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藝術指20世紀80年代后期藝術家們使用計算機技術創作藝術品,使藝術的數字化生產和傳播成為可能。因其形式兼有空間和時間兩種屬性,大多以光為媒介,也被稱為時空藝術,包含媒體技術與藝術系統兩大領域。本文通過為話劇《后現代愛情圖鑒》所作新媒體藝術設計實踐,對這一公共空間中的商業宣傳或大眾娛樂活動所用的藝術形式進行分析總結,主要通過對這一部編作劇場戲劇的藝術構想、技術應用以及演出效果的三個部分進行闡釋,為舞臺戲劇新媒體設計的交互式、生成性、沉浸式的審美體驗提供參考。
一、話劇中新媒體藝術創作的設計與藝術構想
近年來伴隨著數字媒體技術的更新與發展,新媒體藝術被廣泛應用到戲劇舞臺之上。其利用數字影像、空間投影映射及實時交互編程等前沿技術,突破了傳統戲劇的時空限制,創造出虛實交織的敘事空間,為觀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沉浸式體驗。通過強大的空間敘事表現,舞臺新媒體藝術設計不僅提升了戲劇表演的視覺沖擊力,還推動了戲劇美學的數字化轉型。本文以話劇《后現代愛情圖鑒》為例,闡釋話劇劇本與舞臺新媒體藝術的結合創作,以及舞臺新媒體藝術的設計構思與技術運用體會。
《后現代愛情圖鑒》借助對“愛情”定義的荒誕解構,展示并探討了“后現代”語境下被資本和現代社會多重異化的人類情感生存困境,屬于當下中國內地不可多得的充滿先鋒意識和實驗性的劇場作品。主要包括開放關系、跨性別愛情、“戀物”或“物性戀”、人工智能與愛情(大數據模擬的愛情)、“演員”表演的愛情、網絡交友軟件中的愛情等數十個話題或詞條,內涵豐富令人眼花繚亂。觀眾還來不及回味上一個片段時,早已被迫觀看下一個片段。這樣的非線性結構體現“后現代”的“去中心化”表達。為展現劇目中快節奏的、網絡化的、超現實的“愛情”存在狀態,主要采用重構舞臺空間和視覺化延展劇本內容的設計構想。
(一)劇本與新媒體藝術設計的融合
1.新媒體藝術重構舞臺空間與劇情
新媒體藝術設計首先內容基于話劇的劇本內容,形式上作為舞臺美術設計的一部分共同為劇情服務。《后現代愛情圖鑒》中的舞臺設計采用極簡風格,舞臺上鋪白色幕布,灰色繃帶纏繞道具,結合七個可拆分組合的投影平面,為新媒體藝術設計提供了廣闊創作空間。通過現場考量不同觀眾位置,拆解和拼合不同空間,重新定義舞臺空間,將數字美學與傳統美學進行碰撞融合,例如如何用新媒體藝術形式擴展舞臺空間或發展劇情。從而提升了觀眾的沉浸式體驗。在設計過程中,設計師不斷與劇組成員探討新媒體手段和劇情關系,經過多次嘗試,利用媒介的創作特殊性,促使劇中的片段“有沒有人想跟我談戀愛呢”情節內容根據新媒體設定而變化劇情發展的軌跡。
這個片段講述了女主在社交軟件上擇偶的故事,舞臺與新媒體結合,呈現了軟件界面和女主的互動屏幕。畫面根據女主選擇切換,推拉門模擬“左滑”和“右滑”,表示“喜歡”與“不喜歡”。觀眾從女主視角看到她的選擇,匹配成功時人物連線,失敗則斷開,表情符號和心形玻璃球也隨之變化。設計采用卡通三維風格,舞臺中央是代表都市的建筑群,推拉門兩側的心形與便模型象征女主的不同選擇。為了增強裸眼3D效果,投影布被新媒體的錯視效果“掏空”,不斷通過調整光影變幻出豐富的三維元素場景,創造出深邃空間。當玻璃心形球破碎時,碎片與建筑線條碰撞,進濺效果產生強烈的視覺沖擊 (圖1)。
2.劇本內容的視覺化解構與重組
在傳統話劇的創作中,文本臺詞始終作為敘事的核心,情節依賴語言的表達,劇本中角色的情感通過演員的表演傳遞。然而,當依托數字媒體技術的舞臺新媒體藝術手段出現時,這種以語言為中心的戲劇范式正在經歷一場靜默的顛覆。舞臺設計師不再滿足于將劇本文字機械地“翻譯”成相應的布景,而是將文本拆解為視覺符號或空間節奏氛圍等。正如話劇《季爾王》中季爾王在荒野中的瘋癲獨白被拆解為三塊環形屏幕上的噪點干擾:演員每喊出一句“吹吧,風啊!”,對應屏幕上的風暴影像便丟失部分像素,最終在“我沒有路”的臺詞處完全黑屏。這種數字故障美學將“理性的崩塌”轉化為技術系統的崩潰,形成文本到視覺的復調隱喻。”①這種解構與重組,并非對文本的背離,而是通過數字媒體技術賦予其更本質的回歸,即在語言止步之處,視覺藝術成為話劇意義和精神的延展與重生。
