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當代文化語境下的綜合材料繪畫
20世紀80年代在文化開放的背景下,中國的政策為西方現代藝術和文化思潮打開了大門,綜合繪畫正是這時進入國人視野。“MixedMedia”漢語直譯為混合媒材或綜合材料,指綜合材料在繪畫中的應用,“綜合材料繪畫”是我們在研習西方繪畫的同時,立足于中國當代繪畫提出的一個概念。因此它的出現是為打破20世紀中國美術壁壘森嚴的傳統畫種邊界,形成了不拘一格的藝術形式,其繪畫理念具有開放包容、探索創新、形態多樣的特征,符合當代審美發展的新方向,以多元的物質材料表現,豐富的綜合創作手法,呈現出材料的主體性。它的出現打破了傳統畫種的創作局限,解構了傳統繪畫的畫面關系,使創作者的選擇空間不斷變大,沖破原有禁,并從傳統繪畫語言中延伸出綜合材料繪畫獨有特性的視覺語言。
在上世紀80年代,越來越多的國外展覽引進國內,這對中國藝術家改變繪畫語言和表現形式的影響極大,如:1982年在法國舉辦的二百五十年繪畫展覽、1983年的畢加索繪畫原作展、1983年在挪威舉辦的蒙克繪畫展覽、1983年在澳大利亞舉辦的近百年風景畫展、1985年美國現代藝術家勞申伯格作品國際巡回展等。勞申伯格作品巡回展在北京和西藏展出,以中國美術館舉辦的展覽最為活躍,在館內聚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大批藝術家和青年,當時為期二十天的巡回展覽竟接待了超過三十萬人次的觀眾,給予當時正在準備藝術革命的中國美術界帶來極大的影響,使綜合材料繪畫真正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扎根萌芽生長。總的來說,這種新的繪畫形式已經打破了繪畫原有的審美意識,為綜合材料繪畫的后期發展奠定了基礎。勞申伯格作品巡回展覽極大地推動了國內“85美術運動”的發展速度,當時多家報社和出版社均對其進行多方位的報道,巡回展對中國美術界的影響是巨大的,使美術工作者和美術愛好者對藝術創作有了新的認知。確實如此,勞申伯格的裝置作品至今仍被奉為現代藝術史中的經典,在作品中,觀者可以明確體會到“生活即是藝術”。這種與當時創作完全不同的藝術觀念,甚至可以成為顛覆性的觀念讓當時的青年藝術家為之著迷,源源不斷投入到材料的創作中來,正是因為他們的加入促使中國當代藝術迅速發展。中國藝術家的當代視野及創作理念逐漸被打開并走向成熟,與綜合材料繪畫相關的報道及刊物陸續出版,這些事件共同推動著綜合材料繪畫在中國的未來發展走向。
為了順應當代美術發展的需要,2010年,中國美術家協會正式成立綜合材料繪畫與美術作品保存與修復藝委會,這二十多年的迅猛發展得益于藝術家們在堅持與探索。綜合材料繪畫起源于西方,在中國立足后成為中國當代藝術變革的產物,從審美觀念、媒介形態到繪畫技法上都圍繞著對傳統繪畫變革展開,在作品中表現出當代藝術家對時代的解讀,這種繪畫形式是我們了解和研究現當代藝術的直接通道。綜合材料繪畫畫種特有的視覺特征和材料運用使繪畫方式較傳統畫種更多元、更自由,實現繪畫語言的多重表達。因具備其他畫種不可多得的開放性,越來越多的藝術家開始投身其中,在作品中“材料”實現了從物質形態到意識觀念的轉變,真正推動了藝術變革。縱觀整個中西方藝術史的發展歷程,各個畫種的實踐創新與各個藝術流派的形成都離不開對媒材的變革,藝術家的思想也與材料語言變革同步進行,兩者之間相互作用,共同推動著藝術史的發展。
中國當代藝術之路自改革開放后逐漸形成規模,隨著社會不斷發展、國際交流日益密切、藝術界對西方現當代藝術了解的逐漸深入,中國當代藝術步入發展的快車道,“85美術運動”的到來同時驅動著藝術的快速發展,為藝術形式注入了新鮮血液,啟蒙了中國當代藝術。綜合材料繪畫即是這場美術運動在中國落地生根形成的產物。中國當代藝術用了很短的時間就做到與西方現代藝術發展同步,而快速發展帶來的則是并基礎不牢固,作品呈現就是浮于表面,出現空洞的內涵及文化斷層。但經過不斷地實踐探索,繪畫的邊界被不斷突破,藝術家開始將中國優秀文化與精神注入作品,使作品具有中國精神和獨立意識的審美形態,他們不再固守自己專業的邊界,不斷探索新媒材、新形式,讓中西文化在碰撞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為綜合材料繪畫的未來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材料物性的關聯與隱喻
