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地方財政可持續性是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建立健全現代財政制度和切實防范財政風險的關鍵環節,事關政府職能履行與國家財政安全。本文基于市級政府公共數據平臺上線的準自然實驗構建多期雙重差分模型,系統者察公共數據平臺開放對地方財政可持續性的影響,研究發現:公共數據平臺開放能夠有效增強地方財政可持續性;機制分析表明公共數據平臺開放可通過提高地方政府財政自給率、財政支出效率和緩解政府債務壓力增強地方財政可持續性;異質性分析表明,政策效果呈梯度差異:公共數據平臺開放在地理區位維度上對中西部地區財政可持續性具有顯著的積極影響、東部地區影響不顯著,在債務負擔維度上對高負債區域展現出星著的財政可持續性提升效應,在治理效能維度上能夠有效提高政府效率和低水平地區的財政可持續性。據此,提出以增強地方財政可持續性為目標加快推動公共數據平臺開放建設、以公共數據平臺開放為導向推動新一輪的財稅體制改革、以政策實施效果差異為維度發揮公共數據平臺開放輻射作用等對策建議。
關鍵詞:公共數據平臺開放;地方財政可持續性;多期雙重差分模型
中圖分類號:F8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148X(2025)03-0043-11
一、引 言
在當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環境下,我國財政政策在促進高質量發展、刺激有效需求、改善民生福祉以及深化對外開放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地方財政可持續性正面臨顯著挑戰,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第一,財政收人增速放緩,這主要歸因于經濟周期性波動、持續實施的減稅降費政策以及土地財政收人減少等因素。數據顯示,20202024年間財政收人年均增長率為4.69%,其中中央和地方財政收人年均增長率分別為5.00%和4.47%。第二,財政剛性支出持續增加,受國內外經濟形勢變化及積極財政政策實施的影響,用于穩定經濟增長、結構調整、民生改善、消費促進等領域的財政支出壓力不斷加大。數據顯示,2020-2024年間財政支出年均增長率為3.75%,中央和地方財政支出年均增長率分別為3.81%和3.74%,導致地方財政收支矛盾日益突出。第三,地方政府債務負擔沉重,長期存在的財政收支不平衡以及事權與支出責任不匹配等問題,促使地方政府通過土地財政、融資平臺和城投債等方式增加收人,進而導致債務規模持續擴大。根據財政部數據,截至 2023年底,全國地方政府債務余額達40.74萬億元,隱性債務余額為14.30萬億元,嚴重制約了地方財政的可持續性。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和運營國家數據基礎設施,促進數據共享”的戰略部署,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5年年會進一步強調“積極推動高質量數據集建設,持續增加數據供給”的政策導向。這些政策信號表明,加快推進數據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區域和行業數據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將成為未來公共數據平臺建設的主要發展方向。這一進程不僅有助于提升政府治理效能,還能有效增強財政透明度,促進公眾參與社會治理。
學術界對公共數據開放問題的研究始于數據要素理論探討。已有研究將數據界定為新型生產要素四,并指出其具有依賴性、滲透性、虛擬替代性、動態精準性和共享低成本性等特征!]。這些特性使數據在提升綠色全要素生產率[1】和驅動經濟增長!]等方面展現出顯著的社會價值。公共數據特指各級政務部門、事業單位及公共服務企業在履行法定職責過程中產生的數據資源,既具備數據的一般屬性,又因其關鍵性、基礎性和權威性等特殊屬性而被視為國家戰略性基礎資源。公共數據平臺開放旨在構建標準化的數據開放體系,使社會公眾能夠高效獲取和充分利用政府及公共部門的數據資源。從微觀層面看,這一過程有助于企業提升運營效率”、優化管理流程并促進研發創新(1;從宏觀層面看,則能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改善營商環境,提高財政透明度(四,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
