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 R197 【文獻標識碼】 A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932
【Abstract】BackgroundHealth informatisation is an efective means to enhance the servicecapacityof primary healthcare institutions.Sincethe12thFive-Year Plan,SichuanProvincehasatached greatimportancetotheconstructiono primaryhealthinformatisation,withaviewtorealisingtheenhancementof themanagementlvelandservicecapacityofprmaryhealthcareinstitutionsempoweredbyhealthinformation.However,thereisalackofresearchonthecurentstatusofhealth informatisation constructionand application inthe province.ObjectiveSummaris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fectiveness of informationtechnologyconstructionin primary healthcare institutions in Sichuan Province.MethodsFrom May to June 2023,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on143 district and county health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and1O28 primary healthcareorganisationsin21citiesand statesin SichuanProvinceusingstratfiedrandomsampling method.Thequestionnaires weredeveloped intersof informationpersonnel,informationinfrastructure,informationsystems,andITappicatios.The questionnaires were deployedintheunified primaryhealthcare platformat theprovincial leveland were flledinbypersonnel familiarwithinformationtechnologyconstructionineachprimaryhealthcareinstitution.ResultsIntermsofpersonel,40.95 per cent(421/1 O28) of the institutions had information staff,with an average of ( 0.48±1.12 )part-time staff and ( 0.25±1.08 ) fulltimestafpeinstitution.Informationstandardisationhasbencompletedinprimaryhealtcareinstitutions,formingapaten of cordinatedconstructionattheprovinciallevel.Interms ofsystemconstruction,98.83percent(1O16/1O28),99.6lper cent(1 024/1 O28)and99.32 percent (1 O21/1 O28)were equipped with the HIS,the basic public health service system, and the contracted management system for family doctors,respectively,an average of ( 2.28±2.63 )clinical service systems , ( 2.56±1.97 )medical management systems,and( 10.00±20.81 ) out-of-hospital/supervisory bar systems were used. In terms of technology application,the rate of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 reached 94.93% (2 021/2 129),the total use of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s reached 77.43% (796/1 028),and 32.60% (1091/3 347) of the institutions' TCM centres were connected to the SichuanProvincialTCMCenter Health InformationPlatform,whichrealized healthrecordaccss,consultationcontracting, consultation follow-up,andconfigurationofterminals forbasic public healthservicesaccounted for83.46%(858/1028), 56.91 % (585/1028),68.77%(707/1028),and 81.91% (842/1 028),respectively,and 74.12% (762/1028)of theinstitutionsattheupperandlowerlevelsof thehealthcareconsortiumcariedoutbusinesssynergies.ConclusionSincethe 'TwelfthFive-YearPlan',theoverallconstructionofinformationtechnologyinprimaryhalthcareinstitutionsinSichuanProvince has beenbeter,showing thedevelopment trendof comprehensiveconsolidationof infrastructure,diversifieddevelopmentof basicmedicalservicefunctions,integratedintegrationofbasicpublichealthservicefunctions,gradualadaptationofinforation technologytothe developmentof integratedhealthcare service system,andcontinued expansionof theapplicationof new technologies. Eco-application scenarios of primary healthcare informatisation.
