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球價值鏈正在經歷深度重構,技術革命、綠色化轉型等壓力相互交織,使傳統制造企業面臨“低端鎖定”和“高端擠壓”的難題。這一困境的背后,是全球價值鏈邏輯的根本轉變。曾經以“效率優先”為核心的全球化分工體系,已逐步被“安全與韌性并重”的區域化協作模式取代。對于依賴傳統產能的制造企業而言,這些變化構成了全新的生存考題。如果仍然對流程效率較為依賴,顯然難以適應新的競爭格局。因此,如何能夠擺脫局限,實現向研發設計、品牌服務等高端環節躍升,就成為關乎企業生存的戰略命題。
全球價值鏈重構的現狀與趨勢
全球價值鏈(GVC)指產品或服務從設計到消費的全流程跨國分工體系,本質是整合研發、制造、銷售等環節的全球資源,以實現價值創造效率最大化。治理模式作為其核心維度,反映了產業鏈中權力結構與協調機制的差異。Gereffi提出五類治理結構:市場型、模塊型、關系型、俘獲型和層級型,對應從松散交易到垂直管控的不同協作強度。
隨著技術進步和全球化發展,治理模式呈現動態演進趨勢:標準化協調逐漸替代傳統層級管控,高信任協作機制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企業升級則遵循從效率優化到價值躍遷的邏輯,Humphrey-Schmitz的四階段模型表明,企業需從流程升級提升生產效率,逐步向產品升級、功能升級及跨產業鏈升級邁進,最終通過掌控研發、品牌等高附加值環節,突破價值鏈鎖定。
全球價值鏈重構正由多重因素驅動。技術革命讓生產流程走向智能化與碎片化,工業互聯網和數字孿生技術重塑了傳統分工邏輯;政策層面的博弈促使產業鏈布局轉向區域化,貿易壁壘、碳關稅等規則加速了本土化生產網絡的形成;外部風險的增加強化了供應鏈韌性需求,企業更傾向于縮短鏈條、聚焦核心環節;市場需求的升級則推動價值鏈向柔性化、可持續化轉型。在這一背景下,重構進程呈現以下三大趨勢:
區域化與全球化深度交織,產業鏈在區域集群內深化協同,同時仍依賴全球化技術標準與資源流動;數字化滲透催生新型治理模式,數據驅動的決策機制逐步替代傳統層級管控,推動產業鏈協作向實時化、精準化發展;綠色化轉型重構價值分配規則,低碳技術與循環經濟模式要求企業重構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力。值得關注的是,技術標準與規則制定權的競爭已成為全球價值鏈治理的核心議題,未來產業鏈主導權的爭奪將更多圍繞數字治理與可持續發展框架展開。
全球價值鏈重構背景下
傳統制造企業高端化路徑
技術創新與研發突破:以專利技術破解行業痛點
傳統制造企業突破全球價值鏈低端鎖定,關鍵在于攻克技術瓶頸、打造差異化優勢。浙江永利通印染機械有限公司針對印染行業定型機能耗高、熱能浪費嚴重的問題,耗時兩年研發出“定型機熱能回收裝置”(專利號CN115096123B)。該裝置通過智能化設計實現技術突破,采用高效熱交換結構與動態監測系統,可實時回收利用生產廢熱,大幅提升能源效率。其核心技術在于優化設備內部氣流路徑和保溫結構以減少熱能損耗,同時結合智能控制技術自動調節熱能回收模式,為印染企業降本提供關鍵解決方案。
這項專利既是企業在節能環保領域技術積淀的體現,也推動著印染設備向智能化、綠色化升級,成為行業技術創新的標桿。永利通的實踐表明,聚焦核心痛點開展技術研發,是傳統制造企業突破技術壁壘、向價值鏈高端邁進的重要途徑。
數字化轉型與智能制造:構建智能生產新范式
第四次工業革命縱深推進,數字化轉型與智能制造協同發力,正重塑全球制造業價值鏈條。工業互聯網、數字孿生、邊緣計算等核心技術深度融合,推動生產系統從傳統線性流程向動態自組織的智能生態演進。在此模式下,數據要素的實時采集與跨領域流動至關重要,依托5G通信和分布式云架構,生產設備實現毫秒級響應,通過機器學習算法優化工藝參數,生產柔性化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得到顯著提升。
制造業轉型面臨異構系統集成難題與數字安全風險,需構建覆蓋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工廠架構。將物理實體與虛擬模型的閉環反饋機制嵌入生產流程,同時借助區塊鏈技術實現工業數據的確權與溯源。值得注意的是,車間級智能體的群體協同決策機制正突破傳統MES系統的局限。通過多智能體強化學習實現生產任務的動態調度,這種自適應生產能力可使企業對市場需求的非線性波動作出快速響應。
服務化轉型與商業模式創新:從設備供應到價值延伸
物聯網驅動的預測性維護、能效優化方案及產品即服務(PaaS)模式,正改變客戶獲取價值的方式。制造企業轉型的核心,是將競爭力從實體產品拓展到數字化服務能力——通過深度挖掘設備運行數據形成知識積累,構建差異化的服務產品體系。羅爾斯·羅伊斯“按時計費”模式與西門子MindSphere平臺的實踐顯示,服務化轉型需要底層技術架構和商業模式同步創新:既要搭建覆蓋產品全生命周期的數據采集系統,也要重構與客戶的價值共創關系。
企業在這一進程中面臨價值網絡重構的挑戰,需通過動態契約設計協調多方利益,同時構建服務績效的量化評估體系。當前前沿研究聚焦服務化轉型中的悖論平衡:既要維系設備銷售的基礎規模效應,又要在服務模塊化過程中保持價值捕獲能力。隨著5G與邊緣計算的商用落地,虛實融合服務加速推進,未來制造業的競爭將集中于工業知識服務能力。企業需借助數字孿生技術,實現物理世界與服務生態的深度融合,最終完成從交易型供給向共生型價值網絡的轉變。
產業鏈整合與全球布局:區域化策略提升價值鏈地位
在全球供應鏈深度調整之際,浙江永利通以產業鏈整合與全球布局雙輪驅動提升競爭力。企業立足國內市場根基,同時將觸角延伸至東南亞,通過設立生產基地、構建合作網絡,精準對接當地需求,有效削減物流成本,打破貿易壁壘。永利通還與印染企業、科研機構攜手,圍繞新型工藝開展設備研發,為產業鏈技術升級注入動能。其中,企業推廣的熱能回收專利技術,不僅讓產品在市場上更具競爭力,還通過技術共享,推動整個產業鏈向綠色化邁進。
在全球價值鏈重構中,永利通采取“本土技術深耕+區域市場滲透”策略,憑借技術優勢與本地化服務能力,從價值鏈中低端參與者逐步成長為區域價值鏈組織者,為傳統制造企業應對產業鏈變革提供了有益借鑒。
從浙江永利通的專利技術突破與全球布局實踐不難發現,企業實現高端化升級的關鍵在于將技術深耕與市場需求精準對接,在數字化與綠色化浪潮中構筑獨特競爭優勢。未來,隨著全球價值鏈向“區域化+智能化+綠色化”縱深發展,傳統制造企業需進一步強化動態適應能力,在技術標準競爭、全球資源整合及可持續發展體系構建等方面持續發力,方能在重構后的價值鏈中占據穩固地位,實現從“制造參與者”到“價值定義者”的根本性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