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鄧小平主政西南中國共產黨干部隊伍建設[中圖分類號] D262.3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8—3642(2025)03—0032—08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鄧小平擔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書記、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等職務,由此開啟了其主政西南地區近三年的壯闊篇章。在此期間,面對鞏固西南地區政權和加強西南地區建設的艱巨任務,鄧小平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在黨的干部隊伍建設層面進行了一系列偉大實踐,這些探索至今仍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鞏固西南地區政權需要加強黨的干部隊伍建設
一、鄧小平主政西南時期加強黨的干部隊伍建設的現實緣由
1950年1月,在重慶市軍管會第一次接管干部代表會議上,鄧小平指出:“今天擺在我們面前的首要任務是鞏固人民政權,否則就不符合工人階級的利益。”[1]48鞏固政權是解放西南后鄧小平和中共中央西南局的首要任務,這一任務的達成與經濟恢復、剿匪反霸、土地改革等工作息息相關。
解放西南后,黨在西南地區的工作重心轉向了鞏固政權、恢復生產和發展經濟等方面;但正面戰場的勝利使得部分干部思想松懈,同時自身本領不足的缺陷也在建設工作中暴露出來。更好領導西南地區工作,加強黨的干部隊伍建設迫在眉睫。
做好經濟工作需要黨的干部。鄧小平認為:“任何政權鞏固的基礎都在于經濟的穩定。\"[1]48這一判斷既是對部分財經部門干部所遇困境的回應,也是對經濟工作重要性的厘清。當時,農民階級、工人階級和其他階級為了鞏固政權都在非常困難的境地中咬牙堅持。為了讓各界注重長遠利益而不是眼前利益,鄧小平首先對廣大干部進行號召:“目前,我們的日子不好過,所以,我們一定要注意節約。不要以為全國勝利了,我們就可以坐著享福了全體同志必須準備在一兩年內不要想過好日子。\"[150 鄧小平也注意到在人手短缺的條件下開展經濟工作面臨的諸多困難,指出“而我們的干部很少,攤子還沒有擺開,工作還沒有下鄉,今后的困難是很大的”[1]50即使艱難,他還是強調:“如果干部少,寧肯其他工作受影響也要抽出干部來搞經濟。[1]115
此外,鄧小平也強調了黨的干部應當在剿匪、反惡霸和土改等重要任務中充分發揮作用。他明確提出:“剿匪反霸到土改,才是我們今后真正的戰爭。\"[1]55同時強調了未來任務的艱巨性:“從反惡霸到土改,都有一系列的困難。在這些斗爭中,必然會比這次解放西南戰役的困難要大,要殘酷得多。\"[1]54關于剿匪,鄧小平認為國民黨特務還隱藏在許多角落里,甚至會鉆到革命陣營里進行破壞,對新生政權的鞏固造成不利影響,要求“我們的干部必須警惕\"[154。對于土地改革,他認為:“鞏固政權需要完成土地改革,土地改革是我們的主要任務。\"[1]54鄧小平指出,在城市工作一段時間后,大批干部應該到鄉下去搞生產從而恢復經濟;但土改任務若不完成,就不具備干部在鄉村開展工作的基本條件。
可以發現,解放后的西南地區依然面臨著鞏固政權的任務,其難度甚至大于解放西南戰役本身。鄧小平認為,黨的領導干部是后續一系列工作的第一責任人,經濟建設、剿匪反霸和土地改革是西南地區解放后的真正的戰爭,干部必須對此提高警惕。只有進一步加強黨的干部隊伍建設,才能克服物資匱乏、人手短缺等各種現實困難,從而完成鞏固政權的艱巨任務。
(二)干部本領不足給黨的干部隊伍建設提出新要求