【Key words】 Health systems agencies;Primary medical institution;Informationization construction;Sichuan
基層衛生信息化是衛生信息化建設的基礎,是以滿足城鄉居民基本醫療服務、健康檔案管理、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基層機構管理、健康信息服務以及醫療衛生服務協同需求為目的而進行的信息化建設[1]。基層衛生信息化建設對基層服務能力、管理能力、資源配置能力等均具有提升作用[2]。四川省高度重視基層衛生信息化工作,“十二五”規劃提出要按照“設計頂層、整合中層、統一基層”的思路,建成“共享開放的醫療衛生信息系統”[3]。“十三五”期間,四川省高度重視基層衛生信息基礎設施標準化建設,將基礎設施基本健全,信息系統覆蓋全行業,互聯互通的全省人口健康信息服務體系基本建成作為建設目標,并投人大量資源進行衛生信息化建設[4]。而隨著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新興技術在醫療衛生領域應用的不斷深入,衛生信息化在減負、賦能、提質、增效方面的價值不斷凸顯,衛生信息化對醫療衛生機構管理水平和服務能力雙提升的作用有待進一步探析與放大[5]“十四五”期間,四川省衛生信息化將致力于實現互聯互通、生態應用、全面賦能。
全國基層衛生信息化建設經過10多年的發展,在基礎設施、系統功能、互聯互通、應用成效等方面均取得了較大突破,逐步從單一業務應用向全面智能化應用轉變[6]。然四川省的具體建設現況如何?建設成效如何?現存問題有哪些?目前鮮見相關學者進行規模調研以探析其真實情況。本研究旨在分析四川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信息化建設現狀及成效,以總結經驗問題,從而為四川省乃至全國其他省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信息化建設提供參考。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2023年5一6月,采用分層配額抽樣的方式,以四川省全部21個市/州,183個縣/區/縣級市的3347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未計入內)為樣本池,在每個縣/區/縣級市隨機抽取6\~8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進行問卷調查。共抽取來自143個縣/區/縣級市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1028家,其中116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912家鄉鎮衛生院。各市/州的樣本機構數量不等,較多的是南充市、樂山市、達州市等,遂寧市、廣安市較少,缺失縣來自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和涼山彝族自治州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本研究抽取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占全省同類機構的 30.71% ,抽取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占全省同類機構的 21.17% ,鄉鎮衛生院占全省同類機構的 32.58% 。
1.2 研究方法
1.2.1調查工具:本研究所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信息化建設調查表”主要參考《全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信息化建設標準與規范(試行)》(國衛規劃函[2019〕87號)[7],從信息基礎設施、業務信息系統、信息系統應用、建設保障等方面構建適宜指標體系。經過基層衛生信息化建設領域專家建議,補充了基層智慧化應用和緊密型縣域醫共體信息建設的相關題項。問卷調查發布在省級統籌建設的“四川省健康檔案云平臺”上,由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負責人在線填報。該平臺涵蓋公共衛生、人口監測、老年健康、健康體檢等231項功能,全面支撐四川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目前使用機構覆蓋四川省全部183個縣/區/縣級市,使用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3347個,在管人口8400萬人,管理健康檔案6231萬份。1.2.2訪談:借助課題組成員編制的訪談提綱,根據全省基層醫療衛生信息化發展高、中、低不同水平,選取樂山市、遂寧市、宜賓市、自貢市、德陽市等5個市/州、6個縣/區/縣級市12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展現場調研和實地訪談。訪談由具有豐富訪談經驗的訪談員主持,主要圍繞基層信息化建設現狀、生態應用成效、存在問題等方面開展。訪談過程由專人進行記錄和整理文檔。1.2.3質量控制方法:首先設定問卷的填寫對象為了解基層信息化業務的人員,其次對問卷進行了必答限制、問題備注、邏輯跳轉、填答時間限制等,并通過預調研、在線答疑等方式進行質控。調研完成后,對部分調查內容進行電話復核,并通過數理統計方法進行邏輯校驗。
1.3 統計學分析
借助MicrosoftExcel對數據進行清理,運用SPSS25.0對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相對數表示,計量資料采用(
)表示。
2結果
2.1基層信息化基礎設施
