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120;D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2689(2025)05-0011-12
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事關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這一命題的提出充分彰顯中國共產黨在文化建設中的歷史自信與歷史主動。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談到如何守正時著重強調:“守正,守的是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兩個結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國共產黨的文化領導權和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本質上,文化領導權的問題關涉文化主體性的問題,二者不可分割。任何一個政黨要確證自身的文化主體性,要擁有文化意義上堅定的自我,要掌握強大的引領力、凝聚力、塑造力、輻射力,必然需要根植于本民族的歷史傳統、需要站穩本民族的文化主體性立場。中國共產黨百余年來的文化領導權建設是形塑自身文化主體性的歷史過程,更是引領中華民族鞏固文化主體性的歷史過程。在這一歷史進程中,黨對待傳統文化的認識日益清晰、態度日益科學,對中華文化主體性的理解日益深刻、體認日益自覺,自身的文化領導權建設就擁有了日益宏闊深遠的歷史縱深、日益廣泛堅定的價值認同。同時黨又在主動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進程中,運用馬克思主義這一“魂脈”和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根脈”,使二者深相結合并良性互動,不斷鞏固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不斷引領中華文明從傳統走向現代,不斷推動中華民族舊邦新命的接續實現。顯然,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必然地成為確立中國共產黨文化領導權和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的核心議題和二者的有機結合點。基于此,從黨對待傳統文化的視角出發,梳理不同時期黨建設文化領導權的歷史脈絡,總結提煉貫穿其中的內在邏輯,洞悉黨百余年領導文化建設的實踐經驗,有助于黨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更好地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接續開創文化領導權建設和文化主體性鞏固的新局面。
一、中國共產黨文化領導權建設的極端重要性
馬克思[2]585指出:“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每一個政黨要徹底地掌握領導權,帶領人民創造歷史,必然無法脫離本民族最深層的歷史文化根基,必然需要掌握以塑造文化認同為旨歸的文化領導權。中國共產黨始終致力于把“魂脈”和“根脈”貫通于革命、建設和改革偉大實踐,不斷鞏固和加強文化領導權這一大政治優勢,從而更好地領導中華民族不斷鞏固文化主體性,不斷賦予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的生機活力。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逐步明確提出“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這一重大政治命題:2018年8月21日至22日,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提出的“九個堅持”將“堅持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置于首位;2023年6月2日,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指明文化建設方面的“十四個強調”,第一個“強調”即“強調堅持和加強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領導,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并正式提出“黨的文化領導權”概念;2023年10月7日至8日,習近平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七個著力”的要求,并將“著力加強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領導”置于首位。可見,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是習近平文化思想最鮮明的特征、最重要的內容,彰顯著黨以高度的歷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把握住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治理的深刻規律,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全新向度,洞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道路的前進方向。這一命題的提出內在凸顯引領中華文化發展與文化領導權建設的極端重要性和辯證統一性。
傳統文化是民族和國家的靈魂,能在歷史縱深中奠定政黨文化領導權的合法性權威,形塑政黨的文化主體性。習近平5指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必須知道自己是誰,是從哪里來的,要到哪里去。”這些問題的答案必須要到其歷史文化中尋找。一個政黨要掌握國家的領導權和樹立自身的文化主體性,必須尋求人們對它的文化認同,必須回答好“我們是誰”的本源問題。對這一問題的解答,源自這一民族的文化生命,源自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文化力量。政黨如何對待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決定了它能否以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建構起自身的文化領導權,確立和鞏固執政根基。因此,馬克思主義政黨要始終將確立、鞏固和加強文化領導權,不斷強化群眾的文化認同作為自身的重要使命。蘇共垮臺、蘇聯解體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放棄黨的文化領導權而搞文化多元化,這是血的教訓。以蘇為鑒,中國共產黨始終是馬克思主義的忠誠信奉者和堅定實踐者,亦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百余年來,黨領導廣大群眾不斷推進“兩個結合”,守好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正,以此形塑自身的精神血脈,為鞏固和加強文化領導權、確立自身的文化主體性提供歷史合法性與價值凝聚力。在代代接續的探索下,黨確立了對待傳統文化的科學態度,摒棄“文化復古主義”“全盤西化論”“文化虛無主義”等錯誤認知,探析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道路,有力保證自身的文化領導權不變質、不變味、不變色。