在話劇《后現代愛情圖鑒》中,運用解構與重組劇本理念,將不同的藝術風格交替呈現于舞臺。如第四章“丘比特之舞”片段便是將老年人跳廣場舞的場景通過抽象表達展現,舞者進入幻想世界,表現與年齡不符的舞蹈,舞伴陌生卻親密溫馨。該片段的新媒體藝術部分呈現出老年舞者的內心世界,通過提前錄制演員的舞蹈視頻并用人工智能生成不同藝術風格(如吉卜力風、浪漫雙人舞、野獸派等),與現場表演精確對接產生互動(圖2)。
雖然未采用實時交互設計,但產生的藝術效果相比實時交互更為真切,成本更低。該部分通過新媒體藝術的設計表現重構劇本手法,形成沉浸式體驗,演員與視覺元素無縫銜接。新媒體藝術將劇本轉化為“萬物”,即光、影、數據等形式,增強了劇本內容的視覺表現力,豐富了文本內涵,帶
給觀眾全新的感官體驗。
(二)舞臺新媒體藝術設計中的色彩運用與情感傳遞
色彩在舞臺新媒體藝術設計中不僅是裝飾性的元素,還承載著重要的語義信息和不同的象征意義,是直接傳達特定情感、文化和時代背景的手段。例如,紅色常與沖動、愛戀、憤怒等情緒掛鉤,所以紅色常出現在歷史類題材的話劇舞臺新媒體藝術設計之中。再如藍色,藍色常與冷靜、悲傷、麻木等情緒相關,常出現在未來科技等題材的話劇之中。在數字媒體技術的影響下,話劇舞臺新媒體藝術中顏色運用更加多樣,將色彩設定成不同情境的漸變、疊加和對比等變化,促使靜態的符號變成了劇情及人物情感的動態表達。
在話劇《后現代愛情圖鑒》中第四章片段:“匹配值97% ”中,講述了一個設定在未來世界的故事,描述了兩個人工智能輔助人類進行戀愛互動的情節 (圖3。人類通過人工智能進行匹配度測試來選擇配偶,并借助人工智能的協助進行交流。兩名飾演人工智能的演員通過機械化的表演風格,無論情緒如何變化仍保持禮貌態度的姿態,創造出既幽默又富有深度的戲劇效果。新媒體藝術設計的主要作用是協同演員在不同情感節點間進行過渡,同時制造出一種強烈的科技氛圍感。為此,我選擇了藍白色和橙色作為主色調。藍白色象征著科技主導的時代,體現了未來感和冷靜的理性,而橙色則仿佛是人類“賦予”人工智能的情感能量,暗示了人類情感的注入與互動。大量具有賽博風格的二維尖銳藍白色方塊緩慢地上下移動,同時橙色圓塊在其中涌動,整個設計象征人工智能的思維過程。這些方塊的動感變化配合藍白色的燈光效果,共同構建了一個和諧且富有未來感的舞臺景觀,將觀眾帶入了一個由人工智能主導的人類戀愛時代。當兩個角色互相爭吵的時候,幕布上的藍白色方塊便逐漸變成了橙色,這便暗示著人工智能在切換成人類具有喜怒哀樂情緒變化的特征。通過色彩的不斷變化,觀眾的情感也被隨之牽動,不知不覺中參與角色的情感轉化中,產生情感共鳴,在增強互動性體驗的同時,舞臺效果也愈加豐富飽滿。
二、數字媒體技術在話劇中的運用體現
舞臺新媒體技術的飛快更新促使劇場工作者不斷學習新的技術應用,這些新技術變革影響創作者的創作體驗,也豐富觀看者的感官體會,拉近了創作者、觀眾和戲劇本身的距離,讓所有參與者都能沉浸于戲劇的表演中。一出好戲的呈現往往離不開舞臺聲、光、電等技術,戲劇已成為具有多重表現效果的多媒體藝術表達。在20世紀80年代末,數字技術開始對主流文化產生重大影響。計算機的功能不斷增強,并獲得了驅動和操縱視覺和聲音媒體的能力,逐漸開始介入戲劇舞臺的之上,給戲劇創作者帶來了全新的視野,在隨之而來的數字技術發展中,靈活運用投影,LED屏幕,VR、AR、AI、實時交互等數字技術,使戲劇有了不同于傳統的燈光舞美舞臺呈現方式。正如戴煒在采訪中寫道:“多媒體是畫面,但畫面本身是有介質的,是立體的,是多層次的,這與電影電視等‘平面單一’的‘屏幕呈現’,有本質區別?!雹郜F代舞臺的新媒體藝術不僅與劇情、舞臺布置結合,創造新的視覺關系,還能建立獨特的空間,與傳統舞美、燈光等元素并列,成為戲劇表達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后現代愛情圖鑒》中較多采用人工智能技術和動態三維場景的技術應用。
(一)《后現代愛情圖鑒》中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使用