2.1.1縣/區/縣級市數據中心:調研縣/區/縣級市均配置了數據中心,有 46.55% (27/58)的縣/區/縣級市有自建機房,其中使用年限超過5年的占 88.89% (24/27)。 24.14% (14/58)的縣/區/縣級市使用托管機房, 12.07% (7/58)的縣/區/縣級市使用第三方云數據中心, 17.24% (10/58)的縣/區/縣級市使用市/州統籌數據中心。調研縣/區/縣級市中, 70.69% (41/58)的縣/區/縣級市衛生專網未覆蓋至村級, 55.64% (572/1028)的機構未能與下屬村(社)實現信息共享。
2.1.2機構硬件設施:調研機構均配備了計算機、打印機等辦公設備, 29.67% (305/1028)的機構有自建機房,19.26% (198/1028)的機構在本地有物理服務器,其中,81.31% (161/198)的機構服務器使用年限超過5年。29.67% ( 305/1028 )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配置了機房。2.1.3數據安全:四川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醫療管理系統(HIS)主要采用私有云部署,按市/州、縣/區/縣級市統籌建設基層信息化數據中心。 93.01% (3113/3347)的機構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使用健康檔案云服務平臺,按省級集中云化部署。四川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婦幼保健、免疫規劃、衛生統計、精神衛生等條塊系統均采用政務云部署。
2.2基層信息系統建設情況
2.2.1基本醫療系統: 98.83% ( 1 016/1 028 )的基層機構配備了HIS,其中 92.31% ( 949/1 028 )的機構使用省級統籌建設的HIS, 6.52% ( 67/1 028 )的機構使用其他廠商提供的HIS。業務管理系統中,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平均使用了( 2.28±2.63 )個臨床服務類系統,C 2.56±1.97 )個醫療管理類系統。
2.2.2基本公共衛生系統:本次調查中, 99.61% ( 1 024/1 028 )的機構使用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系統,99.32% ( 1021/1028 )的機構使用家庭醫生簽約管理系統,其中使用省級統籌部署系統的機構分別占 96.50% (992/1028)、 95.72% (984/1028)。
2.2.3條塊系統接入與聯通: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平均接人了( 10.00±20.81 )個院外/上級條塊系統,接人的條塊系統數據填報方式大多為手工填報,實現數據自動對接較少,系統接入與數據填報情況見表1(1028家機構中,分別有904家、991家、956家、981家、631家、875家、904家機構配置衛生統計類系統、疾病預防控制類系統、婦幼保健類系統、重性精神病監測類系統、衛生行業管理類系統、區域平臺類系統、其他類系統)。平均每月需要填報( 20.99±66.89 )個報表,耗時( 16.10±35.01 ) h ,填報負擔較重。
2.2.4其他業務系統:除基本醫療、基本公共衛生系統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還配置了各類生態應用的系統,涉及業務管理、輔助決策、便民惠民等類別。本次調查的機構平均配置了( 0.46±0.96 )個數據決策分析類應用,( 2.92±2.56 )個運營管理類系統,( 0.56±0.87 )個便民惠民類應用,已有 20.62% ( 212/1 028 )的機構配置了合理用藥系統, 22.08% (227/1028)的機構配置了智能外呼業務系統, 8.07% ( 83/1 028 )的機構配置了臨床輔助決策支持系統。

2.3基層衛生信息應用情況
2.3.1基本醫療信息化應用:省級統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HIS的基礎功能已從建設之初的53項擴展至89項。調研機構中,電子病歷總使用率達 77.43% (796/1028), 2.72% (28/1028)的機構通過了國家電子病歷系統應用水平分級評價,其中1級占 42.86% (12/28),2級占 32.14% (9/28),3級占 25.00% (7/28)。全省共 32.60% ( 1091/3347 )機構的中醫館接入四川省中醫館健康信息平臺,通過信息化手段開展中醫藥服務,其中,省級統籌接入 79.01% (862/1091),縣/區/縣級市分散接入 20.99% (229/1091)。
2.3.2醫防融合應用:四川省在管電子健康檔案6231萬份,健康檔案電子化率達 94.93% (2021萬/2129萬),實現診療過程中健康檔案數據共享調閱5億余次,醫衛數據聯動1947萬條。醫防融合服務開展較活躍,其中診療服務中實現健康檔案調閱的機構占 83.46% (858/1028),見表2。

2.3.3基本公衛服務終端應用:調研機構中,配備并使用基本公衛服務終端的機構占 81.91% (842/1028),具體見表3。健康一體機、可穿戴設備采集數據等可自動上傳到公衛系統的機構占 59.73% (614/1028)。
2.3.4上下級業務協同應用:本次調研中,信息化已支撐227家縣域次中心實現總院、分院的人財物統一管理,住院信息一張表、檢驗總院開單分院執行、總院和分院之間相互轉診等業務流程融合。醫聯體上下級機構間通過信息化手段開展業務協同的占 74.12% (762/1028),開展最多的協同服務為雙向轉診,占 66.83% (687/1028),其次分別是家庭醫生簽約業務協同、遠程影像,各占 41.44% (426/1028)、 36.19% (372/1028),見表4。
