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0105(2025)02-0080-05
Mental Health Concept Promotes Helping Behavior: The Mediating Role of Self-care
YEXiaolu,YU Tonghai,GAOSha (ZhejiangIndustryamp;TradeVocationalCollege,Wenzhou325oo3,China)
Abstract:This studyaims to explore the impactof mental health concepts oncollege students'helping behaviorand the mediatingroleof self-care.Usingaconveniencesampling method,981studentsfromtwouniversities in ZhejiangProvince were selectedasresearchsubjects.ThestudyemployedtheMental Health PromotionConceptScale,the MentalHealthDiseaseResponse ConceptScale,theBrief Self-Care Scaleandthe Helping BehaviorTendency Questionnairefor measurement.Throughcrelation analysis andmediationefectmodelanalysis,thestudyexploredthrelationshipsbetweencolege students'mentalhealth promotion concepts,mentalhealthdiseaseresponseconepts,helpingbehavior,andself-care.Studieshaveshownthat helping behavioris closelyrelatedtothementalhealthofcolegestudents,andtheeducationalvalueofcollgestudents’mentalhealthshouldbe emphasizedTisstudyprovidesdatasupportforcollegesanduniversitiestodeeplyintegrate mentalhealtheducationandideological andmoraleducation,andconstructapsyhologicaleducationmodelof“helpingothersandhelpingoneself,takingpleasureinhelping others\".
Keywords:conceptof mental health promotion;conceptofcoping with mental illes;helpingbehavior;self-care;colege students
助人行為指的是個人完全出于自愿,以改善他人不利處境為自的,給他人帶來益處或增進他人福祉的行為及趨勢,它屬于親社會行為的一種形式。助人行為能促進個體的意義感、效能感和幸福感,提升自主性和社會地位,對個體的心理健康有 著重要意義。[2]
在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理論研究中,國內外學者一直致力于將心理健康素養的內涵擴展至自助與幫助,認為真正有良好心理健康素養的人不僅能夠促進自身的心理健康、應對自身的心理疾病,還能夠促進他人的心理健康、應對他人的心理疾病,這也表明心理健康與助人行為高度關聯。這一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為心理育人提供了新的理論落腳點,即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助人行為。而最直接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是促進認知改變4,即心理健康觀念,可分為心理健康促進的觀念與心理疾病應對的觀念。[5自我關懷是指通過積極且有效地使用自我,以平衡自我與環境的關系和提升自我的健康與幸福。社會工作的關懷理論強調只有先關懷自己,才有可能為服務對象提供更好的關懷。而且,自我關懷不僅能延長助人工作的職業生命,還與助人者的健康質量、幸福感和抗逆力相關。這些都暗示著自我關懷可能在心理健康觀念與助人行為中起著中介作用。綜上,本研究擬對大學生心理健康觀念與助人行為的關系進行探究,并引入自我關懷作為中介變量,以期解釋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助人行為的作用機制。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2024年5月10日至6月10日,采用方便抽樣法選取省兩所高校(一所本科院校,一所高職院校)的大學生作為調查對象,每校樣本量為500人。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000份,經篩選剔除無效問卷19份,最終獲得有效問卷981份,有效回收率為 98.10% 。在性別分布上,男性530人54.00% ),女性451人( 46.00% );在年級分布上,大一453人( 46.18% ),大二227人(23.14% ),大三198人( 20.18% ),大四103人( 10.50% );在年齡范圍上,被試均處于17-24歲,平均年齡為 18.42±1.45 歲。本研究已獲得所有被試的知情同意。
