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7.3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0105(2025)02-0068-06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Strategy Exploration of Wenzhou College Graduates' Willingness to Stay in the C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trong Urban Development
FUShibo,WANGMengfan,YUFan(Zhejiang College of Security Technology,Wenzhou 325ooo, China)
Abstract: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questionnaire survey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MOS)analysis,thespecific impactfmultipledimensionssuhaspersonalfactors,familyfactors,ocialfactors,andurbanfactorsonthewlingnsofclege graduatestostayinthecitywasdeeplyanalyzedinthisstudy.Theresultsshowedthatsalaryexpectations,carerexpectations, parentalsupport,ocialelatioshisndbndevelopmntsausaeimporantfctosetigeilingnssoflgadate in Wenzhoutostayintecityndallhaveanoviouspositiveeffect.Itifoundthattheimpactofarrexpectationsadsalay expectationsisparticularlyprominentflectigtheimporancetatgaduatesatachtoheirprsoalareerevelopmnttetial andeconomicretus.Parentalsupportandsocialrelationshipsindicatethatfamilyandsocialnetworksareofgreatsignificanceinthe decisiontostayinthcityandthdevelopmentstatusofthecityalsopromotesthewlingnesstostayinthecity.Teipactof infrastructureenvironmentonthewilingness tostayinthecityisnotsignificant,whichmaymeanthat graduates'demandfor hardware facilities has been basically met,and they are now more concerned about soft factors.
Keywords: strong city background; Wenzhou City; college graduates; willingnessto stay in the city; AMOS analysis
一、引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人才是推動國家創新發展的核心要素,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第一資源。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全面釋放人才紅利,已成為推動現代化建設的關鍵舉措]。省2024年“新春第一會”明確提出全面加強“三支隊伍”
建設,構建“人人皆可成才”的科學制度與長效機制2。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均衡導致高學歷人才持續向經濟實力更強的一二線城市集聚,而三四線城市普遍存在人才“引力”不足的困境,主要表現為本地人才留存率低與外部人才流入量少。即便位于東部發達地區的,也難以完全擺脫這一因區域經濟結構差異而形成的系統性人才流失問題。在這種背景下,于2023年11月提出“強城行動”,明確以引才聚才為核心,全力打造青年人向往的城市,邁向萬億級GDP、千萬級人口目標,建設高質量發展第三極[3。如何吸引和留住高校畢業生這一重要的人才群體,成為等非中心城市面臨的重要課題。高校畢業生是國家核心人才資源,其留城意愿不僅直接影響城市的人才儲備與經濟發展,還對社會穩定與文化傳承產生重要影響。因此,系統研究強城背景下高校畢業生留城意愿的影響因素,對科學制定人才政策與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學術與實踐價值。
二、文獻綜述