“生成式人工智能(或稱生成式AI、產生式AI;英語: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Generative AI、Ge-nAI、GAI)是一種人工智能系統,能夠產生文字、圖像或其他媒體以回應提示工程,比如ChatGPT?!雹?/p>
由于劇目始終圍繞“后現代”作為主旨展開,各個環節都充斥著“后現代”這一元素,而“后戲劇地位的加強和當代戲劇藝術的數字化正在增加戲劇角色對多媒體技術的興趣,并促進他們更好地適應舞臺。這些工具能夠營造出必要的想象氛圍。它們能夠使觀眾理解藝術圖像的情感和語義結構的細微差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作為新興的被廣泛探討的新媒體技術無疑適合運用到后現代劇目中。
在《后現代愛情圖鑒》第一章片段“我愛它”中講述了在某個時空,人工智能機器人與人類主持人共同主持了一檔名為“奇人說”的節目,在節目中迎來了一位特殊嘉賓,這位嘉賓與一盆花談了戀愛,由開始的詼諧到感人,結合人工智能主持人的最后一句臺詞“你認為他們真的相愛了嗎?”引發觀眾對戀物癖人群和人工智能的思考。為表達虛擬時空的視覺風格進行定義,在與導演交流后我明確這個虛擬時空是一種融合廢土風格與賽博朋克風格背景的設定,為了同時不能忽略該節目作為綜藝節目所呈現出的娛樂性,于是我拍攝了演員的側面頭像照片,運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后期處理,軟件上使用了ComfyUI進行制作。ComfyUI是一個基于節點流程的穩定擴散操作界面,它將穩定擴散的流程拆分為各個節點,用戶可通過自定義節點、拖拽連線實現精準的工作流定制與可靠復現,以完成更復雜的、自由度更高的圖像生成工作。”③我將演員照片與一些“廢舊的高科技可穿戴設備”合成在了一起(圖4)。為了體現整體時空的差異性,將照片疊在發舊的牛皮紙之上,并選用“民國風”的字體,在眾多差異性元素共同疊加呈現時,此幕的設計便已完成。觀眾在感受到趣味性的同時,也了解到該虛擬時空的時代背景(圖5)。
(二)使用動態三維場景搭建技術
“三維藝術是美術和計算機繪圖技術(ComputerGraphics),計算機圖形學結合的一個新興藝術門類,它的特點是藝術與技術并重,主要使用三維繪圖軟件進行創作。”該劇目運用了多種動態三維場景搭建技術,通過三維藝術設計呈現出具有立體感和表現力的畫面。這種設計手法拉近了舞臺與觀眾的距離,顯著增強了演出的沉浸感。
《后現代愛情圖鑒》中三維藝術風格被大量使用,在四個劇目中都有涉及。其中序章章節中,根據與導演和編劇的溝通,明確了該部分需要體現一種推陳出新,叛逆地反對舊時代舊聲音的精神,于是便設計出眾多文藝復興時期體現愛情的油畫及復古的代表傳統愛情象征的物件配合演員的動作被一一擊破的三維立體的畫面,在序幕便明確了整部劇的核心主題,也讓觀眾了解了整部劇的基調,一種不同于傳統愛情觀,而是展現后現代愛情故事的圖鑒手冊。
本場舞美設計選擇了灰色布料作為投影的介質,于是設計出虛擬的布料在真實的布料上被打碎效果,因為在三維空間中,這種“布中布”的設想可以創造出更為有趣且沉浸的空間感受。利用三維設計軟件Cinema4D、視頻特效制作軟件AfterEffects等技術。當幕布亮起,不同的畫卷由上而下堆滿整個畫面,演員的動作配合畫面上三發炮彈發射而出,畫卷仿佛被打碎,“爆炸”產生的“濃煙”擴散到整個幕布中。整體過程的氛圍依托著畫面的立體質感,還要考慮與演員之間的配合,二者融洽精準的合作將觀眾們統一拉入了整個戲劇表演之中,而這也正是話劇開場這個部分要做到的(圖6。
三、新媒體藝術設計的現場呈現效果
藝術交流的成功與失敗,與藝術信息的復雜程度和接收條件有關。在藝術交流過程中,創作者發布什么不是決定性的,觀者能接收到什么是決定性的,因為只有接收到的才是信息,也就是說能引發觀眾的心理反應才是作品信息完滿實現的目標。③《后現代愛情圖鑒》最初源自2023年導演系研究生李金薇和舞美系研究生龔晶瑩的畢業創作。當《后現代愛情圖鑒》上演的現場,舞臺新媒體藝術設計效果與演員表演、化妝、燈光舞美等結合在一起呈現時,創作的藝術效果被最終揭曉。
