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6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9902(2025)13-0067-04
Abstract:Ruralgovermanceisanimportantpartofprimary-levelgovernance.Strengtheningandimprovingruralgovernance isanimportantguaranteeforachievingruralevitalization.AsasuccessulChinaprimary-levelsocialgovemanceexperience,the \"FengqiaoExperience\"hasextremelyimportantreferencesignificanceforChina’sruralrevitalizationworkFromtheperspectieof governancereality,weakandlaxprimary-levelorganizationconstruction,lowparticipationofvilagers,andlagingrural civilizationconstructionareprominentproblemsincurentruralgovermance.Onlybybuildingatop-downcommunicatioand coordinationmechanismandbotom-upandvllagerautonomyimplementationmechanismcanagovemancesystem thatislinked andintegratedcanensuretheefectivenessofruralsocialgovernance.The\"FengqiaoExperience\",whichhighlightsthe characteristicsof primary-levelgovemanceinChinacreatesacompletegovemancesystemforruralsocialgovemance.Inrecent years,Hohot,asamulti-ethniccityhasadheredtoandimplementedthePartysmassline.Inaccordancewiththeideasof co-construction,co-governanceandsharedgoverance,Hohothasfullymobilizedthemases,organizedthemasses,andrelied onthemasses tosolvetheirownproblems.Inimproving theabilityandlevelofsocialgovernanceinthecity,wehave embarkedonanewpathofprimary-levelgovernancebasedonactualconditions.Inordertofurtherimprovetheeffciencyof ruralgovermance,itisnecessarytobeterlearnfromthe\"FengqiaoExperience\"oftheneweraandusethe\"Fengqiao Experience\" of the new era to achieve good rural governance.
Key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Fengqiao Experience;Hohhot; ethnic inter-embedded community;Sanshundian
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鄉村振興從實施階段進入全面推進階段,成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大戰略部署。要加快實現鄉村振興,首先就要保證廣大鄉村有穩定而和諧的社會環境。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了鄉村治理對于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作用,從戰略高度對鄉村振興進行了整體規劃。同時鄉村治理作為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關鍵節點,黨和國家對構建完善的鄉村治理體系提出了明確要求,指出要有效傳承并發揚“楓橋經驗”。
1深化對“楓橋經驗\"豐富內涵的認識
“楓橋經驗\"是20世紀60年代初期,浙江諸暨市楓橋鎮的干部群眾在日常工作中形成的一種獨特的矛盾化解手段。它作為根植中國大地的群眾智慧,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基層治理的經驗,并且已經全面而深入地運用到我國基層社會治理的實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體現出了重要價值。在社會持續發展與變革的大背景下,廣大人民群眾實踐中集思廣益,不斷改革創新,逐步形成了新時代的\"楓橋經驗”。
1.1“楓橋經驗\"概述
“楓橋經驗\"作為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基層社會治理經驗,其形成背景和基本內涵不僅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更是對于當前鄉村振興戰略的有益探索與啟示。首先,需要追溯“楓橋經驗\"的歷史淵源,才能更好地理解其形成背景和基本內涵。具體而言,“楓橋經驗\"源于20世紀60年代的浙江諸暨,后經多年發展,形成先進的基層治理理念,即“發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實現捕人少,治安好”的“楓橋經驗”。1963年11月,毛澤東同志親筆批示“要各地仿效,經過試點,推廣去做”。隨后,中央又兩次對“楓橋經驗\"作了批轉。2003年11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批示“楓橋經驗\"40周年大會上明確提出,要牢固樹立“發展是硬道理、穩定是硬任務\"的政治意識,充分珍惜“楓橋經驗”,大力推廣“楓橋經驗”,不斷創新“楓橋經驗”,切實維護社會穩定。由此,“楓橋經驗\"成為全國政法戰線的一面旗幟。其在歷史長河中不斷演化發展,并在不同歷史時期得到不同程度的發揮和傳承。其次,“楓橋經驗”的基本內涵主要概括為“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具有獨特的民族性和本土性,既傳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最容易喚起人民群眾的認同感,激發人民群眾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精神。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楓橋經驗\"并非僵化的模式,而是在不斷改革和完善中得到發展,其本身也具有適應社會變化和發展需求的能力。