國內外關于高校畢業生群體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就業問題,遷移流動研究則聚焦于其影響因素、特征及發展趨勢。高校畢業生就業流向不僅關乎個人職業發展,還影響人力資源的區域配置與可持續發展,成為學術界關注的重要研究議題。盡管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高校畢業生留城意愿的影響因素進行了一定的研究,且已關注到個人、家庭、社會和城市等多維度因素,并認識到高校畢業生遷移影響因素的復雜性與動態性45]。然而,現有研究仍存在諸多局限性。例如因素維度的綜合考量方面存在欠缺、針對特定城市背景下高校畢業生留城意愿的深人研究相對匱乏,這使得難以充分為地方政府制定精準有效的人才政策提供有力依據。本研究采用系統視角,運用結構方程模型剖析強城背景下市高校畢業生留城意愿的綜合影響機制,并且結合當地實際,為地方政府制定精準人才政策提供依據。
(一)個人因素
個人因素是影響高校畢業生留城意愿的關鍵因素之一。重點關注兩方面,一方面是薪資期望。根據“托達羅”模型,個體在就業城市選擇上受到個人收益最大化的驅動,包括工資水平、職業發展空間與生活成本等因素的權衡,預期收益是進行人口遷移決策的重要動力,這解釋了畢業生在城市選擇中的理性經濟行為。根據裴菁(2014)的研究,在對上海市大學生就業區域流向的實證分析中,發現薪資水平直接決定了畢業生對城市生活成本和職業發展的適應能力,成為其就業城市選擇的重要驅動力[。綜上所述,提出H1:薪酬期望顯著正向影響高校畢業生留城意愿。
另一方面是職業預期。畢業生傾向于選擇提供更多職業發展機會的城市,實現個人的抱負和職業發展目標。個體在選擇就業城市時,通常會基于對未來收入、就業機會和職業發展的預期進行權衡,這種職業期望不僅決定了其人力資本投資的方向,還深刻影響了就業區域及行業的選擇[1]。柴天姿(2014)通過調查研究指出,高校畢業生在就業選擇中,會重點考慮當地用人單位的企業文化、職業發展機會、晉升機制等因素。若用人單位能夠搭建有助于職業成長的高效平臺,為畢業生提供實現個人價值、施展自我才能的空間,將在高校畢業生人才擇業過程中展現出更強的競爭力。綜上所述,提出H2:職業預期顯著正向影響高校畢業生留城意愿。
(二)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對高校畢業生留城意愿的影響也不容忽視。重點關注兩方面,一是父母支持。儒家文化強調家庭倫理的傳承,這促使子女在職業選擇中常將父母的意見作為關鍵考量因素,尤其在就業地選擇上,來自家庭的價值觀與期待往往悄然塑造其傾向。有研究表明,家庭作為個體早期社會化的核心場域,對大學生職業觀念的形塑具有不可忽視的奠基性作用。這種作用在就業階段表現得尤為突出,父母往往深度參與子女就業的各個環節,并對其就業選擇產生關鍵性影響]。綜上所述,提出H3:父母支持顯著正向影響高校畢業生留城意愿。
二是社會關系因素。包括友誼、愛情、家庭職業觀念以及與父母居住距離等多個方面,體現出社會關系對其決策的深遠影響。一方面,中國社會傳統觀念強調家庭的重要性,父母普遍期望子女能夠獲得社會地位高、福利優越且穩定的職業,這種職業觀念對子女的就業決策產生了長期影響。另一方面,中國人重視情感聯系,友情和愛情在畢業生就業城市選擇中起著重要作用。此外,一些畢業生傾向于選擇與父母距離較近的城市工作,以實現情感與實際支持的平衡[12]。綜上所述,提出H4:社會關系顯著正向影響高校畢業生留城意愿。
(三)城市因素
相關文獻的梳理表明,城市因素在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已得到眾多學者的廣泛認可。高校畢業生留城意愿主要受到兩個方面的影響:其一,城市的發展水平,包括經濟活力、就業機會以及產業結構等,是影響畢業生留城決策的重要因素。曹雁翎(2014)的實證研究表明,經濟發達的城市憑借其豐富的就業資源與多樣化的職業選擇,能夠有效提升流動人口的職業滿意度,進而強化其在城市長期定居的意愿[13]。這一研究結論揭示了城市發展水平與城市人口吸附力之間的密切關聯,凸顯了經濟活力對人才流動方向的關鍵作用。綜上所述,提出H5:城市發展水平顯著正向影響高校畢業生留城意愿。
其二,城市基礎設施與生活環境,包括交通便捷性、公共服務質量和居住條件等,對畢業生的城市選擇具有顯著影響,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城市對人才的吸引力。研究表明,城市的教育資源、醫療資源及交通等基礎設施條件對人才的留城意愿具有重要影響[4。這些資源要素不僅反映了城市綜合發展水平,也直接影響人才的生活質量和發展預期。綜上所述,提出H6:基礎設施環境顯著正向影響高校畢業生留城意愿。
基于上述分析,現有研究存在兩方面不足:一方面,雖已涉及多維度影響因素,但在綜合考量上不夠深入;另一方面,特定城市研究匱乏,不同城市在產業結構、文化特色等方面差異大,通用研究成果無法滿足地方政府制定針對性人才政策的需求。
本研究將采用結構方程模型,全面系統地分析個人因素、家庭因素、城市因素等三個維度間的相互關系,構建綜合影響機制模型,同時,緊密圍繞市展開深入研究,結合的產業發展、城市文化等實際情況,為地方政府制定精準有效的人才政策提供科學依據。本研究的研究模型如圖1所示。
三、研究方法
(一)問卷設計
本研究在借鑒李倩和魯婷設計的高校畢業生留城意愿影響因素調查問卷的基礎上[15-16,結合市實際情況,編制了一份針對市高校畢業生留城意愿的專項調查問卷。問卷設計完成后,于2024年10月在2024應屆畢業生中進行了預調研,共回收有效問卷34份。根據預調研結果,對問卷中關于職業預期、社會關系等測量題項進行了優化和調整。最終問卷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基本信息,包括受調查者的性別、學歷、專業、生源地等;第二部分為就業意向影響因素調查,涵蓋個體因素、社會因素、城市因素、留城意愿等。其中第二部分的所有題項均采用李克特5級量表,選項從1分(完全不同意)到5分(完全同意),以確保數據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二)樣本來源與統計分析
