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集體經濟能緩解鄉村人口“空心化”嗎?

2025-08-03 00:00:00賈蕊郭彤吳彥瑤陸遷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25年4期
關鍵詞:空心化集體經濟勞動力

中圖分類號F06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25)04-0200-13 DOI:10.12062/cpre.20250121

人是生產力中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也是帶動城鄉間市場、資金、信息、技術、管理、理念等方面密切聯動、深度融合的關鍵因素。改革開放以來,城鎮化吸引了數以億計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從農村轉移到城市,推動了中國工業化、現代化進程,但也使眾多鄉村陷入主體缺失、人口遞減、組織衰敗等人口“空心化\"困境[1-2],給農村經濟與社會發展帶來了深遠的影響[3。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脫貧攻堅、鄉村振興與城鄉融合發展戰略的穩步推進,中國農村勞動力非穩態流動的特征日益明顯,農民工流出與回流現象并存,流動的地理半徑逐漸縮短[4]。通過對2010—2023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數據的分析可知,全國農民工總量增速已由2010年的 5.4% 下降為2023年的 0.6% ,跨省流動農民工占比也由2010年的 50.3% 下降至 38.2% ,而省內流動農民工占比則由 49.7% 提高到 61.8% ,且本地務工農民數量也由2010年的8888萬人增至12095萬人。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回流農民繼承和延續了傳統小農經濟的韌性,自主契合鄉村的基本結構與運行制度2,成為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的重要力量。因此,探究農村勞動力流動規律,分析其回流的動因,對優化農村人口結構、平衡城鄉勞動力供需、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城鄉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集體經濟是鄉村經濟和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5]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指出:“農村集體經濟是集體成員利用集體所有的資源要素,通過合作與聯合實現共同發展的一種經濟形態,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重要形式。”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中央和地方政府聚焦鄉村產業發展,持續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致力于轉變生產要素單方向流動的格局。2018一2023年,中央財政資金在全國范圍內扶持10萬個行政村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消除了集體經濟空殼村、薄弱村,全國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總價值由2017年的11148億元,增長至2023年的43090億元[6-7]。農村集體經濟作為公有制經濟的重要實現形式,不僅能將集體資源、資產等轉化為集體經營性收入,還能創造大量本地就業機會,增加農民的工資性收入和財產性收人[8-10]。除經濟屬性外,集體經濟還兼具社會屬性[11-13]。國內眾多學者的研究證實,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是突破集體行動困境、保障村莊公共物品供給[14-16]、改善人居環境17提升鄉村治理效能15的重要抓手。那么,隨著農村集體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集體經濟創造的經濟價值、拓展的就業崗位可否減緩農村勞動力流出?集體經濟創造的社會效益、生態價值是否有助于吸引勞動力回流,緩解鄉村人口“空心化”?以上問題的回答不僅能揭示農村集體經濟與人口“空心化”之間的耦合關系,也可為構建\"以產聚人\"的鄉村振興路徑指明方向。

基于此,本研究使用2020年中國鄉村振興調查(Chi-naRuralRevitalizationSurvey,CRRS)數據,實證分析了集體經濟對鄉村人口“空心化\"的緩解效應。主要在以下方面開展了探索:首先,勞動力外流是鄉村人口“空心化”的重要原因和典型表現[18-19],與以往從宏觀視角探討人口“空心化”形成機制與治理路徑的研究不同,本研究從“是否流動”“流動半徑”和“流動時長\"3個維度表示勞動力流動決策,從微觀視角探究鄉村人口“空心化”的特征與規律;其次,已有文獻大多從收入水平、土地流轉、落戶門檻、公共服務、社會保障、家庭牽絆等層面探討勞動力流動的影響因素,鮮有文獻涉及國家大力扶持的農村集體經濟對勞動力流動和人口“空心化”的影響。本研究從理論層面構建了農村勞動力流動微觀決策模型,運用大樣本數據和實證計量方法檢驗了集體經濟與農村勞動力流動、人口“空心化\"的關聯關系,以期為推動集體經濟健康發展,緩解鄉村人口“空心化”,促進鄉村全面振興提供理論與實證依據。

1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集體經濟對勞動力流動決策的影響表現為降低勞動力流動意愿、縮小流動半徑和縮短流動時長。首先,集體經濟通過延伸農業產業鏈條,整合生態旅游、資源發包、物業租賃等非農新業態,盤活土地、商鋪等閑置資產,構建本地化就業與創業平臺,提升鄉村就業承載力,以“家門口”的多元化就業機會替代外出遠距離謀生,降低外出意愿,壓縮外出地理范圍與時間跨度。其次,集體經濟通過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實現生產要素資本化,激活村莊集體資源的市場價值,推動生產要素向集約化、集群化方向演進,不僅顯著提高村民財產性收入與村莊經濟水平,還通過區域產業競爭力的重塑形成要素價格高地。當本地收入增長預期趨近甚至超過外出務工收益時,勞動力的理性決策更傾向于“就近就業\"或“短周期務工”,由此牽引流動半徑向縣域收縮、務工時長從常年向季節性轉型。再次,集體經濟收益向教育、醫療等民生領域的定向投入,提升了鄉村基礎設施與福利供給能力。公共服務均等化推進不僅弱化了城鄉資源落差引發的“舉家外遷\"剛性需求,更通過強化社區歸屬感形成情感錨定效應,促使勞動力從“離土離鄉”向“離土不離鄉”的在地化就業模式轉變。上述路徑共同構成“集體經濟一勞動力流動決策一人口‘空心化\"\"的理論框架(圖1,揭示了集體經濟通過就業擴容、經濟提質與福利升級的三維聯動,重塑人口流動特征、緩解人口“空心化\"的內在邏輯。