(二)調查方法
1.調查資料
主要包括性別、年齡、年級、學校、專業、籍貫等基本情況。
2.心理健康促進觀念
采用江光榮編制的《國民心理健康素養問卷》中的心理健康促進觀念問卷,該問卷心理測量學指標較好。問卷共9個條目,采取0-1計分,得
分為0-9分。將反向題反向計分后,算出總分。總分越高,表明個體心理健康促進觀念越好。該問卷的Cronbach'α為.81,具有良好的內容一致性。
3.心理疾病應對觀念
采用江光榮編制的《國民心理健康素養問卷》中的心理疾病應對觀念問卷,該問卷心理測量學指標較好。問卷共21個條目,采取0-1計分,得分為0-21分。將反向題反向計分后,算出總分。總分越高,表明個體心理疾病應對觀念越好。該問卷的Cronbach'α為.75,具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
4.自我關懷
采用Raes編制,黃柳玥修訂的《簡版自我關懷量表(SCS-SF)》,該量表共有六個維度,包括自我友善、自我批判、共通人性、孤立感、正念和過度認同。共12個條目,采用Likert5點計分法,分別為“ 1= 幾乎從不”到“ 5= 幾乎總是”。將反向題反向計分后,算出六個維度的平均分。再將六個維度的平均分進行平均計算,所得結果即為總量表得分。分數越高,自我關懷程度越強。該量表的Cronbach'α為.76,具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
5.助人行為
采用付慧欣編制的《助人行為傾向問卷》,該問卷共有行為助人、精神安慰助人、錢物助人三個維度,共8個需要幫助的情境,依據被試在不同情境下的助人行為所付出的代價大小,如助人行為動作的速度、捐錢的多少、精神安慰的時間,采用4級評定。如“小華家境貧寒,性格內向,孤僻自卑。如果你有機會幫助小華(每周1次),你會幫助嗎?A:1次或2次;B:3次或4次;C:5次或6次;D:7次或8次”。總分越高,表明個體助人行為越好。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α為.77,具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
(三)質量控制
本次研究由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擔任調查員,所有調查員均在調查前接受統一培訓,并向校方、授課教師及學生明確告知研究目的。調查以班級為單位開展,借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契機,通過“問卷網”平臺向大學生發放電子問卷,采用匿名填寫方式。問卷前言部分詳細說明研究目的,答題設置為必選項,且同一IP地址僅限提交1次。同時,系統自動剔除答題時間超過10分鐘或少于3分鐘的問卷。
(四)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27和Mplus8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首先,采用Harman單因素檢驗方法,對數據進行共同方法偏差檢驗。再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考察各個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隨后使用Mplus8檢驗心理健康促進觀念、心理疾病應對觀念、自我關懷與助人行為之間的中介效應和結構方程模型,使用偏差校正的非參數百分位Bootstrap檢驗中介效應。Bootstrap樣本設置為5000,只有當 95%CI 區間不包括0時,效應顯著。
二、研究結果
(一)共同方法偏差檢驗
采用Harman單因素檢驗法分析數據,結果顯示在未旋轉情況下,共有11個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其中,第一個因子的方差解釋率為 14.31% ,低于通常采用 40% 臨界值,表明本研究未出現嚴重的共同方法偏差問題。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促進觀念、心理疾病應對觀念、自我關懷與助人行為的相關性分析
結果顯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促進觀念、心理疾病應對觀念、自我關懷與助人行為呈顯著正相關,p值均 lt;.01 (見表1)。
(三)自我關懷的中介效應分析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心理健康促進觀念預測自我關懷不顯著( β=.06 , t=1.59 , pgt;0.05 ),而心理疾病應對觀念正向預測自我關懷( β=.32 , t=8.23 ,plt;0.01 ),說明心理疾病應對觀念強的大學生會更好地進行自我關懷,而心理健康促進觀念對自我關懷沒有預測性。心理健康促進觀念( β=.08 ,t=2.51 , plt;0.05 )、心理疾病應對觀念( β=.15 ,t=4.74 , plt;0.01 )及自我關懷( β=.59 , t=27.77 ,plt;0.01 ),皆能正向預測助人行為,說明心理健康促進觀念強、心理疾病應對觀念強和自我關懷多的大學生有更多的助人行為(見表2)。基于非參數百分位Bootstrap法(重復取樣5000次)的中介效應分析顯示,心理健康促進觀念對助人行為的直接效應達到顯著水平(效應值 =0.08 ),其Bootstrap 95% 置信區間不包含0,證實了該直接效應的統計顯著性。但自我關懷在心理健康促進觀念與助人行為之間中介作用不成立,Bootstrap 95% 置信區間包括0。結果表明,心理疾病應對觀念對助人行為的直接效應顯著.15,效應值為,Bootstrap 95% 置信區間不包括0。且自我關懷在心理疾病促進觀念與助人行為之間中介作用成立,效應值為.19,Bootstrap注:Y為助人行為;M為自我關懷;X1為心理健康促進觀念;X2為心理疾病應對觀念。