2.3.5互聯網 + 便民服務: 24.32% (250/1028)的機構開通微信公眾號開展掛號、繳費、查詢等業務; 14.59% (150/1028)的機構配置了自助終端設備; 11.19% (115/1028)的機構開通了門診分診排隊叫號系統; 3.70% (38/1028)的機構布局了互聯網醫院。
2.4 基層信息人員
本次調查中, 65.52% (38/58)的縣/區/縣級市有信息化科室及人員, 18.97% (11/58)的縣/區/縣級市無信息化科室但有專職信息人員;平均每個縣/區/縣級市有( 1.12±1.29 )個兼職人員、( 0.82±1.05 )個專職人員。 40.95% ( 421/1 028 )的機構有信息人員,20.43% (210/1028)的機構有信息化科室;平均每家機構有( 0.48±1.12 )個兼職人員、( 0.25±1.08 )個專職人員,見表5。



2.5基層衛生信息政策環境
“十二五”以來,四川省頒布了一系列基層衛生信息化政策,如實施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管理信息系統應用工作的通知》(川衛辦發[2017]1號)、《關于印發四川省推進“互聯網 + 醫療健康”示范省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川辦發[2019]64號)、《四川省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試點實施方案》(川衛發[2019]32號);標準類《四川省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信息化建設指南(試行)》(川衛函[2020]85號);還包括《“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規劃》《四川省衛生健康信息化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等規劃類政策。這些政策明確了基層衛生信息化建設的目標和原則、基本要求、重點任務、保障措施及考核機制等,為四川省基層衛生信息化建設與生態應用提供了指導性的建設意見,并塑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四川省將長期堅持“核心系統自主研發、數據開放安全受控、增值應用生態拓展”的原則,大力推進省級統籌的基層信息系統一體化建設,進一步推進省級高效統籌、醫防融合、共享開放、應用創新、生態應用的基層信息系統一體化基礎框架。
3討論
“十二五”以來,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推進下,全國基層衛生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快速推進,實現從零星建設到全面發展的重大突破[8]。2011年中央預算內投資中西部地區建設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管理信息系統,四川省作為全國10個首批試點省之一,取得豐碩的成果和經驗。
3.1四川省基層衛生信息基礎設施全面夯實
根據本研究結果,四川省縣/區/縣級市均已建立了數據中心,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核心信息系統基本實現統一部署,統籌建設水平顯著提升,為基層衛生信息在機構、區域、業務間的聯通、應用奠定了基礎。截至“十三五”末,省域內所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本配備了計算機、打印機、遠程醫療終端等信息化設備,實現衛生專網對接,完成信息標準化建設,硬件與信息安全水平得到一定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業務信息系統配置率顯著提升,臨床服務、醫療管理、數據決策分析、運營管理及便民惠民服務系統在基層逐步應用,覆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管理及服務的各個方面。四川省衛生信息化已實現專網布局、基礎設施標準化,核心系統統籌建設,數據開放安全受控、業務系統全面布局的生態建設基礎。
3.2基層衛生信息化建設支撐基本醫療服務應用多樣化發展
基層信息化建設是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醫療服務效能提升的“杠桿”,基于信息技術支撐的醫療應用可有效突破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瓶頸,擴展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種類與范圍[5]。本研究中,依托醫院管理信息系統,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本醫療管理基礎功能已經從系統建設之初的53項擴展至89項,應用不斷完善。電子病歷(EMR)系統在四川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使用率已達77.43% ,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68.20%[9] 。基于電子病歷的醫院信息平臺建設助力電子病歷向門診、影像、檢驗等各診療環節擴展,將臨床路徑、診療指南、技術規范等嵌入信息系統,為基層診療、檢驗檢查、中醫服務等開展提供了基礎[5]。本次調查中,基層機構醫學影像歸檔與通信系統(PACS)、醫學檢驗實驗室管理信息系統(LIS)、心電管理系統、慢病管理系統等系統使用率逐漸提升,部分信息化走在前列的機構還使用了手術麻醉管理系統、輸血管理系統、臨床路徑系統等,業務系統種類不斷增加,業務系統支撐下的基本醫療服務范圍不斷提升,顯著提升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基本醫療服務能力。因此,有必要進一步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EMR系統、PACS、LIS、心電管理系統等的覆蓋面,放大基層信息系統建設對基層醫療服務能力的賦能作用。此外,信息化建設讓中醫藥服務更加便捷,四川省已有1091家機構接入省級中醫館健康信息平臺。中醫館信息平臺的接入為基層中醫館提供中醫電子病歷、辨證論治、知識庫等多樣化信息服務,對基層中醫醫師臨床決策提供極大支持,能顯著提升其辨證論治能力,讓群眾就近享有規范、便捷、有效的中醫藥服務,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并探索更多的中醫信息化服務。