財政可持續性這一概念最早由Buiter(1985)提出,其核心內涵是指一國財政體系的存續狀態及其維持長期穩定運行的能力(。當前學術界對這一概念的界定尚未形成統一認識,主要存在三種具有代表性的理論觀點:第一,基于財政平衡視角的研究認為,財政可持續性意味著在任何時期都能保持經濟增長與財政穩定的動態均衡,具體表現為政府凈債務占DP比重維持穩定且財政收支保持平衡。這一觀點構成了財政可持續性研究的主流范式,眾多學者從財政收支流量角度展開研究,秉持“以收定支”的傳統財政安全理念。然而,隨著研究的深人,部分學者開始從風險對沖視角重新審視地方財政可持續性問題[-31,他們指出,在經濟現代化進程加速推進的背景下,特別是在跨期預算與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協調機制逐步建立的條件下,必須更加重視財政風險對沖機制建設與國家整體治理能力提升。此外,還有學者基于財政運行狀態分析(1,強調地方財政可持續性存在明顯的局限性,必須充分考慮各類經濟社會因素對其產生的影響。第二,基于償付能力視角的研究主張,只要政府能夠按期履行債務償還義務,即可視為實現了財政可持續狀態。第三,基于籌資能力視角的研究則認為,只要政府能夠持續獲得新的債務融資,其財政狀況就具有可持續性。本文基于財政收支平衡視角,將地方財政可持續性界定為一個以地方政府為主體,整合財政收支狀況、債務水平以及宏觀經濟環境等多重因素的綜合系統。
通過對現有文獻的系統梳理可以發現,國內外學者在數據要素理論、公共數據平臺開放的內涵與價值,以及財政可持續性的概念界定和研究視角等方面已經取得了較為豐碩的研究成果。然面,現有研究在公共數據平臺開放的理論探索與實證檢驗方面仍存在明顯不足,特別是關于公共數據平臺開放與地方財政可持續性之間內在關聯的系統性研究仍然較為匱乏。從現有研究成果來看,基于數據要素視角的研究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更具有顯著的現實意義,而公共數據平臺開放則為提升地方財政可持續性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與研究路徑。基于此,本文采用多期雙重差分模型,深人探究公共數據平臺開放對地方財政可持續性的影響機制及其作用路徑。本研究可能的邊際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從公共數據平臺開放這一新穎視角出發,系統分析其對增強地方財政可持續性的影響效應,并基于提升地方政府財政自給能力、提高財政支出效率以及緩解政府債務壓力等多維視角,深人探究其內在作用機制,從而拓展公共數據平臺開放與地方財政可持續性研究的理論維度;第二,考慮到公共數據平臺開放在不同發展階段和不同區域呈現出明顯的異質性特征,本研究還將基于地理區位差異、債務負擔程度以及治理效能水平等多個維度開展異質性分析,這將有助于豐富和深化公共數據平臺開放與地方財政可持續性的研究內容。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一)公共數據平臺開放對地方財政可持續性的直接影響
隨著數字中國與數字政府戰略的縱深推進,數字技術正重塑政府治理范式,推動治理模式向數據驅動型轉型。公共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并非政府原始數據的簡單聚合,而是經結構化處理后形成的可量化增值的數據資產[5。通過公共數據平臺開放機制,可系統性提升地方財政可持續性,具體作用路徑包括:其一,公共數據平臺開放通過破除“信息孤島”效應,推動跨部門數據資源整合與開放共享。政府及其職能部門依托平臺實現公共數據資產標準化整合與動態更新,促進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激活數據要素對技術創新的賦能效應,進而通過技術外溢推動產業升級與經濟增長,為地方財政收人提供可持續動力。其二,基于信息不對稱理論,公共數據平臺開放可顯苦緩解政府、企業與市場主體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在傳統經濟活動中,企業與個人常因信息獲取劣勢面臨市場壁壘,而平臺開放機制通過提供標準化、可獲取的公共數據服務,使企業能夠平等獲取數據資源,并通過數據驅動的智能決策優化生產流程,提升全要素生產率,進而擴大稅基規模,增強地方財政韌性。基于上述理論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1:公共數據平臺開放通過促進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與信息對稱化,能夠顯著增強地方財政可持續性。
(二)公共數據平臺開放對地方財政可持續性的間接影響
公共數據平臺開放的本質是政府以非排他性,非競爭性方式向社會公眾提供行政數據資源,其通過數據要素的乘數效應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對政府治理效能、企業創新活力與居民社會參與形成多維賦能。基于此,本文構建“平臺開放-多主體協同-財政可持續”分析框架,揭示其間接影響路徑(如圖1所示)。
1.政府治理效能提升視角
