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背景下,休閑農業作為鄉村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呈現出強勁的發展態勢。隨著鄉村旅游市場的蓬勃發展,對休閑農業專業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休閑農業活動策劃與組織》作為休閑農業專業的核心課程,旨在培養具備專業策劃與組織能力的休閑農業人才。然而,目前該課程在課程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策略、評價體系等方面尚不能滿足新時代的發展要求。本文結合鄉村振興戰略,提出優化課程改革目標與路徑,旨在培養一批適應新時代鄉村發展的休閑農業人才,為鄉村振興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休閑農業貫穿一二三產業,可以推動農業種植養殖、農副產品加工、鄉村旅游等產業的融合發展,形成新型農業產業形態。《休閑農業活動策劃與組織》課程能夠為休閑農業的發展培養復合型農業人才。因此,根據時代需求,建立更加完善的課程體系,對現有課程進行改革勢在必行。
鄉村振興對休閑農業人才的需求分析
產業融合導向的復合型能力要求
鄉村振興背景下,休閑農業正迅速向多功能農業形態轉變。以田園綜合體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模式,對從業者提出了構建跨學科知識體系的要求:既要掌握現代種植養殖技術、農業物聯網應用等生產端技能,又要具備旅游產品開發、景觀規劃設計等服務端能力。此外,還需強化文化創意素養,通過沉浸式體驗設計,將農耕文明、民俗節慶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轉化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文旅產品。
鄉村文化傳承創新的專業化人才缺口
鄉村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基,蘊含著農耕文明、民俗技藝、地域特色等多元價值,但在現代化進程中面臨傳承斷層與創新乏力的雙重困境。當前,鄉村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存在明顯的人才供給不足問題,具體表現為:一是傳統技藝活化人才稀缺。例如,剪紙、皮影、刺繡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缺乏既懂工藝傳承又能結合現代審美進行產品設計的專業人才。二是鄉村文化IP開發人才不足。鄉村文化資源雖豐富,但缺乏將民俗節慶、傳說故事等轉化為文化IP的專業團隊。三是數字化傳承人才斷層。在元宇宙、VR(虛擬現實)等技術賦能文化傳承的趨勢下,既懂鄉村文化又掌握數字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嚴重不足。四是創意策劃人才結構性短缺。能夠將鄉村文化與休閑農業活動深度融合的創意策劃人才尤為匱乏。這種人才缺口直接制約了鄉村文化在休閑農業中的活化利用。一方面,傳統鄉村文化因缺乏創新表達而逐漸被年輕群體疏離;另一方面,休閑農業項目因文化內涵不足而陷入同質化競爭。
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需要專業人才
鄉村生態環保的可持續性發展已成為社會關注的重點課題。生態、養生、循環、可持續性農業的發展,亟須一支專業化的人才隊伍作為支撐。休閑農業作為“三生農業”的典型代表,將生產、生活與生態理念有機結合,并融入其發展的各個方面。要實現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有大量掌握生態養殖技術、有機農業種植、循環農業、低碳農業等技能的專業人才,并能在鄉村經濟建設中充分發揮作用,構建起完善的生態監測與環境友好型管理系統。
當前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教學內容與鄉村振興實際脫節
當前,《休閑農業活動策劃與組織》課程內容的更新速度遠遠落后于鄉村振興的發展,對相關政策法規的理解和融入存在明顯不足。學生對于鄉村振興戰略的概念缺乏了解,也不清楚相關政策法規對休閑農業發展的關聯與影響。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在進行休閑農業活動策劃和組織時,難以將相關政策有效融入項目設計中,導致策劃內容缺乏指導性,難以落地實施。
實踐教學環節薄弱
實踐教學在課程體系中的占比偏低,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不完善,與鄉村休閑農業企業的合作僅浮于表面,缺乏深度與廣度。學生參與真實項目實踐的機會極為有限,多數實踐活動僅限于模擬場景,缺乏真實性和系統性。在實踐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師自身實踐經驗不足,指導不夠精準,難以有效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導致實踐教學效果不佳,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難以得到有效提升。
教學方法單一
教學過程以教師的理論講授為主,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課堂互動性差。討論式、案例式、項目式等能夠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教學方法在實踐應用中較少,難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在講解復雜的休閑農業活動組織流程時,單純的理論講授使學生難以形成直觀的理解和認識,缺乏實際操作和體驗環節的支持,導致學生在實際工作中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弱。
課程評價體系不科學
課程評價過度依賴期末考試成績,對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團隊協作能力以及對鄉村振興政策理解與應用能力的考核較少。評價方式單一,主要以教師評價為主,缺乏學生自評、互評以及企業評價等多元化評價主體的參與。這種評價體系難以全面、客觀、準確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成果和綜合素質,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也無法為教學改進提供有效的反饋。
課程教學改革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休閑農業活動策劃與組織》課程采取“理論奠基+案例研習+實踐淬煉”三維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完成課程要求。?