正式問卷編制完成后,本研究于2024年10月25日至11月10日對地區高校畢業生進行了正式調查。本研究以市高校應屆畢業生為研究對象,調查對象包括本專科及碩博應屆畢業生,本研究共發放問卷480份,剔除回答時間過短(<1分鐘)及所有李克特5級量表題項答案一樣的無效問卷42份,最終獲得有效問卷438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 91.25% 。使用SPSS21和AMOS23軟件對樣本結果進行分析。樣本基本信息統計結果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性別分布方面,女性樣本數量超過男性;從學歷分布來看,以本專科學生為主,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在有效問卷中的比例分別為 2.7% 與 0.7% ,與地區高校畢業生整體分布相吻合;生源地情況來看,生源占16.2% 、生源(非)占 70.1% 、非生源占 13.7% 。上述數據顯示出本次調查的樣本具有較好的代表性。
四、結果與分析
本研究主要通過量表形式測量各因素,為確保數據質量以支持后續分析,首先采用Cronbach'sAlpha系數對各維度的內部一致性進行信度檢驗,以驗證測量結果的可靠性,結果見表2。
從上表可知,各個變量的Cronbach'sAlpha系數均大于0.7的標準,表明變量具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信度。CITC均大于0.5的標準,表明測量題項符合研究要求。從“刪除該題項的Cronbach'sAlpha值”看,刪除任意一題均不會引起Cronbach'sAlpha值增加,這也同樣表明變量具有良好的信度。
在信度分析基礎上,本研究進一步采用驗證性因子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Analysis,CFA)對效度進行檢驗。CFA是一種用于評估觀測變量與潛在變量關系的統計方法,旨在驗證觀測變量對潛在變量的有效測量能力,并評估量表的收斂效度。本研究涉及7個維度,共27個測量題項,利用AMOS23.0軟件完成CFA分析,結果詳見表3。
從表3結果可知,CMIN/DF為1.220,小于3的閾值標準,GFI、AGFI、NFI、TLI、IFI和CFI均超過0.9,RMR為0.033和RMSEA為0.022,均低于0.08,表明各擬合指標均滿足學術研究的通用標準,可認為該模型具有良好的適配度。
區別效度的檢驗采用比較潛變量平均方差抽取量(AVE)平方根與該變量和其他潛變量之間相關系數的方法。具體而言,AVE的平方根需大于其與其他變量的相關系數,同時大于0.5。區別效度檢驗結果如表4所示,量表各潛變量的AVE平方根均大于對角線外的標準化相關系數,表明本文量表具有較好的區別效度。
通過AMOS23.0軟件進行計算,并采用最大似然估計法對模型進行參數估計,結果如圖2所示。
由表5可知,薪酬期望對留城意愿具有顯著正向影響( β=0.215 , p<0.05 ),假設成立;職業預期對留城意愿的顯著正向影響亦得到驗證( β=0.258 ,p<0.05 ),假設成立;父母支持( β=0.212 , p<0.05 )和社會關系( β=0.120 , p<0.05 )均對留城意愿有顯著正向影響,假設成立;城市發展狀況對留城意愿的正向影響顯著( β=0.121 , p<0.05 ),假設成立;而基礎設施環境對留城意愿的正向影響不顯著( β=0.048 , p>0.05 ),假設不成立。
五、結論與建議
(一)研究結論
本研究在構建留城意愿影響因素的概念模型基礎上,通過問卷調查收集數據,并運用結構方程模型等統計方法進行實證分析。得出了以下主要結論:
第一,個體維度,職業成長性與經濟理性的雙重驅動。研究發現,高校畢業生的留城決策呈現顯著的“雙驅動\"特征。一方面,職業預期( β=0.258 )
對留城意愿的推動作用突出,表明人才更關注城市能否為其提供匹配個人能力的職業發展空間及自我價值實現路徑;另一方面,薪酬期望( β=0.215 )指標顯著,揭示了經濟理性在擇城邏輯中的支撐性作用。數據表明,新生代人才對職業生態的訴求已超越簡單的物質回報,轉向對“職業成長性-經濟收益”協同效應的系統性考量。
第二,家庭維度,代際支持與社會資本的黏性效應。家庭因素通過兩種路徑強化留城傾向:其一,父母支持( β=0.212 )作為代際資源傳遞的紐帶,直接影響畢業生對城市的情感依附與決策安全感;其二,社會關系網絡( β=0.120 )通過降低信息不對稱性、提升就業匹配效率,形成人才留城的“關系緩沖帶”。這一結論印證了中國社會“家本位”文化對職業流動的深層滲透,凸顯家庭支撐在中小城市人才競爭中的底層價值。
第三,城市維度,發展動能對基礎設施的效用替代。城市發展水平( β=0.121 )的影響表明,產業結構升級與創新經濟活力是吸引人才的關鍵動力。值得關注的是,基礎設施環境( β=0.048 )的影響未通過顯著性檢驗,表明在城市化進程趨穩的背景下,硬件設施的邊際效用已趨飽和,人才決策更傾向于權衡城市發展潛力、產業適配度等“軟實力”指標。這一結論為中小城市跳出“基建競賽”陷阱、轉向發展模式創新提供了實證依據。