因此,“楓橋經驗\"的形成背景和基本內涵,實質上是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鄉村振興需求的有機結合,對于當前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導意義和實踐價值不言而喻。在此基礎上,我們有理由對“楓橋經驗\"的研究和探討保持高度的關注,進而主動尋求其與鄉村振興的對接點和路徑選擇,以期在更大范圍和更深層次上發揮其助力鄉村振興的作用。
1.2 “楓橋經驗”的核心理念
“楓橋經驗”作為一種基層社會治理的實踐模式,其核心理念和原則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融合了當代鄉村建設的現實需求。首先,“楓橋經驗\"所倡導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以人民為中心”,這一理念體現了充分發揮人民群眾主體力量的全過程人民民主經驗,強調鄉村振興的主體是農民,充分發揮農民群眾的主動性。“楓橋經驗”之所以能夠成為基層治理的“中國方案”,在于其能夠充分激發群眾的主人翁意識、參與意識,高度重視制度建設、制度規范和制度運行,不斷推進基層社會治理法治化。其次,作為“楓橋經驗”的另一核心理念,便是\"自力更生、自給自足”。這一理念強調了農村自身資源的利用和開發,倡導農村發展依靠自身的力量,不斷完善農村生產、生活方式,實現農村經濟的獨立自主。此外,“楓橋經驗”還提倡“傳承創新”。這一理念強調了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當代生產方式的創新相結合,通過沿襲歷史積淀,汲取古代智慧,不斷探索新的發展模式和生產技術。最后,“楓橋經驗”所強調的核心理念之一還包括“共享共贏”。這一理念強調了農村社區內部和外部資源的共享合作,倡導農村與城市的互動共贏,實現資源共享、互利共贏的局面。
總之,“楓橋經驗”所倡導的核心理念和原則體現了傳統文化的積淀和對當代發展的獨特理解,是一種有益的思維模式和實踐范式。在當下鄉村振興的背景下,深刻理解和貫徹“楓橋經驗”中的核心理念和原則,對于推動鄉村振興戰略落地生根,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實踐價值。
2新時代“楓橋經驗\"在民族互嵌式社區三順店治理中的實踐
我國各民族具有“大雜居、小聚居、交錯雜居\"的分布特點。新時期,大流動、大融居的民族分布格局不斷加深,因此,加強民族互嵌式基層治理工作,不僅有利于推動民族工作的精準化、法治化,更有利于促進各民族之間的了解和信任,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皸鳂蚪涷瀄"作為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智慧和成果,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應用于不同的地域,不斷適應現實并發展出新的內涵,對基層社會治理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顯現出強大的生命力。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作出重要指示。2019年1月中共中央印發的《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在涉及鄉村治理的相關內容中特別提及推廣新時代\"楓橋經驗\"。因此,將新時代民族互嵌式社區治理經驗應用于鄉村治理中,不僅有助于完善當前的民族互嵌式基層治理模式,使其更便于推廣,同時也將進一步豐富“楓橋經驗\"的時代內涵,讓“楓橋經驗”真正走出民族風。
呼和浩特市回民區三順店社區是一個由漢族、蒙古族、滿族和回族等多民族居民組成的大家庭,有居民2476戶4960人,其中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 38% ,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型社區。民族互嵌式社區治理是新時期民族工作的發展方向,民族互嵌式社區的成功治理,需要完善相關政策舉措,營造民族團結的環境氛圍,建立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平臺機制,促進各民族群眾在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和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
2.1以黨建引領提升基層治理效能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楓橋經驗\"當初由以產生、發展的根本保障。把黨的領導貫穿于農村基層治理的全過程,始終堅持黨建引領,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同樣是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政治靈魂。要推進基層治理,就必須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從鄉村治理角度看,通過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政治領導、組織引領、能力引領、機制引領作用,建立健全的村民自治組織和村級民主制度,實現了村民自治和村民自治組織與黨的基層組織的有機銜接,推動了村務公開和村民參與度的提升,形成了黨組織領導、村民自治、法治建設協同推進的鄉村治理新格局。
