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廣播電視行業的深度數字化和融媒體化,融媒體研究成為新聞傳播學的新興研究領域。無論是越來越多教研機構開始使用“數字視聽”或“視聽傳播”來取代傳統的“廣播電視”[1],還是2024年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將“廣播電視學”專業正式更名為“廣播電視與融媒體”專業[2],都凸顯了這一學科更新自身知識體系、人才培養方式的緊迫需求。在政策導向層面,國家積極推動媒體融合,要求構建覆蓋多主體、多場域的全媒體傳播體系,驅動學科研究視域從單一廣播電視機構拓寬到多元競合的融媒體環境;從技術革新層面看,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內容生產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面對新技術沖擊的傳統廣播電視行業亟須重塑傳播生態;從教育轉型層面看,傳統廣播電視學專業以培養學生媒體實務、內容生產能力為核心的教育體系,正伴隨著專業更名所映射的媒介生態劇變而亟待更新。面對技術革新和業態轉型的智媒傳播背景,高校的人才培養方案也應與時俱進,從“內容生產型”轉變為“問題導向型”,培養具有跨媒介敘事能力、技術應用能力、學術研究能力、社會洞察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廣播電視學專業的更名本質上是智媒時代知識體系快速更新的結果。現階段廣播電視與融媒體專業如若繼續沿用傳統廣播電視學課程體系,將無法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因此,文章將,討論在智媒時代如何對廣播電視與融媒體專業課程體系進行重構,以更好地適應時代需求,促進學科發展,構建具有智媒時代特色的創新性課程體系。
一、基礎寫作課程的現存問題
(一)課程定位的重復性與滯后性
基礎寫作課程對廣播電視與融媒體專業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是一門專業基礎課,主要教授寫作基本原理(以主體、客體、載體、受體的互動關系為核心)、寫作過程、表達技法、文體類型、教學實踐及新媒體寫作等內容,引導學生體會傳統文體寫作的意義[3]。但是,基礎寫作這一能力理應在中學階段就完成培養,如在教育部發布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明確要求學生“會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交流,能獨立修改自己的文章,樂于相互展示和評價寫作成果。45分鐘能寫600字左右的文章。課外練筆不少于2萬字”,設置“文學閱讀與寫作”和“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除此之外,在選擇性必修課程和相關任務群中,對寫作也作出了相關要求[4]。從這些培養方案中我們可知,經過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升學的大學生應具備一定的寫作能力,而在高等教育中非中文專業卻仍延續文學體裁分析、重復訓練基礎寫作技巧的教學模式,這明顯與學生的學習需求不相匹配。
(二)教學模式的普適性與針對性沖突
目前,高校的基礎寫作課大多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局限[5],課程教學大多采取“教師命題-學生寫作-文本評分”的傳統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雖然對人文社科專業的學生來說具有普適性,但對廣播電視與融媒體專業的學生來說缺乏針對性。特別在廣播電視學專業課程體系中,基礎寫作與后續的創意寫作、劇作基礎、新聞采訪與寫作等多門課程的內容以及培養目標的同質化現象尤為突顯。寫作能力的培養本質上依賴于生活感知與個體經驗,好的作品大多不是靠在課堂上學習理論技巧就能寫出來的,關鍵得靠學生自己對生活的觀察和感悟,而當多門內容重疊的課程同時將文本寫作視為考核工具時,學生的創作思維反而會因此受到束縛。
(三)實踐環節與專業生態的割裂