西南地區工作紛繁復雜,許多黨的干部對某些工作并不擅長,甚至感到很陌生。對此,鄧小平嚴肅地指出:“我們有許多事情不會做,如果不學會就要栽跟頭,造成革命的失敗!”[1]112工作進展不順暴露出西南干部本領不足的缺點,給黨的干部隊伍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中共川東區委擴大會議上,鄧小平提出新情況下“要學會管理城市”。隨著全國大陸的解放,城市之間不再孤立,如果城市工作能取得成績,將極大地有利于經濟建設。黨的七屆二中全會決定要把重點放在城市,鄧小平明確提出:“學會管理城市,是西南黨的一個重要任務。\"[193 但擺在鄧小平和西南局面前的是黨在管理城市上的經驗非常缺乏,“干部又少又弱”,這一缺點在物價控制工作中顯現出來。物價管理是城市管理任務中的重要部分,物價是否穩定事關人民群眾福祉以及我們黨能否緊密團結群眾;但解放不久的西南地區的物價出現了波動,卻沒有得到有效控制。鄧小平將其明確歸因于共產黨人的本領不足,指出“現在科學管理城市,我們確實不及資本家,我們腦筋不及他們靈活”[1]114。重慶地區物價上漲,主要還是由于黨的干部沒有將貿易工作做好。鄧小平對黨員干部不擅長搞經濟工作感到十分焦急,因為這關系到廣大群眾是否會持續擁護共產黨。“由于我們不會管理城市”,導致重慶的糧食、煤炭和日用品都在漲價,人民生活水平普遍降低,若物價不穩的狀況不能得到改善,黨就會有脫離群眾的危險。面對如此壓力,鄧小平認為,不能總是指望從南京、上海等地為西南地區提供干部支援,而要將自光聚焦于加強黨的干部隊伍建設上。重慶有兩方舊人員,軍隊有八千學生,鄧小平認為,雖然他們不懂經濟工作,但都是可以培養教育的,例如,一些干部在抗戰初期也不是打仗的行家里手,通過革命教育和戰場歷練最終都成了有本事的骨干。
在西南軍區干部工作會議上,鄧小平認為軍隊干部的缺點在新形勢下逐漸暴露,軍隊干部的素質必須提高,指出“干部工作主要有四個字,就是‘量大質高\"[1427。在他看來,“我們的干部條條太少,缺乏理論,包括軍事理論在內\"[1]427,往往要等到吃了虧才得到教訓,如果干部都能學習理論并提高自身本領,就能迎來更大的勝利。
除此之外,黨的干部在如何組織統一戰線去團結開明士紳和知識分子上也沒有掌握正確方法,存在本領不足的問題。干部本領不足,不符合城市管理需要和經濟建設形勢,給當時黨的干部隊伍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西南地區的黨內不良傾向給干部隊伍建設提出新挑戰
在中國共產黨已經奪取全國政權、正面作戰逐漸結束的背景下,西南地區黨的干部隊伍中滋生了一些不良傾向,腐蝕了部分干部的思想,給日后工作的開展埋下了隱患。
西南地區解放初期,有些干部以為革命已然勝利、該享福了,頭腦中毫無今后的建設任務,心中毫無群眾和基層士兵的生活冷暖,并因此懈怠而使得享樂腐化思想逐漸發展起來。有的干部在住房問題上不考慮機關人員的實際情況,總想先滿足自己住小洋房的心思;有的干部不愛護國家財產,鋪張浪費講究享受。鄧小平及時發現了享樂主義的思想傾向并指出:“如果以為西南戰爭業已結束,我們可以高枕無憂了,這是極端危險的思想。\"[1]61
除了享樂之風,在西南黨內的錯誤傾向“主要是官僚主義、命令主義,其中更主要的是命令主義\"[2]152。在進入西南地區后,擺在眼前的工作任務是繁重的,絕大多數干部同志都能努力完成工作,但是工作干得好不好不能僅以“努力”來衡量,更重要的是看結果和成效。部分干部在工作中表現出命令主義和官僚主義,看起來很努力,但不僅執行政策有誤,也沒有緊密聯系群眾,工作開展情況很糟糕,最終損害了黨的聲譽和形象。鄧小平指出:“黨內犯官僚主義錯誤的同志,有些也是很努力的,所以有個新名詞叫‘辛辛苦苦的官僚主義’。\"[2]153 盡管辛辛苦苦,但作風卻是脫離群眾和脫離實際的官僚主義,必然會使黨的事業受到損失,也會給基層同志開展工作帶來巨大困難,危害嚴重。
當時,黨內干部隊伍中還存在一些腐朽思想。有些干部以“婚姻自由”為據,既不管政治條件,也不顧是否道德,片面強調自身的婚姻權利而鬧家庭“改組”,造成了比較壞的影響。在經濟方面,由于資產階級思想的侵蝕和新成分帶來的舊風氣,無論是農村還是城市,都存在嚴重的貪污腐化現象。鄧小平明確指出:“這種現象如不糾正,不但影響工作,損害黨的聲譽,而且要垮掉一些同志。\"[2]158可以看出,黨內的不良傾向是橫在西南地區開展工作面前的“攔路虎”,已有許多弊端暴露出來,給黨的干部隊伍建設提出了新的挑戰,若不進行整頓,則會使黨脫離群眾、損害革命工作,還會給敵人以可乘之機。
二、鄧小平主政西南時期黨的干部隊伍建設的重大舉措
