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的提出
在個體發展的過程中,社會性發展十分重要。幼兒社會性的發展狀況對個體未來發展起著關鍵的預示作用,幼兒社會性發展過程是使幼兒獲得社會情感體驗、獲取初步的社會認知、學習社會角色及建立人際關系的過程。幼兒期是個體社會性發展的關鍵時期,在此階段,對幼兒進行社會性發展教育有助于幼兒逐漸了解所處社會背景所要求的各種行為規范,并形成與社會要求相符合的各種能力、習慣和態度。這為其以后進入社會做好基礎性準備,幫助幼兒成為具備社會交往技能和情感智力的個體。本文將幼兒社會性發展界定為:幼兒在其獨特個性的基礎上,在與社會、家庭和幼兒園的相互作用中,逐步形成必備的社會性特性,包括遵守社會規則、社會認知、意志、同情助人、情緒穩定、內外向型等等。
除幼兒園外,家庭是幼兒生活與學習最多的地方,家庭結構、氛圍以及家長的育兒方式、教育理念、教養方式等都會影響幼兒社會性發展。陸芳研究發現父母養育行為中的親子談話會對幼兒的社會性發展產生影響。周念麗等人發現沒有父母陪伴的幼兒,其社會性發展明顯比有父母陪伴成長的幼兒要差,父母是否在家撫育幼兒、陪伴幼兒成長對幼兒的社會性發展有著重要影響。
教師和同伴是影響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重要因素。在秦旭芳看來,教師的言語與非言語行為會對幼兒的社會行為產生示范作用。在教師與幼兒之間,構建起一種雙向的情感聯系,能為幼兒的社交發展提供有利的心理條件。陰亞萍相信,建立幼兒之間的伙伴關系,也可以提高幼兒的早期社交水平。和伙伴們一起玩耍時,幼幾可以經歷、可以模仿、承擔多種社會角色,這樣能更靈活、更自如地擔當社會角色。
綜上所述,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影響因素主要集中于家庭、社會與幼兒園三個方面。同樣,對幼兒實施社會教育也需要三方的努力。《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在社會領域教育的指導要點中指出:“幼兒與成人、同伴之間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戲等是其社會學習的重要途徑。應為幼兒提供人際間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動的機會和條件并加以指導,社會學習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需要幼兒園、家庭和社會密切合作,協調一致,共同促進幼兒良好社會性品質的發展。”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隨機抽取了H市農村幼兒園中900名幼兒作為研究對象。發放問卷900份,回收問卷894份,剔除無效問卷后獲得有效問卷778份,問卷的有效率為 87.6% 。調查對象具體信息見表1: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以北師大陳會昌教授的“4歲—7歲兒童社會性發展量表\"為主要調查工具。本問卷由6個維度25個小項目組成,且全部為正向題。六個維度為遵守社會規則、社會認知、意志、同情助人、情緒穩定及內外向型。問卷信度為0.935,效度為0.907。問卷維度及項目見表2:
(三)數據處理
本研究采用數據分析軟件SPSS26.0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整理與分析,具體包括描述性統計分析、差異性分析。
三、數據分析
本研究將從農村幼兒的性別、是否獨生、是否留守及留守年限等方面進行差異性比較分析,農村幼兒各方面社會性發展結果如下:
(一)農村幼兒社會性發展水平總體分析
由各維度題均分可知,幼兒在同情助人維度發展最好,題均分為4.07,其次為遵守社會規則、內外向型,題均分均在3.8以上。這表明幼兒在這三個維度發展較好。而情緒穩定、意志及社會認知題均分雖不高,但是也超過中間值3,這說明幼幾在這三個維度也有所發展。幼兒社會性發展程度從高到低排序為“同情助人 gt; 遵守社會規則 gt; 內外向型 gt; 情緒穩定 gt; 意志 gt; 社會認知”。其中同情助人維度的項目平均值最高(4.07),社會認知維度的項目平均值最低(3.67),結果詳見表3:
(二)性別對農村留守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影響
