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25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88(2025)06-0034-04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進展,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建設被納人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在國家相關文化政策的指導下,我國公共圖書館積極開展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建設,不斷延伸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服務均等化建設實踐日益深人,但與中國式現代化和文化強國建設的目標要求相比,我國公共圖書館服務均等化建設仍有很長的路要走。筆者基于相關政策、法規的深入學習和理解,結合當前我國公共圖書館服務均等化建設實踐,僅就公共圖書館服務均等化建設問題略陳管見。
1如何理解公共圖書館服務均等化
國際圖聯在1994年發布的《公共圖書館宣言》指出:“每一個人都有公正享受公共圖書館服務的權利,而不受年齡、種族、性別、宗教信仰、國籍、語言或社會地位的限制。”[1]2002年,國際圖聯在《格拉斯哥宣言》中對圖書館均等服務做出以下闡述:“不受限制地獲取、傳遞信息是人類的基本權利,圖書館與信息服務機構應為全部用戶供應公正服務,不允許有種族、國籍、性別、年齡、是否殘疾、宗教和政治信仰的歧視。”[2]2008 年,中國圖書館學會在《圖書館服務宣言》中特別強調了圖書館面向社會服務的基本原則,即“普遍開放、公正服務、以人為本”[3]。根據上述文件精神,筆者認為公共圖書館服務均等化指通過建立完善的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確保所有社會成員都能平等獲取文化資源和服務的過程與狀態。其核心目標是通過均等化的服務促進文化公平,滿足民眾基本文化需求。平等獲取知識信息是民眾參與社會生活、提高自身素養、促進個人發展、實現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徑和基本前提。
2公共圖書館均等化服務的意義
信息平等是現代社會個體對平等權利的訴求,同時也是平等權利在信息社會的體現與延續。公共圖書館是現代社會為實現信息平等而做出的制度安排,無論是從公共圖書館的基本屬性、服務宗旨、發展理念,還是從現代公共圖書館的具體實踐看,公共圖書館都是實現現代社會民眾信息權利平等、信息機會平等和信息分配平等的理想場所,因此一直被譽為“沒有圍墻的學校”。
公共圖書館服務均等化既是社會公平、公正、正義的體現,也是普及社會教育、傳播科學知識、提高公民素質的需要。特別是在致力于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背景下,公共圖書館服務均等化既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本質要求,也是全體民眾共同富裕的目標要求。因此,公共圖書館服務均等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3公共圖書館服務均等化建設現狀
3.1政府主導,強力推進
從2006年國家“十一五”發展規劃提出“堅持公共服務普遍均等原則,兼顧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的協調發展,統籌規劃,合理安排,形成實用、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4],到2013 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關于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戰略構想;從2015年《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提出我國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總體目標、基本原則、重點任務,到2024年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明確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任務、路徑和舉措[5],這些政策與時俱進,為我國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2011年以來,我國各級公共圖書館全面落實“三館”免費開放政策,均等化服務不斷深化;2016年以來,我國縣級圖書館深入落實《關于推進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的指導意見》,不斷推動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向基層延伸和一體化發展,為公共圖書館踐行服務均等化、保障基層群眾的文化權益創造了條件。2017—2018年,我國相繼頒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明確規定:“國家建立覆蓋城鄉、便捷實用的公共圖書館服務網絡”[7],這是實現服務均等化的基本保障和要求。2025年年初,我國出臺《鄉村全面振興規劃》,提出“率先在縣域內破除城鄉二元結構,一體推進城鎮和鄉村規劃、建設和治理,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等建設目標[8]。2025年3月,全民閱讀再次被寫人《政府工作報告》9],“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成為新的目標要求。