三順店社區轄區有17個居民小區,46棟居民宿舍樓,大小街巷4條,駐區單位17家。社區現有工作人員24人。社區黨群服務中心 2100m2 ,社區黨委在冊黨員138人,轄區共劃分8個網格。社區緊緊圍繞“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積極發揮先行示范作用,從黨建引領凝聚共建合力、五社聯動締造共治活力、群眾參與展現共享圖景3方面入手,實現“一核統領,三共融五治\"(黨建統領,共建、共治、共享融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領跑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新征程。同時積極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讓各族群眾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親、守望相助,真正實現了把基層社會治理與服務各族群眾融為一體,成功開創了“黨風順\"助力黨群力相合、“社情順\"助力黨群心相通、“民心順\"助力黨群情相融的服務基層、服務群眾且特色鮮明的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之路,推出“民族團結一家親\"\"社區治理精細化\"\"五福臨門聚民心\"“社區蜂巢添活力\"4個維度的統籌全局亮點惠民服務,轄區黨建引領共建共治共享基層社會治理成效顯著。
2.2以人民至上強化為民服務理念
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必須站穩人民立場,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依靠和發動群眾參與基層治理,最大限度地尊重民意、匯集民智、凝聚民力,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致力于讓人民群眾成為社會治理過程的參與者、治理成果的受益者、治理效能的評判者。
三順店社區地處呼和浩特市老城區,轄區面積0.25km2,17 個小區全部為80年代建成的老舊小區,物業管理缺失、不規范等問題引起的矛盾糾紛一直以來都是社區治理的重點和難點。工作中,三順店社區緊緊依靠新時代“楓橋經驗”,通過三步工作法,有效破解了老舊小區物業管理瓶頸,做到了服務不缺位、矛盾不上交。由社區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建立紅色物業服務站承接物業工作,充分發動群眾、組織群眾、依靠群眾解決群眾自己的事情,破解社區治理和物業服務的難點、痛點、堵點,切實做好物業管理這一群眾身邊的“關鍵小事”,有效破解了老舊小區物業管理瓶頸,構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通過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呼和浩特三順店社區矛盾糾紛預防化解能力全面提升,三順店的定義也由原來的來順、去順、生意順,轉變為現在的黨風順、社情順、民心順新時代內涵。
2.3以共建共享激發基層善治活力
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理念是黨和國家在多年的社會治理過程中,對社會治理規律和社會主義社會建設規律歸納總結出的社會治理理論創新成果,具有中國特色和實踐指導意義。2015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做好“三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必須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牢固樹立和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這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嶄新視角。
三順店社區以黨建為中心,積極踐行社區與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志愿者和社會慈善資源的聯動機制,即“五社聯動”,使得社區逐漸呈現出“共建共治共享”良好局面。社區以群眾需求為導向,全力打造“ 1+X+N′′ 最強治理服務人才團隊,從辦好群眾身邊的一樁樁小事、一件件實事做起,廣泛開展免費義診、捐資助困、文化惠民等特色服務項目,另有博愛公益學堂、智慧家長學校、社區烏蘭牧騎、不讓毒品進我家、醫養結合、書香閱讀、非洲鼓和\"我是小小廚師長\"等一大批養老為老、便民利民、貼近基層及符合民意的優秀公益項目在社區落地,讓居民受益。其中,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建立了 2+X+N′′ 社區養老服務架構,充分搭建社區公共服務、市場有償服務、社會組織的社會化服務、公益志愿服務互補共融,多元參與,全覆蓋、多層次、多支撐和多主體的居家和社區養老綜合服務體系。
三順店社區通過實踐證明,堅持黨建引領、堅持人民主體、堅持共建共享是創新基層治理的有效方式,是可復制、可推介的基層治理創新模式,為農村基層社會治理賦能添力。
3新時代“楓橋經驗\"助力鄉村振興的經驗啟示
通過對“楓橋經驗”在呼和浩特民族互嵌式社區三順店治理模式中強化基層黨組織功能,提升基層組織服務效能實踐和成效的分析,可以看出其在解決基層組織建設軟弱渙散、村民參與度不高、鄉村文明建設滯后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
3.1 堅持聚焦治理,抓建設促鄉村振興
鄉村治理體系建設是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構建符合“楓橋經驗”的鄉村治理體系的路徑選擇具有重要意義。首先,要強調以鄉村自治為核心,通過加強村民自治組織建設,實現村民自治權的充分發揮,推動鄉村治理體系向基層社會組織化、公民參與化方向轉變。其次,要發揮農民合作組織在鄉村治理中的作用,推動農民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經濟組織積極參與村務管理,推動鄉村治理體系向產業合作化、利益協同化方向轉變。此外,要推動政府在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過程中,強化依法治理,推動鄉村治理體系向法治化、正規化方向轉變,形成法治、民主、科學的鄉村治理體系。綜上所述,構建符合“楓橋經驗\"的鄉村治理體系的路徑選擇需要充分發揮村民自治、農民合作組織和依法治理等關鍵因素的作用,推動鄉村治理體系向社會組織化、產業合作化、法治化的方向轉變。這將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有力保障,推動鄉村治理體系不斷完善,實現鄉村振興發展目標。
