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2808(2025)04-0001-08
Abstract: Middl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experts,as valuable resources for school - community co - education, provide strong support for educational practice, professional practice,and social practice,and are an important force in guiding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normal students.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the certific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normal programs, combined with common issues identified by expert field investigations,this study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breakthroughs and focuses on solving difficult problems. Under the guidance of national education policies and the OBE educational philosophy,it deeply explores the tracking cultivation model of“mentor - student pairing” to provide continuous momentum for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normal students. Training institutions should establish collaborative co - education with middl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experts,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three - dimensional education”,and jointly build a refined education system of“one - on - one mentorship”,“integrati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and“development in a line”. This creates an organic connection between educational practice,professional practice,and social practice,continuously stimulating new effects i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supporting the high achievement of the graduation requirements of“one practice, three learnings”,and stably delivering outstanding middl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to grassroots education. Key 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normal students; Physical education experts; Mentor - student pairing;Practical teaching;Refined education by experts
教育部發布的《教育專業認證標準》明確指出,普通高校本科師范類專業的培養目標應“依據教師專業標準和教師教育課程標準”[1]。體育師范類專業認證調查顯示,盡管培養單位能有效實施國家教育政策,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制定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但仍有畢業生無法滿足教學需求,造成培養目標與就業市場脫節,這成為持續改進亟需解決的重要議題。在此背景下,《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2.0的意見》提出,要“完善全方位協同培養機制,通過共建名師工作室,建設一支深度參與師范生培養的兼職教師隊伍。”[2]此外,“培養指導師范生情況作為特色評選,以及教師評優、職稱晉升、學科帶頭人評選、名師名校長遴選的重要依據。”鑒于體育師范教育面臨的培養自標與就業市場脫節問題,以及《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2.0的意見》對完善協同培養機制的強調,引人OBE教育理念成為破解困境的關鍵。因此,體育師范專業應嚴格謹遵OBE(OutcomebasedEducation)教育理念,抓牢實踐教學培養主線的有序推進,落實校內外“雙導師制”[3]的協同共育機制,引人體育名師進行一對一指導,以全面滿足對體育教師的實際需求。體育名師帶領骨干教師和師范生組建團隊,通過教學示范、教改引領和教研活動,為區域內的體育師資成長提供指導,為區域外的體育教育分享特色資源,成為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試驗田和新高地。“師生結對”模式既能滿足區域需求,也適應不同層次師范生的實習與實踐需求。此外,針對校內實踐教學資源有限的問題,該模式能保障校內外資源的雙向互動,構建“請進來”體育名師的共贏機制,鼓勵體育師范生“走出去”積極體驗,形成獨具特色的實踐教學新模式。
OBE教育理念與“師生結對”培養模式
OBE教育理念強調以學生學習成果為導向[4],所有教育活動均圍繞期望目標進行設計、實施和評估。它著重從社會需求出發,明確學生畢業時應具備的能力和知識水平。“師生結對”培養模式是一種有效的培養舉措,它通過將經驗豐富的體育名師與體育師范生配對,有效達成了知識與經驗的循環傳遞。在此模式中,體育名師不僅傳授體育技能,還傳授教學理念、方法和班級管理技巧。體育師范生在體育名師的精心培育下,能快速地適應教學環境、提高教學技能,科學設計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活動。基于OBE教育理念的主要觀點和思路,體育師范生、體育教師、體育名師構建起“名師精育”體系,體育名師作為“頂峰成果”反向嵌入起始端口,正向促進體育師范生的實踐教學,實現專業與行業的無縫對接和閉環聯動[5],創新“師生結對”培養的實踐教學新模式。其中,體育師范生是專業培養的核心(種子培育),體育教師是專業產出的成果(果實成熟),體育名師是專業建設的高峰(優果育種),形成了“種子培育一果實成熟一優果育種”的卓越培養系統(見圖1)。
體育名師為“種子培育”提供成長營養,通過裂變效應循環推動價值傳導。體育師范生和體育名師同根同源,是OBE教育理念“學生中心”和“產出導向”的關鍵[6]。他們位于實踐教學高質量培養的兩端,深人挖掘學習與發展共同體的獨特內涵,將推動全鏈條一體化“持續改進”,達成實踐教學高質量培養的新格局。
2名師協同培養體育師范生實踐教學的新動向
2.1 名師工作室成員自身的發展訴求
名師工作室建設經過20多年發展,已接續培養了大批體育名師,促進了優質教學資源的共享和互補,通過團隊合作拓展要素的均衡配置,推動了地方體育教育品牌建設,成為培養卓越體育教師的孵化器。隨著名師工作室社會影響力的增長,來自多方主體的不同需求持續擴大,體育名師作為團隊的引領者,需緊密關注團隊骨干成員的發展訴求,持續為地方體育教育培養優秀教師,傳承體育教學改革與創新的接力棒。《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2.0的意見》強調,將“培養指導師范生情況作為工作考核評價和特色評選、教師評優和職稱晉升、特級教師和學科帶頭人評選、名師名校長遴選培養的重要依據。”[7突出了協同培養體育師范生的重要性,這不僅關系到基層體育工作的評價,也影響到作為實踐基地的支撐作用,更加成為體育教師職業發展的關鍵。