1.1集體經濟通過增加就業機會對鄉村人口“空心化”的緩解效應

中國城市工業迅速崛起過程中吸納了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2004年城市出現的“民工荒\"以及普通勞動者工資持續上漲的現象,暗示著中國經濟發展已經越過劉易斯第一拐點[20],進人了農村勞動力有限供給階段[21]。隨著農業機械化快速推進、農業生產率的逐步提高和城市就業壓力不斷上升,中國農村勞動力轉移速度放緩,甚至出現了部分勞動力回流現象[22]。一方面受經濟周期波動、產業結構調整等因素的影響,城鎮就業空間逐漸收窄,對勞動力的有效需求不斷下降,新增就業崗位對農村流出勞動力的吸納能力逐漸弱化23;另一方面,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各級政府不斷整合自身資源,因村施策地發展集體經濟,使各類資源得到深層次的挖掘與釋放,農村就業承載力逐步增強。首先,集體經濟依托農業產業資源,串聯農產品生產、精深加工和銷售環節,通過“一村一業\"\"一村一品\"等項目延伸產業鏈條,實現產業一體化運作,增加農業就業崗位,提高農民務農收入[24];其次,集體經濟通過與不同產業的融合發展,立足區位、人文、資源等優勢,探索生態旅游、民俗旅游、物業服務、生產加工等產業與集體經濟融合發展新業態,拓寬了非農就業渠道,增加了農民務工收入;再次,不少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還通過資源發包、物業出租、資產參股等多樣化的路徑發展集體經濟,將村集體門面房、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集體所有的生產工具和設備等承包、租賃給農戶,為返鄉農民拓展了創業空間。集體經濟的快速發展為外出勞動力回鄉“樂業”和\"創業\"創造了機會和條件[25]。

圖1理論框架

集體經濟的不斷壯大使農村對勞動力的就業承載能力逐步增強,特別是以清產核資為起點的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使農村集體經濟產權結構清晰化、管理規范化。集體成員不僅可以通過參與集體經濟獲得就業機會,還能以所有者的身份參與集體經濟的經營管理。與在外務工農民常常面臨的社交困境和身份歧視不同,留鄉參與集體經濟經營管理的成員往往具有更強的歸屬感和幸福感,因此,集體經濟越發達,農民外出意愿越低,鄉村人口“空心化”越能得到有效緩解。此外,農民外出務工既需要遠離家人和熟悉的生活環境,又需要部分或完全擱置承包土地的經營管理。因此,農村勞動力在做流動決策時除了要考量“是否外出務工”,還需要斟酌“去哪里務工\"和“外出多長時間”。已有研究表明,農民務工地點離家越遠,外出時間越長,與親人溝通、團聚的成本越高,家庭矛盾越多,機會成本越高[26-27]。集體經濟的持續發展除了能增加本村的就業崗位之外,還能帶動周邊區域經濟發展,改善區域就業環境,促使勞動力就近就業或縮短其外出務工的時間,緩解鄉村人口“空心化”。基于此,提出研究假設H1。

H1:農村集體經濟通過增加就業機會降低勞動力外出意愿,縮小外出半徑,縮短外出時長,緩解鄉村人口“空心化”。

1.2集體經濟通過提高村莊經濟發展水平對鄉村人口“空心化\"的緩解效應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農村集體經濟日趨多元化,特色農產品種植、加工、生態旅游、康養等日益成為鄉村的支柱產業。一方面,集體經濟的不斷壯大可以重塑鄉村在區域分工中的比較優勢,通過土地連片流轉、資本集中配置和勞動力組織化參與,突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下的資源碎片化約束,發展特色產業集群,不僅有助于降低農產品的生產與流通成本,還可以形成區域性要素價格高地,使土地租金、資本回報率、人力資本溢價等要素報酬進入上升通道,吸引更多的村民參與集體經濟經營管理,實現各類資源優勢互補,提高整體經濟發展水平[28];另一方面,集體經濟作為小農戶與大市場對接的中介,既可以通過統購農資、統銷產品等方式,建立價格風險共擔機制,平抑生產資料與農產品價格波動對農戶收入的影響,又可以加強與智能化育秧技術、水肥一體化控制系統等數智化生產設施供應商的聯系與合作,通過統一培訓、定期維護、集中投保等技術風險補償機制,降低農戶試錯成本,形成穩定的數智化生產技術應用生態,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村莊經濟發展水平[29]。

依據托達羅的人口遷移理論,農村勞動力遷移與否的決策主要取決于城鄉預期收入差距[30]。集體經濟通過帶動村莊經濟發展,引領農民融入現代農業產業鏈,為其提供更專業的技能培訓,提高其留在農村的預期收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當本地收入增速趨近甚至超越外出務工的收益時,勞動力為追求收入增長而遠距離遷徙的經濟理性會逐漸弱化,空間流動半徑也隨之向縣域經濟圈收斂,務工模式也會從“常年外出”向“季節性兼業\"轉變。基于此,提出研究假設H2。

H2:農村集體經濟通過提升村莊經濟發展水平降低勞動力外出意愿,縮小外出半徑,縮短外出時長,緩解鄉村人口“空心化”。

1.3集體經濟通過提升村莊公共服務能力對鄉村人口“空心化\"的緩解效應

農村集體經濟的持續壯大既能為村莊公共物品供給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也能突破集體行動困境,提升村民公共服務供給參與度。首先,資金充足性直接影響村莊公共服務的質量和覆蓋面,集體經濟的發展能顯著增加村集體收人,除去給集體成員的收益分紅和留存必要的發展基金外,剩余收入可作為村莊公共事業發展的物質基礎[31],顯著改善農村地區教育、醫療、基礎設施等福利水平[32-33];其次,基于奧爾森的集體行動理論,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能有效強化村干部或帶頭人的領導力,提高村民社會資本水平,加強村民的村莊歸屬感[34],促進村民間的互助合作行為,帶動更多的村民參與到公共物品供給活動中來;再次,村莊精英帶動下的集體經濟經營管理往往更加注重對合作成果與收益的共享,村集體經濟的健康發展有助于培養村民的互助意識,提升協作能力,建立合作治理機制[25],改善村莊公共物品供給,提升村莊公共服務能力。

村莊公共服務能力是衡量其是否宜居宜業的重要指標[15]。傳統的勞動力遷移理論強調個體工資水平、就業機會等經濟因素對其流動決策的影響,認為遷移主要由個體經濟利益驅動。而新經濟遷移理論則將家庭作為決策主體,認為遷移決策不僅受城鄉之間物質層面差距的影響,還受社會網絡、教育、醫療等非物質層面因素的影響。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也強調要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增強基本公共服務均衡性和可及性。村莊集體經濟發展水平越高,衛生室、圖書館、道路、廣場等公共服務能力越強,城鄉福利落差越小。村莊公共服務水平的提升既能削弱農村家庭為獲取優質服務而“舉家外遷\"的剛性需求,又能增強社區歸屬感,通過情感錨定使農民從“離鄉棄土\"向縣域就業、就近就業和“周期性返鄉\"轉變。基于此,提出研究假設H3。

