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文化音樂創作既反映了民族的多元文化,又是連接社會情感和民族記憶的“橋梁”。在基層文化建設過程中,群眾文化音樂創作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其用貼近群眾生活的旋律和歌詞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增強社區凝聚力,推動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同時,通過音樂創作活動,可以發掘、培養本地的文藝人才,為鄉土文化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位于騰格里和巴丹吉林兩大沙漠之間的民勤縣有“人在長城之外,文居諸夏之先”的美譽。同時,民勤曲子戲是一種扎根于人民群眾之中,具有深厚歷史底蘊和獨特地域文化特征的劇種,是民勤縣群眾比較喜愛的一種戲曲藝術。在現代化進程中,民勤曲子戲既能豐富大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又能有效保護并傳承當地文化,彰顯了當代中國傳統文化的活力與創造力。因此,在新形勢下做好民勤曲子戲創作工作,對于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民勤曲子戲概述
民勤曲子戲是流行于民勤城鄉及西北地區的曲牌體地方戲曲劇種,起源于明初,形成于明代中葉,興盛于清代和民國時期。2008年,民勤曲子戲被公布為第二批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021年,民勤曲子戲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吨袊鴳蚯尽じ拭C卷》載:“民勤曲子戲雖稱曲子戲,與甘肅東部、南部以及敦煌一帶流行的曲子戲,實非一脈?!泵袂谇討蚪涍^600多年的傳承演唱,劇目豐富獨特,其中《二瓜子吆車》等40多種屬于獨有劇目。保護與傳承民勤曲子戲,不僅對于完善中國戲劇體系、研究南北地方戲劇融合具有獨特的歷史和藝術價值,而且對于深入研究絲綢之路沿線文化遺存,推動“一帶一路”人文交流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新形勢下民勤曲子戲創作面臨的挑戰
(一)新媒體環境的沖擊
新形勢下,快速、多元的信息傳播方式對人們的文化消費方式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民勤曲子戲作為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分支,受到了較大的沖擊。首先,新媒體平臺中多種類型的娛樂信息(如短視頻、網絡直播、電視?。┚哂锌焖賯鞑ズ突拥奶攸c,對廣大受眾,特別是青年一代具有極大的吸引力。相比之下,民勤曲子戲的演出形式較為簡單,其節奏緩慢,多采用土話,已無法很好地滿足當代受眾的需求。其次,新媒體傳播模式呈現出強交互性、個性化的特點,受眾能夠按照自身的偏好進行內容選取,而民勤曲子戲傳播方式單一,難以適應受眾的個性化需求。此外,民勤曲子戲的表演市場日趨縮小,受眾主要集中于老年人,青年受眾日益減少,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大幅降低。因此,在民勤曲子戲創作與發展過程中,如何運用新媒體手段拓展傳播渠道、提升影響力,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二)缺乏專業創作指導
民勤曲子戲的創作大多依靠當地群眾口口相傳,缺乏專門的引導與訓練。當前,民勤曲子戲還未發展出完善、專業化的演出群體,也無專門的音樂創作與培訓組織,民間演唱是其主要形式。這制約了民勤曲子戲表演者的培養,既不利于提升其創新能力,又很難適應當代受眾的審美需求。此外,部分民勤曲子戲表演者缺乏創新意識,在創作中沒有與現代化因素相融合,在音樂、舞蹈、舞臺設計等方面,缺少對現代音樂、舞蹈和舞臺設計的學習與整合,導致民勤曲子戲在藝術表達形式方面較為單一。同時,因缺少專業的指導,有些表演者在民勤曲子戲劇本創作、音樂編排和表演技法上存在一定的不足,難以呈現出較好的表演效果。而且民勤曲子戲的保護與傳承是一個突出問題,因缺乏系統的梳理與研究,部分寶貴的民勤曲子戲劇目與演奏技巧瀕臨消失,需要引起相關部門的注意[2]。