公共數據平臺開放通過優化財政支出結構與降低行政成本,提升地方財政可持續性:(1)行政成本節約效應。政府在履職過程中產生數據采集、存儲、分析等成本,平臺開放機制通過構建數據資源池與共享交換協議,推動跨部門數據互聯互通,減少重復性數據采集與處理支出,從而降低財政支出剛性成本。(2)要素配置優化效應。平臺開放打破部門間信息壁壘,促進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跨區域、跨行業流動,提升資源配置效率。政府可基于動態數據監測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將有限財政資源向高效率領域傾斜,形成“數據驅動-要素優化-財政增效”的良性循環。
2.企業創新賦能視角
公共數據平臺開放通過增強地方財政自給能力,間接提升財政可持續性:(1)數據要素增值效應。平臺開放推動數據要素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企業通過接人公共數據接口開發數字李生、智能決策等應用場景,催生新業態、新模式,進而擴大稅基規模。例如,制造業企業利用公共數據優化供應鏈管理,可降低綜合成本并提升利潤率,間接增加企業所得稅貢獻。(2)稅收遵從提升效應。
平臺開放強化稅務部門對重點行業、企業的稅源動態監測能力,通過構建“數據畫像-風險預警-精準征管”的智能征管體系,降低征納雙方信息不對稱[]。同時,企業基于數據透明化環境形成主動納稅意識,減少稅收流失風險,為地方財政提供穩定收人來源。
3.社會風險防范視角
公共數據平臺開放通過強化地方政府債務治理能力,增強財政可持續性:(1)債務規模約束效應。針對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平臺開放機制通過公開債務項目全生命周期數據(如PPP項目合作協議、國企融資記錄等),引人社會監督力量,遏制違規舉債沖動。例如,通過債務項目編碼溯源與資金流向追蹤,可精準識別隱性債務風險點,實現債務規模動態管控。(2)風險預警強化效應。平臺開放提升財政透明度,公眾可通過可視化界面實時查詢債務余額、償債計劃等關鍵信息,形成“數據公開-公眾監督-政府回應”的治理閉環。政府在輿論監督壓力下更傾向于采用市場化方式化解存量債務,并通過債務限額管理與風險準備金制度構建長效約束機制。基于上述多主體協同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2:公共數據平臺開放通過提升財政支出效率、增強財政自給能力與優化債務治理體系,間接增強地方財政可持續性。
三、研究設計
(一)模型設定
1.多期雙重差分模型。我國政府公共數據平臺開放的實踐探索始于2012年,并將北京市和上海市作為首批政策試驗區。2015年《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的實施,該政策進入規模化實施階段并逐步向全國范圍推廣。由于全國各地市是逐步上線公共數據平臺的,本文基于市級政府公共數據開放平臺上線的準自然實驗運用多期雙重差分法(DID)構建研究框架,通過設置差異化政策沖擊時點和控制組樣本,系統考察公共數據平臺開放對地方財政可持續性的動態影響;通過有效分離時間趨勢效應與地區異質性因素,從而準確識別政策干預與地方財政可持續性之間的因果關系。研究重點在于量化評估公共數據平臺開放的政策凈效應,準確測算該政策對地方財政可持續性的獨立影響,具體政策評估模型如下:
式(1)中,代表城市,代表年份。SUS表示地方財政可持續性水平,PDPO.表示公共數據開放平臺上線的虛擬變量,若城市i在第:年上線公共數據開放平臺則取1,否則取0;∑X表示其他控制變量,分別是科技創新、工業化程度、城鎮化程度、政府干預程度、人口密度;μ,和,分別表示城市和時間固定效應,確保該模型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遺漏變量帶來的偏誤,s。為隨機擾動項。2.機制檢驗模型。學界現有研究多基于中介效應角度探究公共數據平臺開放對地方財政可持續性的傳導機制,如溫忠麟和葉寶娟(2014)[7]提出的傳統“三步法”,但該檢驗存在局限性,其核心缺陷在于未能有效處理模型的內生性問題,可能導致中介效應的有偏估計。對此,本文借鑒江艇(2022)[]在因果推斷框架下提出的改進方案:通過引人工具變量法和兩步回歸框架構建方程,系統解決因反向因果、遺漏變量等引發的內生性干擾。設置回歸模型如下。
式(2)和式(3)中,為公共數據平臺開放對地方財政可持續性影響的機制變量,表示第個市級政府第:年的地方政府財政自給率、財政支出效率和政府債務規模。
(二)變量界定
1.被解釋變量。地方財政可持續性(SUS)地方財政可持續性能直觀反映地方政府財政運行效果。地方財政可持續性若表示為地方政府的財政收支可持續性和抗風險能力,需要結合地方政府財政收支和經濟增長能力進行綜合考慮,故地方財政可持續性無法用單一的指標進行測度。因此,本文借鑒喬丹陽(2022)[!]和劉建民等(2022)[]的研究,以政府債務風險、政府赤字壓力、財政收人可持續性、財政支出穩定性、經濟增長能力5個一級指標和10個二級指標,構建地方財政可持續性評價指標體系,并運用嫡權法對各項指標進行測算,其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