H3:農村集體經濟通過提升村莊公共服務能力降低勞動力外出意愿,縮小外出半徑,縮短外出時長,緩解鄉村人口“空心化”。

2 數據、變量與方法

2.1 數據來源

本研究數據主要來自2020年中國鄉村振興調查(CRRS)數據庫。該數據庫依托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經濟社會調查項目,項目組于2020年8—9月在廣東、浙江等10個省份開展調研工作。調查采用分層抽樣與隨機等距抽樣相結合的方式,具體抽樣過程如下:第一,綜合考慮不同地區的區域位置、經濟發展水平及農業發展狀況,從東、中、西和東北四大區域中各隨機抽取三分之一的省份為樣本省份(東部為廣東、浙江和山東,中部為安徽和河南,西部為貴州、四川、陜西和寧夏,東北地區為黑龍江);第二,將樣本省份內所有縣(市、區)按照人均生產總值水平分為高、中高、中、中低和低水平5組,從每組內隨機抽取1個縣(市、區)作為樣本縣;第三,將樣本縣的鄉(鎮)按照人均生產總值水平分為高、中、低3組,每組中隨機抽取3個鄉(鎮)為樣本鄉(鎮);第四,由于村級層面人均生產總值數據難以獲得,在鄉(鎮)政府配合下,將樣本鄉(鎮)內的村莊按經濟發展情況分為較好和較差兩組,每組中隨機抽取1個村作為樣本村;第五,采取等距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取14戶樣本農戶,其中2戶作為備選。最終數據庫包含10個省份50個縣(市、區)156個鄉(鎮)308個行政村3833戶農戶和15554個家庭成員。

根據研究目的,對樣本數據進行了整理和篩選,具體操作過程如下:首先,將問卷中所包含的個人信息、家庭信息和村莊層面的信息進行匹配;其次,參照王子成等[35]喬雪等[36]關于農村勞動力遷移的研究,將研究對象限定在年齡為16\~64歲的農村勞動力,并剔除了在校學生和因殘、因病無法就業的人員;最后,刪除相關變量存在缺失值的樣本,減少缺失值對模型估計結果的影響。最終樣本包括來自248個行政村2704個家庭的7409個勞動力,其中,外出的勞動力有1818人。

2.2變量選取

2.2.1被解釋變量

為從農戶微觀決策視角探究集體經濟對農村勞動力流動和人口“空心化”的影響,本研究從是否流動、流動半徑和流動時長3個維度表示勞動力流動決策。

(1)是否流動。CRRS將勞動力的就業狀況分為外出務工、外出自營和沒有外出3種情況,參照尹志超等[7]、陳媛媛等[38的研究,將2019年外出務工和外出自營的勞動力中同時滿足“外出地點在本鄉(鎮)以外”和“外出時間超過3個月”兩個條件的視為外出勞動力,賦值為1;將沒有外出和外出時間短于3個月的勞動力視為本地勞動力,賦值為0。

(2)流動半徑。戶籍制度放寬以來,外出農民工分化程度日益加劇,按照鄉(鎮)縣(市、區)地級市、省份4級行政區劃劃分外出勞動力的流動半徑,不僅能表示外出距離的遠近,還能反映出勞動者自身能力、就業意愿與不同地區崗位供給的匹配程度[39]。基于此,本研究以2019年外出勞動力流出區域(鄉外縣內賦值為0,縣外地級市內賦值為1,地級市外省內賦值為2,省外賦值為3)的有序分類變量來衡量外出勞動力的流動半徑。

(3)流動時長。流動時長是衡量勞動力外出就業或創業對家庭收入貢獻率的重要指標。20世紀90年代以來,為使家庭獲得更多的收入,農村勞動力呈現出典型的“鐘擺式\"流動的特征,農閑時流出,農忙時回流。勞動力流出時間越長,其家庭收入對非農經濟的依賴性越強。基于此,本研究以勞動力2019年外出從業月數(外出天數除以30求得)作為代理變量衡量勞動力流動時長。

2.2.2核心解釋變量

集體經濟收入能較好地反映村莊集體經濟的活力和發展潛力。集體經濟總收入包括集體經營性收入、發包收入、投資收入、上級轉移收入等[15]。其中,村集體經營性收入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從事生產、加工、銷售、服務等經營活動過程中所取得的收入[40]。與其他收入相比,村集體經營性收入與增加就業崗位、帶動農民創業、促進勞動力返鄉的相關關系最為明顯。因此,選擇村集體經營性收入表征集體經濟發展水平。此外,村莊規模、人口數量對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也會產生較大的影響,為了剔除人口因素對回歸結果的影響,增強村莊之間的可比性,參考計小青等4的研究,使用村莊人均集體經營性收入作為集體經濟的代理變量,探討集體經濟與農村人口“空心化”之間的關聯關系。

2.2.3控制變量

參考黃敦平等[42]、章元等[43]的研究,從勞動力個體特征、家庭特征和村莊特征3個層面控制了其他可能影響勞動力流動的因素。勞動力個體特征包括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和婚姻狀況4個變量,表示勞動者個人素質與能力;家庭特征包括家庭成員是否有村干部、家庭人均土地面積和家庭人口規模3個變量,衡量家庭資源稟賦;村莊特征包括與鄉(鎮)政府的距離、村莊地形和是否為脫貧村3個變量,反映村莊的地理條件和屬性特征。

2.2.4機制變量

由前文的理論分析可知,集體經濟可通過增加本地就業機會、提高村莊經濟發展水平、提升村莊公共服務能力等渠道影響農村勞動力流動和人口“空心化”。首先,使用本地就業人數占全村總就業人數的比重表示本地就業機會,數值越大則表明本地經濟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越強,本地就業機會越多;反之,本地就業機會越少。其次,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衡量不同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44],參照劉澤宇[45]的研究,使用本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衡量村莊經濟發展水平。再次,公共服務支出可用于衡量地區公共服務能力[46],使用人均集體公益事業、文化、基建和環境等非經營性支出總和表征村莊公共服務能力(表1)。

2.3 模型設定

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集體經濟對農村勞動力是否流動的影響,以及集體經濟對已經外出的農村勞動力流動半徑和流動時長的影響。根據因變量的數據類型,分別選擇二元Probit模型、有序Probit模型和OrdinaryLeastSquares(OLS)模型檢驗集體經濟對是否流動、流動半徑和流動時長的影響。

運用二元Probit模型檢驗集體經濟對勞動力是否流動的影響,具體模型如下:

Probit(Mij)=α01Cj2Xijij

式中: Mij=1 表示樣本為外出勞動力, Mij=0 表示樣本為本地勞動力; Cj 表示樣本所在村莊人均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 Xij 表示控制變量向量,包括個體特征、家庭特征、村莊特征; α0 為常數項; α1 是待估計系數; α2 為待估系數矩陣; εij 為隨機干擾項。