鄧小平堅決執行黨中央的各項決議,結合西南地區工作的實際需要和干部隊伍自身存在的不足進行對癥下藥,從思想、紀律、學習等方面入手,采取一系列舉措來加強干部隊伍建設。
(一)發揚優良作風,以整風運動克服黨的干部隊伍中的不良傾向
1950年5月,中共中央發出《關于在全黨全軍開展整風運動的指示》,針對黨內部分同志思想作風不純、貪污腐化和違法亂紀等現象,要求整頓全黨首先是整頓干部的作風。鄧小平深知整風對于黨的建設的重要意義,指出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已經進行過兩次整風,使得黨在思想上、組織上克服了混亂并達成了團結,進一步聯系了群眾,最終相繼取得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此外,中央明確指出黨內主要的錯誤傾向是官僚主義和命令主義,而西南地區“這個問題比之其他地區有過之而無不及\"[2]152,“西南干部作風問題是很嚴重的\"[1]131。鄧小平指出:“我們面臨三萬萬人口的新區,干部又比較分散,發生的問題很多,這些問題不解決就不能前進,所以必須整風。\"[2]152 因此,鄧小平緊密結合黨中央的指示和西南地區的實際,積極推動了此次整風運動。
在整風對象上,鄧小平將重點放在軍隊各級干部和地方三萬左右骨干上,其中又以縣級以上干部為主。來自軍隊和老區的三萬干部到達西南地區開展工作,自然地成為新干部的老師,老干部怎樣表現,新干部就會怎樣學習而且學會以后很難改變,因此,“西南工作的根扎得正不正,就看這三萬人的作風正不正\"[2]154。在整風內容上,主要需要克服的是干部中存在的官僚主義、命令主義。鄧小平強調干部要懂得把中央的方針與本地的實際情況相結合,要懂得把群眾的反映作為衡量黨的政策和工作方法是否正確的一面鏡子,并以此為依據“洗刷自己身上的官僚主義灰塵,改進工作方法\"[1]414。在整風步驟上,先由省(區)黨委集中縣委書記以上的干部開展整風(這些干部的思想能否弄通是開展后續工作的關鍵),然后再通過這些干部去領導三萬人的整風運動,時長以半個月到二十天為限。在整風的具體方法上,主要是聯系實際,從檢查工作入手,充分發揚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優良作風,達到使干部思想覺悟提高的目的。鄧小平大力提倡聯系群眾和自我批評,曾以南桐煤礦為例強調了聯系群眾的重要性,指出雖然該單位干部并不多,但卻將工作做得很好,其緣由就在于從實際出發、聯系群眾。他認為只有將努力干事與正確方法相結合才能做好工作,而正確方法就是讓干部的官僚主義和命令主義少一些,聯系群眾多一些。沾染官僚主義、命令主義的人不可能聯系群眾,也不可能進行批評與自我批評。種種錯誤傾向暴露出干部隊伍中存在批評與自我批評不夠的問題,因此,在整風運動中必須注重這一點,“通過檢查半年來的工作,認真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2]159
對西南地區而言,自1951年底至1952年10月開展的“三反”斗爭是第二次整風運動。鄧小平對此高度重視,要求務必集中力量搞好這場運動,“把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作為我們整風運動的主要內容\"[1]469。必須采取各種各樣的辦法去擊潰貪污分子的抵抗,除了“大張旗鼓地發動群眾\"[1]468,還必須廣泛深入地做動員工作,要求機關人員重視檢舉和坦白的材料,在首長負責、干部帶頭的前提下,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檢查和幾個單位互相進行檢查\"[1]469等綜合手段。在具體開展過程中,鄧小平要求掌握對“三反\"運動的領導,“只要一個單位有領導核心,是不會出多大偏差的\"[11484。在遇到頑抗者時,可作出停職反省等臨時性處置,對情節嚴重的也可以進行逮捕;但宣判要等到各地問題大體弄清楚、有了比較完備的辦法之后,這樣更為妥當。
(二)強調“德才兼備”,以高標準和嚴要求加強黨的干部隊伍建設
