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鄉村振興戰略不斷推進的背景下,高等職業院校作為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和技術服務供給的關鍵載體,如何通過整合教育賦能、科技服務、文化浸潤等資源,為農村發展提供切實幫助,有效推進宜居宜業美麗鄉村發展,是當前亟須探討的重要課題。本文系統梳理了高職院校在人才輸送、技術賦能、文化振興等領域的功能定位和實施路徑,旨在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理論參考和實踐指導。
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推進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村繁榮、保障農民富裕的重要戰略。憑借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上的獨特優勢,以及在農村教育、技術推廣、文化傳承等方面扎根當地的突出能力,高職院校在服務鄉村建設方面已經成為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本文以高等職業院校支持宜居宜業與美鄉村建設的角度為切入點,對其在整體鄉村振興中的功能定位與實踐價值進行深入剖析,以期貢獻可行的解決方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國內鄉村建設實踐現狀
近些年,我國宜居宜業美麗鄉村建設取得明顯進展,多領域取得明顯成效。在農業領域,農業生產和糧食產量保持穩定。大豆、油菜等農作物播種面積和產量均實現增長,同時,糧食產能鞏固提升工程(如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也在持續推進。并且,農產品供應安全得到有效保障,農業科技水平不斷提高,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突破,生產效率明顯提高,新品種和新型農機具得到推廣應用。在農村產業方面,通過大力培育農村新業態,積極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使得農村電子商務蓬勃發展,特色產業集群逐步形成,工業強鎮建設穩步推進。在此過程中,農民增收渠道有效拓寬,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成效明顯,農村居民收入不斷提高。在人居環境整治方面,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取得明顯成效,衛生廁所普及率、生活垃圾處理率、生活污水處理率均穩步提高。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基礎設施配套日趨完善,交通、供水、供電等建設成果豐碩,農村數字經濟新業態呈現出強勁發展勢頭,網絡基礎設施實現全覆蓋,信息服務更加便捷。在農村治理與公共服務方面,農村治理體系不斷完善,村民參與熱情和社區凝聚力得到有效激發,基層黨建和治理創新示范創建活動深入開展。公共服務水平明顯提高,醫療、教育、養老等服務項目不斷延伸到農村,使居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得到有效提升。然而,國內鄉村建設在取得明顯成效的同時,也面臨諸多挑戰,如農業轉型升級與產業深度融合難度加大、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張力猶存等。因此,進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強化規劃引領作用,持續推進技術創新應用,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迫切需求。
高等職業院校賦能鄉村振興的功能定位和實施方略
人才精準投放:打造核心鄉村發展合力
在服務國家戰略的時代背景下,高等職業院校肩負著至關重要的使命,其核心作用在于重點培養符合鄉村振興戰略需求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通過專業結構和課程內容的不斷優化,能夠成為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進而成為帶動鄉村可持續發展的中堅力量,為基層注入創新動能,既掌握了扎實的理論基礎,又具有突出的實踐能力。依托豐富的實訓基地和校企合作項目,學院特別強調實踐導向的教學模式,注重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和職業適應性的提高,確保畢業生迅速融入農村工作場景,為鄉村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服務,把所學知識高效轉化為實踐成果。
