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25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88(2025)06-0011-04
1背景
數字時代,公共圖書館作為信息獲取和知識傳播的重要平臺,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和云計算等數字化技術的發展[],用戶的信息獲取習慣發生了變化。從傳統的書籍借閱到電子資源的在線訪問,公共圖書館的服務范圍正在不斷擴大。雖然數字化給圖書館服務工作帶來諸多便利,但在開展服務的過程中也遇到一些挑戰,如:平衡數字資源與紙質資源的投入、保護用戶隱私及提升館員服務能力等[2]。因此,公共圖書館應積極利用數字技術,創新服務模式,優化服務策略,最大限度地滿足用戶的多元化需求[3]
2 研究與實踐
近年來,公共圖書館的服務創新是學術界關注的焦點。學者們探討了自動化系統、在線資源共享、大數據分析等服務模式,為圖書館服務創新提供了重要參考。許多公共圖書館已通過數字化轉型實現了服務創新。例如,深圳圖書館推出“圖書館之城”全域數字化服務,通過整合全市圖書館資源,推出AI館員、移動服務、微信微博服務、短信服務等。蘇州圖書館推出的“文韻蘇州”項目,通過數字化技術展示、宣傳蘇州名人及城市發展史,受到民眾的一致好評。雖然關于圖書館服務創新的研究成果和實踐較多,但存在以下問題,如:多關注技術實施的短期效益,缺乏長期評估機制,跨文化、跨地域的比較研究較少等。未來研究應進一步探討數字化服務創新對圖書館角色與職能的影響,以及如何在技術創新與用戶隱私保護之間取得平衡。
3數字化轉型中的服務創新實踐
數字時代,人工智能、云計算與大數據分析等新興技術的應用,為公共圖書館的服務創新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這些技術不僅提高了圖書館的資源管理效率,還為用戶帶來更加智能化、個性化的服務體驗[4] O
3.1人工智能(AI)技術的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在圖書館服務中的應用主要體
現在智能推薦、自動化管理和用戶交互等方面。通過機器學習算法,公共圖書館能夠分析用戶的借閱歷史、閱讀偏好和行為模式,從而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閱讀推薦服務。一些公共圖書館還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智能客服系統,通過聊天機器人為用戶提供24小時在線咨詢服務,解答用戶的常見問題,如借閱規則、圖書位置查詢等。這種智能化的服務模式不僅減輕了館員的工作壓力,還提高了服務的響應速度與準確性。
3.2 云計算技術的支持
云計算技術為圖書館提供了靈活、可擴展的資源管理平臺。通過云平臺,公共圖書館能夠將大量的電子書、期刊、數據庫等數字資源存儲到云端,為用戶通過互聯網隨時隨地訪問資源提供便利。這種服務模式不僅降低了公共圖書館的本地存儲壓力,還提高了資源的可訪問性與共享性[5]。此外,云計算還為公共圖書館的遠程辦公與服務提供支撐,館員通過云端平臺開展文獻編目、資源更新和用戶服務等工作,極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
3.3大數據分析技術的驅動
大數據分析技術在圖書館服務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用戶行為分析與資源優化配置方面。通過對海量用戶數據的分析,圖書館能夠深入了解用戶的閱讀習慣、資源使用情況和需求變化,優化館藏結構和服務策略。公共圖書館可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識別熱門書籍和冷門資源,調整采購計劃與館藏布局;預測用戶需求,提前準備相關資源,提升服務的精準性與時效性。
3.4技術賦能的綜合效應