名師應主動與體育師范生培養單位合作,建立優質資源內外互動的交流平臺,帶領團隊骨干成員參與高校實踐教學體系建設,共同確定培養目標、設計課程、開展實訓,推廣工作室的教育思想和教學理念,引領體育師范生“走出去”到基層送教,構建內外循環的實踐教學共贏機制。名師工作室[8]成員來自不同工作單位,主要由教學精英、教壇新秀、體育師范生組成。體育名師根據專業特長凝聚團隊力量,結合個人發展需求制定中長期規劃,靈活運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新方法,定期舉辦公開課程、示范課堂和優秀課例分享,激發探索教學模式改革的新思維,著力提高工作室成員的實踐教學能力。在此過程中,體育師范生的參與將引發積極的連鎖效應,助力每位名師工作室成員實現目標,為團隊骨干成員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條件,體育師范生在“多導師”9的精心指導下得到成長,體育名師為地方教育注人新活力。
2.2 師范專業認證聚焦的整改需求
中國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在響應國家宏觀發展戰略的推進下,結合教育事業發展規劃總體要求,教育部于2017年10月發布《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認證實施辦法(暫行)》[10],旨在不斷加強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任務,切實提升師范類專業人才培養水平,為教育現代化進程提供全方位支撐。截至到2024年12月,共有1969個師范類專業獲得認證,1931個專業通過第二級認證,50個專業通過第三級認證。體育學科有126個師范類專業參與認證,122個體育教育專業通過第二級認證,2個(華東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體育教育專業通過第三級認證,2個(東北師范大學、杭州師范大學)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通過第二級認證。其中,2019年通過1個專業,2020年通過5個專業,2021年通過11個專業,2022年通過25個專業,2023年通過32個專業,2024 年通過52個專業[1]
通過第二級、三級認證的體育師范類專業,有權自行組織教師資格證面試考核,這不僅認可了畢業生的教育教學實踐能力,也成為審核專家進校考察的重點領域,針對體育名師參與協同培養情況,是師范類專業認證持續整改的主要抓手。調查發現,校地協同培養體育師范生存在精準度不足問題。培養單位主要關注合作平臺建設和社會影響力,而忽視了對實踐基地體育教學指導能力的深入了解,導致對見習、實習主導權和監督權的弱化,造成實踐教學能力的低層次徘徊,成為困擾培養目標達成度的主要障礙。為改進專業培養需深化協同培養機制,實施以成果為導向的OBE教育理念[12],由體育名師主導實踐教學培養過程,“反向設計”多元化實踐教學課程體系,“正向施工”模塊化、貫通性的實踐教學內容,調動名師工作室團隊優勢全方位貫通指導,從而精準提升體育師范生的實踐教學能力。
3名師協同培養體育師范生實踐教學的新效應
3.1全員指導可激增實踐教學產生疊加效應
師范生的課程任務多集中在校內,教務管理監督側重于課堂教學質量,更關注在編教師的教學指導能力,長期忽視第二、三課堂的實踐教學,對校外導師的功能和作用也缺乏充分認識,致使校地合作協同培養流于形式,成為師范能力培養中亟待改進之處。調查表明,一些高校為滿足上級部門考核要求,對實踐教學基地標準設限,僅局限于高校所在城市和教師發展學校,這體現出高校未能充分運用OBE教育理念。《關于加強師范生教育實踐的意見》([2016]2號)明確要求高校“與協同遴選優秀的教研員和教師共同指導師范生,全面推行教育實踐‘雙導師制’”[13]。OBE 理念要求高校依據培養目標統籌規劃布局,但專業建設未結合培養目標進行此項工作,培養思路僅停留在協同培養平臺上,對“名師精育”理念理解與執行不足,極大限制了實踐教學能力的提升,這是體育師范生培養需解決的關鍵問題。應充分發揮名師工作室團隊綜合優勢,與校內導師合作開展實踐教學理論指導,貫通式指導體育師范生實踐教學,通過專業與職業對接強化培養與需求的契合,從而全面激發疊加效應持續釋放。疊加效應由多種因素重疊產生,體現復雜系統的非線性特征。在OBE理念下,若無法精準證明教學能力達成度,就需依靠培養過程中多元主體合力,才能持續調動核心要素的潛力和動能,體育名師與師范生結對培養正是關鍵[14]。專業負責人應根據OBE理念鞏固校地共育制度,保障體育名師工作室協同培養經費,定期組織校內外導師協同交流,激勵名師工作室成員發揮專長,指導體育師范生模擬教學、公開教學和實習教學,靈活運用校內導師傳授的實踐教學理論,循環推進全員指導以產生疊加效應,提升體育師范生實踐教學能力,最終達成OBE理念下全面且高質量的教育成果。