堅強有力的文化領導權,是確保無產階級先進文化占領陣地、推動傳統文化實現現代轉型的支撐保障。馬克思[21292強調:“任何一個時代的統治思想始終都不過是統治階級的思想。”掌握文化領導權的過程實質是統治階級的“特殊利益”轉變為整個社會“普遍利益”的意識形態斗爭過程。無產階級政黨要獲得文化領導權,必須推翻封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統治,以確證自身在文化領域的領導主體屬性。也只有當無產階級政黨掌握文化領導權時,文化才能真正成為廣大無產階級的文化,我們要“到哪里去”的追問才能得到落地生根的回響。為此,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無產階級思想領導的問題”[6177,自成立之日起就致力于建構自身的文化主體性,建立并“保衛無產階級的意識形態”[7]251,讓無產階級先進文化“灌輸”進廣大人民群眾的頭腦之中,以捍衛執政的文化和群眾根基。在中國的歷史語境下,要讓馬克思主義先進理論進入人民的頭腦,必須處理好其與中華文化之間的張力問題。百余年來的實踐證明,黨深刻認識到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正確把握住了馬克思主義與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必然規律,努力引導廣大群眾從根本上認同這兩種文化,在二者的深相結合中不斷探尋中華文明走向現代的道路。這條道路固然指向歷史必然的趨勢,但絕不意味著我們可以一勞永逸。在這一進程中,中國共產黨堅持和加強文化領導權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黨不僅深刻洞悉了這一歷史必然性,更以無比強大的文化領導力、凝聚力、組織力、執行力,推動人民群眾的向心力不斷強化,保證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根基鞏固,引領中華文化實現賡續創新,避免走上蘇共垮臺、蘇聯解體的不歸路。
失去傳統,領導權將成無根浮萍;放棄領導權,文化必陷無序混亂。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外來文化,在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難以避免與傳統文化及其傳承發生矛盾,因此必然有一個不斷磨合交互的過程”[8。百余年來,黨領導人民堅持探索、不斷印證著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契合性”,對自身文化領導權的把握日益自覺、日益主動,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日益科學、日益堅定。特別是“第二個結合”的提出標志著黨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推進文化創新的自覺性達到了新高度,同時也意味著黨對鞏固自身文化領導權的自信達到了新高度。在當下,習近平文化思想旗幟鮮明地提出“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既是新時代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的內在之意,亦是守好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正的必然要求。這表明黨在領導廣大人民群眾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絕對不與優秀傳統文化相割裂,而是力求在文化延續性與現代化變革的有機結合中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境界,創造出面向未來的新的文化生命體。這一新的文化生命體必然是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充分彰顯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推動中國文化實現生命更新和現代轉型的全新文化形態,必將成為推動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生命和動力源泉。
二、中國共產黨文化領導權建設的歷史演進
在中國共產黨百余年的文化領導權建設中,如何對待傳統文化的問題始終在場。立足于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代四大歷史語境,黨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的歷史演進分為四個階段:正本清源、破舊立新、改革反思及守正創新,并在這四個不同階段經歷奪取、確立、鞏固、加強文化領導權的歷史發展軌跡。
(一)聚焦奪取文化領導權,在正本清源中初步探索如何對待傳統文化
五四新文化運動爆發以來,中國歷史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新階段,中國共產黨在文化戰線上奪取領導權與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斗爭緊密配合。出于推翻封建統治的迫切需要,黨聚焦于奪取文化領導權的歷史任務,采取“以‘破’為主的辯證否定”[9]態度對待傳統文化。正如馬克思強調,共產主義革命必須“同傳統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2293。在中國的歷史語境下,只有與傳統文化所包含的舊意識形態的徹底“決裂”,實現正本清源,黨才能在此基礎上汲取優秀傳統文化的合理性內核,推動構建新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為奪取文化領導權提供必要的歷史合法性與群眾凝聚力。
其一,早期中國共產黨人“為著文化運動的無產階級的領導權而斗爭”[10]232,對傳統文化的批判總體上表現得較為激烈。傳統文化背后的封建禮教、尊卑觀念等思想是阻礙中華民族走向現代化的攔路虎、絆腳石,必然成為批判對象。李大釗將孔教視為“數千年前之殘骸枯骨”“歷代帝王專制之護符”“含混無界之辭”[]242。1923 年出臺的《教育宣傳問題議決案》強調要“反對宗法社會之舊教義”[12159。只有破除封建意識形態對人民群眾的荼毒,才能更好地“灌輸”馬克思主義理論,使之轉化為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和政治自覺。1923年著名的“科玄論戰”爆發,陳獨秀、瞿秋白、鄧中夏等早期中國共產黨人深度參與其中,主張建立“掃蕩封建宗法思想的革命戰線”[13]433,并將論戰引向探討馬克思主義理論及俄國革命。其根本目的在于清掃傳統文化中的封建糟粕,更好地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占領文化陣地。值得一提的是,黨早期從未全盤否定傳統文化。李大釗曾主張對儒學有選擇地繼承,指出“孔子之道有幾分合于此真理者,我則取之;否則,斥之\"[1]24。概言之,黨在早期主張以無產階級的文化取代一切封建糟粕思想,明確“為著文化運動的無產階級的領導權而斗爭”[10]232的階段性目標,開展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革命,從而大力推進整體性社會革命斗爭,奪取全方面的領導權。
其二,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主張“由無產階級的文化思想即共產主義思想去領導”[14]698,嘗試理性對待傳統文化。伴隨著日本帝國主義不斷加緊侵略,“三座大山”帶來的苦難日益深重,封建奴化思想毒害著廣大群眾。在這一背景下,黨明晰“掌握思想領導是掌握一切領導的第一位”[15]682,并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已然生發將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思想萌芽,旨在建構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更好地團結各族人民。1938年,毛澤東[14]534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指出:“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進而他在《新民主主義論》中系統闡述對待傳統文化的立場,即“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14]707。張聞天也強調“新文化不是舊文化的全盤否定,而是舊文化的真正‘發揚光大'”[16]41。此時,黨已深刻認識到要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對待傳統文化,使之在與馬克思主義結合的過程中“化”為自身文化領導權的合法性來源與凝聚人心的重要紐帶。這一時期,中共中央出臺《關于保存歷史文獻及古跡文物的通告》(1939年)、《中央關于注意愛護古跡的指示》(1946年)、《關于文物古跡征集管理問題的規定》(1948年)等一系列關于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的文件法規,標識著黨在實踐中堅持以“中國無產階級文化思想的領導”[14]705文化建設,大力推動馬克思主義與優秀傳統文化深相結合,“改造”和創造“新內容”[17]855,發展“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141706。這為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族人民“初步建構中華民族意識”[18],鞏固和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最終奪取抗戰勝利鑄牢了精神根基。