人工智能、云計算與大數據分析等技術的綜合應用,不僅提升了圖書館的服務效率,還為用戶帶來更加智能化、便捷化的體驗。例如,通過AI與大數據分析技術的結合,公共圖書館可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閱讀推薦和學習路徑規劃服務;通過云計算與AI技術的結合,公共圖書館能夠構建智能化的虛擬閱讀空間,為用戶提供沉浸式的閱讀體驗。在這些技術的協同作用下,圖書館從傳統的資源存儲與借閱場所,轉變為智能化的知識服務中心,優化了服務流程,為用戶提供了更加個性化、智能化的服務體驗[6]
4服務模式的重構與升級
數字化轉型不僅改變了公共圖書館的技術基礎,還推動了其服務模式的重構與升級。傳統的圖書館服務以實體資源借閱和現場咨詢為主,圖書館利用數字化技術突破了空間和時間限制,可為用戶提供多元、靈活的服務。虛擬閱讀空間、在線參考咨詢、數字檔案館等新服務模式應運而生,不僅擴大了圖書館的服務范圍,還顯著提升了用戶的參與感與滿意度。
4.1 虛擬閱讀空間的構建
虛擬閱讀空間是數字化轉型中最具代表性的創新服務模式之一。通過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公共圖書館能夠為用戶打造沉浸式的閱讀環境。用戶無需親臨圖書館,就可通過智能設備進人虛擬閱讀空間,享受與實體圖書館相似的閱讀服務。此外,公共圖書館還可利用多媒體資源,在虛擬閱讀空間舉辦虛擬講座、在線讀書會等活動,為用戶提供豐富的視聽體驗。這種模式不僅吸引了年輕用戶群體,還有助于公共圖書館打造全新的服務場景。
4.2在線參考咨詢的普及
在線參考咨詢是數字化轉型中另一項重要的服務創新。傳統的參考咨詢服務一般為用戶到館咨詢,在數字化轉型環境下,公共圖書館可通過即時通信工具、視頻會議平臺和智能客服系統,為用戶提供在線咨詢服務。此外,在線參考咨詢服務模式還支持多人協作,提升了服務的互動性與專業性,用戶可與館員、專家或其他用戶共同探討、解決復雜問題。
4.3數字檔案館的建設
數字檔案館是圖書館數字化轉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珍貴的歷史文獻、檔案資料和特色館藏進行數字化處理,公共圖書館不僅能夠保護易損的紙質資源,還能為用戶提供便捷的在線訪問服務。數字檔案館通常配備高級搜索引擎和元數據標簽,用戶可通過關鍵詞、時間、主題等快速檢索所需資料。
4.4服務模式升級的綜合效應
虛擬閱讀空間、在線參考咨詢和數字檔案館等創新服務模式,不僅擴大了圖書館的服務范圍,還提高了用戶的參與感與滿意度。這些服務模式打破了傳統圖書館的時空限制,使用戶能夠隨時隨地享受圖書館的資源與服務[7]。例如,用戶可通過虛擬閱讀空間參與在線學習活動,通過數字檔案館獲取珍貴的歷史資料,通過在線參考咨詢解決日常問題。這種多元化的服務模式,使公共圖書館能夠更好地滿足不同用戶群體的需求,進一步強化自身知識傳播與文化共享中心的社會功能。
5用戶參與:從被動接受到主動互動
數字化轉型不僅改變了公共圖書館的服務模式,還深刻影響著用戶與圖書館之間的互動方式。在傳統圖書館服務中,用戶主要通過借閱書籍或參與線下活動與圖書館產生聯系。數字化工具的應用,使用戶從被動的服務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的參與者與內容創造者。這種轉變不僅提升了用戶的滿意度,還進一步強化了公共圖書館社區文化中心的功能。
5.1 新媒體平臺的互動
新媒體尤其是社交媒體已成為圖書館與用戶互動的重要渠道。通過微博、微信、抖音、小紅書等平臺,公共圖書館能夠及時發布活動信息、資源更新信息和服務動態,吸引用戶關注與參與[8]。例如,鄭州圖書館通過社交媒體舉辦線上讀書會、知識競賽或主題討論活動,鼓勵用戶分享閱讀心得或推薦書籍。溫州圖書館引入漫畫元素,在微信公眾平臺以生動有趣的方式介紹圖書館功能、業務流程等,吸引了大量年輕讀者關注。此外,社交媒體還為用戶提供了一個表達意見與反饋的窗口,公共圖書館可通過用戶的評論、點贊和分享數據,了解用戶需求并優化服務。
5.2移動應用的便捷服務
移動應用是圖書館數字化轉型中的重要工具,為用戶隨時隨地獲取資源提供了便利。通過圖書館的專屬移動應用,用戶可完成圖書借閱、資源檢索、活動報名等操作。此外,公共圖書館可利用移動應用的推送功能,向用戶推薦個性化資源或提醒活動時間,增強用戶黏性。
5.3 用戶生成內容的激勵
數字化工具的應用推動用戶從服務的消費者轉變為內容的創造者。公共圖書館可通過在線平臺鼓勵用戶撰寫書評、分享閱讀心得或上傳原創作品,形成豐富的用戶生成內容庫。這些內容不僅豐富了圖書館的資源,還為其他用戶提供了參考與靈感。例如,一些圖書館通過舉辦“讀者書評大賽”或“原創作品征集”活動,鼓勵用戶參與內容創作,并將優秀作品展示在圖書館網站或社交媒體。
