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目的:探究生物信息學融入“分子生物學”課程的交叉課程教學對大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提升效果。方法:通過問卷星和方便抽樣,對我國已學習或正在學習“分子生物學”課程的本科生進行科研創新能力調查。結果:生物信息學的融入顯著提升了學生的知識獲得能力(t=2.643,P=0.009)和科研創新特質(t=2.411,P=0.017),進而增強了科研創新能力(t=2352,P=0.020);對理學專業學生(t=2.019,P=0.046)和大四學生(t=3.286,P=0.001)效果尤為顯著。結論:生物信息學融入“分子生物學”的交叉課程教學有效提升了大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為多學科知識儲備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分子生物學;生物信息學;教學改革;科研創新能力
1 概述
提升大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是高等教育質量的關鍵。“分子生物學”作為生命科學的核心課程,通過實驗教學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并培養科研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然而,傳統實驗過程枯燥、耗時及教學方式單一[1],常導致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不足[2]。因此,創新教學方法顯得尤為重要。
生物信息學作為新興交叉學科,已在醫療[3]和教學領域[4]展現出培養科研型人才的潛力。隨著跨學科人才需求增加[5],本研究針對我國已學習或正在學習“分子生物學”課程的本科生,通過問卷調查探討生物信息學融入“分子生物學”課程的交叉課程復合式教學對科研創新能力的影響,以期為多學科融合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提供教學參考。
2 對象與方法
2.1 調查對象
納入標準:我國普通高校已學習或正在學習“分子生物學”課程的本科生。
排除標準:未學習或未確定是否開設“分子生物學”課程的學生。
2.2 調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樣方法進行問卷調查,問卷包括兩部分。
(1)科研創新能力評估:引用曾瓊瓊的《90后在校生科研創新能力評價》量表[6],涵蓋四個一級指標(知識獲得、科研創新成果、科研創新特質和創新實踐)以及17個二級指標(如基礎知識水平、學術成果、創新意識等)。問卷已通過效度和信度檢驗,總量表Cronbach α系數為0.911。
(2)個人信息及課程情況:調查“分子生物學”課程的開設情況、課程學習和實驗操作經歷以及對生物信息學的了解程度。
2.3 統計方法
采用李克特五點計分法計算加權平均分,以四個一級指標的總分代表科研創新能力。數據通過Excel錄入,并在SPSS23.0中進行分析。對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顯著性水平設為Plt;0.05。
3 結果
3.1 樣本基本情況與分布
本研究面向我國已學習或正在學習“分子生物學”課程的本科生進行調查,樣本來自廣東、福建、江西、貴州和新疆5個省(自治區)的12所高校。問卷通過“問卷星”發布,共收回187份,剔除9份無效問卷后,最終有效問卷178份,有效率為95%。被調查對象的基本信息見表1。
3.2 生物信息學融入“分子生物學”課程對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影響
對178名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及其四個維度(知識獲得能力、科研創新成果、科研創新特質和創新實踐能力)進行分析(見表2)。結果顯示,生物信息學融入顯著提升了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t=-2.352,P=0.020),在知識獲得(t=-2.643,P=0.009)和科研創新特質(t=-2.411,P=0017)方面尤為明顯,但對科研創新成果(t=-0.109,P=0.913)和創新實踐能力(t=-1.372,P=0.172)無影響。""對117名理學類學生(專業見表1)進一步分析表明,生物信息學融入顯著提升了學生的知識獲得能力(t=-2.596,P=0.011)和科研創新能力(t=-2.019,P=0.046),但對科研創新成果(t=-0.845,P=0.400)、科研創新特質(t=-1.856,P=0.066)和創新實踐能力(t=-1.376,P=0171)無影響(見表3)。
因各校課程開設和學生的專業基礎存在差異,對178位學生按年級分層分析,結果顯示,生物信息學的融入對大四學生的知識獲得能力(t=-3.276,P=0.003)、科研創新特質(t=-3.468,P=0.002)和創新實踐能力(t=-2.305,P=0030)均有顯著提升,整體科研創新能力顯著增強(t=-3.286,P=0.001),但對科研創新成果(t=-0.987,P=0.324)無影響(見表4)。對大一至大三學生未見顯著影響(見表4)。