(二)徹底確立文化領導權,在破舊立新中曲折探索如何對待傳統文化
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共產黨開始在全國執政,面臨著如何確立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文化領導權、新中國的文化建設道路究竟何去何從等歷史難題。這一時期,黨把“延安時期形成的對待傳統文化的立場和態度基本上延續下來”[19],但批判傳統文化的一面仍占據強勢地位。如何理性對待傳統文化,進一步確證自身文化領導權的價值合法性,黨領導人民在鞏固政權的實踐中經歷了一個曲折探索的過程。
其一,在確立意識形態的一元指導地位基礎上批判繼承傳統文化,掌握主導性的精神力量。黨在奪取全國政權后,急需在意識形態領域鞏固領導權。1949年頒布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20]285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教育為新民主主義的,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這一規定承繼前一時期對待傳統文化的理性態度,表明要發揚中華文化的優秀部分以服務好人民群眾。1956年,毛澤東提出黨的歷史上第一個文化建設方針——“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21]54,為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指明方向,有利于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思想文化領域的指導地位。正如周恩來.[22]583所言,“現在新文化已占住了陣地,我們就有必要回過頭來肯定歷史文化中一些積極的東西。”確立馬克思主義占領意識形態陣地后,黨的文化領導權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實現與舊意識形態的徹底決裂。基于此,黨重新審視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如何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優秀成分,從而確保無產階級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和對精神文化力量的掌握,鞏固新生政權。
其二,在“左傾”錯誤影響下以極端態度對待傳統文化,但不曾動搖黨的文化領導權。1958年3月,陳伯達作了題為《厚今薄古,邊干邊學》的報告,毛澤東予以肯定。“厚今薄古”本是希望達成“古為今用”,但在“左傾”影響下被曲解,批判傳統文化之風盛行,導致文化建設出現一系列混亂。但需要注意,黨從未放棄過文化領導權,始終主張“社會主義的文化,要為工農兵服務,為無產階級的政治服務,為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逐步向共產主義過渡服務”[23]。進入“文化大革命”時期,在階級斗爭的陰霾下,打著“防止資本主義復辟”的旗號,黨和群眾對和無產階級思想對立的舊思想舊文化的批判愈演愈烈。為著建立無產階級對文化戰線的牢固的領導權,“以儒學為主體的傳統文化遭到‘橫掃’,被扔進‘歷史的垃圾堆’。”[19]這一激烈的否定態度,阻礙了對傳統文化的繼承發揚,遲滯了中國文化建設進程,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黨對文化主體性的確立。
(三)不斷鞏固文化領導權,在改革反思中接續探索如何對待傳統文化
“文革”結束后,黨極力扭轉“左”的錯誤影響,對待傳統文化轉向“以‘立’為主的辯證肯定”立場,重新煥發中華文化的生機活力。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鄧小平同志、江澤民同志、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大力推進改革開放,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不僅引領廣大群眾在物質層面大力發展生產力,也強調在精神層面解放群眾,使之在文化觀念上真正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涵養深沉而持久的文化自信。
其一,強調“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進一步建設好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陣地。進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鄧小平[24]337強調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要求“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指出:“由于要肅清封建主義殘余影響,就認為可以去宣揚資本主義的思想,也是完全錯誤的。”因此,黨始終遵循唯物辯證法的原則,明確社會主義道路既不能與資本主義“并軌”,也不能重蹈封建主義的“覆轍”。1990年1月,李瑞環[25]863在題為《關于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的若干問題》的講話中指出:“我們既要看到文化遺產的階級性、時代性,又要重視它的繼承性和借鑒性。”2001年出臺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指出,要“繼承中華民族幾千年形成的傳統美德”[26]4。2006年出臺的《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進一步強調,要“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傳統經典、技藝的傳承”[27145,并制定具體措施。自改革開放以來,黨頒布的相關政策文件明顯增多,堅決肅清封建主義影響,且高頻提及“繼承”“傳承”等詞,對文化“創新”也予以重視。可見,黨在與封建糟粕決裂的基礎上主張先“繼承”后“創新”,有步驟地推動群眾文化觀念的變革,有步驟地強化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與自信,有步驟地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以穩步鞏固文化領導權,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堅強的思想保障和精神支撐。
其二,加強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全面領導,與時俱進地處理傳統文化問題。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明確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求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牢牢把握意識形態的正確方向,穩步調整對待傳統文化的科學態度,強調“要劃清文化遺產中民主性精華同封建性糟粕的界限”[24]335。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一系列嚴峻考驗面前成功捍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強調中國共產黨必須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要“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各部門的領導權”[28]1646,并把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高到國家治理的高度,提倡大力弘揚“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傳統文化,指明“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很好地繼承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29]658。