95% 置信區間不包括0。
三、討論
本研究聚焦心理健康觀念(包含心理健康促進觀念與心理疾病應對觀念)對大學生助人行為的影響機制,并探討了自我關懷的中介作用,主要發現與啟示如下:
首先,心理健康促進觀念與助人行為呈正向關聯,心理健康促進觀念更強的大學生助人行為更多,這與國外關于“助人行為與心理健康高相關”的研究結論一致。且該關聯強度高于接受幫助和其他已知的心理精神、壓力和人口學因素與心理健康的關聯。[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效應在新冠疫情期間,在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國家均被驗證,即有意識促進家庭成員親社會行為與個人的抑郁水平更低,兩者呈負相關。[這一結論表明,保持內心安寧狀態的認知可激發樂于助人的行為。但需注意,心理健康促進觀念對助人行為的作用效應值較低,且有研究發現新冠疫情期間青少年參與的親社會行為越多反而伴隨更高的焦慮癥狀與負擔。[3這表明在高壓環境中,單純的心理健康促進觀念可能不足以成為助人行為的直接保護因素。
相較于心理健康促進觀念,心理疾病應對觀念對助人行為的正向促進效應更顯著。心理疾病的應對觀念包含對不同類型心理疾病的識別、客觀理解與接受心理疾病的態度與對積極求助行為的鼓勵。可能與兩方面機制相關,一方面,心理疾病應對觀念強的個體具備更敏銳的心理狀態覺察能力、接納失衡的包容度及主動求助意識,這些自我壓力調節能力是親社會行為(如助人行為等)的重要基礎。另一方面,也可能與這類個體可能因接觸心理疾病經歷而發展出更強的共情與同情能力,逆境體驗進一步激發親社會傾向。[4因此,心理疾病應對觀念能更好地增加助人行為。
本研究進一步揭示,自我關懷在心理疾病應對觀念與助人行為關系中起中介作用,但不能中介心理健康促進觀念與助人行為的關系。自我關懷主要包括自我友善、普遍人性感和正念三個維度。自我友善指以善意而非評判在感情上回應痛苦;普遍人性感指作為人類經驗的一部分而非作為自身獨有經歷在認知上理解自己的困境;正念指以一種正念而非過度認同的方式關注痛苦。[1]對心理健康觀念不強的群體研究發現,其表現為對心理疾病的識別能力不足,有嚴重的污名態度,自我關懷行為也較少。而心理疾病應對觀念通過修正系統理解與接納心理疾病的態度,減少心理疾病污名化引發的焦慮和抑郁,幫助個體善待自己和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同時,降低心理求助的恥辱感,鼓勵尋找社會支持與專業人士的幫助,引導個體以正念態度(自我關懷的目的)正視當下遭遇與痛苦。實際上,心理健康與自我接納的高相關性這一觀念在不同宗教、國家和群體中都被發現和驗證。[近些年,許多學者專注于基于正念的心理教育與心理疾病患者恥辱感的關系研究。自我關懷對助人行為的正向促進作用也得到國內外研究驗證。國外研究表明,自我關懷可以調動親社會行為傾向,認為幫助自己的人更能幫助他人。[我國青少年研究發現,從變量中心視角來看,自我關懷正向預測親社會行為[;從個體中心視角來看,自我關懷中的高自我溫暖、低自我冷漠的個體親社會行為水平最高。[2針對高助人者群體(如心理咨詢師、消防戰士、醫護人員等)的研究發現,這類群體在救助他人時極易出現特有的心理健康問題一一共情疲勞,從而降低工作滿意度,甚至更可能采取消極助人策略。[2相關這類群體的質性研究發現,僅當助人行為與個體深層心理需求(如價值感、成長感)建立內部聯系時,自我關懷(尤其是正念)才能激發個體自我友善與普遍人性感,穩定促進主動助人行為,成為主動穩定的助人者。[22這種自我關懷(正念)與專業助人群體(如心理咨詢師)的技能訓練中“注重從職業自我中剝離出個人自我,防止個體自我過度卷入”的意識培養目的一致。因此,自我關懷不是自私的,而是能增強對他人的關懷之情,促進助人行為的發展。
綜上,本研究探究了心理健康促進觀念與心理疾病應對觀念對大學生助人行為的影響及自我關懷的中介作用,為高校深度融合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道德教育,構建“助人自助,助人為樂”的心理育人模式提供數據支撐。其一,驗證了心理健康觀念對大學生助人行為的促進作用,尤其是心理疾病應對觀念對助人行為的影響可能具有廣泛而深遠作用,不僅為助人行為領域研究提供新證據,還拓展了心理健康研究的新視角。研究結果提示,未來研究需要拓展研究視野,深入探討心理疾病應對觀念的“廣譜”效應。其二,自我關懷的中介作用發現自我友善、普遍人性感和正念是促進助人行為的重要心理機制,揭示了“由心理健康完善促成助人行為發展”的具體路徑,然而,心理健康促進助人行為的具體機制可能更加復雜,還可能存在其他潛在的中介或調節變量,需進一步探索以完善其理論依據和實踐啟示。值得指出的是,本研究采用橫斷面研究方法具有一定局限,未來可通過縱向研究來進一步驗證心理健康觀念與助人行為的動態復雜關系。
研究結果啟示,各高校可通過以下路徑強化育人效果:一是,增強大學生心理健康觀念,特別是對心理疾病與心理問題的認知教育,減少心理疾病污名化與心理求助羞恥感,二是,開展自我關懷的實踐活動,如團體心理輔導、個體心理咨詢等,培養學生自我友善、普遍人性感與正念能力,最終實現大學生“從自身心理健康完善到促成助人行為發展”“從自我關懷到關懷他人”的行為轉化。
參考文獻:
[1]寇或,唐玲玲.心境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5):44-49.