采用有序 Probit 模型檢驗集體經濟對勞動力流動半徑的影響,具體模型如下:

Probit(Rij)=β01Cj2Xijij

式中: Rij=0 表示樣本的就業地點為鄉外縣內, Rij=1 表示樣本的就業地點為縣外地級市內, Rij=2 表示樣本的就業地點為地級市外省內, Rij=3 表示樣本的就業地點為省外;自變量和控制變量與式(1)相同; β0 為常數項; β1 是待估計系數: ?:β2 為待估系數矩陣 為隨機干擾項。

表1變量含義及描述性統計

選擇OLS模型檢驗集體經濟對勞動力流動時長的影響,具體模型如下:

Tij01Cj2Xijij

式中: Tij 表示勞動力的流動時長;自變量和控制變量與式(1)相同; γ?0 為常數項; γ1 是待估計系數; γ2 為待估系數矩陣; σij 為隨機干擾項。

3 回歸結果與分析

3.1 基準回歸結果

由表2基準回歸結果可知,首先,集體經濟對農村勞動力是否流動的影響在 10% 的統計水平上顯著為負,表明農村集體經營性收入越多,集體經濟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越強,村莊對勞動力的吸引力越強,勞動力外出的機會成本越高,外出務工或經商的意愿越低。因此,集體經濟能顯著抑制農村勞動力外流,緩解人口“空心化”,該結論與張新文等關于江蘇省“共同富裕百村實踐\"案例的研究結論一致,集體經濟在帶動村莊經濟發展和吸納勞動力就業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其次,集體經濟對外出勞動力流動半徑的影響在 10% 的統計水平上顯著為負,表明集體經營性收入越多,發展狀況越好,外出勞動力的流動半徑越小。因此,村莊集體經濟的健康發展能充分帶動周邊勞動力就業,優化地區勞動力資源配置,縮小外出勞動力流動半徑,緩解人口“空心化”,該結論與周娟[47]以山東永村為案例的研究結論一致。再次,集體經濟對外出勞動力流動時間的影響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可能的原因是,樣本區域大多數農村集體經濟尚處于重新起步階段,以集體分紅的方式給外出勞動力增加的財產性收入較為有限,已經外出的勞動力更多依靠自身的技能和相對穩定的工作時長獲得務工或經營性收入,集體經濟對其流動時長的影響并不顯著。

由控制變量回歸結果可知,性別對勞動力是否流動和流動半徑的影響系數顯著為正,但對流動時長的影響顯著為負,表明男性勞動力外出務工或經商的概率更大,且距離相對更遠,而女性勞動力外出時間更長。可能的原因是男性勞動力為了增加收入、改善家庭經濟狀況,更愿意去相對較遠的地方務工或經商;女性在家庭中更多承擔照顧子女和老人的重任,其外出大多是為了照顧在縣城或周邊上學的子女,務工距離雖然較短,但時間相對較長。年齡對勞動力是否流動和流動時長的影響系數顯著為負,表明勞動力年齡越大,受身體等因素的影響,外出意愿越低,流動時間越短。受教育程度對勞動力是否流動和流動時長的影響系數顯著為正,但對流動距離的影響顯著為負,表明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勞動力更愿意長時間外出就業或創業,但其外出的距離相對較短。可能的原因是,文化程度較高的勞動力更易在離家較近的區域獲得穩定的就業機會或發現較好的創業機會。婚姻狀況對流動時長的影響系數顯著為負,因照顧家庭的需要,已婚勞動力的流動時間相對較短。家庭是否有村干部和人均土地面積對勞動力流動決策3個維度的影響系數均顯著為負,該結果表明,村干部的家庭成員更易在本地就業或創業,土地面積較多的家庭務農收入較多,其勞動力外出意愿更低、外出半徑和時間更短。家庭人口規模對流動時長的影響系數顯著為正,表明農戶家庭人口數量越多,經濟壓力越大,外出勞動力的在外工作或經商的時間越長。與鄉(鎮)政府的距離對勞動力流動距離的影響系數顯著為正,表明勞動力所在村莊離鄉(鎮)政府越遠,在本地獲得就業機會的概率越小,外出距離越遠。是否為脫貧村對勞動力是否流動和流動距離的影響系數顯著為正,對流動時間的影響系數顯著為負。可能的原因是,與一般村相比,脫貧村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地理條件和資源稟賦狀況相對較差,勞動力外出意愿較強,外出距離較遠,但受勞動者文化素質、技能水平和照顧家人等因素的影響,外出穩定性相對較差,流出時間較短。

表2集體經濟對農村勞動力流動的基準回歸結果
注: Plt;0.10 , Plt;0.05 ,*** Plt;0.01 ;括號內數值為穩健標準誤。

3.2穩健性檢驗

前文實證結果表明,村莊集體經濟發展水平對勞動力是否流動和外出勞動力的流動半徑有顯著影響。然而,村莊集體經濟相關數據的獲取和測量難度較大,核心變量的選擇和測量偏誤容易影響估計結果的準確性。此外,樣本中 32.07% 的勞動力來自地理位置較為偏遠和經濟基礎相對薄弱的脫貧村。為了改善家庭經濟狀況,脫貧村勞動力外出意愿通常更強,且與非貧困村勞動力的外出偏好存在較大差異。為避免核心變量測量誤差和特殊樣本對回歸結果的干擾,參照張凡等的研究,用村莊人均集體資產金額代替人均集體經營性收入和刪除脫貧村勞動力樣本兩種方式再次對回歸結果進行檢驗。由表3可知,更換核心解釋變量和刪除脫貧村勞動力后的穩健性檢驗結果與基準回歸結果一致,再次驗證了集體經濟會顯著阻礙農村勞動力外流,縮小外出勞動力流動半徑,緩解人口“空心化”。

3.3 內生性處理

研究村莊層面集體經濟對個體勞動力流動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反向因果導致的內生性,但無法避免遺漏變量導致的內生性問題。本研究選取村黨支部書記和村民委員會主任是否由兩人分別擔任作為工具變量,來解決集體經濟與勞動力流動之間可能的內生性問題。村“兩委”干部是村級組織的管理者,也是農村集體經濟的掌舵人。已有研究證實了村干部任職情況對集體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28.48]。由分權管理理論可知,村黨支部書記和村民委員會主任若由兩人分別擔任,有助于提升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和公正性,降低個人權力濫用的風險,通過相互監督與合作,促進集體經濟事務決策的科學化、合理化,促進集體經濟快速發展。與此同時,村黨支部書記和村民委員會主任是否由兩人分別擔任這一村莊特征對勞動力流動的影響并不直接,滿足相關性和外生性假定。此外,本研究的因變量為復合變量,其中既有連續型變量、二分類變量,也有有序分類變量,而常見的2SLS、工具變量Probit等處理內生性的方法無法對有序分類變量進行有效估計[49]。因此,參考葉金珍等[50]、張景娜等[51的研究,采用能對連續、二分類和有序分類變量進行回歸的條件混合過程估計方法(ConditionalMixedPro-cess,CMP)來解決模型的內生性問題。

