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音樂文化作為民族文化的瑰寶,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歷史記憶、情感表達與精神內涵,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古老的民間歌謠到莊重的宮廷雅樂,從獨特的少數民族音樂到豐富多樣的戲曲唱腔,傳統音樂文化以自身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歲月洗禮中歷久彌新。但在全球化浪潮與現代多元文化的沖擊下,傳統音樂文化的生存與發展面臨一定困境,流行音樂、電子音樂等現代音樂形式憑借其時尚感、傳播便捷性,迅速占據了大眾的音樂消費市場,導致傳統音樂文化的受眾群體逐漸縮小,傳承空間被擠壓。高校作為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陣地,肩負著傳承與弘揚傳統音樂文化的歷史使命。將傳統音樂文化融入高校音樂教育,成為每位相關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研習的重要課題。
一、高校音樂教育中傳統音樂文化傳承現存問題
以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導致學生對傳統音樂文化課程興趣不強[1。同時,教師的教學手段相對落后,缺乏現代信息技術的輔助,對線上教學平臺、音樂制作軟件等資源缺乏有效利用,導致學生難以直觀感受傳統音樂的創作過程和藝術魅力,教學效果難以達到理想狀態。
(三)師資隊伍方面
在高校音樂教育專業中,具備較高傳統音樂文化素養和專業技能的教師數量不足。部分教師雖然在音樂專業領域有一定造詣,但對傳統音樂文化的研究和理解不夠深入,在教學過程中難以準確、深入地傳授傳統音樂文化知識。此外,高校對傳統音樂文化師資的培養和引進力度不夠,缺乏對在職教師的系統培訓,導致教師難以接觸到最新的傳統音樂文化研究成果和教學理念,專業素養提升緩慢,難以滿足傳統音樂文化教學的需求。
(一)課程設置方面
在部分高校的音樂教育專業課程體系中,傳統音樂文化相關課程占比較少。大部分高校僅開設了諸如中國音樂史、民族民間音樂等基礎課程,且相關課程往往為專業選修課,課時有限。此情況導致學生對傳統音樂文化的學習缺乏系統性和深入性,難以全面掌握傳統音樂文化的精髓。同時,課程內容的廣度和深度也有待拓展。部分課程局限于對傳統音樂作品的簡單介紹,缺乏對音樂背后文化內涵、歷史背景、地域特色等方面的深入挖掘,學生難以真正領略傳統音樂文化的豐富內涵。
(四)學生認知方面
由于受到現代流行文化的影響,部分學生對傳統音樂文化的認知較為膚淺,更熱衷于流行音樂、搖滾音樂等現代音樂形式,認為傳統音樂文化過于陳舊、乏味,與現代生活脫節。部分學生尚未充分意識到傳統音樂文化在民族文化傳承、個人文化素養提升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僅將傳統音樂文化課程視為普通的專業課程,缺乏深人學習和研究的動力。
二、高校音樂教育中傳統音樂文化傳承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二)教學方法方面
現階段部分高校傳統音樂文化教學方法較為單一,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缺乏參與感和體驗感,難
(一)機遇
1.國家政策支持
在提倡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時代,國家高
度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勵高校加強傳統音樂文化教育。如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弘揚中華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傳統音樂文化作為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迎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各地高校紛紛響應國家政策,增加在傳統音樂文化課程建設、師資培養、實踐活動開展等方面的投入,為傳統音樂文化在高校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2]。
2.文化產業發展