(三)群眾文化需求多元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精神需求越來越多樣化?,F代觀眾在追求娛樂性的同時,越來越注重藝術性、思想性和創新性。而民勤曲子戲的表演內容與表現方式較為單一,難以適應各年齡層受眾的多元化需求。青年受眾對文化產品的接受程度有所提高,對當代與創新的藝術表現出較強的接受能力,但由于民勤曲子戲創作內容以懲惡揚善、規勸孝道為主要內容,缺少對當代社會的真實反映與表現,因此很難激發青少年受眾的情感共鳴。同時,大眾在文化產品上有了更多元化的選擇,除了傳統的戲曲表演外,還有音樂劇、舞臺劇、實景演出等。相較而言,民勤曲子戲在內容、形式方面缺乏創新,難以適應當今社會日益發展的要求。此外,現代觀眾在享受高質量文化產品的同時,也希望在參與和互動中獲取更為豐富的文化經驗,但民勤曲子戲的創作、表演主要由職業演員擔任,缺少與受眾的互動,無法滿足觀眾的參與需求[3]。
三、新形勢下民勤曲子戲創作策略
(一)加強保護與傳承
新形勢下,在民勤曲子戲創作中,應充分利用并發揮民勤縣文化館的優勢,創建傳習所,并將其作為民勤曲子戲的固定學習、交流平臺,吸引更多愛好此項藝術的人士加入;定期舉辦培訓活動和工作坊,對民勤曲子戲的演唱技巧、表演風格以及文化底蘊等方面進行系統的教學,為民勤曲子戲的發展培養一批優秀的接班人。民勤曲子戲是一種富有特色的劇種,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人文內涵,在對其進行保護與傳承時,應對現存劇目進行全面的收集與梳理,防止由于時間太長或缺乏傳承而造成損失,并對搜集到的曲目資源加以保存與研究,挖掘其蘊含的文化內涵與社會意義,為民勤曲子戲的創作提供靈感源泉。同時,需開展全面的民勤曲子戲曲目普查與保護工作,為該劇種的創作奠定良好的基礎并提供豐富的資源;加強對民勤曲子戲的保護與傳承,促進群眾文化音樂創作的順利開展,使民勤曲子戲這一寶貴的藝術珍品在新的歷史時期重現輝煌[4]
(二)創新創作形式
在新形勢下,民勤曲子戲的創作面臨傳承與創新的雙重挑戰,因此對其進行創新至關重要。首先,將當代創作技巧融入民勤曲子戲,是賦予其活力的根本所在。由于傳統民勤曲子戲的唱腔曲調結構過于單一,難以激發現代觀眾的興趣,所以在創作過程中,要在作品中融合各種新的創作手法,比如運用復調、和聲等復雜的音樂形態,也可以在作品中加入一些電子音樂元素,使民勤曲子戲的音樂表達變得更為豐富,更加具有時代氣息。同時,在主題選取方面,要密切結合當前的社會問題與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以獲得更多的啟發,使創作出的曲目更貼近現實、更能體現時代精神,增強民勤曲子戲的時代特色,提高民勤曲子戲的社會價值與影響力。此外,可與新媒體技術相融合,充分發揮網絡教育的優勢,開設網絡教學課程,使更多的人了解并學習民勤曲子戲。這既可以突破區域界限,又可以引起更多年輕人的興趣,促進民勤曲子戲的傳承與發展??衫镁W上授課的方式傳播民勤曲子戲的表演技巧、音樂理論以及文化背景等內容,從而推動民勤曲子戲創作的現代化發展[5]。
(三)提升創作質量
民勤曲子戲作為一種鄉土劇種,其產生和發展離不開了解并掌握本土文化和戲劇知識的人才。因此,引入專業人才是提升民勤曲子戲創作質量的關鍵。對此,可通過社會招聘與學校合作等形式,吸納掌握一定藝術知識和具有較高藝術造詣的戲曲人才參與創作,在為民勤曲子戲注入新創作理念的同時,使其與當代美學、鄉土特征相融合,提高其藝術感與美感。同時,在豐富創作內容方面,要充分發掘民勤縣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與地方特色,并將其有機融入民勤曲子戲創作,從民間傳說、歷史人物、自然景觀等方面入手,增強民勤曲子戲的地域特色。此外,可以進一步探索如何將現代生活元素與傳統戲曲藝術相結合,使民勤曲子戲成為一種既能滿足當代受眾審美需求又能保持其固有魅力的藝術形式。例如,可組建創作小組,使其到民勤農村搜集當地的原始文化素材,聘請當地的專業人士進行指導,準確體現作品的地方文化特色;鼓勵創作人員大膽創新,使用不同的藝術手法與表現形式,讓民勤曲子戲在傳承并弘揚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獨特的優勢,推動其在新形勢下實現更好的發展。