[2]馮琳琳,鐘浩,張樂琳.大學生誘發情緒時情緒反應對狀態共情與助人行為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21,29(07): 1085-1091.
[3]江光榮,趙春曉,韋輝,等.心理健康素養:內涵、測量與新概念框架[J].心理科學,2020,43(01):232-238.
[4] Understandingthe stigma ofmentalillness:theoryand interventions[M].Chichester:John Wileyamp; Sons,2008.
[5]江光榮,李丹陽,任志洪,等.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素養的現狀與特點[J].心理學報,2021,53(02):182-201.
[6]王恩見,鄭子葉,司佳承.社會工作自我關懷:西方經驗與啟示[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6(06):20-32.
[7]SMULLENSSK.Burnoutandself-careinsocial work:Aguidebook forstudentsand thosein mentalhealthandrelated professions[M]. NASW press,2021.
[8]RAESF,POMMERE,NEFFKD,etal.Constructionandfactorial validationofashortformoftheself-ompasionsale[J]. Clinical psychologyamp;psychotherapy,2011,18(3):250-255.
[9]黃柳玥,屈笛揚,梁凱欣,等.簡版自我關懷量表在中國大學生群體中的縱向等值性及信效度分析[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23,31(01):107-111.
[10]付慧欣.初中生道德判斷能力、同情心對其助人傾向的影響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06.
[11]SCHWARTZC,ENHLDERJB,MAY,etal.Altrusticscialinterestbehaviorsareaociatedithtermentalalt[J]. Psychosomatic medicine,2003,65(05):778-785.
[12] PADILLA-WALKERLM,VANDER GRAAFFJ,WORKMAN K,etal.Emergingadults'cultural values,prosocialbehaviors, andmentalhealthin14countrisduringtheCOVD-19pandemic[J].InterationalJournalofBehavioralDevelopment,2,46 (04):286-296.
[13]ALVISLMDUGLASRD,HOKNJ,etal.Asociationsbetweenadolescents'prosocial experienesndmentalalth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J]. Current Psychology,2023,42(15):12347-12358.
[14]LIMD,erngdpsio:elinsmogdverselifeexperiees,athyoassiodoial behavior[J].Emotion,2016,16(02):175.
[15]NEFFKD.Teslf-compasiosaleisavlidadtheoreticallycoerentmeasureofself-ompaionJ].indfuls16 (07):264-274.
[16] CARVALHOSA,GUOMARR.Self-compassionand mentalhealth insexualand gender minority people:Asystematicreview and meta-analysis[J].LGBT health,2022,9(05) :287-302
[17]YILMAZE,KAVAKF.Efectsofmindfulness-based psychoeducationontheinteralized stigmatizationlevelof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J].Clinical nursing research,2020,29(07) :496-503.
[18]MARSHALLJM,DUNSTAND A,BARTIK W.The roleof digital mental health resources to treat trauma symptoms in Australiaduring COVID-19[J].Psychological Trauma:Theory,Research,Practice,andPolicy,2020,12(S1):269.
[19]MAJ,XIAOQ.RelationshipBetween Self-Compassionand Compasson forOthers:The MediatedEfectof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J].Psychological Reports,2024:00332941241226906.
[20]LIUX,CULetal.roself thsEagtheotiobetweeselfopassodrosial Chinese adolescents using latent profile analysis[J]. Mindfulness,2023,14(06):1493-1503.
[21]AL BARMAWIMA,SUBIHM,SALAMEHO,etal.Coping strategies as moderating factors tocompassionfatigue among critical care nurses[J].Brain and behavior,2019,9(04):e01264.
[22]許丹,李亦欣.個體助人行為的形成與發展——基于扎根理論的探究[J].心理科學,2020,43(05):1243-1249.
(責任編輯:麻小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