2.解釋變量。公共數據開放平臺(PDPO):公共數據開放平臺是政府建立的在線平臺,旨在向企業和公眾等免費開放政府及公共部門收集、管理的各類數據資源,供公眾自由獲取、使用和共享,以推動政府治理模式變革和提升公共服務供給質量。公共數據開放平臺是地方政府破解“數據煙囪”現象、構建數字治理生態系統的制度性創新。本文以交互項PDPO,對公共數據開放平臺的虛擬變量進行表征,當且僅當城市i在:年上線公共數據開放平臺,該虛擬變量賦值為1;否則賦值為0。3.控制變量。參考已有文獻,本文選取科技創新(Sci)、工業化程度(ind)、城鎮化程度(Urb)政府干預程度(Gop)和人口密度(Pop)等五個控制變量。其中,科技創新采用政府科學技術支出與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值來表示;工業化程度采用工業增加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來表示;城鎮化程度采用城鎮人口數與總人口數的比值來表示;政府干預程度采用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來表示;人口密度采用城鎮人口數與區域面積比值的自然對數來表示。
4.中介變量。地方政府財政自給率(SELF):財政自給能力是地方政府實現財政可持續性的重要保證。一般使用財政自給率衡量財政自給能力,本文使用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人與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值來衡量;地方政府財政支出效率(EXEF);對于財政支出效率,本文借鑒祁懷錦等(2019)[2]的研究,使用CDP 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重表示;地方政府債務規模(DEBT):采用年末政府債務余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表示,具體見表2。
(三)數據來源與描述性統計
本文數據選取嚴格遵循數據完整性和可得性原則,通過系統篩選排除關鍵指標缺失較多的城市樣本,最終確定2009-2023年284個地級市及以上城市為研究樣本。數據主要來源:一是核心被解釋變量及相關控制變量的測度數據來源于《中國城市統計年鑒》及EPS數據庫的年度統計數據;二是地方政府數據平臺開放的制度性信息,依據復旦大學《中國地方政府數據開放報告(城市版)》的權威記錄,并通過網絡爬取對其政府門戶網站進行信息核驗,進而系統整理形成平臺上線時間序列數據庫:三是部分地方政府債務數據通過《中國地方政府債券信息公開平臺》的法定披露信息進行采集。在實證研究設計上,本文將2012年作為政策干預的時點標記,構建準自然實驗分析框架--將 2012年后建立公共數據開放平臺的城市劃定為實驗組,而將始終未建立公共數據開放平臺的85個城市作為對照組,以此評估政策實施的動態效應,表3為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
四、實證結果分析
(一)基準回歸
表4顯示了公共數據開放平臺對地方財政可持續性影響的基準回歸結果。為確保實證結論的可靠性,本文在表4列(2)和列(4)控制城市固定效應、年份固定效應,在列(3)和列(4)中控制可能影響地方財政可持續性的一系列地區特征。值得注意的是:核心解釋變量公共數據平臺開放(PDPO)的估計系數,在各列均在1%水平上顯著為正。在列(1)中,估計系數為0.0458,控制時間和城市效應后提升至0.0493;當引人科技創新、工業化程度等控制變量后系數收斂至0.0146-0.0140區間,表明地方政府上線公共數據開放平臺能夠有效促進地方財政可持續性。從經濟意義看,以列(4)為例,在充分考慮其他因素的情況下,上線公共數據開放平臺對地方財政可持續性具有正向促進作用。此外,科技創新(Sci)、工業化程度(ind)、人口密度(Pop)的估計系數也顯著為正,說明這些因素對地方財政可持續性也具有促進作用;城鎮化程度()、政府干預程度(Gon)的估計系數顯著為負,意味著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地方財政可持續性,這與新公共管理理論中關于行政效率損耗的論斷形成呼應。就整體而言,在相關研究背景下公共數據平臺開放有利于地方財政可持續性提升,驗證了研究假設H1。
我國經濟正從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推進數據尤其是公共數據共享與利用,有利于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最重要的是可通過拓寬財政收人渠道、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和降低行政成本等方面來提升地方財政可持續性。公共數據平臺開放對財政的積極效應已突破單純技術工具的范疇,正重構“數據-經濟-財政”的傳導機制,這一變革在數字經濟時代具有重要的價值。