春秋戰國時期《考工記》提出“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良”,其中“材有美”指強調材料的選擇和使用,要求工匠能夠識別和利用材料的優點,可見材質的選擇在藝術中的重要地位。材料作為綜合材料繪畫表現中的繪畫載體,是客觀現實的,而在繪畫中材料除本體屬性之外,還應存在精神屬性。人對物的認定是多面的,材料作為“物”,一半是體現在物的自身屬性中,直接投射進人的認知中。在創作中,材料可作為畫面媒介表現出的本體語言;一半進入到人的思想中,產生心靈的碰撞,迫使著人們探索它的更多面。創作者透過材料的本體語言,賦予其內在的隱喻表達;觀者透過畫面,與作品產生心靈碰撞,思考其內在的精神含義。故材料“物性”既是指材料自身特有的物理屬性,又是對創作者、觀者等不同人群的對材料的不同感受,即他們對“物性”的認知。20世紀60年代末出現日本“物派”,顧名思義,出于對本體物的尊重,反對加以任何形式的再塑造,意在呈現出物體與自然之間的天然關系,這也是出于對“物”原始狀態的存在方式表現的哲學思考。
綜合材料繪畫強大的開放性與包容性能夠打破畫種間的壁壘,在架上繪畫中也獨具特色。材料從“后臺”的位置逐漸成為畫面中的主體,成為傳遞情感的媒介,并且任何材料都能夠用于繪畫創作中,最常見的應屬“現成品藝術”。20世紀初,以勃拉克、畢加索為首的立體派畫家開始嘗試性地將“現成品”引入繪畫創作,隨處可見的報紙、木屑都是創作的物質材料。畢加索在1912年完成第一幅完整的拼貼作品《藤椅上的靜物》(圖1),在畫面中,繩子做邊框,現成品模仿藤椅的圖案,這種藝術形式打破了從14世紀末開始的傳統油畫,通過運用實物材料豐富畫面的藝術語言,賦予作品更多的多維表現,自此真正開啟了新的審美體系,藝術家們開始通過對物質材料特性的把握,結合不同技法賦予材料和作品全新的含義,用材料的內涵體現作品的藝術價值和人文價值。而“材料”作為繪畫元素,自然擁有了“繪畫語言”的表現功能,在畫面中具有實質性的存在意義。
現當代,波洛克、弗洛伊德、科索夫、奧爾巴赫等一些突顯油畫顏料材質的畫家,在他們的作品中利用顏料堆積滴灑呈現出的質感抒寫情感意趣,完成回歸物質本身和繪畫程序的溯源。在勞申伯格的創作中常會將木材象征著“生命”,因木材的自然屬性具有強大的包容力和親和力,其自身也散發天然木質味道,常常會帶給觀者包容萬物的感覺。賦予木材這些特質的是大自然,是來自現實生活中的,是客觀存在的,而讓觀者有這些感受的則是創作者。在轉變的過程中,是創作者關注材料的肌理與質地以及內在的情感體驗,進而挑選出更符合作品主題的藝術材料,在創作中需要將材料的特質、畫面中所需元素進行高度提煉和概括,所以在構成作品的過程中,藝術家自身的創作與意識同樣可以被看作是一種特殊的材料,材料承載著本體含義及深層次的精神意義,這種“材料”能夠將本不相干的材料放在一起,構成蘊含寓意和精神的作品。
在綜合材料繪畫中,材料作為畫面的視覺主體,藝術家不斷挖掘、發現并對材料特性物盡其用,透過材料傳達出對背后藝術家精神的內心情感,應傳遞出內斂且能激發觀者內心強烈共鳴的創作意識,材料的無謂堆砌只會偏離最初創作本心。如今,當代綜合材料繪畫藝術家們也正是在探索一條將物質與精神、傳統與當代緊密關聯的道路。在作品中材料語言不只為畫面構成服務,應該成為觀者與創作者精神交流的橋梁,發揮最大物性價值。
三、情感表達的意象敘述
材料經過形而下到形而上的轉化后,“物”作為“器”
KG的天然屬性開始產生“物”作為“道”的精神內涵。“物”的意象敘述是通過藝術家轉化后的結果。塔皮埃斯認為作品中的材料既是傳達作品寓意的媒介,也是傳達情感的載體,情感的準確表達取決于材料是否得以合理組織。對于藝術家而言,材料只是創作手段而非最終追求,脫離了繪畫精神的材料,最終呈現的作品也就缺失了本身的藝術理念。藝術家內心應該明確材料本體所傳達的意義,尊重本體語言規律,一方面,在創作中應該更多地去探尋隱藏在材料和作品中的繪畫精神,把握住材料既是繪畫語言又是表現媒介的概念,另一方面,材料的運用得當能夠使作品在視覺上給予觀者最大的沖擊力,成為極大發揮物性表達內容的手段。但若一味地追求“媒材”的最后呈現,這種“表象”就沒有辦法與作品主題和思想表達相其對應,失去了繪畫的意味,作品背后含義的探索應該永遠在材料的研究之上。