表4匯報了CMP方法的內生性檢驗結果。是否流動和流動半徑模型的Atanhrho_12估計量均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表明CMP方法的估計結果更加準確。此外,這兩個模型中,工具變量均通過了 1% 的統計檢驗,集體經濟也在 1% 的統計水平上顯著為負,表明消除內生性后,村莊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仍有助于抑制勞動力流出,縮短外出勞動力流動半徑,緩解人口“空心化”。流動時長模型的Atanhrho_12估計量并不顯著,表明基準回歸的估計結果更佳[51]。此外,本研究還采用了Durbin- Wu -Hausman(DWH)檢驗再次檢驗了模型的內生性問題,其結果與以上分析結果一致(篇幅所限,此處省略DWH檢驗結果)。綜上,在克服內生性問題之后,集體經濟抑制勞動力流出,縮短外出勞動力流動半徑,緩解人口“空心化”的結論依然成立。

3.4機制分析

參照江艇5對中介效應的分析建議,采用兩步法檢驗集體經濟對勞動力流動的影響機制。由表5可知,首先,集體經濟與本地就業機會呈現顯著的正相關關系,村莊集體經營性收入越多,集體經濟發展水平越高,村莊與區域經濟的融合程度越高,給本地創造的就業機會越多,創業條件和環境越優厚,本地勞動力的流出意愿就越低,外出勞動力的流出半徑也越小,人口“空心化”越能緩解。研究假設H1得到驗證。其次,集體經濟對村莊經濟發展水平有顯著正向影響,村莊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越多,經濟發展水平越高,越有利于促進區域經濟繁榮發展,增加本地區居民經濟收入,提高外出務工與經商的機會成本,降低勞動力流出意愿,縮短外出勞動力流動半徑,緩解人口“空心化”。研究假設H2得到驗證。再次,集體經濟與村莊公共服務能力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村莊公共服務能力的機制作用得到驗證。集體經營性收人是村莊公共物品供給與改善的重要基石與保障。集體經濟收入越多,可以用于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務、改善村莊生態環境和灌溉條件的資金越充裕,村民的歸屬感和滿意度越強,外出意愿越低,流動半徑越短,人口“空心化”越能緩解。研究假設H3得到驗證。

表3穩健性檢驗結果
注: Plt;0.10 ;* *Plt;0.05 ;括號內數值為穩健標準誤。
表4內生性檢驗結果
注: **Plt;0.05,***Plt;0.01 ;括號內數值為標準誤。
表5機制檢驗結果
注: **Plt;0.05 *, **Plt;0.01 ;括號內數值為穩健標準誤。

3.5 異質性分析

集體經濟會顯著影響農村勞動力的流動決策。然而,勞動力的流動特征往往會隨著個體差異而呈現出較大異質性。例如,不同年齡、性別和受教育程度的勞動者因掌握的勞動技能、面臨的經濟壓力、擁有的就業機會和在家庭中的責任分工不同,其對從業領域、工作地點和勞動時長的選擇偏好也往往存在顯著差異。集體經濟對勞動力流動和人口“空心化”的影響是否因年齡、性別和受教育程度的不同而呈現出較大分化還有待進一步驗證。

3.5.1年齡

農村青壯年與中老年勞動力的就業偏好存在顯著差異,參照李凱杰等[53、張文武等[54的研究,以45歲為分界線,將勞動力分為16\~45歲的青壯年組和46\~64歲的中老年組,異質性分析結果見表6。首先,集體經濟雖會抑制中老年勞動力的流出,但對青壯年勞動力是否流動的決策沒有顯著影響。可能的原因是,青壯年勞動力通常追求更好的職業前景和更高的經濟回報,而當前大部分村莊集體經濟的發展水平尚不能完全匹配他們的職業規劃和預期收入。其次,集體經濟會縮小已外出的青壯年勞動力的流動半徑,但對已外出的中老年勞動力流動半徑的影響并不顯著。可能的原因是,資本驅動的用工市場對優質勞動力存在“掐草尖\"現象,青壯年勞動力不論在本地還是外地就業市場均擁有更多的職業選擇。村莊集體經濟發展越好,與縣域、市域或省域產業融合發展度越高,越能吸引青壯年勞動力就近就業、創業。中老年勞動力在就業市場面臨的約束較多,尤其是在外地就業的機會相對較少,成本較高,其外出務工的選擇更多是基于照顧子女、孫子女等原因,就業地點相對固化,不大受集體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再次,集體經濟會縮短已外出青壯年勞動力的流動時長,但會延長已外出中老年勞動力的流動時長。可能的原因是,集體經濟較為發達區域的青壯年外出勞動力更傾向于就近就業,其面臨的競爭和生活壓力小于一線大城市,外出時間相對較短;而中老年勞動力更容易被外部就業市場排斥,在外就業的工資水平不高,村莊集體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時,其外出就業的機會成本也相對較高,往往會通過延長外出時長來彌補就業和生活成本。

表6年齡異質性分析結果
注: *Plt;0.10,**Plt;0.05,***Plt;0.01 ;括號內數值為穩健標準誤。

3.5.2性別

根據性別將樣本勞動力分為男性和女性兩組,異質性分析結果見表7。首先,集體經濟會抑制女性勞動力流出,但對男性勞動力是否流動的決策影響并不顯著。可能的原因在于,一方面,農村男性勞動力通常是家里的頂梁柱,其收入也是家庭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在家務農、參與村莊集體經濟組織經營與管理的工資、分紅等收益無法與其在外務工或經商的回報比肩,因此,集體經濟的發展水平不會影響男性勞動力是否流動的決策。另一方面,女性勞動力通常需要兼顧照料老人與兒童的重任,集體經濟發展情況越好,提供的靈活就業的崗位越多,越有利于女性勞動力在本地就業的同時照顧家人。其次,集體經濟能縮小外出男性勞動力的流動半徑,縮短其流動時長,但對外出女性勞動力流動半徑和流動時長均沒有顯著影響。可能的原因是,村莊集體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對周邊產業和經濟的帶動效果越明顯,越有利于男性勞動力就近就業或創業。此外,近距離務工或創業通常伴隨著較低的回鄉成本,增加了其在失業空窗期選擇回鄉的可能性,縮短了工作時長。與之相對應的是,撫養子女、蟾養老人等非經濟因素是女性外出勞動力選擇工作地點和外出時長時考慮最多的因素,集體經濟對其影響相對有限。