在進軍西南之前,鄧小平就關注到了此次去西南地區的干部來源比較多樣,有軍隊干部和地方干部之分,也有外來干部和本地干部之分,其中外地干部來自四面八方,他們將全國各大解放區的不同經驗和作風匯聚在了西南這個新區。在解放西南的過程中,黨組織又招收了大批學生,接收了一些投降起義的軍官,這使得思想覺悟狀況本就參差不齊的隊伍變得更為復雜。在這種情況下,圍繞怎樣要求一支取得革命勝利的黨及其干部的問題,鄧小平直言:“我們的回答是應該更加嚴格,對黨的組織要更嚴,對干部的要求要更高。\"[1]333
這種嚴格要求主要體現在兩大方面。一方面是對發展黨的組織要求嚴格。鄧小平曾明確指出,黨內存在一些入黨動機不純的黨員,他們入黨只是因為共產黨掌握了國家政權,“想利用共產黨員的地位,來達到他們貪污腐化、升官發財、營私舞弊,甚至保護封建勢力、壓迫人民、破壞革命的目的\"[1]309鄧小平對發展新黨員工作提出一系列要求,指出“發展黨員必須慎重,不能突擊\"[1]310。發展黨員首先要考察其成分的純潔性,不能單獨以入伍時間或者作戰勇敢作為標準,更主要的是看政治條件是否合格、是否遵守黨章的規定、是否愿意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到底,必須達到“組織嚴格\"的要求。鄧小平認為,黨校的中心工作應當是專門培養一批人才,懂得什么樣的人能夠入黨,入黨后應該怎樣過嚴格的組織生活,嚴格教育新同志一開始就要樹立正確的權利義務觀念。在農村,發展黨員要更為謹慎,對于真正積極的、覺悟高的,可以個別吸收;在城市,應該更多依靠支部、青年團和工會,向工人傳播黨的正確思想和主張,城鄉都必須秉持嚴肅的態度去個別審查和吸收新黨員。
另一方面是對整理黨的組織要求嚴格。根據西南地區黨組織的實際情況,鄧小平認為,應當抓住當前黨員數量較少、易于整頓的機會,及時將已有黨組織和黨員干部進行整理。在他看來,如果不在黨的組織上采取嚴肅的態度,就無法使黨員干部的共產主義素養得到提高,因此,“要搞好審查或整理黨組織工作\"[1]250。對于“一般不夠條件\"的黨員,只要是能通過教育改造的,都應在制訂出黨組織教育計劃后,通過加強黨的教育和組織生活來提高其素養并使之合乎條件。鄧小平始終堅持對老同志的要求要更嚴格,認為黨員干部的標準從來都是“德才兼備”,對那些喜歡論資排輩的老同志,應通過教育使他們明白馬列主義和黨章強調的只有“德”和“才”,而不是黨齡長短,并且“德”“才”就已經統括了“資”。對于“不合乎起碼條件”的現有黨員要適當清洗,主要是對那些品質惡劣的、混進來的階級異己分子,必須謹慎地、個別地清理出黨。鄧小平以一名將退黨作為威脅而要求回上海休養的黨員干部為例,認為對這種覺悟不高的人應予以勸退,甚至直接開除出黨。在他看來,這種典型教育是必要的,清理個別的、少量的壞分子是一種能使黨組織更為健康的行為,只有這樣“才能使黨組織力量更加堅強,使同志們更加進步,我們的任務才能圓滿地完成,我們的事業才能大踏步地前進\"[1]312
(三)注重規矩準繩,以制度建設規范黨的干部隊伍管理
在主政西南期間,鄧小平高度重視通過制度規范加強黨的干部隊伍建設,主要包括黨員干部的學習制度、匯報制度和為鞏固“三反”成果而建立的一系列制度。
鄧小平非常重視黨員干部的學習,認為西南地區的工作之所以出現許多問題,“就是因為有些同志不重視學習,陷于事務主義的泥坑,不能經常吸收新的營養”[2]160。以當時黨內外對共同綱領的掌握情況為例,黨外人士將共同綱領爛熟于心,在討論工作和政策時能夠靈活運用,反而是對共同綱領應該更加熟悉的共產黨員卻不知所措,最后不得不“拿出蠻不講理的本事來\"[2]157。鄧小平認為,黨員干部這樣的行為根本稱不上是領導,甚至可能出現違反綱領和違法亂紀的情況,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恰恰是有些共產黨員不學習不運用共同綱領\"[2]157。這類不重視學習的現象并非個例,部分黨員干部除了不研讀共同綱領,還存在不學習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不學習黨的其他政策和政府法令等問題。鑒此,鄧小平明確要求:“組織干部學習運動,并建立經常、系統的學習制度,以提高干部的思想理論水平,改進干部工作作風,加強工作效率。\"[1]335他認為,教育干部本身就是一種愛護干部的行為,黨員干部既要加強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理論學習,也要全力學習生產知識和與生產密切相關的商業工作、銀行工作等實踐本領,從而在思想上、政治上、工作能力上和業務水平上得到全面提高。
