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黨和國家事業全局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現立足西南地區鄉村發展的實際,提出“智志質”建設的新理念,圍繞鄉村全面振興的實際需求,分析“智志質”建設的必要性,并提出實踐創新路徑,包括智慧農業發展、鄉村文化品牌構建、教育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產業融合等內容。通過理論與實踐結合,全面探討“智志質”建設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中的實施路徑與發展思路。
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解決好“三農”問題指明了方向。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指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西南地區作為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和經濟區域,其農村具有顯著的區域特征與發展潛力?,F以“智志質”建設為核心,從必要性、理論機制和實踐路徑三個維度探討其在推動西南地區鄉村全面振興中的作用,探索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可行路徑。
鄉村振興背景下西南地區“智志質”建設的必要性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西南地區作為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和農產品主產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著特殊且緊迫的現實需求。一方面,西南地區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有待進一步完善,農民受教育程度和綜合素質亟待提高。另一方面,西南地區自然資源豐富,具有發展特色農業和生態旅游的天然優勢,但因產業結構單一,缺乏科技支撐和現代化生產方式,無法充分釋放經濟潛力。因此,鄉村振興戰略在西南地區的實施,不僅是補齊地區發展短板的重要手段,更是激發區域發展活力的現實要求。具體而言,鄉村振興戰略在西南地區的推進,對于經濟、生態和社會等多個方面都有著深遠的意義。
第一,從經濟層面來看,西南地區通過發展特色農業、智慧農業和農產品深加工產業,推動農業與新興產業的融合發展,提升農產品附加值,激發農村經濟活力,推動了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和高質量發展,為區域經濟提供多元化增長點。
第二,從社會層面來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助于完善西南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體系,解決當地交通、教育、醫療等方面資源短缺的問題,進一步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推動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
第三,從生態層面來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推行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讓生態美起來、環境靚起來,再現山清水秀、天藍地綠、村美人和的美麗畫卷。西南地區作為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通過推進生態農業、鄉村旅游和資源循環利用等模式,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雙贏,保障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的長期保護。
鄉村振興背景下西南地區“智志質”建設的理論機制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開展“智志質”建設既是理論創新的實踐延伸,也是振興路徑的探索與發展。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辯證統一的理論指出,社會發展需要在生產力提升的基礎上實現經濟結構優化,這為“智志質”建設提供了理論依據。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智”通過教育與技術賦能,為農民提供知識與技能。“志”通過志向引領,激發農民的內在潛力。“質”通過質量保障,實現鄉村的可持續性發展。從實踐層面來看,西南地區獨特的地理、文化和經濟特征決定了“智志質”建設的必要性與特殊性。一是智慧農業的發展需要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優化傳統農業的生產方式,這體現了“智”的實踐路徑。二是鄉村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需要通過“志”的激勵提升農民對本地文化的認同感與傳播力。三是生態產業的融合要求堅持綠色發展理念,以“質”的提升為核心,推動區域經濟與生態的平衡發展。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基礎上,“智志質”建設這一模式以理論為支撐,以實踐為檢驗,通過智力提升構建人才基礎,通過志向引領形成發展內核,通過質量保障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在此基礎上,不斷探索新技術、新模式的應用,為西南地區鄉村振興提供具有引領意義的理論框架與實踐方向。
鄉村振興背景下西南地區“智志質”建設的實踐創新途徑
智慧農業發展
智慧農業的發展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其核心在于利用數據驅動和科技賦能,實現農業生產的現代化與高效化。數據驅動的農業精準管理是智慧農業的重要方法之一。智慧農業通過引入先進的科技手段,如人工智能、區塊鏈和無人機技術等,全面提升農業生產的智能化水平。人工智能技術可以用于病蟲害識別和預測,為農戶提供即時的風險預警和防治方案。區塊鏈技術可建立農產品的全流程追溯體系,增強產品的市場透明度和競爭力。無人機和自動化設備的應用,可以顯著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降低人工投入,提高生產效率。這些技術的深度應用,構成了智慧農業高效運行的基礎。在此背景下,西南地區應通過物聯網、遙感技術和大數據平臺的整合,構建智慧農業生產的數字化管理系統。具體方法包括建立覆蓋農田的傳感器網絡,實時采集土壤濕度、溫度、氣象條件等關鍵參數。利用數據分析模型對農作物生長狀況進行動態評估,并制定個性化的生產方案。這種精準管理模式可以顯著提高水、肥、藥的利用效率,降低傳統農業資源浪費的現象,同時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通過大數據平臺的共享與整合,不僅可以優化農業生產的各環節,還能實現區域農業的整體協調發展。通過構建精準管理與高效生產的雙重體系,推動西南地區農業從傳統模式向現代化、智能化的全面轉型,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和發展方向。
鄉村文化品牌構建