3.2全過程主導可激發實踐教學產生連鎖效應
教學能力培養是師范教育的核心任務,是畢業要求必須達成的核心指標,如同破解密碼的關鍵鑰匙,對卓越教師計劃的高質量實施至關重要。調查顯示,一些高校在制定培養方案和指導性教學計劃時,未充分考慮實踐課程前后銜接的連貫性,對教育見習、研習、實習安排缺乏統籌,致使“特色模塊化”和“四年一貫制”體現不足,原因在于對實踐培養的遞進原則把握不夠。此外,校外實踐導師聘任未落實,制度保障和政策激勵措施不夠具體,根源是對“實踐導向”的OBE教育理念堅持不足,導致對實踐教學能力培養缺乏科學認知。《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意見》([2014]5號)明確指出,要“開展規范化實踐教學,對‘實踐前一實踐中一實踐后’分段設定目標,將實踐教學貫穿培養全過程。”[15]這一要求強調實踐教學的連貫性,即整體流程和各環節應相互銜接,貫徹OBE教育理念與政策精神相得益彰,這就要求以教學能力培養過程為核心關注點。培養單位應給予名師精育更多自主權,工作室骨干成員需靈活貫通指導,實現教育見習、研習、實習等環節聯動傳導,激活實踐教學培養鏈條產生連鎖效應。連鎖效應由多個目標連續實現引發,由若干小利益目標交織成整體鏈條,各鏈節間存在因果傳遞關系,在體育名師推動下產生催化作用。只有將OBE教育理念融入各環節,才能構建科學、高效的實踐教學體系[16]。系統自組織變化的前提是外部要素介人,體育教育管理者需準確理解實踐教學運行原理,將體育名師的協同主導視為自變量,將實踐教學過程的銜接視為因變量。基于二者高質量培養體育師范生的相同目標,應靈活調配核心要素間的內在聯系,全面開發工作室成員資源和團隊力量,全過程激發教育實踐、專業實踐、社會實踐的連鎖效應
3.3全方位引導可激活實踐教學產生沸騰效應
實踐教學是理論聯系實際轉化的關鍵環節,需從多維度審視和把握,可從不同方向、視域、維度切入,全方位引導體育師范生的反思意識和創新精神,不斷夯實“一踐行、三學會”的高度和深度。調查顯示,多數高校重視教育實習,但普遍忽視教育見習和研習,這反映出對見習、研習、實習邏輯關系缺乏理解。培養單位對體育名師了解不足,對校內專業導師的理論傳授存在片面認識,且嚴重忽視校外實踐導師的指導作用[17]。《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2.0的意見》([2018]13號)強調應“完善全方位協同培養機制,由優秀教師為師范生提供全方位實踐指導,促進教師培養、培訓、研究和服務一體化。\"OBE理念為優化實踐教學提供支持,將名師作為“高峰成果”反向嵌入培養體系起點是創新思路,有助于實現職前與職后教育的順暢銜接,引發關鍵因素質變產生沸騰效應,為高質量培養體育師資注人動能。沸騰效應的實現,關鍵在于校外名師的及時介人與催化作用,他們的參與是推動“培養質量”向“高質量培養”飛躍的不可或缺因素。在體育名師全方位引導下,教育實踐、專業實踐和社會實踐的有機結合會激發動力鏈,協同工作室骨干成員與校內外導師精心培育,開啟實踐教學動能持續釋放的全新效應,為體育師范生職業能力發展注人強大動能。名師工作室成員應明確分工、落實任務,優化實踐教學各環節的良性運行[18]。在教育實踐模塊注重課程設計和教學方法選擇,在專業實踐模塊側重推進“一專多能”,在社會實踐模塊拓展體育賽事參與和組織。以三者協同共進為基礎,及時回應體育師范生的問題反饋和反思,強化專業培養與職業晉升同步發展,達成體育師范生實踐教學的系統性變革。
4名師協同培養體育師范生實踐教學的新模式
4.1構建“師徒一對一”協同模式,圍繞教育實踐培養體育師范生“學會教學”
(1)以體育師范生、體育名師、體育名師工作室為主要支點,構建“請進來與走出去”相聯通的特色“師徒制”,融人廣闊優質的教育實踐資源,精心培育體育師范生“會學”。體育名師工作室的綜合優勢顯著,擇優配置的團隊骨干成員作為核心力量,在區域教育創新中起到引領和示范作用,對區域外的教學改革產生輻射和推廣影響。它是體育師范生進行教育見習、研習和實習的重要平臺,對體育師范生開展教育實踐具有特殊價值,為實踐教學的情景化應用提供強力支撐。體育教育管理應打破傳統合作模式,堅定執行國家教育政策的方針指引,全面推廣靈活多樣的實踐教學“雙導師制”[19],在全國范圍內選拔符合條件的體育名師,通過共建體育名師工作室達成合作,為每位新生配備校外實踐教學導師,構建名師與師范生的“師徒結對”新模式。工作室成員作為副導師協助名師分工指導,形成多元力量協同培養體育師范生的新舉措。作為工作室負責人的體育名師,需謀劃團隊的周期性發展規劃和戰略布局,為體育師范生統籌制定階段性發展計劃。結合個人特點實施個性化教育實踐,提供觀摩課、示范課和公開課的多種教學形式,指導見習體驗、研習探討、實習演練的一體化提升,帶領體育師范生到基層送教、下鄉送教、農村送教,循序漸進推動“由學會到會學”的轉變。