3.5.3受教育程度

根據受教育程度將樣本勞動力分為較低(小學及以下)中等(初高中)和較高(大專及以上)3組,異質性分析結果見表8。首先,集體經濟對受教育程度較低勞動力的流出具有顯著抑制作用,但對受教育程度中等和較高勞動力是否流出的影響并不顯著。這可能是因為文化程度較低的勞動力在外部就業市場上競爭力相對較弱,發展較好的村集體經濟能為其提供本地就業崗位,降低其流出意愿;文化程度中等和較高的勞動力掌握專業技能的概率更高,依托村莊集體經濟的就業模式和就業崗位對其吸引力相對較小。其次,集體經濟顯著縮短了受教育程度中等的外出勞動力的流動半徑和流動時長,但會促進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外出勞動力延長流出時間。可能的原因是,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在各領域的廣泛應用,受教育程度中等的勞動力在城市就業市場逐漸遭受冷遇,村莊集體經濟與區域產業的融合發展能促進其在縣城或周邊區域就業、創業,縮小其外出半徑,縮短外出時長;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勞動力更愿意到外部廣闊天地尋找自我提升的機會,但村莊集體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留在本地就業的收入越高,生產、生活條件越好,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外出勞動力可能通過延長外出時間,獲得更多的經濟收益來彌補其外出的機會成本。

4結論與政策啟示

4.1結論

農村勞動力外流引發的人口“空心化”是導致鄉村治理主體缺位、產業凋蔽的重要原因,以集體經濟發展激活農村經濟活力,合理引導部分勞動力回流是破解農村人口“空心化\"問題的關鍵。本研究使用2020年中國鄉村振興調查(CRRS)數據,實證分析了集體經濟對鄉村人口“空心化\"的影響,得出如下結論: ① 村莊集體經濟發展水平對農村勞動力的部分流動決策有顯著影響。集體經濟能顯著降低農戶外出務工的概率,縮小外出勞動力的流出半徑,但其對外出勞動力流動時長的影響并不顯著。經過穩健性檢驗和內生性處理之后,這一結論仍然成立。② 就業機會、村莊經濟發展水平和公共服務供給能力是集體經濟影響勞動力流動的主要路徑。首先,集體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創造的就業崗位越多,本地的就業吸附力越強,農民外出意愿越低;其次,集體經濟發展水平越高,越容易通過產業鏈延伸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推動村莊經濟從傳統農業向高附加值產業躍遷,提高農民本地就業的收入水平,降低其外出意愿;再次,集體經濟發展水平越高,集體收益越多,越容易通過制度化的反哺機制定向投入村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縮小城鄉福利落差,改變農民流動決策。 ③ 集體經濟對農村勞動力流動的影響會因勞動力年齡、性別和受教育程度的不同而呈現出較大的異質性。首先,集體經濟顯著降低了中老年勞動力、女性勞動力、受教育程度較低勞動力外出務工的概率,體現了集體經濟對弱競爭力群體的兜底功能。其次,集體經濟縮小了青壯年勞動力、男性勞動力和受教育程度中等勞動力的流動半徑,本地產業鏈延伸有助于該類群體的流動半徑向縣域收縮。再次,集體經濟縮短了青壯年勞動力、男性勞動力、受教育程度中等勞動力的流動時長,但會增加中老年勞動力和受教育程度較高勞動力的流動時長。

表7性別異質性分析結果
注: *Plt;0.10,**Plt;0.05 括號內數值為穩健標準誤。
表8受教育程度異質性分析結果
注: Plt;0.10 **Plt;0.05 ***Plt;0.01 ;括號內數值為穩健標準誤。

4.2政策啟示

基于以上研究結論,本研究得出如下啟示。

第一,依托集體經濟培育本地特色產業,構建多元化就業吸納體系。立足鄉村資源稟賦,優先發展特色種養、鄉村旅游等勞動密集型產業,通過\"集體主導 + 農戶參與”模式擴大非農就業崗位供給。重點針對中老年、女性等弱競爭力群體,開發公益性崗位與靈活就業項目,提升本地就業吸引力。同步完善低息貸款、技能培訓等創業扶持政策,引導有回流意愿的青壯年勞動力依托集體經濟產業鏈延伸實現就近創業,形成“壯大集體經濟,擴容縣域就業崗位,提升職業技能,實現穩定留鄉”的良性循環,緩解鄉村人口“空心化”。

第二,推進集體經濟與第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打造內源性經濟增長極。以集體經濟組織為樞紐,推動農業向精深加工、倉儲物流、電商銷售等產業鏈后端延伸,培育地理標志產品,提升產業附加值。設立集體經濟轉型升級專項資金,支持技術引進與智慧農業平臺建設,通過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構建跨村域產業集群,增強對季節性遷移勞動力縣域內就業吸引力,縮短其外出半徑,緩解鄉村人口“空心化”。

第三,優化集體經濟收益分配機制,強化公共服務兜底功能。完善集體經濟收益反哺公共服務的制度設計,明確固定比例的集體經營性收入用于基礎設施建設與公共服務供給。推行“公共服務需求清單”機制,優先補齊公共設施短板,提升托幼、養老、醫療等公共服務能力,探索“以服務留人”路徑,削弱“教育移民”“醫療移民”等被動外遷推力,增強鄉村福利黏性,緩解鄉村人口“空心化”。

第四,實施勞動力流動分類引導策略,促進人力資本靈活配置。對中老年、低技能勞動力,通過“以工代賑\"項目與季節性用工匹配實現就地增收;對青壯年、中等技能勞動力群體,依托縣域產業園區提供技能進階培訓與職業上升通道,促使其從“候鳥式遷徙\"轉向“通勤式就業”;對高技能勞動力群體,建立跨區域技術協作平臺,引導其以“周期性技術輸出\"替代長期離鄉,實現人力資本增效與流動時長優化的雙贏。

參考文獻

[1]馬良燦,康宇蘭.是“空心化”還是“空巢化”:當前中國村落社會存在形態及其演化過程辨識[J].中國農村觀察,2022(5):123-139.

[2]王顏齊,何洋.再小農化視域下回流農民助推鄉村振興的內在邏輯與實踐向度[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3(5):1-10.

