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破非遺項目傳承與傳播所面臨的障礙問題。一個非遺項目之所以不可復制,是因為它有著固定產生的土壤和環境,一個非遺項目往往與一個地方、一個相對豐富的環境緊密相連,與那里的氣候、生態資源、宗教信仰以及世代沿襲的風俗習慣形成了千絲萬縷的聯系。這種深厚的本土性構筑了非遺項目的獨特魅力,但同時也成為國際受眾全面理解和深入體驗的一大障礙。由于文化背景、歷史傳承以及生活方式的差異,國際受眾往往難以準確把握非遺項目產生的歷史土壤和文化脈絡,從而難以產生情感共鳴和深刻認識。另一方面,眾多非遺項目歷經數百乃至上千年傳承,技藝精湛、流程繁復,且蘊含深厚的文化內涵與人生哲理。這些特點在跨文化交流的語境下顯得尤為突出,使得國際受眾在理解和欣賞非遺項自時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他們往往難以洞悉非遺項目所蘊含的深層含義和象征意義,而只能停留在表面化的欣賞和簡單化的詮釋層面,無法真正領略到非遺項目的獨特魅力和深遠價值。
揚州是一座有著豐富文化內涵和厚重歷史底蘊的歷史文化名城,是東亞文化之都、世界運河之都、世界美食之都,為非遺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為了進一步推動新媒體視域下非遺文化的跨文化傳播,我們需要堅定中外文化交流的核心理念,從公益發展和商業運營兩個維度開展系列實踐活動,運用四個核心傳播策略,煥發非遺文化在新時代的生機。首先,要抓住短視頻平臺這一風口行業,以抖音、B站、YouTube三個中外平臺為依托,構建美食、風景、非遺等專題為主要內容的“揚城”模式,以非常穩定的姿態推動傳統文化的新穎發展,根據團隊特色衍生出系列國際化非遺文創品牌。同時,與各國商會等社會公益組織溝通聯系,搭建國際交流合作平臺,打造知名非遺賬號,延長產業鏈,實現創收。在實踐中總結揚州非遺文化發展現狀,感受揚州文化底蘊魅力,感悟國家對揚州古城文化建設所做出的巨大貢獻與成就,為新時期下揚州非遺文化發展提供合理化的建議,也將“揚城模式”進一步推廣,促進非遺文化在新媒體時代的跨文化傳播。
一、以中外新媒體平臺為傳播依托
詹姆斯·凱瑞在傳播儀式觀中,將傳播視為符號互動的過程。視頻的觀看與反饋,其本身也是一種儀式,視頻中的音畫與評論都是多元的文化符號,其中的符號互動是跨文化溝通的內在邏輯。符號打破了語言傳播的限制,生動易懂,更有利于非遺文化的跨文化傳播。新媒體時代為非遺文化的跨文化傳播提供了基礎條件,要利用好中外新媒體平臺進行跨文化傳播。
短視頻平臺注重非遺文化傳播的普適性,將文字轉化為動態畫面,用有趣的視頻吸引用戶觀看。如抖音、B站、YouTube等平臺,能夠在精簡的視頻中,傳達豐富的非遺文化內涵,普及非遺的起源、作用和意義。自2018年短視頻爆火以來,涌現出眾多的優秀的跨文化交際類博主,如在外國的中國博主,但此類博主的作品多集中于美食領域,對傳統文化和非遺領域的介紹相對較少。來自美國的博主“我是郭杰瑞”作品以介紹美國文化、對比中美差異為主,作品內容有深度、有思考,值得學習和借鑒。
目前,揚州乃至全國,很少有賬號能用中外兩個視角,共同探討中外歷史、中外文化、中外風景、中外美食等內容。借助中外新媒體平臺,以中外視角展現非遺,是全新的嘗試。我國的話語體系要想閃亮起來,與國際話語體系有效對接,關鍵在于策劃與實施話語轉換與創新策略。要深入開展中外話語轉換研究,精準比較分析國內外文化話語系統差異,準確把握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表達內在邏輯與特質特性,通過詳細比較研究與分析,尋找中西方話語共通之處,進而建立既具中華民族特色又具備國際通融性的新類型話語。這將作為我國與世界溝通的橋梁,幫助我們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同時,要善于從以往的跨文化傳播活動中總結典型案例,將成功模式總結概括、制度化,從而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國際傳播提供堅實保障和有益借鑒。此外,要完善中外文化對話機制。我們要建立各種中外文化話語交流平臺,通過對話與交流,縮小雙方理解上的差距,增進互信,消除隔閡與誤解。在互聯網上充分展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所蘊含的獨特魅力,闡述好它們的重要文化和精神價值,提升我們在這場國際競爭中的發言權,跨越文化、語言的障礙,更好“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我們迫切需要做好譯介工作。這意味著我們需要打造一支精曉中外文化、功底扎實、擅長國際表達的高端復合型人才隊伍。這支隊伍要有扎實的學科知識和功底,而且要熟悉國際局勢和業務領域,能深入理解非遺文化的精髓,并精準表達出來,且符合國際受眾的習慣和審美偏好,能夠講好故事。
二、構建跨文化視角的非遺視頻體系