(2)以專業建設單位、體育名師工作單位、名師工作室成員所屬單位為主要場域,豐富“地方與全國”相聯結的特色“基地制”,優化持續發展的教育實踐環境,精心培育體育師范生“會用”。體育教育管理者應全面貫徹OBE教育理念[20],精準把握體育師資培養鏈條的頂峰成果,推動體育名師反向嵌人實踐教學起始端,全過程主導體育師范生的教育實踐,通過專業與職業的無縫對接構建新協同模式,逐步改善閉環培養系統的良性循環,有序激發高質量實踐教學產生連鎖效應。傳統觀念過于依賴硬件平臺的交流紐帶,僅限于在高校與搭建實踐橋梁,忽視了實踐指導能力這一關鍵軟件因素。破解這一核心問題成為教學改革的突破口,需要培養單位挖掘體育教育的獨特內涵,與體育名師工作室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共享名師團隊成員擁有的豐富資源。由此,體育師范生可根據課程計劃安排,在全國范圍內參與多姿多彩的教育實踐,精心培育對教學細節的把握和應用能力。學以致用是師范生“由學到教”[21]的必經之路。全國布局的體育名師工作室交織成網,可拓寬體育師范生的教育實踐渠道,加快理論知識探索與實際操作的融合,推動教學理念更新和教學風格的凝練,建立培養過程與就業出口貫通的協同機制,有效提升體育師范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3)以教育見習、研習、實習為主要模塊,完善“線上與線下”相聯動的特色“三習制”,拓展靈活多樣的教育實踐方式,精育培養體育師范生“會授”。名師工作室成員擁有不同的專業背景和工作環境,形成了多元的教育理念和教學風格。各取所長是組建團隊必然考慮的因素,百花齊放的思想交融可激活發展動能,助推每位成員釋放積極進取的主觀能動性,這是“名師一師范生”結對新模式的獨特優勢,能夠為教育實踐活動注入新的活力。體育名師作為校外實踐首席導師,應靈活運用便攜式現代化信息技術,實時監控體育師范生實踐教學動態,及時了解內在的心理活動和思想變化[22]。針對教育實踐要定期召開座談交流,讓工作室成員分享獨具特色的成長歷程,傳授走向名師頂峰需具備的制勝要素,潛移默化地指導和促進教育實踐能力提升,全方位引導體育師范生樹立樂教的自信心。工作室成員全力協同名師指導體育師范生,主要圍繞教育見習、實習、研習三個模塊分配任務[23]。見習導師側重于課程觀摩、教學體驗、教育感悟等培養反思意識,研習導師偏重專題講座、主題交流、課題討論等培養探索精神,實習導師專注于情景演練、校內模擬、校外實訓等培養應用能力。名師則宏觀掌控見習與研習的互鑒、研習與實習的互助、實習與見習的互動,確保全過程主導教育實踐內容的遞進貫通,螺旋式提升體育師范生的教學傳授水平。
4.2構建“內外一體化”協同模式,聚焦專業實踐培養體育師范生“學會育人\"
(1)以教會、勤練、常賽為主要脈絡,把握專業實踐的“多用型”特點,貫徹“課內外一體化”多頭并進,精心培育體育師范生“會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教學的核心環節,對于高質量培養的有效達成至關重要,必須在知識傳授、技能培養過程中全面落實。應明確實踐教學在課程體系中的比重,加強專業實踐在綜合育人方面的作用,通過“學、練、賽”[24]的有機串聯,建立課堂內外一體化的實踐路徑,為名師工作室全體成員參與指導提供良機,激勵體育師范生應用德育原理[25],在班級管理中科學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名師工作室成員需精準了解培養方案,結合課程內容制定課外實踐安排,引導體育師范生貫徹學用結合原則,靈活運用自主學練、結對學練的合作學習方法,將學科知識在實踐應用中消化吸收,通過形式多樣的友誼賽、交流賽強化實踐能力,在學以致用中匯聚多位名師的精華,深入探索學科教學的深邃育人價值,逐步提煉體育專業實踐的獨特內涵。名師工作室應發揮優勢互補的集體力量,負責人應根據體育師范生的實際需要,結合專業內容擇優選配優秀指導教師,以導師團隊形式統籌課堂內外實踐內容,對理論實踐、技術實踐、裁判實踐進行指導。培養重點和主線圍繞專業技能的形成規律,培養底蘊凸顯體教融合的運行原理,體育師范生在言傳身教中領悟傳承的精髓,專業實踐在全員指導下傳遞育人的道理。