為探究性別是不是影響農村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重要變量之一,本研究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農村男幼兒與女幼兒在社會性發展的六個維度進行了統計學分析,結果詳見表4:
由上表可知,女孩在遵守社會規則、社會認知、意志、同情助人、情緒穩定、內外向型等維度上的平均得分較男孩相對較高。且在遵守社會規則、社會認知、同情助人及意志等方面,男孩和女孩表現出顯著差異;在情緒穩定與內外向型方面,則沒有表現出明顯差異。
(三)是否為留守幼兒對農村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影響
研究對農村留守幼兒與農村非留守幼兒社會性發展進行了統計學比較分析,具體各維度平均數與標準差得分及T檢驗,結果見表5:
數據顯示,非留守幼兒相較于留守幼兒在社會性發展的平均值上得分高,在遵守社會規則、社會認知、意志以及同情助人維度上,留守幼兒與非留守幼兒存在顯著差異,顯示為非留守幼兒相較于留守幼兒的得分更高。在同情助人及內外向維度上,非留守幼兒相較于留守幼幾得分更高,但并不存在顯著差異。
四、討論
本研究從幼兒的性別、是否獨生、是否留守以及留守年限等方面對幼兒的社會性發展進行測量,結果如下:
(一)女孩的社會性發展優于男孩
男孩與女孩的社會性發展在總體上存在顯著差異,且女孩平均分整體比男孩高。研究者分析其原因在于:一方面,與性別的生物學因素有關,男孩和女孩在神經系統、激素水平以及生理結構等方面具有差異。男孩子往往更淘氣、沖動和過度活躍,他們的成熟進程相對較慢,這也是他們社會性發展比女孩晚的原因。相較男孩,女孩在與他人互動時更為敏感,她們能夠敏銳地感知到對方的情感波動,并能有效地傳達自己的觀點和情感。
另一方面,過度區分性別差異。受到傳統性別觀念的影響,比如男孩應果敢、像男子漢,而女孩應柔和、文靜等,教育者往往會過分強化孩子的性別行為,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這導致男孩和女孩在社會行為上出現明顯差異。同時,從傳統男女角色刻板印象中可以看出,男孩遵循著“男兒有淚不輕彈”
原則,對于壓力和沖突往往是閉著嘴不說話,這就造成了男孩缺少和伙伴乃至家人之間的溝通和共享,把他們的思想抑制在內心;農村女孩特別是貧困地區女孩,需要承擔家務、農活等任務,因此社會性發展較迅速。
(二)非留守幼兒的社會性發展優于留守幼兒
留守幼兒與非留守幼兒的社會性發展總體上存在顯著差異,且非留守幼兒的平均分比留守幼兒高。研究者分析其原因在于:首先,由于農村落后地區比較貧窮,造成部分父母與幼兒不得不分離。雖然父母對幼兒的關愛不會少,但由于時空的限制,父母無法及時感知幼兒的變化,并及時引導,且在僅有的相處時間中,父母更多是花心思與幼兒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自動弱化了幼兒行為不當的地方;而非留守幼兒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社會性發展問題,父母能夠及時感知并加以正確引導。長此以往,留守與非留守幼兒之間的社會性差異逐漸加大。
其次,農村留守幼兒大多與自己的祖輩生活,大多數祖輩學歷不高,所受教育不多,無法及時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這造成了他們的教養方式不符合時代的要求,很多人仍然用傳統的經驗對幼兒進行教育、關愛。這種舊的教育觀念和脫離社會的養育方式成了限制鄉村留守幼兒社會性發展的主要原因。非留守幼兒成長環境較為優越,更容易通過年輕父母接觸到現代教育理念和豐富的文化生活,有助于幫助幼兒開闊視野,幼兒社會認知等方面得以發展。
五、教育建議
根據討論結果,本文將從社會、幼兒園、家庭三個方面提出教育建議,以期為后續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提供借鑒。
(一)政府層面
1.建立“兒童之家”,提供交流互動場所
針對男孩和女孩社會性發展存在差異的現狀,政府相關部門可為幼兒建設“兒童之家”,并在“兒童之家\"投放有助于幼兒社會性發展的繪本及游戲材料,“兒童之家”為幼兒提供了除幼兒園外的和同伴交流互動的場所。在“兒童之家\"中,幼兒能夠增強與同齡人之間的交流與學習,幼兒之間的自由交往,有助于減弱性別差異下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影響。
2.完善相關政策,護航隨遷子女入園