揚州戲劇與曲藝的悠揚韻味、揚州園林的精致典雅,以及揚州美食的誘人風味形成“煙花三月下揚州”最美的文化標簽。運用數字化手段,精心打造一系列新型國際傳播平臺,進一步提升中華非遺文化國際傳播力。建設非遺國際傳播網絡平臺,該平臺是連接世界受眾與中華非遺文化的橋梁,讓世界人民跨越時空,觸摸非遺,了解非遺。“煙花三月下揚州”是揚州城最美的文化標簽。以中外形象共同打卡風景名勝,和揚州文旅局、大運河博物館等官方機構建立長期合作,能夠在為古城揚州公益宣傳的同時,深入挖掘非遺文化內涵,向外國友人展現非遺價值,并體現外國友人視角的非遺文化,從而打造名勝探訪類視頻系列。
新媒體傳播的“年輕態”是以年輕為本的自然狀態,新媒體的平民化特征是面向群眾、面向民間,三者融為一體能構建知識網絡系統,不僅吸引觀眾,還能持續提升觀眾的新鮮感。生動的畫面和先進的翻譯系統,能讓非遺文化國際化魅力以系統化的視頻呈現出來,其國際化傳播力會不斷增強。同時,整合媒介資源,發揮融媒體優勢不可忽視。我們應運用好微博、微信、短視頻等不同媒介形式,打造融媒體矩陣,形成線上與線下的良性互動和優勢互補,這樣,非遺檔案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會得到極大提升。在視頻傳播中,跨文化傳播的視頻創造應關注不同受眾的實際需求和審美特征。對于國內受眾,應善于使用外國新穎形象,吸引他們探秘非遺的本質和功能;對于國際受眾,非遺短視頻的內容創造則要采取柔性策略,用微觀個體生活敘事取代硬性宣傳,運用民俗文化、英雄、飲食、自然主義等對話性文化符號,以友好的姿態、開放的心態進行文化輸出與交流,從而實現文化互鑒和共享,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融合。以生動風趣的多視角展現非遺文化視頻,有助于增強國際受眾對視頻的興趣,從而推動非遺文化在新媒體時代的良性跨文化傳播。中外友人共同組建團隊,中外思維多維互補,解讀中華傳統文化的視角也不局限于中式思維,使作品受眾更多元。
我們不應忽視國際社交媒體平臺在文化傳播中的巨大潛力。需積極運營并維護這些平臺,通過精準的內容策劃與發布策略,主動設置議題,引導國際輿論走向。跨文化傳播要求視頻制作者關注中外受眾的實際情況,符合他們的審美差異化需求。要利用外國人新穎的形象特征,吸引國內受眾,深入了解非遺文化的獨特內涵。面對國際受眾,在非遺短視頻傳播內容設計中,應采取柔性傳播策略,以微觀個體生活敘事代替硬性敘事,借助民俗文化符號、英雄人物符號、飲食文化符號和自然主義符號等對話性文化符號,以友好姿態開展文化輸出與交流。以生動風趣的多視角展現非遺文化視頻,有助于增強國際受眾對視頻的興趣,從而推動非遺文化在新媒體時代的良性跨文化傳播。
三、打造國際化非遺品牌,創新傳播方式
隨著現代科技社會的發展,年輕一代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和意義缺乏了解。同時,虛假的網絡信息也影響了人們對非遺文化的認知和認同。而有限的非遺文化的宣傳范圍,往往以陳舊的方式更替展開,這就導致人們對非遺文化的傳承方式局限于“口傳身授”,難以形成強大的思想合力。與此同時,伴隨著手工藝者老齡化嚴重:揚州市非遺傳承人年齡普遍偏高,創新能力不足。一些非遺傳承項目沒有年輕的傳承人,手藝面臨失傳的風險。
相較于小點覆蓋、內部傳承的傳播方式,國際化的表達方式能夠將傳統非遺與現代時尚元素融合起來,使民族文化產品更加具有表現力和感染力。塑造品牌則是非遺走出國門與活態傳承的必由之路,對于塑造文化品牌,更要實現產品與服務并舉的雙向模式:以傳統手工技藝一揚州新城雕版印刷技藝等非遺項目為例,通過符號價值的轉移、嫁接或附加,實用商品被賦予文化屬性,也更好地貼合了現代人的審美需求,走“傳統 + 產業 + 創意”的發展道路,實現價值最
大化。
伴隨產品的設計與投放,品牌服務的存在如影隨形:借用戶外空間展示手工藝品制作、體驗活動,以及動態表演等,活化體驗與旅游、教育融合成互動式、浸入式的深度研學活動,能拓展非遺的感染力和傳播力。當產品與服務設計達到一定效力,破除單一傳播手段和單向輸入方式,利用高科技與新媒體,推行“互聯網 + 非遺”的傳播模式就至關重要,打破傳統的視聽創作局限。
這就要求非遺管理人才要對短視頻和直播善加利用,為非遺傳播把好關。利用新媒體平臺宣傳非遺,在視頻創作過程中,突出非遺文化的主題和引流取向,也注重推陳出新,結合更多現實元素和客戶需求內容。在體現非遺的時代價值和文化底蘊的同時,嚴格把關審核作品質量,避免虛假信息傳播,實現線上與線下相閉合。針對不同的非遺形態和表現形式,在宣傳過程中需要實施分類促進和差異化扶持,拒絕“一刀切”和“片面化”。本身處于良好的發展勢態、成熟業態形式的非遺項目,可以實行大眾化、規模化路線;而藝術水準高超,但規模較小,或者快要消失、難以流通的非遺項目,其國際化路線應該走高端化、品牌化的路線,有利于集中資源保證這些文化遺產的存續。
除此之外,專利申請也是助力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現國際化發展的重要途徑,對于知識產權的合理合法保護,不僅為傳承傳統技藝提供了法律保障,也有利于非遺文化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增強國際影響力和增添更多的傳播可能性。在打出揚州非遺招牌的同時,助力古老技藝在新媒體時代“重煥新生”。