從基礎寫作課程的教材內容來看,基礎寫作教學多聚焦系統理論化的應用文體寫作、文學創作及經典賞析,學理性強但實踐性不足,缺乏與專業核心課程的聯動設計。因此,在基礎寫作教學實踐中產出的文本難以像創意寫作、劇本創作等與廣播電視與融媒體專業具有強相關性的文本創作課程一樣,能夠與非線性編輯、電視攝像等實務課程形成有效的教學聯動從而產生實際效益。基礎寫作課程教學沒有結合傳媒專業特點,考慮諸如將創作的文本用于實踐拍攝、剪輯的可行性問題,未能與整個專業課程體系形成互動。
二、基礎寫作課程改革的緊迫性與重要性
(一)技術革新倒逼教學范式轉型
AIGC工具的出現對基礎寫作課程傳統的“教師命題-學生寫作-文本評分”考核模式造成了極大沖擊,學生個人寫作能力變得愈加難以衡量。教師若是在寫作環節中允許學生使用AI工具,那么如何評定這門課程能夠達成培養學生基礎寫作能力的目標?若教師禁正學生使用AI工具,則與智媒時代的發展趨勢和實現“人機協同”這一目標相悖。同時,禁止學生使用AI工具在實踐層面也難以施行,現有AIGC檢測工具的檢測結果可靠性不足,從邏輯上來看,AI寫作本就是AI學習人類語言使用習慣的結果,那么檢測是否為AI生成文本的結果的價值自然存疑。因此,在AI工具已實現語言優化的背景下,基礎寫作課程所教學的傳統寫作技巧和標準化寫作訓練已無法應對智媒時代的“人機協同”需求,教師須引導學生科學、合理、有效地使用AI工具,在保留寫作核心價值的前提下,重構“人機協同”時代的寫作能力培養體系。
(二)人才培養模式的結構性升級
智媒時代下,知識與學習的范式已發生了深刻變革,人類與AI協同合作便能迅速汲取所需知識,因此預先學習的必要性也大大降低[6]。經典理論、前人優秀的過往經驗浩如煙海,人們難以悉數掌握。當然,人們也沒有必要強求自己掌握大量缺乏實踐關聯性的顯性知識和記憶過多難以轉化為解決問題能力的陳述性知識。現如今針對具體問題開展按需學習,已成為解決大多數問題的有效途徑[7]。在當前的高等教育階段,學術寫作能力無疑是衡量學生知識整合能力的關鍵指標,然而現實困境在于,多數高校在本科階段未開設系統的學術寫作課程,寫作教學仍停留于零散化、經驗式的指導,導致學生在課程論文、調研報告等學術實踐中往往陷入自主探索的低效循環。擁有能夠快速獲取知識的能力遠比擁有對課本知識的機械記憶重要,廣播電視與融媒體專業須突破傳統“知識儲備型”模式,將傳統的寫作教學轉向以問題導向為核心的學術寫作教學。
三、基礎寫作的課程轉型策略
(一)課程目標:從“經驗表達”到“問題驅動”
智媒時代下,廣播電視與融媒體專業基礎寫作課程應當立足專業特色,突破傳統基礎寫作側重于教學生活經驗書寫和個人情感表達寫作技巧的模式,轉向“問題驅動型寫作”。教師應將問題意識培養貫穿教學全過程:一方面可以通過引入行業前沿動態、社會熱點解析等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從被動接收知識轉向主動探究現象本質;另一方面通過開展批判性思維強化訓練,如在新聞采編、內容創作等實踐中設置開放式議題,要求學生結合社會觀察與個人經驗提出獨特見解,并以此為導向進行學術探討,開展學術論文寫作,從而拓展寫作教學的邊界。
為實現這一目標,教師須構建從現象分析到學術研究的系統性訓練框架。教師應通過分階段任務設計,引導學生實現從問題發現到研究設計的思維轉化,注重培養學生對復雜信息的整合能力,使其能夠將碎片化內容轉化為結構化研究命題。具體而言,教師應當系統教授文獻綜述、調研報告與學術論文等規范寫作方法,重點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與證據鏈構建能力,并在專業啟蒙階段引導學生拓展研究視野,明確學術研究方向。當學生能夠對現實議題進行深度剖析時,其人文素養的提升與專業視野的拓展將形成良性互動,自然而然地也為創作能夠反映社會現實的優質作品奠定了認知基礎。
(二)課程內容:構建模塊化培養體系
在高校基礎寫作課程教學中,教師需要構建階梯式的培養體系,從而將基礎寫作“文學性表達”的教學轉變為學術寫作的“客觀性敘述”。教師首先應夯實學生的學術基礎能力,系統教授文獻檢索策略、引用規范標準、研究設計原理等核心內容,隨后重點推進方法論的教學,將田野調查、案例分析等實證研究方法納入課程模塊。