鄧小平歷來重視向上級匯報制度。早在戰爭年代,鄧小平就要求所屬部隊和地方縣團級以上單位必須每兩月堅持向上級綜合匯報[3]。進人西南地區后,鄧小平在1949年11月回復五兵團楊勇、蘇振華和貴州省委徐運北同志的電報中指出,貴州新區工作復雜,希望他們能夠多請示報告以便取得西南局支持,同時也要求下級單位嚴格執行請示報告制度。在1950年12月的西南局城市工作會議上,鄧小平明確要求各省(區)轄市委及重要的企業黨委應將每兩月一次的綜合報告同時送西南局一份。此外,在鎮壓反革命、懲治不法地主這兩個運動的后期,出現了“事前不請示、事后不報告\"的問題,鄧小平對這種無政府、無紀律的風氣進行了批評。除了要求下級請示報告,鄧小平自己也堅持向黨中央進行綜合匯報。1950年2月,他對西南局過去兩個月的工作向劉少奇并中央就城市管理、農村工作、剿匪工作等問題作了綜合報告和請示。1951年6月,他就西南區土改、鎮壓反革命、黨員干部思想情況和干部缺乏等情況向毛澤東并中央作了五六月的綜合匯報。
除了學習制度和匯報制度,鄧小平也同樣重視為鞏固“三反\"運動成果而建立的一系列制度。這些制度建設的中心是民主制度,而民主制度的關鍵首先是健全黨內民主生活,鄧小平認為,“黨員代表大會和代表會議則是最適當的組織形式,應定期召開,認真進行\"[1]539。其次是建立機關內的民主生活會制度,機關工作人員的代表會議和小組會議以及一年一次的民主檢討制度,都應該如期進行。
三、鄧小平主政西南時期黨的干部隊伍建設實踐探索的價值意蘊
鄧小平主政西南時期對黨的干部隊伍建設所進行的實踐探索,是中國共產黨的寶貴財富,無論是當時還是現在,都對西南地區乃至整個國家的發展和建設具有重大意義和價值。
(一)為新中國成立初期穩步推進西南地區工作提供堅強領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西南地區的工作任務繁重復雜,在鄧小平主政期間,西南地區的主要工作隨著情況發展而不斷變化,從剿匪征糧到管理城市再到“三大運動\"等。黨的領導干部發揮帶頭作用是這些工作能夠取得成績的重要前提,同時干部隊伍也在各項工作穩步推進的過程中得到了切實鍛煉并強化了自身建設。
在解放西南之初,面對繁雜的工作任務,黨的干部隊伍通過團結依靠群眾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在剿匪方面,他們對國民黨匪特組織的“游擊戰爭”造成致命打擊,“消滅土匪約計三十四萬人\"[1]206,并迫使少部分土匪轉為潛伏狀態,完成了凈化較富庶腹心地區和交通要道的任務。在征糧方面,干部掌握科學方法,“善于運用各界代表會議和農民代表會議\"[1]148,提高了群眾認識并團結了開明士紳,很快取得了有效成果。在城市接管方面,干部已經具備了相當經驗,接管過程較為順利,使得各項工作在短時間內得到了落實。在經濟恢復方面,前期由于干部人數不足、掌握情況有限、不顧政策蠻干等原因導致工作暫未取得明顯成果,之后依靠群眾檢查,在整頓干部作風、對干部進行必要調整后也逐漸取得了進展。如工商業調整情況,“在主要城市已獲顯著成績,工商界已經不大叫了,顧慮也減少了,市場較前活躍了\"[1]208。對失業工人的救濟工作順利推進,失業現象逐漸減少。再如農村經濟情況,由于免除了國民黨和舊封建勢力的苛捐雜稅以及土匪被消滅,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以改善,城鄉交流也得到加強。鄧小平對所有革命干部在西南解放半年多以來的艱苦斗爭和緊張工作給予高度評價:“在短短的時間內,無論在剿匪方面,財政經濟工作方面,文化教育工作方面,統一戰線工作方面,群眾工作方面,無論在城市和鄉村,都獲得了顯著的成績。\"[1]186
1950年以后,抗美援朝運動、清匪、反霸、減租、退押和鎮壓反革命等主要工作都取得了較好的成績。抗美援朝運動對工作開展起到了較大的促進作用,如工商業納稅任務在1951年除夕之前超額完成,對社會各界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清匪、反霸工作的順利開展為減租、退押工作奠定了基礎,也完成了土地改革的第一步。在鎮壓反革命方面,黨的干部運用正確的政策和方法廣泛發動農民,使得特務、反革命不得不退出農村而隱藏起來。此外,工商業發展、成渝鐵路修建和民族團結等其他方面工作也都順利推進。
