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并強調“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1]。然而,職業教育與鄉村振興的協同發展仍面臨諸多瓶頸。如何從耦合機理層面破解兩者協同發展的障礙,是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本文通過深入探索構建職業教育與鄉村振興的耦合模型,并結合作為省派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的駐村實證調研結果,進一步深化對兩者耦合機理研究,力求為職業院校精準服務鄉村振興提供切實可行的參考建議
職業教育賦能鄉村振興的現實困境
通過駐村開展鄉村振興工作實證調研發現,職業教育賦能鄉村振興面臨三重現實困境。
需求錯配
第一,專業設置滯后。職業教育與鄉村振興的供需矛盾集中體現為人才培養的“結構性失衡”。在實施鄉村全面振興工作中,鄉村急需人才主要包括基層治理人才、本土實用型人才和高素質復合型人才2。然而,截至2024年12月,職業教育專業目錄共設置農林牧漁大類專業32個,部分職業院校開設的涉農專業仍偏向傳統農業技術,與現代智慧農業、產業融合需求存在差距,大多數具有非農行業背景的職業院?;緵]有開設涉農專業,導致畢業生技能與鄉村產業升級需求脫節。
第二,培養目標偏差。職業教育與鄉村振興的供需更深層次的矛盾在于培養目標的錯位。以筆者對所在地區多所職業院校課程設置調研來看,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模式以服務當地企業工業制造為主,課程體系中機械制造、電子技術等專業占比較高,培養的人才大多具備機械類、電氣類工作技能,課程內容脫離鄉村實際場景,人才技能與鄉村實際需求不符。此外,涉農專業課程仍以理論教學為主,缺乏對鄉村基層治理、農業現代化技術、數字鄉村建設等復合能力的培養,使得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被城市虹吸,無法引導人才向鄉村基層流動,反而帶動鄉村人才外流,形成“培養一流失一再培養”的惡性循環。
資源分散
第一,校地合作表層化。在當前鄉村全面振興的時代浪潮中,職業院校憑借自身的資源和專業優勢,成為推動鄉村發展的重要力量[3]。但職業院校在參與鄉村振興的過程中,由于人才培養與鄉村需求存在差距,致使兩者合作存在表層化的問題。例如,諸多職業院校與地方政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但未建立常態化對接機制,合作成效不明顯,存在協議落地實施少的問題;部分職業院校與政府或鄉村簽訂人才培訓協議,但大多是短期類培訓,缺乏與鄉村的深度產業合作,限制了其對鄉村振興的貢獻。校地合作停留在“掛牌式”聯合培養的尷尬層面,雙方未能就鄉村實際需求、鄉村產業升級等重點內容建立研發共同體,將成果轉化落地。
第二,資源整合不足。鄉村振興背景下的職業教育資源呈現多頭管理的分布特征。教育、人社、農業農村等部門各自建立培訓體系,導致資源重復投入與結構性短缺并存。例如,多數高職院校成立校級“鄉村振興學院”或“產業學院”、各地人社局設立“技能提升中心”、農業農村部門則建設“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基地”,目標雖然一致,但相互合作較少,對鄉村基層治理、冷鏈倉儲物流、鄉村養老醫療服務等新興領域培訓資源存在真空,相關資源整合亟待加強。部分職業院校開展涉農專業教學主要集中在技術研發、技能提升方向,但鄉村實際缺少的崗位主要集中在電商運營、日常管理方向,導致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與鄉村產業需求存在“兩張皮”問題。
機制固化
第一,政策協同不足。在職業教育賦能鄉村振興的工作中,教育部門與農業農村部門政策協同不足成為一大現實困境。從政策制定層面來看,目前涉及職業教育與鄉村振興的政策分散于不同部門,缺乏統一的規劃與協調。教育部門側重于職業教育的課程設置、人才培養標準等,而農業農村部門更關注基層治理、鄉村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等,彼此之間缺乏有效的協調與銜接,導致職業教育培養的學生難以滿足鄉村現實工作的要求。在鄉村振興過程中,面對人才短缺問題,通常采取內部消化或村內吸納能人賢才的方式,將人才納入鄉村基層治理體系或作為致富帶頭人助力產業升級,或是通過政府內部人才協調進行解決,而缺乏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直接連接。
第二,利益分配失衡。利益分配失衡是職業教育賦能鄉村振興面臨的重要機制固化問題。職業教育參與鄉村振興工作,涉及院校、企業、鄉村基層組織、農戶等利益主體。對于職業院校而言,其針對鄉村基層治理、產業發展規劃需求開設專題培訓,但難以從助力鄉村產業發展中優化教學資源和提高教學水平。對于參與的企業而言,則存在較大的市場風險,主要體現在鄉村產業缺乏穩定因素、市場波動、人才流失等方面,投資后難以獲得預期回報。對于農戶而言,其作為鄉村振興的直接受益方,在利益分配方面往往較為被動,由于專業技能不足,難以充分享受產業紅利。
職業教育與鄉村振興的耦合機理分析
針對上述現實困境,職業教育與鄉村振興需實現深度融合,以實現人才供給、產業升級、區域發展的良性循環。
需求耦合
