托大運河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開發特色文創產品及文旅項目,讓游客在互動體驗中感受運河文化的韻味。加強與聊城大學運河學研究院等科研機構的合作,共同深入挖掘運河文化的內涵與價值,促進學術交流與研究進步。充分利用臨清市及運河沿線縣市運河文化研究會的專家、學者資源,拓寬研究視野至戲曲、舞蹈、文學和民間藝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實現文化遺產的深入研究和廣泛傳播,共同守護與傳承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
實現從基礎性研究向應用性開發的轉變。豐富解說系統,提升游客體驗。在遺產景區解說系統中加人大運河歷史檔案,特別是口述檔案,對大運河文化遺產進行追憶性解讀[4。注重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對檔案資源進行數字化處理,提升檔案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比如,螯頭磯在明清之際是文人雅聚之地,可以現代視覺特效為媒,展示歷代文人雅士在鰲頭磯吟誦臨清的畫面,讓觀眾身臨其境,體驗到跨越時空的文化韻味。
(三)加強大運河檔案管理與人才建設
構建跨部門合作機制,打破壁壘,高效推進大運河檔案管理工作。可以市檔案局為主導,聯合文旅、水利、交通等多個部門,形成一個多方參與的協作框架。通過定期召開會議,共同制定和執行大運河檔案的收集、保護、開發利用和宣傳推廣計劃,充分挖掘并利用運河檔案資源,建立起一個分工明確、協同聯動的工作體系。
加大復合型人才培養,提升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與專業能力。通過加強教育培訓、引進高層次人才、促進學科交叉融合,不斷提升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與專業能力,以更好適應大運河保護與開發工作的新需求,推動大運河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承與創新。
拓展社區參與路徑,深化人才建設社會基礎。將社區參與納入人才建設體系,通過營造文化氛圍挖掘潛在人才資源。深入社區開展公眾教育項目,如舉辦大運河文化講座、檔案保護研討會等,普及大運河文化與檔案資源保護知識,收集民間有價值的檔案材料加以保護利用,提升公眾對檔案資料與歷史文化的保護意識。在此過程中,發現和培養社區文化志愿者、檔案宣傳骨干,為大運河檔案工作儲備民間人才力量,推動大運河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承與創新。
參考文獻:
[1]劉維濤,李昌禹,鄭海鷗.邁步新征程,總書記引領匯聚愛國奮斗磅礴力量[N].人民日報,2023-10-01(001).
[2]金研.充分利用檔案資源服務大運河文化帶建設[J].檔案與建設,2020 (7):62-63+67.
[3]徐子尚,張樹梅,張自清,等.臨清縣志[M].濟南:齊魯書社,1997:659.
[4]孫婷,李永樂.運河歷史檔案與大運河文化遺產的闡釋與展示[].檔案與建設,2019 (7):32-35.
作者單位:中國共產黨臨清市委員會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