鄉村文化品牌的構建需要通過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資源并實現品牌化運營,將文化價值融入現代化產業體系。依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要求,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必須進一步發展壯大文化產業,強化文化賦能,充分發揮文化在激活發展動能、提升發展品質、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中的作用。地域文化資源的深度挖掘與傳播是文化品牌建設的起點。通過全面的資源普查,結合區域歷史、民俗、自然景觀等形成系統化的文化資源檔案,并與《“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對接,利用國家和地方文旅專項基金,建立文化資源保護和開發機制。此外,西南地區應以多學科協作為基礎,聯合歷史學、民族學、社會學等領域的專家學者,對文化資源的價值、歷史和社會意義進行深度研究,形成具有科學性和權威性的文化開發指導方案。通過國家支持的公共文化服務平臺,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等機構,利用展覽、出版和數字化傳播手段擴大文化資源的社會影響力。通過政策扶持和市場引導,推動鄉村文化資源向文創產品的深度轉化。建立區域性文創產業園區,吸引專業設計團隊和企業落地合作。通過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對品牌化的文化產品實施法律保障,確保文化資源價值的市場化實現。
教育高質量發展
教育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之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持把教育作為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作出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加快教育現代化的重大決策,確立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的奮斗目標,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不斷推進教育體制機制改革,推動新時代教育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格局性變化,教育強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西南地區教育發展模式創新必須以教育均衡化與資源整合為核心,探索符合新時代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實現教育均衡化與鄉村教育資源整合,首要方法是加強鄉村教育基礎設施建設。依據《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的相關要求,地方政府應統籌規劃鄉村學校的布局調整,通過新建、改建和擴建的方式改善辦學條件。利用中央和地方財政專項資金,加大對鄉村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投入,配備智能化教學設備和網絡資源,實現教育資源的普惠化。通過區域教育聯合體的方式,推動鄉村與城鎮學校之間的資源共享,包括師資交流、課程共享和管理協作。以《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為政策導向,建立教育支持與幫扶機制,選派優秀教師定期支援鄉村學校,解決鄉村師資力量薄弱的問題。在政策支持層面,應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的相關要求,推動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融合發展,構建從基礎教育到職業教育再到終身教育的全鏈條體系。加強校企合作,通過產業指導委員會的形式,將鄉村產業發展需求融入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確保教育與產業的深度契合。開展多種形式的師德教育,把教師職業理想、職業道德、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融入職前培養、職后培訓和管理的全過程。落實教育、宣傳、考核、監督與獎懲相結合的師德建設長效機制。
生態產業融合
生態產業融合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途徑,其核心在于通過農業、旅游業與新興產業的協同發展,構建生態友好型產業鏈,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保護的雙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科學論斷為生態產業融合指明了方向。在西南地區,以生態優先為原則,通過科學規劃和政策引導推動生態產業融合,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路徑。農業、旅游業與新興產業的協同發展是生態產業融合的核心方法。依據《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的指導精神,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生態種養等產業,打造鄉村生態產業鏈。進一步盤活森林、草原、濕地等自然資源,允許集體經濟組織靈活利用現有生產服務設施用地開展相關經營活動。通過政策扶持和市場導向,鼓勵農業主體與旅游運營企業合作,推動農業生產與文化體驗、生態觀光等業態的深度融合。新興產業的引入需要以綠色發展為導向,將新能源、信息技術等新興技術融入傳統農業和旅游業,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通過政府引導和企業參與,形成以農業為基礎,旅游業為支撐,新興產業為引領的產業發展模式。根據《“十四五”土壤、地下水和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要求,應優先構建綠色、低碳、高效的產業鏈條,具體方法包括:加強生態環境監測,利用大數據和物聯網技術構建動態生態監控系統,確保各產業活動符合生態保護標準;建立循環經濟模式,推動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和再生能源的開發,實現產業鏈的閉環運作;推進綠色供應鏈管理,在生產、流通、消費等環節執行綠色標準,提升產業鏈的生態友好性。通過農業、旅游業與新興產業的協同發展以及生態友好型產業鏈的構建與推廣,實現鄉村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同發展,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綠色動能,為西南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綜上所述,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智志質”的建設與實踐創新在西南地區具有核心地位,貫穿智慧農業發展、鄉村文化品牌構建、教育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產業融合的全過程。這些創新路徑以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為指導,結合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鄉村振興的重要論述,為鄉村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實踐方向。在此基礎上,未來應進一步聚焦區域特色,通過技術、文化和制度層面的協同創新,深化“智志質”建設的內涵,探索更加科學、可持續的發展模式。
(作者單位:貴州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