3.2 堅持聚焦群眾,抓民生促鄉村振興
在鄉村振興戰略中,“楓橋經驗”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強調農民生活質量的提升和鄉村社會治理體系的優化。首先,農民生活改善方面,楓橋經驗在提倡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同時,注重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促進勞動力轉移和就業增長,通過建立健全的村民自治組織和村規民約,實現村民自治和民主管理,促進村民自治與黨的領導相結合,激發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其次,楓橋經驗強調保障農民合法權益,建立健全村級公共服務體系和社會管理體系,提高鄉村社會治理的效能和公平性,創新發展新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提高農民收入水平,促進農村社會文明建設。在鄉村振興實踐中,需要充分發揮“楓橋經驗”在農民生活改善和鄉村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具體而言,一方面要加強鄉村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升農村教育、醫療和文化水平,滿足農民基本生活需求;另一方面要推進村規民約制度化建設和村級民主決策,加強村民自治意識和參與度,促進鄉村社會治理的現代化和民主化進程。
3.3 堅持聚焦環境,抓生態促鄉村振興
“楓橋經驗”在鄉村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方面的路徑選擇,是當前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重要議題。鄉村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關乎農村地區人民群眾的生存環境和經濟發展,也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的重要保障。首先,需要充分認識到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的緊迫性和重要性。當前,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地區生態環境遭受到嚴重破壞,水土流失、生態系統退化等問題日益凸顯,給鄉村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了嚴重影響。在“楓橋經驗\"的指導下,鄉村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的路徑選擇應當堅持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理念,注重農村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和保護。其次,在實踐中,可以積極借鑒和推廣一些成功的案例和模式,如發展循環農業、推廣生態種植業、開展生態旅游等,以促進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和修復。另外,在政策上,應當加大對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支持力度,出臺相關扶持政策,鼓勵農民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工作,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管理氛圍。此外,還需要加強農村環境監測和評估工作,建立健全的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長效機制,完善農村環境治理體系。最后,應當注重宣傳和教育,提高農村居民的環保意識和參與度,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的良好局面。綜上所述,通過多方面的努力和探索,能夠實現\"楓橋經驗\"在鄉村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方面的路徑選擇,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實的生態環境保障。
因此,“楓橋經驗”對農民生活改善和鄉村社會治理具有重要的路徑啟示作用,為新時代鄉村振興提供了可供借鑒的經驗和實踐路徑。深入貫徹落實“楓橋經驗”,將有助于推動農村治理體系現代化,促進農民生活質量的全面提升,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可持續發展。
4結束語
綜上所述,通過對“楓橋經驗\"助力鄉村振興的深入研究與分析,“楓橋經驗”在當前鄉村振興中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和實踐價值,對于推動鄉村振興順利進行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為今后的鄉村振興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鑒和參考,為新時代鄉村振興提供路徑選擇和政策保障的有益思路,將“楓橋經驗\"轉化為具體行動,推動鄉村振興工作取得實質性成效。
參考文獻:
[1]向德平,傅麗麗.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的鄉村振興[J].社會政策研究,2024(4):25-36.
[2]張文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核心要義[J].社會治理,2021(9):5-9.
[3]周海玲.防止脫貧人口返貧監測預警和幫扶機制建設研究[J]理論探討,2022(4):100-104.
[4]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N].人民日報,2019-01-11(001).
[5]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三農\"工作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