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學生社會情感能力培養是對時代發展的積極回應。當今時代,社會已從關注“世界的存在”轉向關注“人的存在”,這表明人類發展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已不是關涉人與自然關系的生存危機,而是由人自己的活動所造成的社會性危機——人類社會在物質層面得到極大豐富,在精神層面卻面臨種種困境,結果導致了人與社會的沖突、人與人的沖突、人與自我的沖突等。這種社會性危機使人們對于世界的終極追問開始從外在自然轉向人自身,進而轉向由人構成的集合體——社會。對人自身及所處社會生活環境的拷問,是現代社會必須著重考慮并加以解決的問題。反映在教育上,要求學校不能只關注認知的培養而忽略學生個人發展與適應社會所需能力的培養,包括自信、自尊、與他人友好相處等。為此,關注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發展成了世界基礎教育變革和質量提升的基本取向。
全球教育發展呈現“情感轉向”
20世紀中葉以來,全球發展的理念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從單一的“經濟增長”轉向更關注全面的“人的發展”。這一轉變,不僅標志著對傳統發展模式的深刻反思與批判,更意味著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知的深化與拓展。人們逐漸意識到,單純以經濟增長為導向的發展模式存在諸多弊端。作為回應,當代人類的關注,已從對自然的征服與利用轉向了對社會問題的深刻反思與解決;對于世界本質的探索,已從抽象的理性世界回歸到了具體而生動的生活世界;對于人的本質理解,不再局限于理性的單一維度,而是更加關注社會性關系的構建。
這種變化也深刻地反映在教育上——教育發展的軌跡清晰呈現出一種“情感轉向”,即從“智力”轉向“能力”、從“智商”轉向“情商”、從“應試教育”轉向“全人教育”。以埃德加·富爾為首的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于1972年提交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總報告《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賦予教育一個特定的目標,即培養學生感情方面的品質,特別是在人與人的關系中所表現出來的品質。2003年在英國沃威克大學召開的國際教育研討會,強調情感教育是教育過程的一部分,主張教育要關注學生的態度、情感及情緒,關注學生的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及他們的自尊,使每個學生能夠感到身心愉悅,更為重要的是,要關注他們與別人之間的關系——人際關系和社會技能是情感教育的核心。
進入21世紀,社會情感學習逐漸成為一場以培養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為核心的教育運動,成了世界范圍內促進學生適應21世紀學習、生活及未來工作的重要教育理論和實踐活動,成了人類共同體在基礎教育中提升教育質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所進行的理論與實踐探索。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教育2030:未來的教育與技能》報告(2015年)中明確指出,教育系統必須超越傳統的讀寫算能力框架,轉向培養兼具認知彈性、情感智慧與社會責任的復合型人才,注重人際關系和社交能力,讓公民過上健康圓滿的生活。2017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開始研究制定“社會情感能力”國際評價框架,對其成員國內10歲和15歲的學生進行測試,并將結果用于幫助家長、教師、學校更好地了解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發展所需要的條件以及如何為其提供支持以促進他們的發展。202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面向全球發布《共同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一種新的教育社會契約》,揭示了面向未來的教育深層變革的邏輯:當技術進步指數級加速,唯有那些無法被算法替代的人類特質——共情能力、道德判斷力、文化理解力,才是教育的核心使命。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美國的CASEL項目、英國的PSHE項目等在學校教育中開始實施,其結果均證明了社會情感能力的發展對學生學業質量、心理健康和終身發展的顯著作用。
社會情感能力的本質是什么?
世界正經歷著快速變革,需要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發展緊跟時代的步伐。就目前而言,促進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發展需關注如下問題:如何促使學生在情感認知和行為上形成求真、向善、尚美的社會文明氣質,奠定社會文明進步的基礎,形成文明和諧的社會?如何超越個人主義傾向,形成關注他人和社會、友愛互助的責任意識和社會擔當,構建好社會發展的基石?如何把握時代賦予人發展的更多的內在規定性,超越基礎教育存在的片面強調知識傳授、忽視兒童社會性發展的功利化取向,促進學生高質量發展?如何基于人的全面發展而努力彰顯教育的完整性,培育兒童健全人格,促進人與自我、他人和社會關系向好,促進個人幸福和社會福祉?如何在AI技術狂飆的今天,傳承人類獨有的、技術無法復制的情感聯結能力,發展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社會情感能力本質上是“關系的社會性建構”的能力。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個體際遇空間已經由所在的家庭、社區、國家延伸到整個世界,甚至是數字虛擬空間。這需要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的發展以整個世界共在秩序的形成為基礎,要求學校整合“個人—家庭—國家—天下”這四層社會主體來培養學生具備天下關懷和更加包容的世界觀。在全球視野下,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的關系構建包括個體之間的關系、個體與集體的關系、個體與家國的關系、個體與世界的關系。這些關系相互交織、相互影響,共同構成了一個人的社會存在。
總體來看,當今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的發展需關注三對關系的構建:一是與自我的關系。在與自我的關系中形成合理的自我認知,熱愛生命、享受生命,形成自尊、自愛、自強、自勵等品質。二是與他人的關系。在與他人的關系中學會識別、體察他人的情緒和情感,形成尊重、仁愛、寬容、體諒、同情心等品質。三是與社會的關系。在與社會的關系中形成對群體的歸屬感、榮譽感,對社會的責任感、正義感、正直感,對國家利益、民族命運、世界和平、人類發展的關切之心和憂慮之情,形成共享的世界觀、價值觀和資源觀。
為此,基礎教育需要倡導實施基于社會情感學習的社會情感教育,關注學生社會性情感品質的形成,健全學生的個性與人格特征,促進學生素質的整體性提高和人性的完滿發展,最終促使其成為一個完整意義上的人。
【作者系北師香港浸會大學黨委書記、副校長(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