黨的干部隊伍遵循西南軍政委員會全體委員會議作出的各項決議,穩步推進西南地區工作,到1951年11月,獲得了新的成就和勝利。西藏的和平解放使得“整個中國大陸出現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統一\"[1452。抗美援朝運動在西南各地普遍開展,對各項工作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作為1951年全年重點任務的土地改革運動也在有領導、有步驟、有秩序的推進中完成了兩期任務,取得了較好的成績,“業經完成分配土地的地區,包括一百七十二個縣(其中七十一個整縣)、八個市,共計四千四百一十二個鄉、三千七百余萬人\"[1]178。此外,物價繼續保持穩定,工商業和農業得到了顯著的恢復和發展,少數民族工作也有進步。
1952年8月,西南地區的工作又有了長足進步。從人數上看,“三反\"運動的參與度是廣泛的,對老干部起到了極大的教育作用,改變了社會風氣。“五反\"運動在西南三百個城市和重要集鎮開展,覆蓋面也很廣。總體說來,“三反”“五反”運動推動了工礦企業、工商業界和學校的民主改革運動。西南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三期共完成四千五百多萬農業人口地區的土地改革工作\"[1]544。此外,民族工作穩中有進,少數民族干部得到培養,少數民族地區的土地改革受到擁護,民族區域自治和民族民主聯合政府使得民族關系更加和諧穩定。
從剛解放西南時“天下大亂”的形勢到“國家一天比一天好”,西南地區的工作成績是不言而喻的。取得成績的原因除了地區群眾的真心擁護和積極配合,最不容忽視的就是西南地區黨的干部隊伍對各項工作的堅強領導,正是在有領導、有組織的前提下,比其他地區晚解放一兩年的西南地區也具備了迎接全國計劃經濟建設的基本條件。
(二)為改革開放新時期完善黨和國家領導制度奠定思想基礎
鄧小平主政西南期間,強調克服官僚主義、注重任用年輕干部、以制度建設規范干部隊伍,這些實踐不僅加強了解放初期西南地區黨的干部隊伍建設,也深刻影響了改革開放新時期完善黨和國家領導制度工作。
由于當時西南地區干部的作風問題嚴重,官僚主義特別是命令主義、脫離群眾問題給西南地區工作造成了極大危害,結合“三反\"運動的現實需要,鄧小平在主政西南期間特別強調對官僚主義的克服。他指出,官僚主義、命令主義是黨內存在的主要錯誤傾向,與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和自我批評等優良作風相違背,“其結果一定是損害黨的工作,損害黨的信譽\"[2]155。同時,他認為那些工作很努力但仍然犯官僚主義錯誤的干部,應當極力克服“辛辛苦苦的官僚主義”。鄧小平對克服官僚主義的重視一直延續到了改革開放新時期,他在1980年8月作出的題為《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官僚主義現象是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干部制度中的主要弊端之一,是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廣泛存在的一個大問題,已對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造成極大影響,因此,政治體制改革迫在眉睫。改革的主要自的就是消除官僚主義,發展社會主義民主,調動人民和基層單位的積極性。相比于主政西南時期,在改革開放期間,鄧小平對反對官僚主義的思考有了進一步發展,將制度層面的問題放在優先位置,認為雖然官僚主義有思想作風層面的問題,但制度問題更為緊要,“制度問題不解決,思想作風問題也解決不了\"[4]328。鄧小平明確了制度建設與思想建設的關系,希望通過在教育、思想斗爭等領域完成大量工作從而解決制度問題。