具體來說,第一,在應用智慧農業科技方面,需要保證所投放的人才掌握現代種養技術,掌握農產品加工、儲運、營銷知識,具有運用科學技術促進農業向智能化、現代化邁進的能力,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能利用智能管理平臺,實現精準農業各環節高效協同(如土壤檢測、作物監測、病蟲害防治、智能灌溉、自動化采收等)。同時,優化資源配置,降低損耗,借助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確保農業產業可持續發展。第二,在村莊規劃建設與經營方面,既要有理論素養,又有實際操作技能,深刻領會鄉村規劃設計的原理和方法,能在人居環境整治、村容村貌提升等工程中提出有效改善農村空間質量和居民居住環境的建議,全面掌握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流程。第三,在基層現代治理能力方面,人才需要熟悉農村治理的相關政策法規制度,在管理和服務公共事務方面具有實際操作能力,致力于推進治理能力現代化,保持農村社會和諧穩定和長遠發展,成為基層治理的骨干力量。第四,在涉農電子商務和開拓市場方面,所投放的人才應精于運用互聯網平臺推動農產品上行銷售的電子商務運營邏輯和數字營銷策略,能夠運用搜索引擎優化、社會化媒體推廣、內容營銷等手段,擴大農村經濟的市場邊界,幫助農民增收,為促進農村經濟的活力和可持續發展助力。第五,在開發經營鄉村文旅產業方面,投放的人才需要具有旅游資源挖掘、品牌塑造和項目運營能力,能夠對鄉村文化資源和旅游價值進行系統規劃,對當地經濟增長和文化傳承起到活化作用。高職院校通過深化產教融合的實踐教學模式,可以精準輸送適應農村發展需求的專業人才,為農村振興夯實人才基礎,確保人才技能培養取得實效力量。
技術支撐體系:驅動農業現代化轉型的引擎
依托扎實的科研積累和產教協同優勢,作為區域產教一體化的戰略支點,高職院校構建技術賦能網絡,覆蓋全產業鏈,可以破解傳統農業中技術適配性不強、推廣效率不高的核心瓶頸。通過“三維聯動”機制,打通科技創新與田間應用的“最后一公里”(校企協同研發、技術擴散服務、成果轉化平臺)。
第一,在對全景式文化檔案進行建設方面,可以通過利用三維掃描、衛星遙感等技術,對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遺產保護獎的浙江建設職業學院完成的楠溪江古村落進行數字化雙生建模。第二,在文化地標建設方面,可以實現特色文化空間的再造。例如,當地職業學院與地方政府共建、蘇州工藝美院設計的稻作文化館,年接待研修游客50萬人次、帶動周邊民宿增收 300% 的“鄉村文化綜合體”。第三,在打造節日IP方面,四川國際標榜職院運營的安仁古鎮文創節策劃了“中國農民藝術雙年展”“安仁古鎮文創節”等品牌活動,單日客流峰值達到15萬人次。第四,注重建立文化價值轉化的創新機制,通過教育鏈賦能雙軌制課程體系。專業課程中可以嵌入“鄉土文化認知一技藝實訓一創新設計”三階模塊,開發沉浸式農事體驗項目。例如,青島酒店管理職院運營的茶山生態園,通過茶道展演、古法制茶工坊等模塊,使游客復游率達 63% 。第五,通過系統協同,借助技術支撐體系與文化生態培育,形成“硬實力一軟實力”協同驅動的鄉村振興范式??梢岳眉夹g手段為文化注入現代元素,進一步提升其綜合影響力。數字技術使傳統技藝獲得創新表達,如AR技術還原古代灌溉技藝。第六,通過文化為技術賦予人文溫度,依托農耕智慧指導生態技術應用。例如,間作套種傳統啟發生物防治技術研發。第七,通過產教融合平臺,實現價值倍增。例如,江蘇農牧科技職院打造的“耕讀小鎮”,集成智能養殖技術展示與農耕文化體驗功能,年產值突破3億元。在全國23個農村改革試驗區推廣的《鄉村振興職教行動指南》中,該模式被教育部納入其中,驗證了職業教育不可替代的價值,激活了鄉村的內生動力。第八,創新傳播文化內容,鼓勵師生以鄉土為主題(涵蓋繪畫、影像、文學等)進行藝術創作,孵化鄉村特色文化品牌(IP),將鄉村文化的魅力發揚光大,積極利用新媒體技術,為優秀本土文化作品拓寬傳播渠道,增強作品影響力。通過這些措施,既能夠增強文化自信和認同感,又能夠形成文化振興與產業發展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開辟一條文化資源向經濟價值轉化的新路徑。
高等職業院校服務宜居宜業美麗鄉村建設的協同推進機制
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對接鄉村發展前沿需求為協同推進高等職業院校服務宜居宜業美麗鄉村建設,應著重構建專業設置與鄉村人才需求之間的快速響應機制。通過開展鄉村產業人才需求調研,繪制精準的人才需求圖譜,針對性增設智慧農業、鄉村治理等特色專業集群,使得專業設置上更加貼近農村振興的實際需要。并且,要創新“三農情懷”教育模塊,融入涉農專業課程,強化學生對鄉土的情感認同與投身農業的使命感。此外,還應建立專業評估預警系統,緊密跟蹤鄉村發展轉型趨勢,動態優化人才培養方案,確保教育供給與鄉村發展需求同頻共振。