基弗的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鉛,他認為“我覺得和鉛很親近,因為他和我們一樣。它是在變化中的…對我來說,鉛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材料。當然它是一種象征性的材料,但顏色也是非常重要的,你不能說它是光明或黑暗,我不相信絕對的東西,真相總是灰色的。”鉛在融化后會出現與固態時不同的顏色,在液態下呈現出的流淌性和延展性正符合基弗想要表達對二戰后德國的現實世界。《歐西里斯和伊利斯》(圖2)中,在畫布上傾倒鉛溶液,在一定程度上會破壞作品,但同時會產生新效果,暗示著“摧毀”與“重建”。
李俊峰的作品《信息時代》(圖3)選擇用報紙作為主要繪畫材料,是經過深度思考的。報紙其本體就具有瀏覽閱讀的性質,單張報紙的存在也承載著當下社會生活的時光片段,成就了報紙是有話語意義的:片段信息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淡去,而其存在的瞬時生命被記錄在畫面中,重回人們視野的報紙被賦予了生命輪回的意義,更引起觀者對生命本體的思考。材料本體的特性、作品所營造的意境和創作者對作品的情感和思想,這三者是藝術創作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讓材料為主題服務,在創作觀念的指引下,藝術家要探尋更適宜的材料語言來呈現審美理想。
作品中材料物性被激活的條件只有通過創作者賦予的再生含義,在創作中完成從材料的自然屬性到藝術語言的升華。在綜合材料繪畫創作中更要重視材料與精神是不可分割的整體,精神孕育在物質之中,物質因承載精神而呈現獨特的審美特性,作品才能與觀者產生強烈共鳴。
四、結語
在當代繪畫語境和時代審美的不斷變換中,材料物性的關聯與隱喻情感表達的意象敘述成為綜合材料繪畫不可剝離的繪畫元素,兩者的共同推動著綜合材料繪畫的藝術形式變得更加多樣化。
綜合材料繪畫的研究重點不僅是要放在材料媒材的分析,更多是要關注對文化、精神、價值的闡述,如何把中國藝術的精神訴求轉化為繪畫的物質存在,是當下中國綜合材料繪畫面臨的重要課題。創作者只有以中華民族精神為指引,立足當下,將精神內核融入創作過程,才能更好地彰顯中國綜合材料繪畫的藝術面貌,凸顯出當代人的文化自信,呈現出帶有中國特色藝術語言和東方意蘊的繪畫作品。不同材料的加入能夠讓繪畫的表現形式更強,突出更加飽滿的情感意境,更好展示作品背后的精神。綜合材料繪畫這種對于邊界探尋的繪畫概念和表現手法豐富了藝術形式,它為“破界”而生,自然成為當代美術發展的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胡偉.綜合材料繪畫的過去、現在與將來[J].西北美術,2018(4):38-48.
[2]沐曉熔.云南綜合材料繪畫實驗性本科教學探究[J].大眾文藝,2017(6):239.
[3]唐天衣.探索具有中國本土文化特色的綜合材料繪畫之路[J].美術,2019,12:26-27.
[4]陳晟.中國綜合材料繪畫的當代勃興[J].晉中學院學報,2021(1):74-79.
[5]蕭煌,張元.探索中國當代綜合材料繪畫高等教育發展之路——論綜合材料繪畫語言主體秩序關系的轉化[J].美術,2018(5):45-51.
[6]胡偉.綜合材料繪畫的十年[J].廣東文化參考報,2022(1):1-8.
[7]楊博鑒.綜合材料繪畫教學研究之繼承與發展[J].黑河學院學報,2019(2):132-134.
[8]陳晉.綜合材料繪畫的新發展及價值分析[J].美術大觀,2018(10):74-75.
[9]莫德格.當下藝術生態中綜合材料繪畫的發展與特性探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1(10):42-43.
[10]張元.材料與表現初探——工作室教學思路與教學方式[J].美術研究,2001(2):48-51.
注:本文系2023年度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一般研究項目“高校水彩畫藝術研究方向人文精神創作研究與實踐”成果,項目編號:SJGY20220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