現場上,舞臺新媒體藝術設計更契合服務于劇情之中,現場的觀眾不再是被動觀看者,更像是深入參與劇本的情感表達和故事情節的親歷者。通過現場的屏幕、投影、電視機在內的多種視覺成像的呈現,舞臺的傳統空間由平面轉為炫目立體的空間,舞臺新媒體藝術設計創造出全新的戲劇表達語言。多種視覺風格的切換令觀眾驚喜連連。原本晦澀難懂的劇情部分也在舞臺新媒體藝術的精湛包裝下通俗易懂,引人入勝,演出獲得超乎尋常的熱烈反響。
經歷五場演出后,首先是朋友圈掀起了好評的浪潮,由于每場演出都坐無缺席,逐漸吸引了包括中法促進會等國內外眾多機構媒體的關注,最終與上戲和劇組協商將它推向市場,成為商演劇目。當成為商演劇目定期展演后,仍然出現座無虛席的演出效果,反響強烈,好評如潮(圖7。豆瓣評分高達9.4分。該劇后來入駐南京小劇場進行了4場商演,大麥評分9.2分, 100+ 條好評。眾多觀眾評價:“它讓我看到了戲劇、劇場的無限可能性?!边€有觀眾感慨:“喜歡那些被包裹的大膽、諷刺與犀利的東西以及不經意的新媒體藝術表達?!备杏^眾評價劇目為“今年看到的最好的話劇?!憋@然舞臺新媒體設計的成功應用為話劇展現真實、先鋒、活力滿滿的當代風格做出貢獻,也讓它成為中國前沿戲劇新風尚的一次大膽探索。
四、結語
話劇《后現代愛情圖鑒》作為編作劇場模式的小劇場作品,通過新媒體藝術與戲劇情感成功的融合,呈現出獨具創新性的舞臺效果。通過重構舞臺空間與劇情、視覺化解構與重組劇本內容,多媒體色彩設計,以及人工智能技術和動態三維場景搭建技術的運用,拓展了新的舞臺空間,強化了劇情的情感表達,帶給了觀眾豐富的視覺享受。
在創作中還深刻體驗到舞臺新媒體藝術設計中保持技術與藝術平衡的重要性,盡量確保技術手段服務于劇本的情感核心,而非淪為華而不實的裝飾。同時,需要勇于突破傳統舞臺形式,借助新媒體技術打造更多具備互動性與沉浸感的作品,不斷推動舞臺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尤其在當前,新媒體藝術設計顯然已經成為現代舞臺創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其發展潛力和強大作用越來越不能忽視,只有經歷數字媒體技術與藝術的大量實踐探索,才能創造出更加豐富多元的藝術表現并引領戲劇藝術的創新發展。
注釋:
① Murray,Timothy.“Shakespeare’sDigitalPresence:ACaseStudyof Lear’sNewMedia StageDesign.”TheatreJournal,vol.6O,no.3,2008, pp. 393-409.
② 戴煒.采訪于上戲實驗劇院微信公眾號《我們想采訪一百位戲劇兒的 老師—NO.4多媒體設計》2023.4.15
③ Wikipedia.(n.d.).Generativeartificial intelligence.Wikipedia.Retrievedfromhttps://en.wikipedia.org/wiki/Generative_artificial_intelligence
④ Boiko,T.,Tatarenko,M.,Iudova-Romanova,K.,Tsyvata,Y.,amp; Lanchak,Y.(2O23).Digital tools in contemporary theatrical practice. ACMJournal onComputingandCultural Heritage,16(2),Article 27. (Accessed April 2023).
⑤ BaiduBaike.(n.d.).ComfyUI.BaiduBaike.Retrievedfromhttps://baike. baidu.com/item /ComfyUI
⑥ Wikipedia.(n.d.).3Dart.Wikipedia.Retrieved fromhttps://en.wikipedia. org/wiki/3D_art
⑦ 王洪義.藝術素養通識課[M].北京大學出版社,2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