4 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表明,生物信息學融入“分子生物學”課程顯著提升了大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t=2.352,P=0.020),尤其在知識獲得能力(t=2.643,P=0.009)和科研創新特質(t=2.411,P=0.017)方面。該效果在理學專業(t=2.019,P=0.046)和大四學生(t=3.286,P=0.001)中尤為顯著,而對大一至大三學生的影響較小。基于此,提出以下建議。
4.1 交叉課程復合式教學促進科研創新
傳統單學科教學存在局限,而跨學科學習有助于學生獲取新理論與實踐方法,提升科研創新能力[7]。例如,歐美高校結合通識教育與跨學科教育,海南大學林學院采用交叉復合型教學模式,均增強了學生的創新意識與主動性[8]。本研究發現,生物信息學融入“分子生物學”課程顯著提升了學生的知識獲得能力和科研創新特質(見表2)。因此,建議進一步加強跨學科教學整合。
4.2 多元化教學提升自主學習與實踐
傳統的教師中心型教學限制了學生的主動學習和實踐,多元化教學方法更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910]。本研究表明,生物信息學融入“分子生物學”課程顯著提升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科研創新能力(見表3)。因此,建議課程設計增加自主學習和實踐環節。
4.3 循序漸進提升科研創新能力
大一學生和大二學生主要學習基礎知識,科研能力相對薄弱[11],影響科研進展和成果展示(見表4)。建議在大三或更高年級引入生物信息學,以鞏固基礎并增強對“分子生物學”及實驗的理解。同時,為大一學生普及科研政策并提供實踐機會,有助于夯實科研創新基礎。
實現從教育大國到教育強國的躍升,需要依靠改革創新。大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應通過科研平臺建設、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強化基礎教育及交叉學科建設,推動學生的知識積累和創新實踐。
結語
本研究表明,將生物信息學融入“分子生物學”課程可有效提升本科生的知識獲得與科研創新能力,為課程設計提供了參考。然而,因樣本量和覆蓋區域有限,以及不同專業的教材與課程設置差異,研究代表性仍不足。建議基于學生知識背景優化教學方案,以進一步驗證課程改革效果。
參考文獻:
[1]史晉絨,徐丹丹,袁登越,等.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地方高校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與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9(04):273275.
[2]牛熙.分子生物學實驗課程建設及教學改革思考:以貴州大學為例[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21(01):199201.
[3]楊燕,高勇,楊鵬,等.大數據時代下生物信息技術在生物醫藥領域的應用及發展[J].數據,2023(01):3132.
[4]陳沙,張國民,劉慧萍,等.依托“互聯網+”平臺探索《臨床分子生物學檢驗》實驗課程建設的優化[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9,16(15):22582260.
[5]梁勝祥,張清清,等.新醫科背景下聽力與言語康復學專業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模式探索[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3,6(04):149152+183.
[6]曾瓊瓊.90后在校生科研創新能力評價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2016.
[7]于汝霜,牛夢虎,賈斌,等.研究生跨學科教育現狀調查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2(04):6164.
[8]謝尚潛,季凱凱,邢劍鋒,等.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模式探索:以交叉學科生物信息學為例[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21(08):102103.
[9]鄒小琴,宓鄭成,楊玉芳.創新型高素質藥學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22(51):9396.
[10]張靜,姜靜,于鵬飛,等.新工科背景下生物制藥專業工程類課程建設與教學實踐[J].衛生職業教育,2021,39(17):3638.
[11]陶金國,張妍,廖莉莉.大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20,14(03):104112.
基金項目:廣州新華學院2024年校級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2024J060);廣州新華學院2021年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項目(2021J053)
*通信作者:李華琴(1991— ),女,漢族,江西九江人,理學博士,講師,研究方向:中藥抗腫瘤機制研究、基礎醫學課程教學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