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治理是隨著數字技術在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的廣泛應用而興起的一種新型治理模式。當前,數字治理已成為驅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以下簡稱“新疆”)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新引擎,助推新疆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質增效。作為一種新型的治理模式,數字治理賦能新疆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存在數字治理多元主體參與積極性不高、數字治理人才培養機制滯后等現實困境。為此,必須從構建數字治理多元主體參與機制、健全完善數字治理人才培養機制等方面著手,清除數字治理賦能新疆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的掣肘因素,加快推進新疆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目前,新疆依托鄉鎮綜合文化站和村級文化服務中心等設施,構建了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全區共建成鄉鎮綜合文化站1 183個、村級文化服務中心9 210個,除南疆三地州部分新設行政村外,基本實現全覆蓋,區、地、縣、鄉、村五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全面建成。然而,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新疆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仍面臨諸多發展難題。為此,本文從數字治理視角系統分析其建設邏輯、現存問題及發展路徑,將為提升新疆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促進鄉村文化振興提供重要的理論參考和實踐指導。
數字治理賦能新疆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內在邏輯
數字治理是指通過數字技術和智能化手段提升社會治理效能的過程,其核心構成包括技術應用、平臺建設和政府數字化轉型三個方面。這一治理模式涉及理念革新、方法創新和機制優化等多個層面,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途徑。在新疆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數字治理的技術要素、平臺資源和治理主體能夠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載體支撐和組織保障。
數字技術為新疆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供技術支持
數字技術作為數字治理的核心驅動力,能夠有效推動文化傳播的數字化和移動化轉型,從而為新疆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提供重要技術支持。具體而言,通過數字化方式構建新疆傳統村落等文化數據庫,不僅可以加強對鄉村文化資源的保護和開發,還能使當地居民充分共享數字文化資源,進一步豐富其精神文化生活。此外,運用數字化手段促進新疆民族文化的創新轉型,既能為其內涵拓展與多元融合注入新活力,又能為新疆治理現代化奠定文化基礎,進而有效增強各民族群眾的文化認同感,促進民族團結與社會和諧發展。
數據平臺為新疆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供載體支撐
數據平臺作為數字治理的核心載體,承擔著數據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功能,包括采集、存儲、運算、分析及可視化呈現等關鍵環節。近年來,新疆從政策、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全面支持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但是農牧民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的滿意度仍不高,可以說,農牧民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仍沒有得到充分滿足。因此,建設高效的數據平臺有助于消除信息鴻溝,創造開放共享的數字化交流空間,為新疆鄉村居民獲取信息和開展社會互動提供有力支撐。同時,優質的數字文化平臺能夠培育農牧民的文化主體意識,推動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向精準化、智能化方向發展,從而更有效地滿足各族群眾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其對公共文化服務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數字政府為新疆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供組織保障
在深入推進新疆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進程中,首先通過加強政府數字化能力建設,重點提升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數字資源的整合運用能力。其次,建立基于文化大數據的分析研判機制,通過數據建模和實證研究提升決策科學性。最后,充分發揮數字政府在資源整合、政策制定和服務供給等方面的主體功能,為新疆鄉村文化治理提供堅實的組織保障。
數字治理賦能新疆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現實困境
數字治理多元主體參與積極性不高
多元協同是數字治理的本質要求,其強調政府、社會組織、市場主體及公民個體等多元主體的共同參與。然而,當前新疆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數字治理實踐仍存在以下問題。首先,現階段仍以行政力量為主要推動力,市場組織和社會力量的參與度明顯不足。其次,存在顯著的“數字鴻溝”效應。各治理主體因數字技術應用能力差異導致信息獲取不對稱,特別是基層群眾由于信息渠道有限,難以有效履行監督職能。最后,現有配套政策體系(如信用評價、財稅激勵等)尚未健全,疊加數字治理項目投資回報周期長的特性,客觀上抑制了多元主體的參與動力。這些因素共同構成了新疆鄉村數字文化治理的實踐難題,即如何在政府引導下,有效激發市場和社會力量的參與熱情,確保多元共治機制的有效運轉。
數字治理人才培養機制滯后
數字治理的有效實施依賴于復合型人才隊伍的支撐,這對參與人員提出了多維度的能力要求,既需要掌握數字技術應用能力,又要理解行政管理機制,以實現跨部門、跨區域以及政企民之間的協同治理。在新疆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背景下,數字化人才隊伍建設面臨三重制約。一是培養體系不完善。當前人才培養速度明顯跟不上數字文化產業發展需求,存在顯著的“人才赤字”現象;二是激勵機制不健全。在人才引進、職業發展通道等方面缺乏系統設計,影響了人才集聚效應;三是素質結構不均衡。現有培養模式偏重技能訓練,而忽視職業倫理等軟實力的培育。這些因素共同構成了新疆鄉村數字文化治理的第二個關鍵挑戰,即如何構建科學的人才培養體系,為數字治理提供充足的高素質人才保障。
數字治理法治化有待加強
新疆數字文化治理正處于從初步探索向縱深發展的關鍵轉型階段,但在制度建設層面仍面臨雙重挑戰。首先,法治保障體系亟待完善。目前新疆數字文化治理主要依靠行政規章和地方性法規進行規制,缺乏系統性的專門立法,現有法律框架已明顯跟不上數字技術的創新發展步伐,難以滿足治理實踐的需求;其次,由于各部門數據標準不統一、系統接口不兼容,導致信息流通受阻,形成碎片化的“數據煙囪”現象。這種狀況制約了數字平臺在鄉村文化服務中的效能發揮。這兩方面問題共同構成了數字治理推進新疆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第三個核心困境,即如何在確保數據安全的前提下打破信息壁壘,同時加快數字文化治理的法治化進程。