(四)拓寬傳播渠道
新形勢下,在拓寬民勤曲子戲傳播渠道時,可以從線上與線下兩個方面入手。首先,建立民勤曲子戲官網,并將精彩表演片段、幕后花絮等發布到各個社交網站上,以此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利用直播帶貨、線上互動提問等多種形式,加強民勤曲子戲與受眾之間的互動,增強粉絲黏性,使其更接近于現代人的生活;與知名博主進行合作,利用其自身的影響力開展民勤曲子戲宣傳活動,全面提高民勤曲子戲的知名度;利用短視頻平臺的算法推薦機制,以民勤曲子戲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其進行深度挖掘,制作具有創意、傳播潛力的內容,為其在互聯網上進行更大范圍的推廣奠定堅實基礎。其次,線下活動也是必不可少的。可以開展民間曲戲藝術節、戲曲創作比賽和戲曲進校園等系列活動,這既可以豐富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又可以提高人們對民勤曲子戲的參與興趣。尤其要讓青少年積極參加,通過親身體驗與創作,使民勤曲子戲在年輕一代中煥發生機,吸引更多人的關注與喜愛。
(五)擴大群眾基礎
在新形勢下,為推動民勤曲子戲的創作與發展,應積極擴大群眾基礎。首先,開展豐富的音樂欣賞活動,定期舉辦民勤曲子戲音樂會、展演和講座等方式,讓大眾感受到這種傳統藝術的特有魅力。這既能提高大眾的審美能力和藝術欣賞水平,豐富大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又可以培養他們對民勤曲子戲的興趣,為民勤曲子戲發展創造良好的群眾基礎。其次,應大力動員廣大人民群眾開展民勤曲子戲創作,舉辦戲曲創作比賽,征集劇本,為大眾搭建舞臺,使其展現自己的才能。在此過程中,要注意發掘不同背景和年齡層次人群的創造力,保證在保持原有民勤曲子戲文化內涵的基礎上融入現代元素,以滿足人們多樣化的審美需求。最后,專業戲劇創作者要起到帶頭作用,與大眾創作者相互溝通,為他們創作民勤曲子戲提供技巧上的專業指導與藝術靈感,如劇情構思、人物塑造以及曲調運用等,激發全民參與民勤曲子戲創作的熱情,從而促進民勤曲子戲的創新和發展。通過上述策略的實施,既可以培養一支喜愛民勤曲子戲并具有一定創作水平的群眾,又可以為民勤曲子戲創作提供不竭的活力,使其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更好地滿足新時代人們的文化需求,散發出更為燦爛的光芒[8]。
四、結語
新形勢下,民勤曲子戲的創作和發展既面臨諸多挑戰,也迎來新的機遇。通過實施加強保護與傳承、創新創作形式、提升創作質量、拓寬傳播渠道、擴大群眾基礎等策略,能夠有效應對挑戰,使民勤曲子戲在新時代重現輝煌,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強民族文化自信。未來,在民勤曲子戲發展過程中,應不斷創新創作與傳播形式,積極利用新媒體平臺,吸引更多人參與民勤曲子戲創作,增強民勤曲子戲的藝術魅力,使這一藝術瑰寶在新的歷史舞臺上煥發生機。
參考文獻:
[1]尹馨曼.淺談新時代群眾文化音樂創作工作[J].參花,2025(5):156-158.
[2]唐心儀.基層群眾文化活動中音樂創作的突出問題及解決措施[J].戲劇之家,2024(32):109-111.
[3]侯冰清.淺談新形勢下如何做好群眾文化音樂創作工作[J].中國民族博覽,2024(20):133-135.
[4]邱月.淺談多元文化背景下群眾文化音樂創作的跨界融合[J].喜劇世界(下半月),2024(7):136-138.
[5]許珊.甘肅民勤小曲戲數字化保護研究[J].藝術評鑒,2024(10):13-18.
[6]馬銘陽.論新形勢下如何做好群眾文化音樂創作工作[J].黃河之聲,2020(8):154-155.
[7]王澤亮.群眾音樂創作風格的多元特征探討[J].明日風尚,2023(9).55-57.
[8]楊媛.關于群眾文化音樂創作工作的創新優化分析[J].參花(下),2023(3):125-127.
作者單位:
甘肅省民勤縣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