(二)平行趨勢檢驗
1.動態雙重差分估計。為更加直觀地觀察公共數據平臺開放對地方財政可持續性的影響,本文基于動態雙重差分模型的估計結果揭示政策干預的動態效應特征(如圖2所示)。
圖2顯示:橫坐標軸表示以政策時點為基準的年份跨度,縱坐標軸顯示政策干預產生的處理效應估計量值,其中點估計值及其對應置信區間分別通過圓形標記和垂直線段予以可視化呈現。在政策干預前置期(相對時點為負值區間),處理效應點估計值在零點附近波動,其95%置信區間持續覆蓋零值線。觀察政策時點后的動態變化,可發現處理效應估計系數呈現持續攀升態勢:自政策實施第5年起點估計值出現顯著躍升,其置信區間完全脫離無效線(p lt; 0.05)。更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政策存續時間的延長,效應估計值呈現單調遞增趨勢,揭示了政策效果可能存在持續強化或累積放大的動態特征。動態雙重差分模型的實證結果有效驗證了政策干預的凈效應,為研究設計的有效性提供了基礎支撐。此外,政策實施后呈現顯著且持續增強的正面影響,這種時變效應特征揭示了政策干預可能存在滯后效應與長期累積作用機制。
2.平行趨勢檢驗。以政策實施時點(=0)為基準,將對照組與政策實施年跨度大于4年的全部設定為第四期,將實驗組與政策實施年跨度大于6年全部歸為第六期。前4期(r=-4至-1)與后6期(=1至6)構成觀測窗口,縱軸表征平均處理效應的估計量值及其 95%置信區間,其中點估計值采用圓形標識,置信區間通過垂直線段呈現。在政策前置觀測期(t=-4至-1),公共數據平臺開放的政策效應始終收斂于零值附近,其置信區間持續跨越無效假設線。這一經驗證據有效驗證了 DID 模型的核心識別條件--平行趨勢假設的成立,即處理組與對照組在政策干預前后具有可比較的發展路徑(pgt;0.1),為因果推斷提供了穩健的基準條件,如圖3所示。
進人政策后置觀測窗口(=1至6),公共數據平臺開放政策效應展現顯著的時變特征:初期(=1-4)呈現邊際遞增趨勢,月均增幅015單位,雖置信區間仍部分覆蓋零值,但已顯現政策影響的潛在方向;至政策存續中期(=5),估計值躍升至0.82單位;延續至:=6時,效應值進一步攀升至1.15單位,揭示政策效果存在動態強化機制。該證據鏈表明政策干預存在時滯效應,其影響強度隨政策存續時間呈現非線性增長特征。
(三)穩健性檢驗
1.安慰劑檢驗。為檢驗上述實證結果在多大程度上受潛在遺漏變量及隨機干擾的影響,通過準實驗設計構建反事實分析框架,即基于公共數據平臺開放覆蓋范圍采用雙重隨機抽樣機制選取樣本城市,并對選定城市進行政策干預時點的隨機化分配,從而形成城市-時間雙維度的準自然實驗設計。在此基礎上按照表5列(4)進行回歸,根據虛假實驗得到基準回歸估計系數的概率來判斷結論的可靠性。為提升檢驗結果的統計效力,用蒙特卡洛模擬方法對隨機化過程進行500次選代實驗,并基于大樣本模擬結果繪制政策效應估計量的經驗分布函數。如圖4所示,模擬產生的偽雙重差分估計量呈現典型的正態分布特征,其核密度曲線峰值顯著偏離基準回歸的真實估計值,且95%置信區間完全覆蓋零值。這種分布形態表明:當政策沖擊變量被隨機置換后,模型無法捕捉到顯著的系統性影響,意味著基準回歸中觀測到的財政改善效應并非源于模型誤設,而確實與公共數據平臺開放政策存在因果關系。從圖4呈現的估計系數分布圖可知,偽回歸系數均值與理論期望值零無顯著差異,且其標準差較真實系數縮小。這一結果表明:一是研究設計有效控制了不可觀測的城市異質性因素;二是基準模型捕捉到的政策效果具有高度特異性,不能被其他潛在混雜因素所解釋。因此,研究結論在經受嚴格的反事實檢驗后,依然保持統計顯著性和經濟顯著性,表明基準回歸結果具有穩健性。
2.傾向得分匹配。圖5通過核密度估計曲線展示了匹配前對照組與處理組的傾向得分分布差異。其中,對照組呈現出左偏態分布特征,其模態集中在低概率區間,表明該組樣本在低傾向得分區具有顯著聚集性。與之形成對比的處理組則呈現相對平坦的右移分布,反映出處理組樣本在協變量組合上具有更高的政策干預概率。該可視化分析為后續實施傾向得分匹配提供了關鍵依據、通過匹配縮小了兩組協變量分布差異,凸顯了進行傾向得分匹配來平衡兩組數據的必要性。本文采用1:1最近鄰匹配將每個處理組樣本與特征最為相似的對照組樣本進行匹配并再次回歸。其結果見表5列(1),公共數據平臺開放的估計系數顯著為正,證明了前文基準回歸結果的穩健性。
3.其他穩健性檢驗。一是排除突發事件的干擾,為控制樣本期內突發性事件對研究結論的干擾,特別針對新冠疫情等極端事件可能對地方財政可持續性的影響,對2020-2021年度數據進行樣本剔除處理。結果如表5列(2)所示,別除這兩年的數據后,公共數據平臺開放變量的回歸系數為0.127,在1%統計水平上顯著正相關,證實核心結論不受特殊時期異常值影響;二是排除其他政策干擾,為確保研究結論的獨立性,本研究進一步控制可能產生協同效應的“智慧城市”試點、“寬帶中國”“大數據綜合試驗區”等政策的影響將以上三個政策的虛擬變量加人模型進行回歸檢驗,結果如表5列(3)-列(6)所示,無論是單獨加入還是分別加人政策虛擬變量,公共數據平臺開放的顯著性水平始終維持在1%以上,且方向與基準回歸保持一致,表明其他相關政策并未對本文結論產生實質性的影響;三是使用城市聚類標準誤,為消除城市層面數據自相關性的潛在影響,采用城市聚類穩健標準誤進行參數估計,表5列(7)展示了分析結果,公共數據平臺開放的回歸系數為0.0146,在5%顯著性水平上保持正向顯著,進一步驗證了實證結果的穩健性。