對于留守幼兒與非留守幼兒之間存在差異的現狀,政府需對不得不留守的幼兒加大資金投入,并保證專款專用。對于因入園問題而導致留守的幼兒,政府應根據實際情況優化隨遷子女的入園政策,落實自由遷徙、自主定居、籍隨人走的保障制度,明確他們在入園時享有的權利和待遇,以確保他們能夠平等享受教育資源,確保幼兒“應人盡入\"就近入園。讓他們能夠早日回到父母的身邊,確保農村幼兒親情有護、安全有保、學業有教。
(二)教師層面
1.注重專業成長,增強師幼互動
對于男孩和女孩社會性發展存在差異的現狀,教師首先要注重對幼兒社會性知識的學習,學習學前教育的綱要指南,熟悉幼兒教育相關政策,了解幼幾社會性發展規律及幼兒自身發展的規律,提高對幼兒社會性發展工作的重視度,并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采取合適的教育活動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
其次,加強師幼互動的意識,創建一個和諧且溫暖的學習氛圍,讓幼兒在一個充滿積極情感的環境中感受到安全感,這將有助于加強他們與同伴的關系,并為他們培養社交技巧和社交能力。為此,幼兒園應創設一個安全、溫暖、寬松、舒適的活動空間,讓幼兒能夠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周圍環境,并能主動參與其中。在與幼兒的互動過程中,應該用平等和尊重的態度對待每一個幼兒,積極地肯定和鼓勵他們,加強與他們的交流和情感互動,使幼兒能夠在教師的支持下實現社會性發展。教師應注意創設一個民主開放的教學空間,引導幼兒進行合作探究,并利用游戲等活動培養幼兒的社會性。
2.承擔雙重角色,家園攜手共育
對于留守幼兒與非留守幼兒在社會性發展上存在差異的現狀,教師要承擔起教師及家長雙重角色,及時感知他們的變化。要經常與留守幼兒進行溝通,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增強對教師的情感信任,從而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對于留守幼兒,教師應建立其專屬的個人成長檔案,詳盡記載他們的在園生活與學習,記錄他們父母的通訊地址、電話等信息,定期對這些幼兒進行家訪,及時將幼兒的表現反饋給父母,讓父母能夠及時感知幼兒的變化,雙方形成合力,共同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
(三)家庭層面
1.弱化性別差異,及時干預
對于女孩和男孩社會性發展存在差異的現狀,教養者要在對幼兒的培養觀念上及時進行轉變,要摒棄傳統的男孩需果敢、女孩需柔和的固有觀念。如在給幼兒選擇玩具時,教養者可為幼兒挑選不同類型的玩具,促進幼兒社會性全面發展,以此達到削弱性別對幼兒社會性發展影響的效果。
2.給予幼兒陪伴,正確教導
對于留守幼兒與非留守幼兒之間存在差異的現狀,父母要盡可能給予留守幼幾陪伴。如果必須外出務工,盡量有一位家長在家照顧幼兒,如母親可以選擇在當地工作。母親是對幼兒實施教育和發展親密關系的基本來源,母親在家陪伴幼兒能夠及時感知到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偏差,并采取相應措施進行有針對性的社會性發展教育。必須外出的父母,要和幼兒常通電話保持密切聯系,努力創造更多時間與幼兒談話溝通,了解幼兒在園或在家經歷,并與幼兒的照護者和教帥就幼兒的社會性發展出現的問題進行溝通,采取合適的方式對其社會性發展問題進行糾正,保障留守幼兒社會性發展。
參考文獻:
[1]但菲.幼兒社會性發展與教育活動設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
[2]樊文漢.襄陽市郊區農村幼兒社會性發展現狀調查與分析LJ].文教資料,2015(31):105-106.
[3]張金淑.在小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方法探究[J].教育觀察,2017,6(20):101-102.
[4]陸芳.兒童早期親子間情緒談話的影響因素J」.心理科學進展,2017,25(7):1162-1171.
[5]周念麗,徐芳芳.父母育兒缺失對農村幼兒社會化發展的影響——基于湖南958名3一4歲幼兒的心理發展調查[J].學前教育研究,2012,(11):26-30.
[6]秦旭芳.在教師培訓中如何運用行動學習法[J].學前教育研究,2004(1):3.
[7]陰亞萍.同伴交往能力對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影響研究[D].信陽:信陽師范學院,2020.
責任編輯:黃大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