文化產業在新時代蓬勃發展,傳統音樂文化的商業價值逐漸被挖掘。在音樂演出市場中,傳統音樂演出的場次和觀眾數量逐年增加,如民族樂團的音樂會、戲曲演出等受到了觀眾的熱烈歡迎。同時,傳統音樂文化與影視、游戲、動漫等產業的融合也日益加深,為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新的平臺和渠道。例如,影視作品中巧妙地運用了傳統音樂元素,使傳統音樂文化以一種全新的形式走進大眾視野,受到了廣泛關注。相關文化產業的發展趨勢為高校音樂教育中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高校也可與文化產業企業合作,開展實踐教學、項目研發等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中了解傳統音樂文化的市場需求,提升傳承與創新能力。
(二)挑戰
1.文化多元化沖擊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元化趨勢日益明顯,對傳統音樂文化造成了沖擊。部分學生從小接受西方音樂教育,對西方音樂的理論體系、演奏技巧等更為熟悉,而對本土傳統音樂文化知之甚少[3]。此外,現代流行文化的盛行導致傳統音樂文化的受眾群體進一步縮小,年輕一代更傾向于追求時尚、個性化的音樂體驗,對傳統音樂文化的興趣逐漸降低,對傳統音樂相關教學造成了一定阻礙。
2.教育資源整合困難
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需要整合多方面的教育資源,包括校內資源和校外資源。在校內,需要整合音樂專業課程、人文社科課程等教學資源,形成跨學科的教學體系。但現階段高校各學科之間的壁壘依然存在,課程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與協作,難以實現傳統音樂文化與其他學科的有機融合。在校外,需要與民間音樂團體、文化機構、企業等建立合作關系,共同開展傳統音樂文化的教學、研究和實踐活動。但由于各方利益訴求不同、合作機制不完善等原因,教育資源整合困難,難以形成有效的傳承合力。
三、高校音樂教育中傳統音樂文化傳承與發展的路徑
(一)優化課程設置
首先,增加課程比重。高校應提高傳統音樂文化課程在音樂教育專業課程體系中的比重,將其從專業選修課調整為專業必修課,并增加課時量。例如,可開設中國傳統音樂概論、民族民間音樂采風與實踐、傳統音樂作品分析、戲曲音樂鑒賞與表演等一系列課程,構建系統完整的傳統音樂文化課程體系。同時,將傳統音樂文化課程貫穿于本科四年的學習過程中,從基礎理論學習到實踐應用,逐步加深學生對傳統音樂文化的理解和掌握。
其次,拓展課程內容。保障傳統音樂文化課程內容涵蓋中國各民族、各地區的傳統音樂形式,同時深入挖掘音樂背后的文化內涵、歷史背景、藝術特色等內容。例如,在民族民間音樂課程中,教師不僅需要教授民歌、民間器樂曲等音樂作品,還需要引入民間音樂的創作背景、傳承方式、與當地民俗文化的關系等內容,使學生全面了解民族民間音樂的文化價值4。此外,可增加具備地方特色的傳統音樂課程,如廣東的粵劇音樂、四川的川劇音樂、陜西的秦腔音樂等,使學生能接觸更豐富的傳統音樂文化,增強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二)創新教學方法
首先,采取體驗式教學法,引導學生親身參與傳統音樂的創作、表演、欣賞等活動,增強學生對傳統音樂文化的感性認識。例如:在傳統樂器教學中,組織學生參觀樂器制作工坊,了解樂器的制作工藝和歷史文化背景,再鼓勵學生親自上手制作簡單的樂器并演奏體驗;在戲曲音樂教學中,邀請戲曲演員走進課堂,現場傳授戲曲表演技巧,鼓勵學生參與戲曲表演實踐,感受戲曲音樂的獨特魅力。通過體驗式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提高學生對傳統音樂文化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其次,采取項目式教學法,以實際項目為驅動,引導學生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學習和運用傳統音樂文化知識。例如,組織學生開展“傳統音樂文化進校園”推廣項目,學生需要策劃、組織一場傳統音樂文化演出活動,完成節目編排、宣傳推廣、場地布置等工作。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學生需要深入了解傳統音樂文化的特點和魅力,運用所學的音樂知識和技能進行創作和表演,同時還需要運用市場營銷、活動策劃等相關知識進行宣傳推廣。通過項目式教學,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提高學生對傳統音樂文化的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