五、檢驗分析
(一)作用機制檢驗根據理論分析,本文選擇地方財政支出效率、地方財政自給率和地方政府債務規模作為中介變量,并假設公共數據開放平臺可通過這些變量影響地方財政可持續性。為驗證這一作用機制,進行如下檢驗,見表6。
根據表6顯示:一是列(2)和列(3)表明了公共數據平臺開放對地方財政自給率呈現顯著正向影響,回歸系數達到3.098且在1務顯著性水平上通過統計檢驗,地方財政自給率對地方財政可持續性的回歸系數為0.00260且通過了1%的顯著性水平檢驗,該雙重檢驗結果表明了財政自給率提升作為傳導渠道能夠有效增強地方財政可持續性,即驗證了“公共數據平臺開放-財政自給率提升-財政可持續性改善”的作用路徑;二是列(4)和列(5)表明了公共數據平臺開放對地方政府財政支出效率的回歸系數為0.447且在1水平上顯著為正,地方政府財政支出效率對地方財政可持續性的回歸系數為0.00507且在1%水平上顯著為正,即證實了“公共數據平臺開放-財政支出效率優化-財政可持續性提升”的第二條傳導機制;三是列(6)和列(7)表明了公共數據平臺開放對地方政府債務規模的回歸系數為-3.055且在10%水平上顯著為負,意味著公共數據平臺開放對政府債務規模的擴大產生負面影響,但債務規模本身對財政可持續性存在微弱負向效應。從整體看,驗證了相關變量間的作用路徑,說明公共數據平臺開放對地方財政可持續性的影響可能通過提升財政支出效率和財政自給率,以及降低政府債務規模等途徑實現,驗證了假設 H2。
(二)異質性分析
基于區域發展梯度、政府負債水平及其運行效率的非均衡性,構建三重異質性分析框架,將全樣本按照地理區位、地方負債率和政府運行效率進行分組,系統檢驗公共數據開放平臺對地方財政可持續性的異質性。這種分組檢驗設計有助于揭示政策效果的作用邊界與傳導路徑,特別是不同稟賦條件下政策效應的差異化表現。
1.城市區域梯度的異質性。為揭示區域發展梯度差異對政策效應的影響,依據《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和《中國統計年鑒》標準,將31個省級區域劃分為東部(京津和長三角等11個省市)、中部(長江中游等8個省級區域)和西部(成渝等12個省域)三大經濟板塊,并進行分樣本回歸分析。表7列(2)-列(4)顯示:公共數據開放平臺對中西部財政可持續性產生了顯著的積極影響,但對東部未產生顯著的影響。該區域差異可能源于中西部地區在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滯后的現實條件下,公共數據開放平臺的建設和應用有效突破了傳統要素流動壁壘,通過促進跨區域數據資源共享、提升對外開放合作水平等渠道,為區域經濟發展注人新動能,進而顯著提升地方財政收人的增長潛力和地方財政可持續性。
2.政府負債率水平的異質性。政府負債率不僅是評估政府債務風險的關鍵表征指標,更構成了財政脆弱性閾值的重要觀測指標。當地方政府負債率突破財政承受力理論閩值時,可能引致財政收支結構失衡和債務展期壓力疊加的風險。本文采用地方政府債務余額占CDP比重來衡量地方政府負債率,將樣本劃分為負債率低于均值(負債率低)與高于均值(負債率高)兩類進行對比分析。表8列(1)和列(2)的計量結果顯示:公共數據平臺開放在高負債區域呈現顯著的財政可持續性提升效應;在低負債區域則未通過顯著性檢驗,表明公共數據平臺開放政策的實施能有效改善和提升地方政府負債率高水平地區的財政可持續性,其主因可能是高負債地區通過數據要素的市場化配置,形成財政收人結構優化效應,有效降低了地方政府債務規模和赤字率,提升了地方財政可持續性。
3.政府運行效率的異質性。政府運行效率的本質反映了公共部門投入產出效率的帕累托改進空間,能較好反映政府治理水平。本文地方政府運行效率用地區DP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值表示,該測度能有效捕捉財政資源配置的效率損耗程度。根據樣本中位數標準實施分組檢驗:將政府效率低于全樣本中位數的區域界定為低效率組,其余納人高效率組進行對比分析。表8列(3)和列(4)的分組回歸結果顯示:公共數據平臺開放政策在低效率區域產生顯著正向影響,而高效率區域未呈現顯著性,表明公共數據平臺開放政策能有效提高政府運行效率低水平地區的財政可持續性。其內在機理可能源于:一是低效率區域普遍存在要素錯配程度較高和預算軟約束問題,公共數據平臺開放通過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和預算執行剛性,實現帕累托改進;二是在數字治理轉型背景下,公共數據平臺開放形成的“信息瀑布”效應(2]顯著壓縮了政策時滯,提升了財政政策的乘數效應,從而更有效促進地方財政可持續性。