數字治理賦能新疆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具體路徑
數字治理的有效實施和穩步推進,是一項系統性強、復雜程度高、立體式架構的綜合性工程,唯有采取積極構建數字治理多元主體參與的良好機制、全力健全完善數字治理人才培養的有效機制、大力加強數字治理法律法規體系的建設等一系列行之有效且切實可行的措施,方能夯實新疆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基礎。
構建數字治理多元主體參與機制
在推進新疆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數字化建設過程中,構建多元主體協同參與機制至關重要。首先,在制度創新方面,建立“政府+社會組織+企業+公民”四方協同的治理架構。通過優化政務流程,打造扁平化的電子政務體系,從而實現數字文化資源的有機整合。其次,要充分發揮政府引導作用,通過建立“監測—研判—響應”的閉環管理機制,確保治理決策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再次,要以政府數字化轉型為牽引,通過持續提升數字化治理水平,完善數據驅動的決策體系,優化治理效能評估機制,從而帶動多元治理機制整體效能提升,進而加快推進新疆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最后,政府必須統籌調配資源,適當傾斜政策,使非政府組織等治理主體能夠切實參與到數字治理賦能新疆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進程中,確保數字文化治理展現新氣象、新作為。
完善數字治理人才培養機制
在推進新疆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過程中,構建系統化的人才培養體系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有助于強化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另一方面能夠有效緩解基層數字治理人才匱乏的困境。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建立科學完善的數字人才培養機制。其一,提升新疆農牧民數字素養是推進鄉村文化數字化建設的重要基礎。數字文化治理必須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以滿足群眾需求為根本導向。在新疆地區,尤其要注重培養農牧民群體的數字素養,鼓勵他們積極參與文化數字化進程,通過數字文化體驗增強文化認同,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而夯實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群眾基礎。其二,需健全數字人才培育體系。一方面,應著力提升新疆各級政府公職人員運用數字技術的能力,把數字技能納入職業技能考核范疇。另一方面,在推動新疆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時運用數字治理,會產生龐大的數字人才需求。鑒于此,應以高校為主導,開設相關專業,加速專業數字文化技術人才的培養,填補數字文化治理人才的需求空白。其三,政府理應制定契合實際的政策,并大力創新數字文化治理人才的評價體系和富有成效的激勵機制,進一步完善數字文化治理人才的職稱評審具體辦法,從而推動數字文化治理人才體系建設。
加強數字治理法律法規體系建設
在推進新疆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過程中,必須構建完善的法治保障體系。一是要優化法律環境。良好的法律環境是推動文化數字化發展和完善新疆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保障。通過健全文化領域法律法規、優化文化法治運行機制,能夠有效提升新疆地區的治理法治化水平。近年來,我國在數字治理領域取得了顯著成效,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為國際社會提供了有益借鑒。在推進新疆數字文化治理工作中,應當充分吸收這些實踐成果,構建具有較強約束力和可執行性的法律框架,切實保障數字文化治理的安全運行。同時,需要立足新疆數字化發展和治理現代化的實際情況,從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全局視角出發,系統規劃數字化創新路徑。通過加強頂層設計,促進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與數字治理的深度融合,確保各項工作在法律框架內規范開展。這不僅能夠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更能為新疆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創造有利的法治環境。
二是要明確多元主體責任的法律界定。首先,通過立法清晰劃分各參與主體的權責范圍,有助于其在新疆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充分發揮作用。完善數字文化治理相關法律,對數據權屬和主體間的權責分配具有重要實踐意義。當前,與數據共享平臺配套的政策法規尚不健全,因此需要規范文化數據平臺的共享機制和操作流程,促進新疆各級政府間數據的高效整合與利用,確保各主體能夠便捷地獲取真實可靠的數據。其次,地方政府應設立專門責任人,對鄉村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實施問責機制,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多元治理體系。這一舉措有助于保障數字化文化共享機制的有效運行,從而為新疆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供堅實的組織保障。
三是要完善數字文化治理的監管法律體系。健全數字文化治理監管立法是維護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數字文化治理涵蓋內容創作、傳播、監管及凈化等多個環節,需要建立完善的監管體系,包括技術層面的風險預警和內容凈化機制。政府監管部門應推進專項立法工作,優化跨部門協同治理模式,清晰界定各部門的權責范圍,并建立高效的溝通協調機制,以促進數字文化治理的規范化運行,有效防范各類潛在風險。同時,通過“深化監管數據治理,實施數據分類分級管理制度,確保監管數據安全”,能夠規范政府部門的權力運行,在有效監督下提升治理效能。這一系列措施有助于構建多層次的數字文化治理監督體系,為文化傳播的有效性和新疆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深入推進提供堅實的制度支撐。
數字治理賦能新疆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不僅為新疆鄉村地區的農牧民群眾帶來了豐厚的精神食糧,更為新疆鄉村地區的文化振興帶來了巨大的機遇。未來,數字治理將繼續作為社會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對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精準供給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應繼續深化對數字治理的相關研究,探索其賦能新疆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多元發展路徑,以期為新疆鄉村文化振興提供更加堅實的數字支撐;同時,政府、企業、社會、公民等多元主體應同心合力、和衷共濟,共同推動數字治理健康發展,助力鄉村文化繁榮興盛。
(作者單位:中共托里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