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緊緊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主題,提出“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和主動權”[30]527,進一步豐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理論,主張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中華文化發展,強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3127。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人推進,黨在領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實踐中愈發堅定地以科學的態度摒棄落后思想、萃取時代精華,逐步成長為一個思想上政治上文化上完全鞏固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為引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四)大力加強文化領導權,在守正創新中自信探索如何對待傳統文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黨管宣傳、黨管意識形態,明確提出“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這一重大政治命題,并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擺在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突出位置。新征程上,黨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領導權理論,突出意識形態工作的“極端重要”地位,保證新時代新的文化建設根基穩固;創立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引新時代新的文化建設的前進方向;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激發文化領導權建設的創新創造活力,從而科學回答了“占統治地位的無產階級意識形態何以存續發展、中國共產黨如何保證思想精神文化領域的長治久安”的時代命題。
其一,突出意識形態工作的“極端重要”地位,在根本上夯實黨的文化領導權地位。堅持和加強黨的文化領導權本質上是堅持和加強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意識形態工作,明確提出“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32]這一論斷,要求“必須把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時候都不能旁落,否則就要犯無可挽回的歷史性錯誤”[3386,強調“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34110,這些重要論述為夯實黨的文化領導權地位指明了方向。在當下,互聯網作為意識形態斗爭的最前沿,無疑是黨建設文化領導權和推動傳統文化“兩創”的重要陣地。正如習近平[35]453指出:“過不了互聯網這一關,就過不了長期執政這一關。”新時代以來,黨一以貫之地強化對網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和話語權,凸顯“以立為本、立破并舉”的辯證法原則。既強調“立得住”,旗幟鮮明地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在此基礎上推動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融合升華,憑借新形式、新表達、新亮點在網絡空間中“出圈出彩”,唱響主旋律、弘揚正能量,不斷擴大主流價值影響力版圖;也要求“破得好”,在管網治網上出重拳、亮利劍,并在網上陣地大力引揚優秀傳統文化以抵御西方意識形態滲透,堅決打贏網絡意識形態斗爭,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進的思想基礎。
其二,創立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新時代黨的文化領導權建設提供思想遵循。習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時代黨主動擔負文化使命的重大理論創新,是堅守“魂脈”和“根脈”、不斷推進“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的重大理論成果。其不僅鮮明標識著黨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中推進理論創新的高度自覺,更有力鞏固了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的領導力量。一方面,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文化主體性的兩個不同方面”[36],二者具有高度契合性并相互成就。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著“天下為公、講信修睦的社會追求”“民為邦本、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革故鼎新、自強不息的擔當”等精華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相呼相應,二者的緊密結合推動黨領導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中華文化主體性不斷鞏固。另一方面,“第二個結合”是中國共產黨對文化領導權這一問題認識最為清醒、行動最為自覺的生動體現,表明黨是鞏固文化主體性的領導核心,彰顯黨領導人民群眾推進文化建設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習近平文化思想作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領導文化建設的根本引領,全面鋪就了新時代黨領導文化建設的基本框架和整體布局,既大力推動中華文化的創新性發展與創造性轉化,又為馬克思主義煥發新的時代生機描繪中國底色,“代表了中國共產黨人新的覺悟、新的認識高度,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強烈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37] 。
其三,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為創新黨的文化領導權進路指明前進方向。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共產黨越來越有底氣、越來越有自信推進文化領導權建設。這一底氣與自信深植于黨改革創新的動力源泉。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在對待傳統文化方面強調要“建立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協調機構”“構建中華傳統美德傳承體系”“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等[38]32-34,充分彰顯著黨對中華文化主體性的自覺體認和能動建構,使自身文化領導權的實現有了更加宏闊深遠的歷史縱深、更為可靠深厚的群眾支持。黨始終遵循文化發展規律,新時代以來堅持把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作為中心環節,更加突出在守正基礎之上對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2014年)、《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2017年)、《“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2022年)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臺,以戰略性、引領性改革舉措不斷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愈發強調站在主體性的立場把握時代、引領時代,以文化領導權之“正”保障中華民族以文化主體性姿態創“新”。