(二)政策建議
基于上述研究發現,本研究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第一,針對畢業生個體因素層面。市應通過住房補貼、就業補貼等多方面措施提高收人,從而提升引才留才吸引力和競爭力。同時,鼓勵本地企業提供更具競爭力的薪酬待遇,特別是對于技術性崗位和新興行業,薪資待遇需符合畢業生的期望,吸引更多優秀人才留城。另一方面,政府應鼓勵企業提供更多職業發展機會和培訓進修機會,提升畢業生的職業預期,通過搭建個人發展平臺和創新支持體系等,助力畢業生在本地實現職業目標,增強留城意愿。
第二,針對畢業生家庭因素層面。強化社會網絡支撐,加大城市整體對畢業生個體的社會關系支持,是提高人才對城市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的有力保障。建立以地緣、業緣、學緣為網絡架構的三維機制,將“熟人社會”的傳統優勢轉化為現代人才治理能力的情感支持,構建“人才-產業-城市”協同進化的新型生產關系。另一方面,政府應通過推動本地社交活動和職場交流平臺建設,幫助畢業生建立與本地社會的緊密聯系,拓展社交圈,增強歸屬感。
第三,從城市因素層面。在“強城行動”戰略框架下,需以系統思維重構產業生態,不斷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增強高科技與創新型企業的就業承載力,特別是要聚焦信息技術、新能源等前沿領域,為高校畢業生提供符合其職業預期的崗位,提升崗位供給質量與職業發展預期契合度。盡管基礎設施對留城意愿的影響較小,但仍可以通過構建“全生命周期”民生服務生態,增強畢業生留城意愿。如:打造友好型居住生態、建設幸福生活圈等,將顯著提升畢業生生活滿意度,助力在人才競爭中脫穎而出。
參考文獻:
[1]新華社.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22-10-25)[2024-12-12].htps://m.mofcom.gov.cn/article/zt_20thCPC/toutiao/202211/20221103366898. shtml.
[2]中國新聞網.\"新春第一會\":建強人才\"三支隊伍\"[EB/OL].(2024-02-18)[2024-12-15].htps://m.chinanews.com/wap/detail/chs/zw/10165377. shtml.
[3]周琳子.實施強城行動向“雙萬\"城市沖刺全力打造高質量發展第三極[EB/OL].(2024-01-28)[2025-01-04].https://news.hangzhou.com.cn/zjnews/content/2024-01/28/content_8681308.htm.
[4]王一凡,崔璨,王強,等.“人才爭奪戰\"背景下人才流動的空間特征及影響因素——以中國“一流大學\"畢業生為例[J].地理研究,2021,40(3):19.
[5]JINC,LIB,ANESJ,etal.WataractsyoungtaletsUnderstandngtheigraionitentioofuivesitystuentstofirst-tier cities in China[J]. Cities,2022,128:103802.
[6]柴天姿.大學生就業區域流向:是外力推動還是內力驅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5):7.
[7]TODAROMP.Amodelof labor migrationandurbanunemploymentinlessdevelopedcountries[J].The Americaneconomicreview,1969,59(01):138-148.
[8]裴菁.上海市大學生就業區域流向的實證研究[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6(01):90-95.
[9]何仲禹,翟國方.我國大學生就業城市選擇意愿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人文地理,2015,30(02):7.
[10]WISWALLMZAFAB.HumancapitalinvesmentsandexpectatiosaboutcareradfmilyJ].JoualofolitcalEoo2021.
[11]符茂.我國大學生就業區域流向引導的缺失及成因[J].繼續教育研究,2016(05):3.
[12]史淑桃.基于解釋結構模型的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影響因素分析[J].河南社會科學,2022,30(01):112-118.
[13]曹雁翎.新生代農民工中小城市長期居留意愿考察—基于新型城鎮化背景[J].貴州財經大學學報,2014(03):9.
[14]李燕萍,梁燕.人才之爭拼什么?—人才城市居留意愿與行為影響因素及作用機制視角[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8,35(12):8.
[15]李倩.三四線城市高校畢業生留城意愿影響因素研究[D].江蘇:江蘇大學,2019.
[16]魯婷.武漢市高校畢業生就業區域流向及引導策略研究[D].湖北:武漢工程大學,2023.
(責任編輯:麻小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