[3]楊春華,姚逸葦.何謂\"農村空心化”:一個結構化的概念分析視角[J].農村經濟,2021(7):79-86.

[4]吳方衛,康姣姣.中國農村外出勞動力回流與再外出研究[J].中國人口科學,2020(3):47-60.

[5」高鳴,戶十義.中國農村集體經濟:70年友展歷程與后示[J」.中國農村經濟,2019(10):19-39.

[6]農業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農業部農村合作經濟經營管理總站.中國農村經營管理統計年報(2017年)[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7:75.

[7]農業農村部政策與改革司.中國農村政策與改革統計年報(2023年)[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23:38.

[8]王晨光.集體化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影響與啟示[J].山東社會科學,2018(5):34-42.

[9]張新文,杜永康.集體經濟引領鄉村共同富裕的實踐樣態、經驗透視與創新路徑:基于江蘇\"共同富裕百村實踐”的鄉村建設經驗[J].經濟學家,2022(6):88-97.

[10]陳錫文.充分發揮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共同富裕中的作用[J].農業經濟問題,2022,43(5):4-9.

[11]王鏡淳,穆月英.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韌性建構及其治理邏輯:來自晉南蒲縣的經驗[J].農業經濟問題,2023(8):99-112.

[12]盧祥波.共同富裕進程中的農村集體經濟:雙重屬性與平衡機制:以四川省寶村為例[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2(5):23-32.

[13]王海娟,胡守庚.村社集體再造與中國式農業現代化道路[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75(4):163-172.

[14]張立,王亞華.集體經濟如何影響村莊集體行動:以農戶參與灌溉設施供給為例[J].中國農村經濟,2021(7):44-64.

[15]孫雪峰,張凡.農村集體經濟的富民效應研究:基于物質富裕和精神富裕的雙重視角[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2(6):183-194.

[16]羅明忠,陳曉杰,魏濱輝.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對農民幸福感的影響[J].農業現代化研究,2023,44(3):398-409.

[17]張凡,邵俊杰,周力.農村集體經濟對農戶人居環境整治行為的影響[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24,34(1):118-126.

[18]李玉紅,王皓.中國人口空心村與實心村空間分布:來自第三次農業普查行政村抽樣的證據[J].中國農村經濟,2020(4):124-144.

[19]陳濤,陳池波.人口外流背景下縣域城鎮化與農村人口空心化耦合評價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7,38(4):58-66.

[20]蔡昉.劉易斯轉折點:中國經濟發展階段的標識性變化[J].經濟研究,2022,57(1):16-22.

[21]楊俊青,王玉博,靳偉擇.勞動力有限供給條件下的二元經濟轉化探索[J].中國人口科學,2022(1):44-58.

[22]蘇芳芳,蓋慶恩.誰能返鄉再就業:來自回流人口工作分化的微觀證據[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24,46(1):1-14.

[23]張彬斌.就業擴容提質促進共同富裕:以加快破解結構性就業矛盾為抓手[J].產業經濟評論,2022(2):168-185.

[24]張應良,徐亞東.農村\"三變”改革與集體經濟增長:理論邏輯與實踐啟示[J].農業經濟問題,2019,40(5):8-18.

[25]羅明忠,劉雨朦,魏濱輝.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對勞動力回流的影響:“安居\"與“樂業\"[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24,23(3):263-272.

[26]BASTIA T. Should I stay or should I go: return migration in timesof crise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2011,23(4):583-595.

[Z]]學雨婷,喻忠祐,田長虹,寺,多維鄰近性對流動入口凹沉息愿的影響:基于中國流動人口動態監測數據的實證[J].地理科學進展,2022,41(8):1403-1415.

[28]欒健,張哲晰.兼顧效率與公平: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與農民農村共同富裕[J].經濟學家,2024(1):118-128.

[29]李寧,李增元.新型集體經濟賦能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機理與路徑[J].經濟學家,2022(10):119-128.

[30]HARRIS JR,TODARO M. Migration,unemployment and develop-ment:a two-sector analysi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0,60:126-142.

[31]陳健.新發展階段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促進農民共同富裕研究[J].馬克思主義研究,2022(12):54-64.

[32]李韜,陳麗紅,杜晨瑋,等.農村集體經濟壯大的障礙、成因與建議:以陜西省為例[J].農業經濟問題,2021,42(2):54-64.

[33]匡遠配,彭凌鳳.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共同富裕效應[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3(2):16-22.

[34]王亞華,蘇毅清,舒全峰.勞動力外流、農村集體行動與鄉村振興[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37(3):173-187.

[35]王子成,趙忠.農民工遷移模式的動態選擇:外出、回流還是再遷移[J].管理世界,2013,29(1):78-88.

[36]喬雪,袁璐璐,羅楚亮.鄉村寬帶建設與農村勞動力遷移[J].中國農村經濟,2023(9):74-100.

[37]尹志超,劉泰星,嚴雨.勞動力流動能否緩解農戶流動性約束:基于社會網絡視角的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21(7):65-83.

[38]陳媛媛,傅偉.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勞動力流動與農業生產[J].管理世界,2017,33(11):79-93.

[39]程郁,趙俊超,殷浩棟,等.分層次推進農民工市民化:破解“愿落不能落、能落不愿落\"的兩難困境[J].管理世界,2022,38(4):57-64.

[40]張衡,穆月英.村集體經營性資產價值實現的農戶增收和追趕效應:外生推動與內生發展[J].中國農村經濟,2023(8):37-59.

[41]計小青,趙景艷,劉帥.宗族網絡是否影響了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基于“千村調查”數據的實證研究[J].農業技術經濟,2022(6):109-124.

[42]黃敦平,方建.資源稟賦對鄉村勞動力回流意愿影響的實證分析[J].人口學刊,2021,43(5):67-75.

[43]章元,陸銘.社會網絡是否有助于提高農民工的工資水平?[J].管理世界,2009,25(3):45-54.

[44]葉興慶.以提高鄉村振興的包容性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J].中國農村經濟,2022(2):2-14.

[45]劉澤宇.農村人居環境對非農就業的影響研究:基于中國鄉村振興調查(CRRS)的實證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24(10):106-124.

[46]DAHLBERG M,EKLOF M,FREDRIKSSON P,et al. Estimatingpreferences for local public services using migration data[J].Ur-ban studies,2012,49(2):319-336.

[47]周娟.村社集體在農業產業發展中的資源動員與“關系治理”:榮動力的組組和管理為例I]南言宏業士學學(社△科學版),2021,21(3):86-95.