第一,鄉村人才培養需求。鄉村地區對人才的多元化需求,為職業教育指明了清晰的培養方向。隨著鄉村全面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鄉村地區對人才的需求日益呈現出多樣化、專業化的特點。職業教育作為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關鍵途徑,與鄉村振興所迫切需要的人才類型之間存在著緊密且不可分割的聯系。特別是在產業振興這一鄉村振興的核心領域,隨著產業升級的不斷加速,鄉村地區對人才的需求主要聚焦于基層治理人才、本土高技能人才以及網絡銷售人才等方面。職業教育若緊密貼合鄉村地區的實際需求,靈活調整專業設置和課程內容,可以精準地培養出符合鄉村實際需求的實用型人才[4],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實現鄉村地區的可持續發展與長遠進步。
第二,職業教育目標與鄉村需求的相互促進。職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具有較高素養的技能人才,而鄉村振興需要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人才。職業教育通過與鄉村經濟合作社或涉農企業的合作,開展實踐教學和實習實訓,使學生在實踐中掌握專業技能,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可以借此建立鄉村產業需求動態數據庫,指導職業院校專業調整。
資源耦合
第一,職業教育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職業院校通過培養大量高技能人才,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保障。高技能人才在具備扎實的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還具有較強的實踐和創新能力,能夠在鄉村振興的舞臺上大有可為。例如,部分職業院校的涉農專業人才,可針對鄉村地區的農業現狀提供技術支持,實現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并帶動鄉村電商人才利用網絡平臺和渠道開展銷售活動,促進鄉村經濟發展。職業院校要充分利用本校鄉村振興學院或產業學院,聯合地方政府、龍頭企業,壯大“鄉村振興產業學院”[5,整合實訓基地、技術研發與市場資源,助力鄉村產業振興。
第二,鄉村振興為職業教育提供教學實踐資源。鄉村地區獨特的自然資源與傳統文化資源,特別是產業園區、農文旅項目以及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態環境,都為職業教育提供了豐富多樣的實踐教學場所和生動有趣的教學素材。職業院校可組織學生到鄉村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讓他們深入了解鄉村振興戰略的內涵,激發其支持、參與鄉村振興的熱情與責任感。職業院??山M織優秀黨務工作者和農業專家到鄉村開展專題黨課宣講或開設田間課堂,通過加強鄉村振興政策宣傳和農業技術培訓,為鄉村振興提供智力支持,促進職業教育與鄉村振興的深度耦合。
制度耦合
第一,發揮政府引領作用。政府在推動職業教育賦能鄉村振興中扮演著關鍵角色,通過制定相關政策法規,把教育、農業、財政等多方面資源加以整合,并加大對職業教育參與鄉村振興的資金投入力度,鼓勵企業和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助力職業教育賦能鄉村振興的建設和發展,提升職業院校服務鄉村振興的能力。
第二,建立協同工作機制。政府、職業院校與企業和基層組織之間建立協同工作機制,有效協調各方利益關系,為職業教育賦能鄉村振興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職業院??梢越⑷瞬排囵B質量評估制度,及時了解人才培養是否符合鄉村振興的實際需求,并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保障職業教育能精準賦能鄉村振興工作。
職業教育與鄉村振興的耦合機理模型研究
職業教育與鄉村振興的耦合發展需以需求匹配為前提、資源整合為支撐、制度創新為保障,構建“需求一資源一制度”耦合機理模型[,如圖1所示。該模型將有效突破現實困境,大幅提升職業教育與鄉村振興的協同效能。

需求側改革
第一,深入了解鄉村需求。職業院校可利用派駐鄉村振興工作隊作為連接點,組建專業調研團隊,深入到鄉村田間地頭、村基層組織、村經濟合作社以及農戶家中,了解鄉村實際真實需求,尤其是在基層治理、數字鄉村信息化建設、產業升級、后備人才儲備、傳統文化傳承等方面的具體困境。職業院??筛鶕l村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開展特色農產品的加工培訓,深入了解當地在加工技術、機械維修、日常管理、電子商務運營、網絡直播銷售等方面的實際需求,并據此動態調整專業設置和課程安排。
第二,優化課程內容。職業院校應該主動而為,在課程內容上融入鄉村振興知識、網絡平臺直播帶貨銷售、美麗鄉村規劃設計、傳統文化傳承等內容,切實提高學生解決鄉村實際問題的能力。職業院校應與電商平臺建立合作機制,共建學生直播實訓基地,讓學生參與鄉村振興特色農產品直播培訓,積極組織學生參加鄉村振興公益直播大賽,聘請企業導師指導學生完成前期策劃、直播設計、產品銷售等環節,創新產教融合新模式。