3.2健全體系,大力實踐
近年來,我國公共圖書館在國家政策、法規的指導下,大力開展均等化服務實踐探索,在均等化服務的道路上穩步發展。目前,我國已基本形成覆蓋城鄉的五級公共圖書館服務網絡體系,特別是在2016年從國家層面推行縣級圖書館總分館制以來,有 92.9% 的縣級圖書館落實了總分館建設,城市圖書館連接社區,農村圖書館不斷向鄉村輻射,服務網絡覆蓋到越來越多的地區,有效推進了公共圖書館服務均等化發展。
3.3技術賦能,數字包容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進展,圖書館將科技創新與閱讀服務相融合,積極建設數字化服務體系,有力促進了數字包容和均等服務。各級公共圖書館不斷加強流動服務設施與數字服務的融合發展,依托國家重點文化工程,積極推動數字化服務設施建設,有效推動了公共圖書館數字化服務網絡向基層延伸,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基本具備了數字化服務能力;逐步建設了多功能的數字文化服務平臺,為數字資源整合利用、滿足不同群體的閱讀需求奠定了基礎。結合圖書館實踐,各級公共圖書館不斷加強現代信息技術的轉化應用,推動圖書館數字服務手段升級換代,逐步形成線上線下同頻互動的服務模式。
3.4全民閱讀,意識覺醒
多年來,在國家政策的指導下,各級公共圖書館積極開展全民閱讀實踐,大力拓展服務內容,開展多元文化服務,形成多種服務品牌,吸引越來越多的民眾走進圖書館,極大豐富了公眾多樣化的文化需求,有效推動了公共圖書館服務均等化。基層民眾和弱勢群體的文化信息權利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平等、免費等公益性服務理念得到深入落實。這些舉措突破了圖書館文獻資源與基層群眾閱讀需求之間的時空距離,促進了城市圖書館資源向基層的流動,為基層群眾參與閱讀創造了機會,同時也有效釋放了圖書館資源的潛能。
4公共圖書館服務均等化發展對策
4.1堅持政府主導,貫徹依法治館
依法治館是圖書館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石,是公共圖書館服務均等化的保障。我國只有制定健全的政策法規,才能為公共圖書館服務均等化的實現奠定法律基礎。據相關統計,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頒布實施以來,我國已有17個省(區、市)頒行了地方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條例,有11部公共圖書館地方法規相繼問世[10]。實踐證明,凡是重視依法治館的地區,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水平都比較高,公共圖書館服務均等化程度也比較高。要想實現公共圖書館服務高質量發展,各地必須堅持政府主導、依法治館,切實貫徹落實國家法規政策,統籌規劃,構建全體公眾能夠平等、無差別地享受到高質量服務的公共圖書館供給體系,有效解決公共圖書館服務與社會公眾需求之間的“距離”問題及文獻信息資源供給的精準對接和科學配置問題。各級公共圖書館應將公平正義理念貫穿于服務全過程,從資源分配、服務提供到效能評價,均應以公平為基本準則,以社會公眾的文化需求為導向,科學規劃服務體系建設,精準定位服務方向,制訂精準有效的均等化服務方案。公共圖書館作為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應積極培育文化包容氛圍,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語言、不同年齡和不同能力的公眾需求。
4.2完善服務體系,促進機會均等
機會均等是服務均等化的前提和基礎。近年來,我國各級公共圖書館深人探索構建全覆蓋的服務體系,無論是在總分館、流通站、流動圖書館建設領域,還是在新型閱讀空間、24小時自助圖書館、網絡服務空間建設領域都涌現出很多典型實用的案例。例如,目前我國很多地區以市級圖書館為中心館,以各縣區圖書館為總館,以街道、鄉鎮圖書室為分館,有效連接社區書屋、農家書屋、學校圖書館、機關企事業單位圖書館,構建形成覆蓋全市、城鄉一體、功能完善、資源共享的服務體系[1]。隨著社會信息生態的嬗變,數字化閱讀、移動閱讀、新媒體閱讀已成為公共圖書館延伸服務、深化服務的重要途徑。還有一些圖書館為讀者搭建了便捷、高效的“網約借書”平臺,讓讀者真正體驗到了“足不出戶,送書到家”的閱讀服務。以上這些公共圖書館服務模式縮小了圖書館資源與讀者之間的時空距離,為促進公共圖書館城鄉一體化發展、實現服務均等化創造了條件。
4.3優化資源配置,實現各取所需
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的全覆蓋不等于服務的均等化。健全完善的服務體系只不過是為公共圖書館服務觸角的延伸、服務內容的提供構建了路徑、創造了基礎條件,只不過是有效解決了公共圖書館服務與需求者之間的時空距離問題,公共圖書館服務均等化的本質在于文獻信息資源內容的方便獲取和均等共享。目前,服務均等化建設的重點在于優化文獻信息資源配置,建立各取所需的文獻信息資源供給機制,實現公共圖書館資源和服務內容的公平獲取。筆者建議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建設:一是深入調查研究,立足實際,完善城市中心圖書館資源面向基層的流動機制。城市中心圖書館面向基層讀者提供服務,體系建設、平臺建設是基礎,資源配置是關鍵。