六、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文采用準自然實驗設計方法,將實施公共數據開放平臺的城市設定為處理組,未實施該政策的城市作為控制組,構建多期雙重差分模型(DID)系統評估政策實施效果。實證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結論:(1)公共數據平臺開放政策對提升地方財政可持續性具有顯著促進作用,通過平行趨勢檢驗、安慰劑檢驗等一系列穩健性檢驗后,核心估計結果保持高度穩健,證實該政策具有實質性的財政績效改善效應。(2)機制檢驗結果表明,公共數據平臺開放通過優化財政支出效率、增強財政自給能力以及緩解政府債務壓力三重渠道協同作用于地方財政可持續性提升,這三個機制共同構成了財政可持續性的核心支撐體系。(3)異質性分析顯示政策效果存在明顯的空間梯度差異:在地理區位維度,政策對中西部地區財政可持續性的提升效應顯著,而對東部地區的影響尚未達到統計顯著性水平:在債務負擔維度,政策對高負債地區的財政可持續性改善效果尤為突出:在治理效能維度,政策顯著提升了低治理效能地區的政府運行效率和財政可持續性水平,這為實施差異化政策供給提供了實證依據。
基于上述研究發現,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第一,構建以財政可持續性為導向的公共數據平臺開放體系。根據《2024年中國地方公共數據開放利用報告》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7月,我國已建成地方公共數據開放平臺243個,包括省級平臺 24 個和城市級平臺219 個,初步形成了支撐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的基礎設施網絡。具體實施路徑應包括:其一,健全公共數據平臺法制化管理框架。依據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關于“健全平臺經濟常態化監管機制,促進數據要素有序流動”的戰略部署,重點完善數據采集、清洗、脫敏、共享等環節的法律規范,構建涌蓋數據全生命周期的制度保障體系。其二,實施數據質量提升工程。建立包含數據完整性、準確性、時效性等維度的質量標準體系,運用可視化分析、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手段提升數據可讀性和可用性,促進政企數據融合應用。
第二,以公共數據平臺開放為導向推動新一輪的財稅體制改革。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增加地方自主財力,拓展地方財源”等政策要求,表明增強地方財政可持續性仍是深化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的重要考量。其舉措主要包括:一是從財政收人視角發揮公共數據要素延伸產業鏈條、推動產業整合和提高產業效率等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作用,探索數據資源課稅的可行性,以培育和壯大財源;二是從財政支出視角通過公共數據平臺開放助力財政支出資金績效管理,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根據公開教育、醫療、就業、衛生和交通等財政支出情況,結合社會發展實際需要優化財政支出結構;三是從政府債務管理視角充分應用數字技術進一步推動政府及時、準確公開政府資產負債和收入費用等信息,強化社會公眾對地方政府財政狀況的了解與監督,嚴控地方政府新增債務規模,有效防范地方債務風險。
第三,以政策實施效果差異為維度發揮公共數據平臺輻射作用。異質性分析表明在地理區位、債務負擔和治理效能等政策效果方面存在的梯度差異,因此應進一步發揮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公共數據平臺開放的輻射帶動作用。其舉措主要包括:一是加強中西部地區公共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發揮公共數據平臺開放對其輻射帶動作用和對財政可持續性的推動作用,縮小東部和中西部公共數據平臺建設區域差異;二是針對債務負擔較高地區進一步優化公共數據開放環境,降低數據要素使用成本,發揮其對地方財政可持續性的積極效應;三是完善公共數據平臺治理體系,根據不同區域公共數據平臺開放時間和質量的政府治理效果差異,適宜健全和完善全國統一的公共數據平臺治理體系,嚴控因信息不對稱引發的數據資源惡性競爭和不當壟斷,進而推動治理效能低的區域提高政府治理水平,增強地方財政可持續性。
參考文獻:
[1] jones,C.1,and C. Tonetti. Nonrivalry and the Eoonom-ies of Dab[ J. American Eeanomie Review,2020,110(9):2819-2858.