產教融合升維:構建校企命運共同體
高等職業院校需積極探索產教融合升維的新路徑,旨在構建更為緊密、高效的校企命運共同體,從而深化校企協同育人的創新模式。具體而言,應注重推行“雙導師制”項目化教學,將企業真實項目嵌入課程體系。并且,共建鄉村振興產業學院,打造集實訓研發、成果轉化于一體的實體平臺。此外,建立人才供需數據共享機制,實現技能培養與產業需求的動態匹配。
科技服務下沉:打通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
高等職業院校服務宜居宜業美麗鄉村建設的過程中,可以強化對三級科技服務體系的構建。在前端研發方面,設立鄉村振興技術攻關專項,聚焦農業“卡脖子”技術。在中試轉化方面,建設縣域技術轉移中心,提供小試中試、專利運營服務。在終端應用方面,組建“科技特派員+學生實踐團”服務梯隊,開展駐村技術指導。如此一來,不僅能實現科技成果從實驗室到田間的無縫對接,還能有效提升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文化賦能工程:重塑鄉村精神共同體
實施文化振興“三體聯動”計劃,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旨在通過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激活鄉村文化的內在生命力,推動鄉村社會的全面發展。在載體建設方面,可以設立鄉村非遺工坊、數字文化館等傳承空間。在媒體傳播方面,可以開發鄉土文化數字資源庫,打造短視頻傳播矩陣。而要想激活主體,則可以培育“新鄉賢 + 師生”文化創意團隊,孵化鄉村文化IP。
治理智慧支持:打造鄉村善治新范式
在當前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高等職業院??沙浞掷米陨碓谛畔⒓夹g領域的優勢,構建“一平臺三支撐”治理服務體系,為鄉村治理提供智慧化的解決方案,如圖1所示。通過構建鄉村治理智庫平臺,整合政策咨詢、數字治理培訓以及智慧社區解決方案等多方面的資源,為鄉村治理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支持。在網格化管理方面,利用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手段,實現對鄉村區域的精細化劃分和高效管理,提高治理效率和水平。數字政務的推廣,則可以讓村民足不出戶就能辦理各類政務事項,提升村民的便利性和滿意度。同時,通過智慧化的矛盾調解系統,可以有效化解鄉村社會中的各類矛盾糾紛,維護鄉村社會的和諧穩定。

研究結論與發展建議
核心結論
高等職業院校通過構建“人才—技術一文化”三維賦能體系,在鄉村振興中展現出不可替代的價值。一是形成涉農技術技能人才培養主渠道;二是構筑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核心樞紐;三是擔當鄉村文化傳承創新關鍵載體;四是其深度參與程度直接影響宜居宜業美麗鄉村建設效能。
發展建議
在政策供給方面,應設立鄉村振興專項基金,旨在提供穩定的資金支持,確保各項振興措施得以順利實施。同時,從制度層面明確職業院校的責任與權益,為鄉村振興提供法律保障。在機制創新方面,應建立“政一校一村一企”四方協同平臺,旨在打破部門壁壘,促進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通過推行服務成效與財政撥款掛鉤機制,激勵各方積極參與鄉村振興,形成合力。在能力建設方面,實施教師鄉村振興能力提升計劃,旨在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和實踐能力,使其更好地服務于鄉村振興。同時,建設跨學科服務團隊,整合不同領域的知識與資源,為鄉村振興提供多元化的支持。在模式迭代方面,探索“鄉村服務學分銀行”,旨在建立一種新型的服務貢獻度評價體系,鼓勵師生積極參與鄉村振興實踐活動,并將其納入學分管理,激發師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此外,需注重通過數字賦能,開發鄉村振興智慧服務平臺,旨在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實現需求精準對接與服務全過程管理。通過該平臺,可以及時了解鄉村發展的實際需求,為職業院校提供精準的服務方向,并提高服務效率和質量。
(作者單位:武漢城市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