(2)以體育課標、培養目標、能力指標為主要方向,開發專業實踐的“實用型”內容,貫通“校內外一體化”多元路徑,精心培育體育師范生“會導”。義務教育階段《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26],作為體育改革與課程實施的指南,強調了課程育人鍛造核心素養的導向,加強了不同學段之間的銜接和遞進,為體育師范生的培養、高校專業建設、師資培養搭建紐帶,是確定培養目標和細化能力指標的依據,為評價職業表現的實際應用水平提供參考,成為專業實踐鏈條全程育人的主要任務。名師工作室圍繞體育工作展開,能為專業實踐提供正確的協同方向,團隊應帶領體育師范生定期走進,主動創設班級督導、健康指導、心理輔導的育人情境,開展形式多樣的體育品德和思政教育,弘揚德育原理和特色體育文化,教導他們策劃與組織校內聯賽、校際比賽的能力,引導生的鍛煉意識和健康行為,傳導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7]。名師工作室應以培養目標統領全局,深人高校第二課堂指導體育教法、體育游戲等實訓類課程,積極開展校外第三課堂的競賽組織、裁判實習等實操類項目,循序漸進開導體育師范生的角色轉變和身份定位,將運動技能逐步內化為教師必備的核心能力,深刻理解立德樹人的體育教育職責,深入挖掘體育教育的新時代價值。
(3)以師德規范、教育情懷、課程思政為主要引領,打造專業實踐的“應用型”體系,貫穿“室內外一體化”多邊建設,精心培育體育師范生“會傳”。專業實踐對體育師范生的應用能力有直接影響,不僅關注實驗操作、運動訓練、體育活動中的技能運用,還強調師德規范和教育情懷的培養,并在課程思政指引下根植于師范生的思想中,這是達成體教融合和綜合育人的關鍵,也是結對名師工作室內涵建設的核心。體育名師應統籌兼顧大局發展,既要貫通指導師范生為工作室形象賦能,也要根據培養方案傳授專業實踐和育人經驗。體育名師要聚焦“踐行師德”[28]的畢業要求,有計劃地展開系列主題教育活動,深人學習且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了解教育發展的中長期規劃和戰略布局,塑造體育師范生對黨和國家的高度認同感,傳承投身于體育教育事業的光輝使命,堅守在基層體育教學的前沿陣地,立志為教育強國與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以體育名師工作室為依托,體育師范生應謹遵名師團隊的悉心指導,不斷夯實從教意愿和樂教決心,樹立無私奉獻的體育教育情懷。在工作室組織的勤練、常賽中反復磨礪,在工作室參與的示范、競賽中積極探索,有機結合生的體質特點和運動規律,以課程思政為主線構建專業實踐的應用體系,針對體育教學動態需求逐步完善,傳播名師獨有的人文底蘊和創新精神,全面提高實踐教學的質量和成效。
4.3構建“發展一條線”協同模式,結合社會實踐培養體育師范生“學會發展”
(1)以專業建設、敬業精神、職業規劃為主要鏈條,提煉社會實踐思路的“一致性”推進,為“閉環發展一條線”夯實根基,精心培育體育師范生“會通”。社會實踐是課堂教育延伸與素質教育載體,為體育師范生提供了社會成化長的途徑,成為了解國情、體察民情、服務群眾的重要途徑。通過參與俱樂部、夏令營和志愿者等公益活動,體育師范生可接受形式多樣的勞動教育,練就端正的職業態度和優良的敬業精神,樹立投身體育教育事業的偉大理想。這有助于打通高校培養與社會用才的無縫對接,促進師范生與名師形成合作共贏的良性循環。體育名師應協同指導社會實踐,根據專業特點為體育師范生設計特色內容,以集體實踐為基礎靈活進行自主實踐,深入農村、山區和社區等傳遞體育知識,明確群眾所需的健康訴求和健身支持,引導日常科學養生和終身體育鍛煉習慣[29]。在此過程中,傳承體育名師的敬業精神,定制個人的自主學習與就業發展規劃,熟練運用變通的思維巧妙解決實際問題,逐步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人際交往關系,為職業發展的暢通無阻打下堅實基礎。在推廣新興項目、培訓社會體育、指導運動訓練上潛心致教,弘揚體育名師應具備的職業風范,了解意向單位的精準需求和動態變化,幫助體育師范生擬定多層次就業規劃,在勞動教育實踐中通達“五育并舉”。