三、中國共產黨文化領導權建設的內在理路
中國共產黨在逐步奪取、確立、鞏固、加強文化領導權的歷史過程中,有著清晰的內在邏輯理路。全面把握領導主體、領導對象、領導內容、領導目標以及保障力量等一以貫之的文化領導權建設的內在邏輯理路,有助于將黨的這一政治優勢轉化為推進文化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最大最優效能。
(一)始終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的立場,解決文化建設由“誰來領導”和“為誰領導”的統一性問題
“誰來領導”和“為誰領導”的問題是文化領導權建設的首要命題。葛蘭西[39]161認為一個階級必須通過“政治和思想意識斗爭”掌握領導權,并且得到其聯盟中“其他階級”的廣泛認同。立足中國具體實際,中國共產黨的文化領導權建設始終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的統一立場,既明確黨是文化建設的領導力量,也強調人民是文化建設的主體力量,把體現黨的主張和反映人民意志有機統一起來,確保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道路方向不變、性質不變、底色不變。
毋庸置疑,在文化領導權建設的道路上,黨和人民始終是命運共同體,黨性和人民性從來都是統一的。一方面,中國共產黨始終是文化建設的領導核心,文化事業貫徹黨性原則。黨百余年來文化領導權的建構彰顯鮮明的“文化黨性原則”[40],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著力建構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陣地,形塑引領歷史前進的文化力量。黨在領導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進程中,深刻把握傳統文化走向現代的歷史必然性,致力于貫通融合“魂脈”與“根脈”,使之凝結為強大的主流意識形態并深入人心,不斷夯實廣大群眾對政黨的文化認同基礎,推動廣大群眾日益緊密團結在黨的領導下,確保黨始終成為引領文化發展的“中流砥柱”。另一方面,黨的文化領導權建設尤為凸顯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生動體現黨性寓于人民性之中。為什么人的問題是文化領導權的原則性問題,人民至上是黨在歷史長河中的堅定回答。百余年來,中國共產黨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秉承著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理念,不斷探索對待傳統文化的科學態度,力求激發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與文化自信,牢牢把握各族人民的“精神命脈”[41],建設好各族人民的“共有精神家園”,從而不斷鞏固和強化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支撐起從歷史走向未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二)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明確文化領導權究竟“領導什么”的本質問題
“領導什么”體現政黨文化領導權建設的核心任務。文化領導權的本質不是霸權,而是意識形態領導權,對文化發展道路起著決定性作用,確保執政黨掌握“占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42]550。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是中國共產黨成為百年大黨的成功密碼之一,也是黨建設文化領導權始終放在第一位的戰略任務。毛澤東[4]153指出:“凡是要推翻一個政權,總要先造成輿論,總要先搞意識形態方面的工作。”在探索對待傳統文化的實踐中,黨的首要任務就是清掃舊意識形態,進而以中華文化的精華內核涵養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陣地。
中國共產黨要讓無產階級先進文化徹底地“擊中”中國“人民的園地”,必須與傳統文化包含的舊意識形態徹底地“決裂”。因此,黨自建立伊始就堅決地反抗封建意識形態,通過無產階級的文化革命剔除傳統文化中的封建糟粕,發揮主動性、掌握主動權、打好主動仗,爭奪并最終確立文化領導權,建構起新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陣地。在此基礎上,黨以高度的歷史自覺與使命擔當帶領人民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將其融入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以不斷鞏固和加強文化領導權。新時代以來,黨強調“守正”首先就是要守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之“正”。這實質上指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相結合,必須服務于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正因如此,黨日益重視吸收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合理因素,并加以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使之充分地融入意識形態建設之中,更好地引領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形成高度認同,從而鞏固和提升自身文化領導權的建構能力。
(三)不斷解決中國文化建設進程中的主要矛盾,在對“為何領導”的不懈回應中推動文化建設的發展繁榮
“為何領導”指明黨堅持和加強文化領導權建設的目標方向。任何政黨文化領導權的獲得,都必須爭取廣大民眾在思想文化上對它的支持和擁護。能否解決好文化發展的基本矛盾,直接關系到群眾能否自覺形成對政黨的文化認同。黨在建設文化領導權的進程中始終聚焦于解決文化領域的主要矛盾,最為根本的就是處理好“對中華傳統文化繼承與變革的矛盾”[44]。只有解決好我們自身的這一矛盾,才能延展至世界歷史維度“處理中華文化和世界文化的沖突矛盾”[44]。在準確把握文化領域主要矛盾的基礎上,黨領導人民群眾逐步確立對待傳統文化的科學態度,實現從辯證否定到辯證肯定、從斗爭到建設的歷史嬗變,接續推動文化建設的發展繁榮。
在百余年的實踐中,黨從未放棄過自身的文化領導權這一根基所在,始終領導著人民群眾探索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道路。早期共產黨人對文化工作的領導采取“斗爭”的主要形式,強調以“破”為主,優先批判傳統文化中的封建糟粕,吸收精華成分為輔。這在當時的歷史情境下具有合理性與必然性,不與舊意識形態徹底地決裂,就不能使傳統文化成為黨文化領導權生根壯大的沃土。但這樣的傾向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對傳統文化優秀部分的發掘、轉化與弘揚。伴隨著時代主題、歷史任務、實踐要求的轉變,黨在曲折探索中轉向以“建設”為基調領導文化建設,對待傳統文化逐漸轉向肯定性的立場,強調以“立”為本,力求取其精華服務于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這充分彰顯著黨以更加主動的姿態、更加充實的底氣、更加高度的自信守好中華文化主體性之正,不斷鞏固自身執政地位和群眾基礎,領導建設好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
(四)不斷壯大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隊伍建設,解決“如何保障”文化領導權落地生根的問題