四、多元協同破局,打造知名非遺IP
非遺跨文化傳播是一項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可能是某一方面或某一領域單獨能夠完成,需要政府、社會、市場、國際等各方面的力量緊密協作、齊心協力,方能形成一股勢不可擋的力量,事事得以順利開展,層層得以推進落實。為此,我們要精心構建政府引領、社會參與、市場推動、國際銜接的工作格局,全方位、多角度推動非遺文化的傳播。政府要發揮好引領作用。研究或出臺一系列有利于非遺保護傳承的政策制度,為非遺文化國際傳播提供制度保障;通過制定規劃,引領非遺文化傳播方向,使各項任務有計劃、有步驟、高效率地開展落實;社會要發揮好力量源泉作用。廣泛發動民間組織、社會團體和人民群眾參與非遺文化保護傳承事業,舉辦展覽、演出、講座等活動,生動地向國內外受眾展示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增強國內外受眾對非遺文化的認知度和興趣;市場要發揮好推動作用。積極尋找非遺文化與市場經濟的結合點,運用市場手段推動非遺文化的創新性發展,加強非遺文化產品的開發推廣力度,使非遺文化在國際舞臺上生輝;國際要發揮好銜接作用。加強同世界各國非遺保護、傳承、傳播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共同推動非遺文化的國際傳播,使非遺文化成為不同國家和地區人民情感聯結的橋梁和紐帶。
打造內容的“揚城”模式,“催熟”IP實現。區別于傳統的內容生產型,立足中華文化傳播的項目初心,結合中西交融的IP特色,通過嚴格篩選的人才入庫、內容豐富的培養管理等流程,打通內容的網絡傳播路徑,構建多元化、穩定化粉絲社群。由此避開泛娛樂內容力不持久的問題,深耕更長項的IP研發、生產經營的產業鏈,并通過品牌授權、衍生品開發等形式開展業務。
同時,我們也要積極協助外商、商會及文化藝術機構等,為外國友人培養國際傳播使者,引導更多國際人才就業,共同舉辦和開展非遺文化宣傳、推廣活動,助力非遺文化類型視頻更好“走出去”。訪揚州、讀中國、看天下,當載有“揚州好故事、中國好故事”的優質內容更多呈現出來,一定為筑造國人文化自信、提高我國國際話語新路打造一條“快車道”。一元之力,眾手協力,方能傳承好、保護好、傳播好非遺文化這一人類共同財富。
五、結語
揚州的非遺文化具有濃厚的歷史底蘊,承載著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新媒體的發展為非遺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現代化、新穎化的路徑,促進了非遺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新時代背景下,我們需要積極利用新媒體為媒介,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創造國際化非遺品牌,培育知名IP,衍生產業鏈,為我國的非遺文化實現跨文化傳播提供助力,讓非遺文化在世界熠熠生輝。
參考文獻:
[1]黃永林.數字化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J].文化遺產,2015(1):1-10+157.
[2]蔣多.我國非遺的國際化路徑探析—基于生產性保護理論與實踐的視角[J].遺產與保護研究,2016,1(1:84-89.
[3]陶丹丹.“非遺\"跨文化傳播的敘事路徑研究[J].四川戲劇,2019(4):35-39.
[4]馬曉娜,圖拉,徐迎慶.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發展現狀[J].中國科學:信息科學,2019,49(2):121-142.
[5]薛可,龍靖宜.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傳播的新挑戰和新對策[J].文化遺產,2020(1):140-146.
[6]翟姍姍,胡畔,吳璇,等.基于用戶信息行為的新媒體社交平臺信息繭房現象及其破繭策略研究——以非遺短視頻傳播為例[J].情報科學,2021,39(10):118-125.
[7]徐琳蘊,詹騫.非遺類短視頻跨文化傳播策略研究[J].新聞論壇,2021,35(2):56-58.
[8]季丹.新媒體視角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與開發研究:以遼寧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例[J].中國集體經濟,2022(24):122-124.
注:本文系2024年江蘇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編號:202411117258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