5.4互動式學習與社區建設
數字化工具能為圖書館構建互動式學習平臺提供支撐。公共圖書館可通過在線課程、虛擬工作坊和互動講座,為用戶提供多樣化的學習體驗。用戶不僅可通過這些平臺獲取知識,還可與其他學習者或專家進行實時互動,形成學習社區。這種互動式學習模式不僅能提升用戶的學習效果,還能增強公共圖書館知識共享與社區建設中心的功能
5.5用戶參與的綜合效應
公共圖書館通過社交媒體、移動應用、用戶生成內容和互動式學習平臺等數字化工具,能夠與用戶建立更加緊密的聯系,推動用戶從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參與者;促使自身從傳統的資源提供者轉變為用戶驅動的知識共享平臺,提升服務質量,推動圖書館事業的持續發展。
6案例研究:創新策略與成效分析
6.1中國國家圖書館:數字閱讀的推廣與普及
中國國家圖書館以“國家數字圖書館工程”為基礎,構建了覆蓋全國的公益性數字資源服務體系。國圖公開課平臺向用戶提供免費在線講座、文化課程和專題資源,提高了資源利用率,促進了數字閱讀的推廣與普及;中華古籍智慧化服務平臺作為全國智慧圖書館體系建設的重要成果,通過聯合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古籍收藏單位共同建立“中華古籍資源庫”,完成11萬余冊古籍高清影像的數字化工作并開放共享。
6.2上海圖書館:“智慧圖書館\"創新實踐
上海圖書館通過參與構建“全國智慧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將人工智能、大數據和虛擬現實技術融人服務創新,通過技術驅動服務場景拓展,打破實體圖書館時空限制,實現“無邊界服務”。其開發基于用戶行為的智能推薦系統,實現個性化資源推送;基于數字人文項目,推出了“閱人·閱城·閱世界”虛擬數字展覽平臺,嘗試性開展數字化與文旅展示相結合的實踐,在虛擬空間舉辦深度數字展覽;通過建立大數據分析平臺,深度分析閱讀趨勢,動態優化館藏資源配置。
6.3杭州圖書館:“一鍵借閱”全流程服務
杭州圖書館推出“一鍵借閱”數字平臺,整合線上線下資源,形成“線上選書一快遞到家—通借通還”服務閉環;通過與物流、書店等企業合作,開展杭州地區“48小時送書上門”服務;以用戶需求為中心優化服務流程,構建區域性服務網絡。用戶可通過微信小程序、“杭州城市大腦”、支付寶“浙里辦”遠程借閱紙質圖書。2024年,杭州各公共圖書館接待市民2,085萬人次,其中杭州圖書館約占 17% 。
7結語
本研究表明,技術創新是推動圖書館服務創新的核心動力。公共圖書館通過人工智能、云計算與大數據分析等技術的應用,能夠為用戶提供更加個性化、便捷化的服務,提升用戶滿意度。
參考文獻:
[1]李轅.“雙減”政策下的公共圖書館兒童服務創新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24
[2] 江曼.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的創新策略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22.
[3] 睢秋菊.需求滿足視角下公共圖書館服務創新[D].西安:長安大學,2020.
[4] 高飛.數字創新驅動圖書館治理的邏輯框架與推進路徑[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25(3):14-20.
[5] 周文政.新技術賦能智慧圖書館閱讀推廣服務的路徑[J].造紙裝備及材料,2025(2):142-144.
[6] 梁榮賢,凌征強,于興尚,等.圖書館智慧服務轉型賦能新質生產力:理論邏輯、價值意蘊與實踐路徑[J].圖書館,2025(4):1-7.
[7] 桑媛媛.多模態學習技術面向圖書館智慧服務中的創新路徑探究[J].農業圖書情報學報,2025(4):1-11.
[8] 董蕾.新媒體環境下圖書館短視頻閱讀推廣應用分析[J].河南圖書館學刊,2024(11):2-4.
(編校:崔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