“如何保障”是關乎文化領導權落地生根的關鍵問題。一百多年來,黨的發展壯大與全面細致、具體落實、卓有成效的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密不可分。中國共產黨在建設文化領導權的過程中逐漸成長為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強大政黨,打造出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的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隊伍。他們承擔著宣傳馬克思主義和中華文化的使命和任務,緊密聯系和團結廣大人民群眾,形成強大合力,守好建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陣地,無疑是黨確立和鞏固文化領導權的堅強戰斗堡壘。
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隊伍筑牢宣傳思想文化戰線,堅持批判繼承傳統文化,肅清封建主義的遺毒,搶占意識形態制高點,建立和鞏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陣地。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隊伍在落實傳統文化工作的過程中,不僅僅是“一個雄辯者”,更擔任“建設者、組織者和‘堅持不懈的勸說者’”[45J5。一方面,他們堅決地否定“買辦性的封建主義舊文化”,拿起批評的武器,展開宣傳思想文化的論戰,遏止“復古主義”抬頭,也揚起了宣傳的號角,大力傳播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廣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守主流意識形態陣地。另一方面,他們是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捍衛黨的文化領導權的英勇戰士,始終將為黨為民放在第一位,通過書籍、新聞、文藝等載體,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潛移默化地影響群眾思想。同時他們也在紛繁復雜的意識形態斗爭中努力凝聚廣大群眾的力量,增強各族人民的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鼓舞各族人民自覺維護黨的文化領導權,主動推動中華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四、中國共產黨文化領導權建設的當代啟示
回望中國共產黨百余年來的發展歷程,雖然在對待傳統文化的探索實踐中走過彎路,但在文化領導權上從來沒有含糊過。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進程中,黨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由否定轉向肯定、由批判轉向繼承、由闕失轉向新生,一步一步走向科學、成熟、完善。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總結黨領導文化建設的歷史經驗,對于如何更好地進一步鞏固和加強黨的文化領導權,以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引領中華文明的真正復興,無疑具有重大意義。
(一)必須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筑牢意識形態主陣地
習近平[34]67強調:“我們的同志一定要增強陣地意識。宣傳思想陣地,我們不去占領,人家就會去占領。”陣地是意識形態工作的基本依托。堅持和加強黨的文化領導權,最根本的是要把意識形態陣地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打牢意識形態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的根基。一是要確保我們黨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必須高舉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旗幟,貫徹黨對文化事業領導的全面性、系統性、整體性,確保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在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領下,我們應當堅持、運用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以“兩個鞏固”“九個堅持”“十四個強調”“七個著力”為重要抓手,確保黨的全面領導貫徹和體現到包括傳統文化工作在內的文化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二是要全面增強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管理權。黨牢牢掌握對意識形態工作的各個環節進行管理的職責與權力,高度重視處理好馬克思主義與傳統文化的張力問題。黨必須嚴格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明確誰主管誰負責、誰主辦誰負責,鑄牢意識形態安全防線,既要旗幟鮮明地反對“以儒代馬論”“以馬廢儒論”等錯誤思潮,肅清封建殘余,激濁揚清、正本清源;又要在激流波蕩的斗爭中堅守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引領人民群眾賡續傳承和創新發展優秀傳統文化。三是要切實加強黨的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建構。科學對待傳統文化必須用馬克思主義占領社會主義文化陣地,用中國話語闡述21世紀馬克思主義,不斷增強黨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權和主動權。堅持和加強黨的文化領導權必須建構好“話語”這一掌握群眾的意識形態載體,汲取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精華,站穩網上網下陣地,在質和量上改善話語供給、豐富話語內涵、創新話語表達,賦予主流意識形態話語生產以鮮明的中國特色,從而不斷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說服力、感染力。
(二)必須牢牢站穩中華文化立場,不斷鞏固文化主體性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4q426黨在領導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從未全盤否定傳統文化,而是始終堅持“以我為主”,充分發揮文化主體性,努力探索貫通“魂脈”與“根脈”以建構主流意識形態的歷史道路。這對當下具有重要啟示意義:其一,黨的文化領導權建設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審視中華傳統文化。我們必須堅持在“兩個結合”的指引下,深刻洞悉把握中華文明發展規律,消除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帶來的消極影響,讓中華文化真正立得住、行得遠。黨的文化領導權建設必須牢牢地站穩中華文化的立場,全面理解中華民族五千多年創造的璀璨文明,客觀評價歷史傳統、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引導廣大人民群眾厚植對中華民族、中國歷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深層次的認同與自信。其二,黨的文化領導權建設要以優秀傳統文化的養分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發展。黨在加強文化領導權的過程中應注重吸收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精神品質、價值追求等獨特創造,賦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國化時代化的豐富內涵,讓馬克思主義真正接上中國的“地氣”,凸顯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在與時俱進的發展中,更好地指導廣大群眾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在實踐創造中深化文化創造,越來越彰顯中華民族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文化自信,以文化戰略“軟實力”筑牢文化領導“軟權力”,有效抵御西方意識形態的滲透,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行穩健遠。其三,進一步加強黨的文化領導權必須一以貫之地制定正確的傳統文化政策。制定正確的傳統文化政策既是黨建設文化領導權的具象表達,更是當下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的戰略任務。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必須繼續發揚這一政治優勢,制定正確的傳統文化政策,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能建設具有更加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為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提供堅實精神支柱。