各級公共圖書館應科學規劃,保障運行機制的常態化、高效能,保證資源配置的針對性、適用性、有效性,讓文獻信息資源在覆蓋全社會的服務網絡中有序流動,適時更新、循環往復。二是強化資源挖掘整合,立足讀者需求,開發特色鮮明、內容豐富的服務產品,形成分層、分級、分類的文化信息資源供給機制。城市中心圖書館應多配置、多開發適合不同地區、不同讀者群體的服務產品,讓流向基層的服務產品不再只是單一的文獻借閱,而是包括講座、展覽、技能培訓、科學普及等在內的系列文化產品;城市中心圖書館的流動圖書館服務不宜囿于所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而應面向所屬行政區域內資源匱乏、交通不便、地處偏遠地區的人群,如:偏遠地區的基層群眾、農村中小學校應成為流動圖書館重點關照的服務對象。“網約借書”不應僅限于紙質圖書的“送書到家”,而應成為集合多元服務產品、多種服務功能,面向群眾廣泛文化需求的現代圖書館服務平臺。在走向服務均等化的道路上,公共圖書館應依托多元化的服務模式,有效配置文化資源,針對不同社會群體的文化需求,提供便捷有效的服務產品,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公眾對文化資源的差異化需求。
4.4培育信息意識,涵養閱讀文化
盡管我國政府在全社會大力倡導全民閱讀,但公共圖書館的利用率仍然不高,社會上仍有太多的人還不了解公共圖書館,還不會利用圖書館,這與社會公眾的信息素養有直接聯系。信息素養包括信息意識和信息能力兩個方面,信息素養能改善某些信息主體的弱勢地位,對消除信息不平等與信息歧視至關重要。信息能力平等是實現信息平等的基本條件,但長期以來我國公共圖書館界不重視社會公眾的信息能力建設。公平正義、公益普惠、開放共享是公共圖書館服務均等化的核心價值導向,公共圖書館應將這些基本理念貫穿于服務全過程。同時,公共圖書館應將國民信息素養教育作為一項重要的課題,面向社會公眾深入開展多層次、系列化的國民信息素養教育實踐活動,繼續加大圖書館宣傳力度,培育廣大公眾的圖書館意識,讓更多的人學會利用公共圖書館,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讓全民閱讀蔚然成風。
5結語
公共圖書館服務均等化是實現社會公平與文化普惠的重要途徑,也是公共圖書館在新時代背景下必須承擔的重要使命。公共圖書館界應進一步強化公平正義、公益開放、均等共享的價值導向,進一步完善服務體系,不斷優化整合資源,為全體民眾提供更加公平、高效、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
參考文獻:
[1] 周旖,于沛.公共圖書館的基本立場與社會角色:對《公共圖書館宣言》1949年版、1972年版和1994年版的分析[J].圖書館論壇,2014(5):1-7.
[2] 李雅,何彤瑤.國際圖聯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合作75周年歷程回顧與展望[J].圖書與情報,2024(1):74-86.
[3] 范并思.現代圖書館理念的艱難重建:寫在《圖書館服務宣言》發布之際[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8(6):6-11.
[4] 段佐川,王清奇.踐行科學發展觀創新文化新機制[J].學習月刊,2009(6):37.
[5]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全文)[EB/OL].[2025-03-05].https://www.gov.cn/xinwen/2015-01/14/content_2804250.htm.
[6]文化部、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體育總局等關于印發《關于推進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的指導意見》的通知[EB/OL].[2025-03-05].https://m.pkulaw.com/pages/details/index?topicId σ=σ 1469238631649644544amp;columnId Σ=Σ 1469238638146621440amp;gid Σ=Σ 59255227bbec306fbdfbamp;purviewColumnId O= 1.
[7]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EB/OL].[2025-03-05].https://www. gov. cn/xinwen/2017-11/05/content_5237326.htm.
[8] 李書磊.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N].人民日報,2024-08-07(06).
[9]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全面振興規劃(2024—2027年)》[EB/OL].[2025-03-05].https://www.gov.cn/zhengce/202501/content_7000493.htm?slb L= true.
[10] 李斯.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歷史邏輯、中國特色與未來展望[J].中國圖書館學報,2024(5):29-41.
[11] 實現3萬人每館!一項推向全國的“嘉興經驗”[EB/OL].[2025-03-05]. https://zjnews.zjol.com.cn/zjnews/jxnews/201709/t20170930_5245841_ext.shtml.
(編校:崔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