1.搭建堅實的專業知識架構?
第一,全方位掌握課程理論體系。開展模塊化教學,將課程劃分為休閑農業節慶、休閑農業節慶類型、休閑農業節慶主題設計、休閑農業節慶方案設計、休閑農業節慶組織實施、休閑農業節慶宣傳推廣、休閑農業節慶品牌建設、體驗經濟、客戶體驗法則、農業景觀體驗活動策劃與組織、民俗體驗活動策劃與組織、科普體驗活動策劃與組織、娛樂體驗活動策劃與組織等模塊,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理解《休閑農業活動策劃與組織》的基本理論并掌握基本方法。第二,提高活動執行能力。培養學生在休閑農業活動執行過程中的組織應變能力,通過風險管理課程,學會在突發情況下(如天氣突變、安全隱患)處理問題的方法,并能夠提前制定應對策略。學會利用成本核算知識精確控制從活動準備到結束期間的費用預算,保障活動開展的順利。第三,培養推廣營銷能力。培養學生的營銷推廣能力,能夠根據休閑農業的特點制定合理的有鮮明特色的營銷方案,利用新媒體、網站、社交平臺等有效地推廣營銷活動,同時,學會事件營銷方法,利用農業節日、社會事件等提高活動影響力,保證休閑農業活動的順利開展。?
2.加強政策運用技能?
加強學習相關法規,與時俱進地密切關注與休閑農業相關政策法規,如《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等與農業發展關系密切的法律法規,將相關法律法規合理地運用到《休閑農業活動策劃與組織》流程之中。教授學生掌握休閑農業項目申報與審批的基本流程,強調休閑農業項目發展離不開政府政策的支持。指導學生進行實地調研,系統收集和整理鄉村資源資料,包括鄉村文化、民俗風情、特色產業、地形地貌、氣候條件等,通過一手資料做出具有實操性的活動策劃組織方案。
3.提升實際操作水平?
第一,虛擬環境模擬實踐。學生在虛擬仿真平臺上完成3個完整的項目策劃。在虛擬環境中,他們能夠模擬各種場景,檢驗策劃方案的可行性,積累豐富的項目策劃經驗。第二,真實鄉村落地實踐。安排學生在真實鄉村開展1次落地實踐活動。要求學生能夠獨立完成:基于SWOT分析進行項目定位,明確項目的優勢、劣勢、機會與威脅;制定包含甘特圖的進度管理方案,合理規劃項目推進時間;完成包含投資回報率(ROI)測算的財務規劃,保障項目財務的可持續性;運用李克特量表構建效果評估體系,客觀評價項目實施效果。特別強調策劃方案的可操作性,方案需通過專家評審與村民代表聽證會的雙重驗證,確保方案既符合專業標準,又能得到當地村民的認可與支持。
素養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認知—實踐—反思”培養路徑,重點強化學生的素養,樹立正確價值觀。第一,“三農”情感認同。開展“五個一”實踐活動(同吃同住一周、參與一項農事、訪談十位村民、整理一份口述史、提出一條發展建議),撰寫不少于5 000字的田野日志,通過情感卷入增強職業使命感。第二,創新思維能力。設置“金點子”擂臺賽,鼓勵運用元宇宙、物聯網等新技術改造傳統農俗活動。要求每個學生至少提交1份包含技術創新點的策劃案,經孵化后推薦參加“全國休閑農業創意大賽”。第三,跨界協作素養。在跨專業團隊中擔任不同角色(策劃師/項目經理/外聯專員),完成從需求對接、方案磨合到成果落地的全周期協作。通過復盤會議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建設性溝通能力。第四,社會責任意識。實施“鄉村振興合伙人”計劃,與合作社結對開展助農直播、文化節慶等服務,要求人均服務時長不少于40小時,形成可復制的鄉村服務模式。
適應鄉村振興需求目標
通過“三對接”機制實現教育供給側改革。第一,對接政策導向。設置“政策窗口期”專題,動態解讀最新產業政策。例如,針對“農耕文化保護傳承”要求,開發節氣文化體驗項目;響應“數字鄉村”建設,設計智慧農場導覽系統。
第二,對接市場需求。建立鄉村振興大數據平臺,實時監測消費趨勢。重點開發研學旅行類(非遺工坊、生態科考)、康養度假類(森林療愈、溫泉養生)、數字賦能類(AR農園、區塊鏈溯源)三大產品線。第三,對接地方特色。實施“一縣一品”工程,根據縣域資源稟賦定制方案。例如,在紅色資源豐富地區設計“紅色農耕研學路線”,在生態保護區開發“碳中和主題農場”,推動形成“一村一韻”的差異化發展格局。
鄉村振興導向的課程教學改革路徑?