第三,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職業院校可借助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與農村經濟合作社、涉農企業等建立緊密合作關系,依據企業需求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實現人才培養與鄉村崗位需求的無縫對接,提高人才培養的精準度和實用性。職業院校與地區經濟合作社、農業產業龍頭企業等建立戰略合作關系,結合企業需求設置專業方向,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確保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緊密匹配。
資源整合
第一,建立校地合作聯盟。地方政府可建立校地合作聯盟,充分發揮統籌協調作用,出臺優惠政策,引導企業參與鄉村振興項目,鼓勵職業院校與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職業院校充分利用企業提供的實踐場地和設備,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聯盟要創新資源共享模式,一方面,將企業技術標準轉化為職業院校教學標準;另一方面,組織職業院校涉農教師積極為企業提供技術咨詢服務。
第二,搭建鄉村培訓資源平臺。職業院校之間應加強合作交流,共同搭建鄉村培訓資源平臺,共享優質培訓內容、師資力量和培訓基地,以滿足鄉村振興現實需求。職業院??山⒐蚕韼熧Y庫,整合自身優勢資源,實行教師跨?;テ钢贫龋蚕碜陨硖厣l村技術培訓資源,實現培訓資源互聯互通。
第三,深入鄉村調研。職業院校應鼓勵教師深入鄉村開展社會調研,可組建校級社會調研團,建立常態化調研機制,將先進技術和理念帶到鄉村的同時,注重收集鄉村實際問題和案例,豐富教學實踐案例庫。職業院校要引導畢業生特別是涉農專業學生主動投身鄉村建設,為鄉村發展注入新活力。
制度性創新
第一,完善政策法規。政府應完善政策法規,強化職業教育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加大財政投入,全力支持職業教育對接鄉村人才振興需求,開展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應搭建職業院校與鄉村企業合作平臺,共建實訓基地,共同培養鄉村振興所需人才。
第二,建立人才評價體系。職業院校建立以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為核心的人才評價體系,對在鄉村振興中做出突出貢獻的教師給予表彰獎勵和政策傾斜,在職稱評定、評優評先、干部提拔等方面優先考慮;對于積極參與鄉村實踐活動或在鄉村振興公益大賽中獲獎的學生,給予物質獎勵和精神鼓勵。
第三,簽訂合作協議。政府、職業院校和基層組織在開展鄉村振興工作中,應簽訂合作協議,共同應對市場風險、自然風險等,為職業教育賦能鄉村振興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職業院校可以在校內成立鄉村振興學院,在地方政府支持下建立鄉村振興服務站,緊密對接鄉村需求,進而提高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效能。
職業教育賦能鄉村振興面臨三重現實困境,通過建立、實施耦合模型將有效打破相互之間的壁壘。需求耦合通過產教融合推動資源的優化配置,資源耦合通過分配狀況來影響制度的制定,制度耦合通過制度完善保障需求的實現,三者形成“需求牽引一資源激活一制度護航”的有機體系,為職業教育與鄉村振興的深度融合提供理論支撐與實踐路徑。
參考文獻:
[1]新華社.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EB/OL].(2025-02-23)[2025-05-05].https://www.ccdi.gov.cn/toutiaon/202502/t20250223_407106_m.html.
[2]矯玉潔,楊毅.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內在機理、現實困境與路徑選擇研究[J].教育與職業,2024(19):93-99
[3]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等.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印發《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的通知[EB/OL].(2020-09-16)[2025-05-0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zcs_zhgg/202009/t20200929_492299.html.
[4]王進,蔣聰.高職院校人才供給與鄉村振興人才需求有效匹配探究[J].教育與職業,2022(14):108-112.
[5]景莉莉.高校推進現代產業學院建設賦能鄉村振興[J].中國果樹,2021(11):132.
[6]楊磊,朱德全.民族地區職業教育與鄉村振興耦合機制研究[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7(05):141-149.
湖南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4年度課題“職業教育賦能鄉村振興耦合路徑研究”(項目編號:ND247289)。
(作者單位: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