(2)以社會服務、社會調查、社會研究為主要抓手,挖掘社會實踐活動的“規律性”走勢,為“持續發展一條線”注人動能,精心培育體育師范生“會悟”。高校致力于培養大學生旨在服務社會,使專業人才為體育教育事業貢獻力量,為人民群眾提供多元化的社會體育指導。這要求體育師范生的社會實踐具有針對性,必須充分了解、考察、分析社會的實際需求,關注典型的體育問題和熱點體育現象,利用勤工儉學、賽事策劃、扶貧支教的良機,運用專業知識開展社會調查和社會研究[30]。通過總結規律來領悟事物未來趨勢,從而為體育師范生可持續發展增添動力。體育名師應根據選題設計方案,結合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動向和基層體育教育的核心問題,協助體育師范生制定社會調查提綱,對調查方法和組織實施進行培訓。利用課余、周末、暑假等時間走訪一線,深人了解現階段制約發展的主要矛盾,指導他們通過社會研究感悟客觀規律,順應大勢所趨破解發展面臨的瓶頸,漸悟敏銳的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漸在社會磨煉中變得成熟穩重,向著體育名師的目標穩步前行。體育師范生應具備反思能力和批判精神,盡快適應“師一生\"不同角色的切換,合理運用“正一反”各自立場的質疑,通過經常性的社會調查和社會研究,探索體育教育實踐教學的運行規律,深刻領悟反思研究的習慣和推陳出新的意識,以智力賦能推動體育師范生內涵建設。
(3)以溝通合作、團隊協作、勤于創作為主要抓手,彰顯社會實踐內容的“靈活性”原則,為“高質量發展一條線”增添活力,精心培育體育師范生“會拓”。社會實踐是拓寬視野、整合資源的過程,體育名師應高度重視團隊建設,利用學習共同體平臺培養體育師范生,發揮各自特色的運動特長和專項優勢,構建有明確分工和嚴明紀律的服務小組。通過集中開展送教下鄉、支教扶貧等公益活動,指導體育師范生溝通合作的技巧,熟練掌握團隊協作的先進管理模式,增強他們自主開展社會實踐的自信心。面對多樣化的挑戰,體育名師需靈活調整時間和形式,指導體育師范生自主設計實踐內容,充分利用“雙減”[31]政策帶來的市場機遇,對青少年進行體育家教、健身塑形、中考培訓的全面指導。在此過程中,應錘煉人際關系的溝通合作能力,與社會優質資源和優秀人才廣泛交流,逐步建立由體育師范生牽頭的特色團隊,匯聚青年力量展現才華和智慧,將反思凝練的靈感付之于實踐檢驗,以勤于創作的精神開拓時代發展列車。結對名師應尤為重視資源的融合,提升語言表達、信息收集、為人處世的社會活動能力。通過師生間縱向溝通合作深化資源的深度,借工作室成員橫向的團隊協作拓展資源的廣度,以師范生勤于創作提升資源的高度,逐步擴大教育理念、教學風格、裁判執導的社會影響力,以高質量發展有效推動畢業要求達成。
5結語
實踐教學能力是培養師范生的重點,直接影響到體育教學水平的綜合表現,是全面達成培養目標的主要著力點,也是高度達成畢業要求的關鍵突破口。實踐教學貫穿于培養鏈條全過程,蘊含在課堂學習和課外活動的各方面,輔助理論知識和運動技能的吸收掌握,不斷強化體育師范生的核心能力指標,成為打造卓越體育教師的有力抓手。遵循國家教育政策和系統理論指引,體育名師結對和協同培養至關重要。作為外部優質資源賦能“三全育人”,可推動教育實踐、專業實踐、社會實踐的協同并進,催化培養體系產生一系列良性效應,夯實“一踐行、三學會”的固本強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教學是高質量培養的持續動力,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內容。培養單位應以“實踐導向”深人探索,堅定落實“雙導師制”與“師生結對”理念,構建“師徒一對一”“內外一體化”“發展一條線”的“名師精育”新模式,穩定推進實踐教學培養體系的高效運轉,為現代化建設持續輸送卓越的體育教師
參考文獻:
[1]楊樺,李秋利.體育學類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內涵特征、邏輯規范與實現路徑[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24(5):1-10.
[2]孫銘珠,尹志華.體育教師命運共同體的理論基礎、表現形式和構建路徑[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22,40(1):67-74.
[3] 陳輝映,吳寧怡.師范類專業認證背景下體育教育專業“三習”課程建設:價值取向、遵循原則與體系構建[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24,36(4) :455 -463.