最后,開展產學研合作。高校與文化企業、藝術院團等開展產學研合作,共同完成傳統音樂創作項目。學校提供專業人才與理論支持,企業和院團提供資金、市場渠道與實踐平臺。例如:與影視制作公司合作,為電影、電視劇創作具有傳統音樂風格的配樂;與劇院合作,創作大型原創民族歌劇。在合作過程中,學生能參與實際項目,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創作實踐,同時借助企業和院團的資源優勢,使傳統音樂創作成果能夠更廣泛地傳播與應用,實現傳統音樂創作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
(三)開展多元實踐活動
教師可將校園文化活動作為載體,營造濃厚的傳統音樂文化氛圍。舉辦傳統音樂文化節、民族音樂大賽、戲曲晚會等活動,吸引廣大學生參與。例如:每年舉辦一次校園傳統音樂文化節,活動內容包括傳統音樂作品演奏會、民間音樂藝術展覽、傳統音樂文化講座等,引導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感受傳統音樂文化的魅力;組織學生成立傳統音樂社團,如民族樂團、戲曲社等,定期開展社團活動,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團隊協作精神。通過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激發學生對傳統音樂文化的熱愛,增強學生的傳承意識和能力。
在此基礎上,也可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帶領學生深入社區、鄉村等地,了解和學習傳統音樂文化。例如,開展“傳統音樂文化調研”活動,引導學生深入少數民族聚居地、民間音樂傳承基地等地,采訪民間藝人,收集整理傳統音樂素材,撰寫調研報告。組織學生參與社區文化建設,為社區居民舉辦傳統音樂文化講座、表演等活動,傳播傳統音樂文化。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拓寬學生的視野,提升學生對傳統音樂文化的感性認識,同時也為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貢獻力量。
(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高校應積極引進具有傳統音樂專業背景的教師,在招聘傳統音樂專業教師時,應充分利用各大音樂院校的就業雙選會平臺,設立專門的招聘展位,詳細介紹學校的優厚待遇與發展前景,吸引優秀應屆畢業生投遞簡歷。同時,積極與國內知名音樂院校建立合作關系,通過推薦、定向培養等方式,精準引入具有深厚傳統音樂理論基礎和扎實專業技能的人才。
在此基礎上,可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傳統音樂人才,如活躍在民間音樂領域的演奏家、戲曲藝術家等。此類民間藝人往往擁有精湛的技藝和獨特的藝術見解。通過特殊人才引進政策,將特殊人才納入高校教師隊伍,能為教學帶來鮮活的實踐案例與一手資料。
此外,可定期組織校內音樂教師參加傳統音樂知識培訓課程,邀請業內權威專家學者授課。培訓內容涵蓋中國傳統音樂理論體系、各民族音樂特色分析、傳統音樂文獻研讀等方面。例如,開展為期一周的“中國傳統音樂理論深度研習班”,通過集中授課、研討交流等形式,讓教師系統學習傳統音樂理論知識,增加知識儲備。
四、結語
傳統音樂文化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傳承與發展是一項復雜的任務,與民族文化的延續與繁榮息息相關。高校音樂教育工作者需要積極利用相關策略,優化課程設置、創新教學方法、完善師資隊伍、開展多元化實踐活動,以保障傳統音樂文化傳承與發展環節不斷完善,激發學生對傳統音樂文化的熱情,培養更多具備傳承意識與能力的音樂人才,讓傳統音樂文化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為傳統音樂文化在當代社會的傳承、發展與創新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為推動文化強國建設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唐文輝,林雯.高校音樂教育中傳統地方戲曲的滲透價值分析[J].戲劇之家,2024(31):63-65.
[2]曾曉萍.湘中傳統音樂文化在本土高校音樂教育中的傳承與創新[J].三角洲,2024(28):205-207.
[3]楊柳,范琳娜.課程思政下高校音樂教育協同育人體系研究[J].時代報告(奔流),2024(9):140-142.
[4]張雪純,李永春.多元文化視域下高校傳統音樂教育的困境與創新[J].陜西教育(高教),2024(9):48-50.
作者單位:
廈門城市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