[48]張洪振,任天馳,楊納華.村兩委“一肩挑”治理模式與村級集體經濟:助推器或絆腳石?[J].浙江社會科學,2022(3):77-88.

[49]ROODMAND.Fitting fullyobserved recursive mixed-process mod-elswith cmp[J].Stata journal,2011,11(2):159-206.

[50」葉金珍,王勇.相親結婚真的靠譜嗎:基于CFPS2014數據的研究[J].南開經濟研究,2019(1):117-136.

[51]張景娜,張雪凱.互聯網使用對農地轉出決策的影響及機制研究:來自CFPS的微觀證據[J].中國農村經濟,2020(3):57-77.

[52」江艇.因果推斷經驗研究中的中介效應與調節效應[J].中國工業經濟,2022(5):100-120.

[53]李凱杰,杜志英.營商環境優化與勞動力流動:基于就業選址角度的考察[J].財經科學,2022(8):106-120.

[54]張文武,余泳澤.城市服務多樣性與勞動力流動:基于“美團網”大數據和流動人口微觀調查的分析[J].金融研究,2021(9):91-110.

Can the collective economy alleviate rural population “hollowing out\"?

JIARui,GUOTong,WUYanyao,LUQian2 (1.College ofEconomicsand Management,Shanxi University,Taiyuan ShanxiO3oo31,China; 2.CollegeofEconomicsandManagement,NorthwestAamp;FUniversityYanglingShaanxi71Oo,China)

AbstractThelarge-saleoutflowofrurallabor,sultinginpopulation“olowingout,”isakeyonstraintintheimplemetationof China'suralrevitalizationstrategyThisphenomenonhasledtothegradualdisappearanceof tecoredrivingforceforsustaiableuraldevelopmetndsignficantlyipactedeualcoondsociety.ecolltieonomysucialistrumentforrot ingruraleconomicandindustrialgrowthcanefectivelytransforthepateofon-waylabormigratiotowardsrbanarasadises sentialforaddressingruralpopulation“holowingout”.Thisstudyuseddatafromthe202ChinaRuralRevitalizationSurvey(CRRS) andemployedeconometricmodelsandtesting methodstoexaminetheimpactofthecolectiveeconomyonruralpopulation“hollowing out\".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ed that: ① The collective economy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rural labor migration decisions.Specifically, itsignificantlyihibitedtheoutflowofmigrantworkersanddecreasedtheirmigrationradius,butitsimpactontheirmigraionduration was not significant. These findings passed multiple robustness and endogeneity tests. ② The results of the mechanism test showed that thecoletiveonoyafetedlbormigationdecisionsyinreasnglocalemployentoppounitis,romotingvillgeonoicdevelopment,and improving villages‘capacity to provide public servies. ③ Heterogeneity tests indicated that the collective economy restrainedhemigrationdecisiosofiddle-agedndlderllaborrs,fmalelaborersandthosewithlowereducationlevels.tducd the migrationadiusofyoungerlaborers,malelborers,andtosewithmediumeducationlevels.Aditionaly,itshortenedthemigrationdurationofyoungerlaborers,malelaborers,andthosewithmediumeducationlevels.However,thecolectiveeconoyiceased themigrationurationofthemidle-agedandelderlylaborersandthoseithhghereducationlevels.Therefore,bysystematicalyimplementingacombinationoftrategiessuchsdveloinglocalidustriesbasedoecectiveonomyromotingtatio ofthecolletiooitiaryondarndiadstrstiingtveedistiomanso tiveeconomyndimplementingclassfidgudanceforlabormigrationdnamicallyalanedmechanismbetweenthecolective economyandlabormigrationcanbeestablishd,whichcanefectivelyguidethereturnofpartofthelaborforceandaleviatealpopulation\"hollowing out\".

Key wordscollective economy; labor migration; population“hollowing out”

(責任編輯:田 紅)

猜你喜歡
空心化集體經濟勞動力
農業機械化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及農民收入的經濟影響
中國經貿(2025年9期)2025-08-18 00:00:00
鮑威爾為何惹惱特朗普?
雁江區政府服務農村集體經濟職能優化研究
以共同富裕為導向推動勞動力要素市場改革
江淮論壇(2025年4期)2025-08-13 00:00:00
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運行效能與治理優化
張弓:因地制宜發展壯大我省新型農村集體經濟
協商論壇(2025年3期)2025-08-09 00:00:00
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與農戶相對貧困緩解
創新培訓機制,賦能農村勞動力就業創業
人力資源(2025年5期)2025-07-20 00:00:00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一级视频免费| 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午夜影院a级片| 99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二区| 亚洲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清纯| 亚洲第一国产综合| 色视频久久| 国产啪在线91| 久久综合九九亚洲一区|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 久久夜夜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观| 在线无码九区| 91人妻日韩人妻无码专区精品| 亚洲二区视频| 2021最新国产精品网站| 2021无码专区人妻系列日韩| 亚洲欧美不卡中文字幕| 色老头综合网| 国产Av无码精品色午夜| 毛片在线看网站|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2019| 久996视频精品免费观看| 欧美日韩国产系列在线观看| 草草影院国产第一页| 香蕉eeww99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啪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国产精品欧美| a级毛片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91色爱欧美精品www| 色婷婷色丁香| 巨熟乳波霸若妻中文观看免费| 婷婷午夜天| 伊人天堂网| 69av免费视频| 五月综合色婷婷|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高清在线一区| 多人乱p欧美在线观看| 欧美午夜视频在线| 伊人激情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免费网站| 国产精品99久久久| 国产极品粉嫩小泬免费看| 99性视频| 国产粉嫩粉嫩的18在线播放91 | 亚洲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q| 美女无遮挡被啪啪到高潮免费| 国产迷奸在线看|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喷| 手机在线看片不卡中文字幕| 97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成人午夜视频免费看欧美| 思思热精品在线8| 亚洲小视频网站| 亚洲成人福利网站| 一级毛片免费的| 日本久久网站|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人妻电影| 国产高清不卡视频| 在线观看无码av免费不卡网站| 国产91特黄特色A级毛片| 国产乱子伦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免费入口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mv| 超碰免费91| 五月天久久婷婷| 成人亚洲国产| 亚洲综合第一区| 日韩在线播放中文字幕| 国产在线一区视频| 亚卅精品无码久久毛片乌克兰| 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欧美另类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a级毛片| 亚洲精品天堂在线观看| 欧美第二区| 国产午夜福利在线小视频| 91综合色区亚洲熟妇p| 色婷婷成人网|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综合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