注重對年輕干部的培養和任用,是鄧小平主政西南時期進行黨的干部隊伍建設的重要特征之一。他認為黨和國家的事業總是要由后代來繼續完成的,青年是可靠的力量,因此,“無論在地方工作和軍隊工作中,都要時時注意培養青年一代\"[1]311。對于喜歡論資排輩的老同志,鄧小平要求他們應該注意培養而不是妒忌年輕干部,要認識到干部標準是“德才兼備”而不是片面強調“資”,不然新干部就提拔不上來,如果因為擺資格而阻礙了年輕干部和前進事物的發展,那么黨和國家的事業就難以為繼。這種支持任用年輕干部和講究“德才兼備\"的做法為鄧小平改革黨和國家領導制度打下了堅實基礎。在改革開放新時期,鄧小平繼續堅持任用干部需要“德才兼備\"的理念,贊同陳云提出的干部隊伍要在這個前提下實現“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他指出,已經有大批中青年干部成為各條戰線上的骨干,同那些高高在上的干部相比,他們才是更了解群眾和實際的,因此,絕不能低估這一大批中青年干部。此外,對于干部年輕化問題,鄧小平還強調:“政治體制改革首先是保持黨和國家的活力,這與領導干部逐步年輕化有關。沒有一批年輕人,活力保持不了。”[5]
在主政西南期間,鄧小平非常善于運用制度規范來加強黨的干部隊伍建設,進行了包括學習制度、匯報制度、民主制度和人事制度等在內的制度建設。在改革開放新時期,鄧小平認為現行組織制度不利于選拔和使用四個現代化急需的人才,必須進行改革,并提出“關鍵是要健全干部的選舉、招考、任免、考核、彈劾、輪換制度\"[4]331,“要有群眾監督制度,讓群眾和黨員監督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4]332,通過改革黨和國家領導制度,進一步堅持和改進黨的領導,強化黨的紀律建設。
從《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講話中不難發現,在改革開放新時期,鄧小平堅持和發展了其主政西南期間加強黨的干部隊伍建設的思路,從而為改革開放后進一步完善黨和國家領導制度以及干部制度提供了借鑒,對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產生了深遠影響。
(三)為新時代深入推進黨的自我革命提供經驗借鑒
鄧小平主政西南期間,在加強黨的干部隊伍建設過程中,始終秉持對黨的組織、干部應更加嚴肅的態度,以嚴格措施整治西南地區黨的干部隊伍中出現的問題,使得黨始終是西南地區工作的堅強領導核心。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全黨必須牢記,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黨的自我革命永遠在路上。”[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國共產黨最鮮明的品格和最大優勢。鄧小平主政西南期間加強黨的干部隊伍建設的種種舉措,深刻詮釋了中國共產黨始終抓住“關鍵少數”敢于“刀刃向內\"和具備“自我修復能力\"的優良特質,為新時代深入推進黨的自我革命提供了實踐經驗。
堅決打擊貪污腐敗。在西南地區解放后,部分黨的干部認為革命已經勝利并滋生了享樂主義思想,“無論城市農村,貪污腐化現象都很嚴重\"[2]158鄧小平與此種不良傾向進行了堅決斗爭,堅持“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針,幫助犯錯誤的同志端正思想、解決問題,對于那些屢教不改的貪污腐化分子則經嚴格審查后將其清除出黨,保持了黨組織的純潔性。再比如,一些干部在戰爭期間負過傷,于是就躺在功勞簿上貪污腐化,對此,鄧小平指出,“我們承認你有功,吃十年小灶也可以,但不要作共產黨員\"[1]249,這也給我們在新時代繼續進行反腐敗斗爭敲響了警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腐敗是危害黨的生命力和戰斗力的最大毒瘤,反腐敗是最徹底的自我革命。\"[7]56在新形勢下,我們黨仍然面臨許多嚴峻的挑戰,一些黨員干部在作風上搞官僚主義、享樂主義,濫用權力、貪污受賄、腐化墮落,我們必須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嚴格執行紀檢監察制度,加強剛性約束,下大力氣解決這些突出問題。