(三)必須全面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唱響人民至上主旋律
中國共產黨的文化領導權來源于人民,根植于人民,服務于人民。黨的文化及文化領導權建設,既根植于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來源于人民群眾的文化實踐,也始終堅持服務于人民的價值導向,“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一以貫之。其一,黨的文化領導權建設應當堅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場,科學回答“為了誰”的問題。人民性是中國共產黨最鮮明的底色,黨的文化領導權建設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最大限度激發全社會朝著共同目標奮斗的主動性和創造性”[47]。黨以科學態度對待傳統文化,旨在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從中華文化中提煉出更加淺顯易懂的話語,以更加“接地氣”的本土化敘事講人民聽得懂、做得到的理論政策,使抽象的價值觀念具體化和形象化,為億萬人民鼓與呼,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其二,黨的文化領導權建設應當堅持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科學回答“依靠誰”的問題。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主體和文化建設主體,一切歷史成就歸根到底是人民創造的。因此,黨在推進文化領導權建設的過程中要深人群眾的文化生活當中,大興調查研究,積極調動人民群眾的文化創造活力,結合新時代大背景和鮮活生活故事辯證揚棄傳統文化,激活優秀傳統文化因子的生命力,探索創造新的文化生命體。其三,黨的文化領導權建設應當堅持人民標準,科學回答“由誰評判”的問題。黨的文化領導權建設必須堅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價值旨歸,將人民認可不認可、滿意不滿意作為最高標準。探索傳統文化走向現代的發展道路也必須堅持人民標準,建設成效由人民來評判,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在自覺體認與主動建設中為鞏固黨的文化領導權提供源源不斷的力量源泉。
(四)必須夯實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組織基礎,建強干部人才隊伍主力軍
黨的文化領導權的落實,必須打造出一支可靠的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隊伍。作為推進黨的文化領導權建設的主力軍,這支隊伍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進程中扎根人民群眾,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編織起文化建設的組織網絡,讓傳統文化政策落地真正實起來。其一,建強工作隊伍,政治過硬是第一位的。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隊伍首要是黨的思想政治工作隊伍,政治過硬是根本素質。干部人才必須始終高舉馬克思主義的旗幟,確保政治立場堅定、政治方向正確、政治原則堅守、政治道路正確,把肅清封建殘余同批判資產階級思想結合起來,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凝聚共識、激發力量,進一步豐富完善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其二,建強工作隊伍,提升修養是最要緊的。建強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隊伍,必須在學懂弄通做實上下功夫,以優秀傳統文化涵養黨性修養。要在干部教育培訓中深入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48]10,確保干部自覺堅守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的從政之道,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政績觀、事業觀,不斷增強履職本領,始終忠于黨和人民的文化事業。其三,建強工作隊伍,求實創新是最核心的。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者既要堅守求真務實的作風,堅持“當戰士”3486,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把黨的文化路線、方針、政策落到實處;也要擁有改革創新的勇氣,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牢牢掌握思想輿論陣地的主動權、主導權,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大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以全新的話語表達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以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推廣開來,在潛移默化中占領意識形態制高點。
五、結語
由大歷史觀之,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和壯大與堅持和鞏固自身的文化領導權密不可分,而黨在領導文化建設中取得的一切成就都離不開對待傳統文化的理性態度,深深根植于馬克思主義與優秀傳統文化深相融合所賦予的歷史合法性與價值凝聚力。透視中國共產黨文化領導權建設和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邏輯共生,其絕非靜態的交叉互嵌,而是動態的交融演進,彰顯著中華文明從傳統走向現代的歷史辯證法。黨在自覺領導文化建設的進程中,確立了對傳統文化的科學態度,不止著眼于對文明的“傳承”,更上升至“創新”的高度,奮力追尋中華文明生命更新和現代轉型的目標旨歸。因此,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文化領導權和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是“本”,更是“新”,是在不斷地返本開新。唯有在堅守本根的基礎上才能萌生現代性枝條,進而培育出根基穩固、與時俱進、煥發生機、蔭蔽全球的新的文化生命體和新的文明形態。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共產黨必將在領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不斷激活傳統文化的創新潛能、不斷開辟傳統文化的創新空間、不斷創造傳統文化的創新形態,從而不斷造就新的文化生命體。在這個意義上,我們黨所堅守的“正”,永遠是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涅槃復興。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3-09-01(01).