[4] 劉子實,馬海濤.產教融合背景下創新型體育人才培養模式實踐與思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3,46(10):73-79.
[5] 薛昭銘,高升,陳正清.我國中小學體育與健康學業評價:應然性與實然性的博弈困境與突圍路徑[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24,42(6) :79 -86.
[6]蘇剛,張雪.專業認證視域下體育師范生師
德養成教育探析[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24,43(4) :37 -43.
[7] 汪靈嬌.化學名師工作室運行成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23:3.
[8]陳輝映,謝雨涵.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下體育教師實踐性知識發展的內涵、價值與路徑[J].體育學刊,2024,31(4):128-134.
[9]方千華,胡小清.新時代我國體育學博士生培養的困境解析與路徑優化[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3,46(10):42-50.
[10]教育部關于印發《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認證實施辦法(暫行)》的通知[EB/OL].(2017 -10 -26)[2025 -06 -01].http://www. moe. gov. cn/srcsite/A10/s7011/201711/t20171106_318535.html.
[11]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公布2024年通過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認證專業名單及通過中期審核專業名單的通知》[EB/OL].(2024-11-01)[2025-06-01]. http://www. moe. gov. cn/srcsite/A10/s7058/202411/t20241111_1162287.html.
[12]呂萬剛,季彥霞.我國體育高等教育面臨形勢與挑戰及對體育類專業建設的啟示[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22,37(5):497-503.
[13]張守偉.以“創造的教育”培養“創新型體育人才”:學理、路徑與反思[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3,46(10) :80-87.
[14]雷勵華,王千姿,李瑜,等.數字化改革驅動城鄉教育共富機制與路徑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24(10):84-93.
[15]汪曉贊,楊燕國,陸悅美,等.國際體育教育的發展趨勢與中國鏡鑒[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4,58(4):1-13,21.
[16]徐偉,王聰帥,王果團.體育學理論類課程如何實施混合式教學——以“7P”混合式教學模式構建與應用為例[J].體育學刊,2025,32(2) :123 -131.
[17]展恩燕,劉海元.新時代學校體育高質量發展的應然路徑[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24,44(4) :11 - 22.
[18]陳曙,王健,鄭瀾.新時代課程改革背景下體育教師核心素養發展路徑研究[J].北京論視角下退役運動員進校園合作網絡建構研究[J].體育學研究,2023,37(4):30-41.
[20]廖慧萍,白四發.OBE 教育理念下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研究[J].體育科技,2023,44(1) :128 -130.
[21]張文鵬,陳紅,栗千惠.體育與健康跨學科主題教學何以推進?——基于多模態理論的分析[J].體育學研究,2024,38(2):63-71.
[22]尚力沛.如何教學生會教:體育師范生教學能力培育的問題反思及實踐對策[J].上海體育大學學報,2024,48(8):73-81,93.
[23]劉國鋒,王宏梅,李俊,等.學校體育助力體育強國建設的內在邏輯、現實困境與推進路徑[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24,42(6) :70 -78.
[24]梁城銘.從邊緣到中心:協同育人背景下學校體育的轉向與通路[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24,43(5) :36-42.
[25]董鵬,彭國強,劉紅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校體育:價值向度、現實挑戰與發展路徑[J].體育文化導刊,2024(10):99-104.
[26]季瀏.《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 年版)》突出的重點與主要變化[J].課程.教材.教法,2022,42(10):54-59.
[27]劉雨欣,陶玉流,吳相雷,等.社會資本驅動中小學體育教師知識共享的機理、困境與進路[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25,51(1):107 - 114,127.
[28]劉寶祿.體育名師工作室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22:48.
[29]于易.信息技術賦能視域下農村學校體育現代化發展研究[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23,41(2) :62 -67.
[30]陳淼,姚小林.責權利視域下家校社協同賦能青少年體育活動促進研究[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25,43(2):34-42.
[31]董取勝,耿濤,易紫俊等.“雙減”背景下中小學體育教學改革的邏輯證成、變革挑戰與深化路向[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23,38(6) :696 -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