精塑教學內容,深植鄉村振興內核?
為精準錨定鄉村振興戰略需求,《休閑農業活動策劃與組織》課程全方位革新教學內容。設立鄉村振興政策研讀專區,定期邀約政策研究領域資深專家舉辦系列講座。專家針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農業補貼細則、農村土地流轉最新條例等,結合實例深入剖析,明晰政策為休閑農業在土地資源獲取、資金支持、產業融合走向等層面創造的契機與挑戰,助力學生深度把握政策脈絡,為后續項目策劃與落地夯實政策基礎。第一,在鄉村特色資源挖掘利用教學中,安排學生實踐深入鄉村,借助GIS(地理信息系統)、無人機等工具對自然景觀、民俗文化、特色農產品等進行普查評估。例如,在湘西州瀘溪縣三角潭調研中,學生挖掘出吊腳樓、舞龍文化等特色項目,構思出地質科普與舞龍體驗結合的休閑農業項目,學會將鄉村資源轉化為經濟價值。第二,鄉村文化傳承與創新是重點,采用案例研習與實地考察結合方式。教師精選國內外優秀范例,如成都溫江和林村,將農耕儀式與戶外音樂節融合項目提供給學生研討,還安排學生走訪文化據點、參與民俗節慶策劃,使其掌握融入技巧、賦予鄉村文化新活力。第三,課程推行項目驅動教學,依托本地鄉村休閑農業項目,讓學生全程參與。調研階段用問卷、訪談等形式了解村民訴求、市場潛力與制約因素;策劃環節依成果設計兼具創意與可行性的活動方案;執行時協調資源、靈活調整,緊扣鄉村振興目標,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為鄉村培育高素質專業人才。
革新教學策略,增強教學實效?
第一,多元教學激主動。廣泛運用案例教學法,選擇國內外《休閑農業活動策劃與組織》經典案例,如分析學習桂陽縣正和鎮和諧村鄉村旅游開發運營新模式、長沙尋龍河生態藝術小鎮休閑農業發展經驗,讓學生主動剖析案例利弊,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便更好的指導實踐。第二,項目教學提能力。實際策劃真實項目讓學生分組承擔策劃組織任務,全程自主查資料、做調研、定方案、搞評估,教師輔助,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以及創新與實踐能力。第三,融合技術優體驗。借助職教云、資源庫、MOOC(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等平臺,建立線上專屬空間,上傳教學資源供學生自學,借助線上互動答疑,結合線下重點講解、實操指導、成果展示,提升成效。還能用虛擬仿真技術,讓學生在虛擬場景實操,強化實踐體驗。
強化實踐教學,賦能實操提升
第一,優化課時與體系。實踐教學課時占比超五成,完善教學體系,依內容、進度規劃大綱,設層次實踐項目,從模擬到真實,助力學生逐步進階。第二,筑牢實踐基地。與休閑農業企業等多方主體共建教學實踐基地,穩固合作。送學生到相關企業實習,配備企業導師對學生進行一對一指導,助其融入實景、活用理論。第三,豐富實踐活動。除實習外,開展多元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休閑農業相關比賽,如雙創大賽、調研、志愿服務等。大賽激發創新,調研洞悉現狀,志愿服務拓寬視野,全方位鍛煉學生實踐與創新力。
完善課程評價,考量綜合素養
第一,構建多元評價體系,融合期末考試、平時作業、課堂表現、實踐考核、小組及自我互評等方式,按4:2:4比例賦分,全面評定學生。評價兼顧理論,側重實踐、創新、團隊協作及鄉村振興政策運用能力。如實踐考核,從策劃創新可行、組織合理有效、團隊協作、政策落實等多維度評估。第二,引入多元評價主體,教師評價為主,增加學生自評互評、企業評價。學生自評互評促反思學習,企業評價接軌實際,提升客觀性。可以邀請企業專家參與實踐考核,依行業需求給予針對性建議,幫學生接軌職場。
鄉村振興背景下,《休閑農業活動策劃與組織》課程教學改革是一項系統而復雜的工程,需要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實踐教學、課程評價等多個方面協同推進。通過改革,使課程教學緊密圍繞鄉村振興戰略需求,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休閑農業專業人才,為鄉村振興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在改革實施過程中,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和實踐能力;完善教學資源建設,豐富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建立健全教學管理機制,確保改革取得實效。同時,要不斷總結經驗,持續改進和完善課程教學改革方案,推動休閑農業教育事業的發展,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做出更大的貢獻。
(作者單位: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