模塊化培養體系須遵循由淺入深的原則,教師可以通過分層遞進的內容設計實現學生寫作能力的躍升。首先,教師應側重學術規范訓練,包括文獻引用標準、研究倫理意識等基礎素養的培養。其次,教師須強調研究方法實踐,通過設計可操作的訓練任務提升學生的數據收集與分析能力。最后,教師應聚焦于學術成果轉化,引導學生將研究成果應用于不同傳播場景。在此過程中,教師須將課程內容與專業實踐結合,使學術寫作訓練始終與行業發展保持同步。同時,學術寫作教學通過強調實證性與規范性,既避免了教學內容的重疊,又完善了廣播電視與融媒體專業人才培養“創意表達 + 學術研究”的復合能力結構。這種課程聯動機制,符合寫作能力培養須兼顧方法論訓練與社會現實的感知積累的客觀規律。
(三)課程評價:建立全過程質量管控
在教學設計中,教師須重點突破傳統基礎寫作課程互動性不足的局限,引導學生發掘個人學術興趣,推動其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學術論文或融媒體創作內容。教師在學生的論文寫作過程中應針對開題報告、文獻綜述、研究日志等階段性成果提供持續性指導,并建立包含過程性評價與學術論文終稿考核的復合評估體系。在此基礎上,教師須建立多維評價機制,涵蓋學術規范、思維深度與實踐價值三個維度。在過程性評價中,教師須加強對研究設計合理性與資料分析嚴謹性的考核。在成果考核環節中,教師則須評估學術論文的論證系統性與學生的學科對話能力。同時,高校應確保評價主體的多元化,除教師外,其可引入行業專家、學術同行等,通過交叉評審提升評估結果的客觀性。針對廣播電視與融媒體專業的特性,教師需要增設成果轉化評價指標,重點考查學生將學術研究成果轉化為視聽作品、數據新聞等多元形態的能力,以此實現寫作教學與專業核心競爭力的深度綁定。
與此同時,教師須結合廣播電視與融媒體專業的發展趨勢,系統引入數字工具提升課程教學效能,鼓勵學生使用AIGC工具輔助學術寫作過程中的文獻整理與數據分析,引導學生科學、合理、有效使用AI工具。同時,為防止學生對AI工具產生依賴,教師須在評價環節設置批判性審查機制,強調通過答辯匯報深度考查學生對論文選題的認知理解,而非簡單依賴目前尚不完善的“AIGC生成率”檢測來評判學生的學術原創性,以此保障學術寫作訓練的本質價值。
四、結語
教師將傳統的基礎寫作課程轉變為學術寫作訓練不僅能夠使學生形成批判與創新思維,還能提升其對社會現象的敏銳洞察力與深度思考能力。學生創作的優秀文藝作品中不可或缺的敘事張力與人文厚度也恰是源于其在深入剖析現實問題、探索解決方案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開闊認知視野與多維度分析框架。在廣播電視與融媒體專業轉型背景下,學術能力與創作實踐的良性互動已形成獨特的人才培養路徑,教師構建以學術反哺創作、以創新驅動實踐的專業課程體系,正是培養兼具研究能力、創新思維與跨界整合力的復合型傳媒人才的核心路徑,亦是應對智媒時代下廣播電視與融媒體行業智能化、融合化變革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常江.廣播電視學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3.
[2]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簡介[EB/OL].[2025-05-10].https://www.acge.org.cn/encyclopediaFront/enterEncyclopediaIndex.
[3]裴顯生,尉天驕.基礎寫作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4]教育部關于印發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的通知[EB/OL]:(2020-05-13)[2025-05-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006/t20200603_462199.html.
[5」徐偉.新文科建設背景下基礎寫作課程教學模式探索:以桂林旅游學院傳播學專業為例[J].傳播與版權,2023(07):111-114.
[6」王竹立,石曉芬.推動學習范式革新,加快新質人才培養:從預先學習向按需學習轉變[J].電化教育研究,2024(08):5-12.
[7」王竹立,關向東,羅霖.數智融合課程:“人工智能 + 課程”教改新方向[J].開放教育研究,2025(01):3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