[2]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會議上強調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更好完成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使命任務[N].人民日報,2018-08-23(01).
[4] 習近平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條件[N].人民日報,2023-10-09(01).
[5] 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N].人民日報,2014-05-05(02).
[6]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 列寧.列寧全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8] 黃罡.“兩個結合”對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文化領導權的原創性建構[J].政治學研究,2024(6):50-60,175-176.
[9] 馬軍,高曉雁.中國共產黨對待傳統文化態度的歷史演進[J].理論導刊,2017(9):41-46
[10] 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論編·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李大釗.李大釗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2]中國共產黨重要文獻匯編(第三卷)(一九二三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13]陳獨秀.陳獨秀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4]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5]毛澤東.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二卷)[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
[16]張聞天.張聞天文集(第三卷)[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4.
[17]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8]賀新元,劉弘雨.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對中華民族意識的初構——基于《新中華報》的考察研究[J].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學報,2024,17(5):68-78.
[19]楊鳳城.中國共產黨對待傳統文化的歷史考察[J].教學與研究,2014(9):78-86.
[20]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文選[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
[21]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上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
[23]高舉毛澤東思想偉大紅旗,積極參加社會主義文化大革命——《解放軍報》四月十八日社論[N].人民日報,1966-04-19(01).
[24]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6]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7]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8]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9]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30]胡錦濤.胡錦濤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
[32]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努力把宣傳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報,2013-08-21(01).
[33]習近平.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34]習近平.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
[35]習近平.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36]劉同舫.“第二個結合”與文化主體性的鞏固[J].思想理論教育,2024(1):4-10.
[37]賀新元.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J].世界社會主義研究,2022,7(11):33-37,132.
[38]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
[39]毛韻澤.葛蘭西:政治家、囚徒和理論家[M].北京:求實出版社,1987.
[40]劉須寬.黨的文化領導權的本質內涵、面臨挑戰及其新時代建構路徑研究[J].馬克思主義研究,2025(1):61-72,151-152.
[41]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9-25(02).
[4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年譜(一九四九—一九七六)(第五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
[44]張波,石美親.新時代黨的文化領導權的價值意蘊與實踐進路[J].理論探討,2024(3):20-29.
[45]安東尼奧·葛蘭西.獄中札記[M].曹雷雨,姜麗,張跣,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46]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47]鄧晶晶.中國共產黨凝聚共識:生成邏輯、現實研判、實踐進路[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5,41(4): 17-23.
[48]全國干部教育培訓規劃(2023—2027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Internal Rationale and Contemporary Enlightenment of the Cultural Leadership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eating traditional culture
HE Xinyuan12, LIU Hongyu (1. School of Marxism,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hool Sciences, Beijing 102488, China; 2. The Academy of Marxism,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732, China)
Abstract: “Upholding the Party's cultural leadership” is a major symbolic political discourse put forwar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on the basis of profoundly summarizing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an insight into the general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originates from the regulation of the guiding position of Marxism in the ideological field,and is rooted in the historical legitimacyand value cohesionconferred bytraditional culture,leading the directio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from tradition to modernit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eating traditional culture,this paper reviews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the Communist Partyof China in seizing,establishing,consolidatingand strengthening cultural leadership at different historical stages,perceives the internal rationale reflected in the Party’s construction ofcultural leadership,and comprehensively grasp the consistent cultural leadership construction system including the leadership subject,leadership object,leadershipcontent,leadershipgoal and guarantee force, so as to transform this major political advantage into the maximum and optimal efciency for promo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cultur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mance capacity,and lead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moving towards modernization and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It is undoubtedly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ummarize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from the Party's more than l0O-year proces of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leadership,to undertake a new cultural mission for the new era and new jourmey,to beter build the main position,consolidate the subjectivity,sing the main theme,cultivate the main force,continuously consolidate and strengthen the Party's cultural leadership and continuously activate the vitality of traditional culture.
Key words:cultural leadership;traditional culture;ideology;newcultural misson;powerful culturalcoun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