堅持批評與自我批評。鄧小平在分析如何克服西南地區工作中的困難時,要求不同地區干部來西南“會師”時不可鬧山頭情緒,都要看自己的缺點,“把批評與自我批評結合起來就全面了\"[18。在要求全體干部克服享樂思想、反對鋪張浪費時指出:“所有同志必須保持與發揚艱苦奮斗的光榮傳統,以批評與自我批評的精神認真檢討,困難是完全可以克服的。\"[1]88在確定整風運動的主要方法時指出,要聯系實際,從檢查工作入手,充分發揚批評與自我批評。批評與自我批評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鄧小平主政西南時期的做法是弘揚優良作風的良好示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用好批評和自我批評武器,持續凈化黨內政治生態\"[7]53。批評與自我批評是堅持黨性原則、解決黨內問題的有力武器,領導干部必須帶頭在黨內營造批評與自我批評的良好風氣,堅決克服知錯不改的錯誤傾向。
以黨章為根本遵循。黨章是管黨治黨的總章程,是中國共產黨最根本的黨內法規。鄧小平主政西南期間始終以黨章為基準,高標準要求黨的組織,對黨的干部隊伍進行了嚴格約束。在發展黨員方面,鄧小平認為,最優先作為參照的就是黨章,只有滿足接受黨的領導、服從黨的紀律、終身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到底等一系列條件的積極分子,才能被發展為黨員。對隊伍中思想覺悟不高的黨員,他認為應該進行勸退,嚴重者應按黨章規定開除黨籍。在要求黨的干部必須注意聯系群眾時,鄧小平指出,黨章規定了每個黨員必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得三心二意,這涉及黨員的品質問題。進入新時代,遵循黨章是完善黨的自我革命制度規范體系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以黨章為根本遵循,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8],指出干部的黨性修養、思想覺悟和道德水平不會隨著黨齡和職務的提升而自然提高,必須時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勵,始終用黨章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以黨章等黨內法規嚴格要求黨的干部并不是苛求,而是講紀律的表現,是“天經地義\"的事,對黨和人民事業的發展有好處。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西南工作文集[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
[2]鄧小平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中共重慶市委黨史研究室.鄧小平與西南(1949—1952)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181.
[4]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下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1155.
[6]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64.
[7]習近平著作選讀: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8習近平著作選讀: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1.
責任編輯:連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