[2]王謙,付曉東.數據要素賦能經濟增長機制探究[J]上海經濟研究,2021(4):55-66.
[3]郭家堂.公共數據開放與中國綠色全要素生產率:數據要素的視角[J].經濟研究,2025(2):56-72.
[4]裴馨,高遠東.政府數據開放的經濟增長效應:理論推演與經驗證據[J].現代經濟探討,2021(9):15-28[5] 嚴宇,李珍珍,孟天廣.公共數據授權運營模式的 類型學分析--基于數字治理生態的理論視角[J].行政論壇,2024.31(1):74-82.
[6] 丁聲懌,白俊紅.公共數據開故與營商環境優化-來自政府數據平臺上線的準自然實驗[J].現代財經,2025(1):23-40.
[7]Hughes-Cromwick, E. and Coronado , J. The Value of USGovemment Data to US Buiness Decisions[ j]. Joumal ofEconamie Perspectives, 2019,33(1):131-146
[8]Maglhaes,G. a Roseim,C. Open Government Dataand the Private Sector: An Eupiical View on businessModels and value Creation[j].Government infommationQuantedy,2020,37(3):101248.
[9]王曉丹,石玉堂,劉達,公共數據開放能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嗎?--來自政府數據平臺上線的準自然實驗[J].南方經濟,2024(9):25-44.
[10] 劉燁,王琦,班元浩,等,公共數據平臺開故能否促進財政透明度提升?--來自市級政府公共數據開放平臺上線的準自然實驗[1].南方經濟,2025(2):47-68.[11] Buiter W H. A guide to publie sector debt and deficits[J].Eoonomie poliey,1985(1):13-61.
[12]鄧子基.財政平衡觀與積極財政政策的可持續性[J].當代財經,2001(11):22-25+80.
[13]劉尚希.財政鳳險:一個分析框架[J].經濟研究,2003(5):23-31+91.
[14] 呂冰洋,曾傅雯,涂海洋,等,中國財政可持續性分析:研究框架與綜合判斷[J1.管理世界,2024(1):1-20.[15]雷漢云,李棋,陳昊.公共數據開放如何驅動城市創新創業[J].武漢金融,2025(1):70-78.
[16] 侯尚法,楊英琦.稅收激勵、新質生產力與制造業企業轉型升級[J1.商業研究,2024(3):66-76.
[17]溫忠麟,葉寶娟.中介效應分析:方法和模型發展[J].心理科學進展,2014(5):731-745.
[18]江艇.因果推斷經驗研究中的中介效應與調節效應[J].中國工業經濟,2022(5):100-120.
[19] 喬丹陽.基于熵值法的地方財政可持續性指標體 系構建[J].華北金融,2022(11):86-94.
[20] 劉建民,薛妍,熊鷹.減稅降費背景下地方財政可持續發展水平測度與時空分異--以湖南省為例[J].經濟地理.2022(12):42-49.
[21]祁懷錦,李暉,劉艷霞,政府治理,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與資本配置效率[J].改革,2019(7):40-51.
[22] 舒帆,朱鵬,李璐,等.環境信息不確定性對信息瀑布中個體決策行為的影響[J].情報科學,2023(3):136-1娚亥甪躔震4傾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