3.3基層衛生信息化建設支撐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功能融合
從全國來看,基本公共衛生板塊的財政保障和工作考核制度相對到位,要求明確,各地均重點建設了基層衛生信息系統中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管理功能,應用效果突出[10]。經過10多年的建設布局,四川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信息化應用效果得以凸顯。首先,四川省統一建設健康檔案云服務平臺,實現了全員人口信息庫、電子健康檔案庫數據融合、動態交互和共享,已在全省范圍內實現“一人一檔”。居民健康檔案信息化管理率不斷提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
。其次,四川省基本公衛業務流程融合持續強化,省級統籌建設的基本公共衛生與家庭醫生簽約系統基本實現全覆蓋,基于此,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能夠實現全員人口、基本公衛、家醫簽約等業務流程的融合,支撐三類協同,包括數據協同采集、醫防協同服務及全專協同簽約。再次,已有51.26% 的機構配備公衛服務與家庭醫生簽約移動端,6個縣/區/縣級市建設了區域型健康門戶,22個縣/區/縣級市建立了區域型家庭醫生簽約應用,這部分機構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移動化服務能力得到顯著增強,值得在其他機構推廣使用。物聯網技術也逐步運用于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健康小屋、健康一體機、移動體檢車、便攜隨訪箱等設備接入健康檔案云平臺,實現了自動獲取身高、體重、血壓等數據,可實時歸集健康體檢、隨訪等數據到健康檔案,實現無紙化體檢,顯著賦能基本公衛服務。
3.4基層衛生信息化建設逐步適應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發展
四川省通過信息化手段有效聯通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等級醫院和居民,構建了以家庭醫生服務團隊為主體,醫聯體信息平臺為依托,等級醫院專科醫生協同的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基于縣域次中心、縣域醫共體、遠程醫療協作網、城市醫療集團、專科聯盟等的信息服務為居民帶來了便捷的就醫體驗與高質量的服務。首先,信息化已支撐227家縣域次中心總院、分院人財物一體化管理,實現住院信息一張表,檢查結果互認共享,相互轉診、遠程醫療等有序開展。其次,信息化有效支撐了醫共體下級業務協同。醫共體信息化建設的重點是推進醫共體成員單位信息系統融合,以促進上下級醫院通過信息化手段開展雙向轉診、醫防融合、遠程醫療等業務,實現電子轉診單、電子病歷等信息自動流轉,全專協同,促進優質資源下沉,提高優質資源可及性,提升醫療服務和健康管理的連續性。據本次調查,四川省已有 74.12% 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能夠與上級單位開展業務協同,信息化支撐下的上下級業務協同服務成效顯著。最后,信息化支撐了遠程醫療、區域檢驗服務開展。已有 50.60%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展了遠程醫療服務,實現采集病例和診斷結果的雙向傳輸,促進了優質醫療資源下沉,解決了居民“看病難、看病遠”的問題。66.83% 的機構開展了區域檢驗外檢服務,通過“基層開單,上級檢驗”的協作模式,利用信息化手段實現外檢開單、冷鏈送檢、報告回傳等全業務流程聯動,方便了群眾就近就醫。
3.5新技術應用持續擴展基層衛生信息化生態應用場景
隨著基層衛生信息化的發展,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賦能基層衛生服務、創新衛生服務模式已成為發展趨勢「5,I]。四川省新興技術賦能基層前景良好,表現在:第一,人工智能技術支持基層新業務系統應用,提升了醫療服務效率。本次調查中,部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始應用合理用藥管理系統、智能外呼系統及臨床輔助決策支持系統,這類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基本醫療和基本公衛服務,能為醫生提供疾病診斷、合理用藥等臨床決策輔助支持,為公衛管理人員提供隨訪、簽約、慢病管理等智能語音和短信服務,有效提升基層醫務人員的工作效率[12-13]。第二,大數據分析推進了公共衛生和臨床醫療信息融合,服務協同。大數據分析可發揮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的基礎性載體作用,實現全員人口、電子病歷、健康體檢、基本公衛服務等數據向居民健康檔案動態歸集[14]對慢病人群進行大數據分析,實現了人群標簽主動推送、健康概況實時調閱,支撐基層醫務人員在接診過程中開展檔案調閱、診間簽約和診間隨訪等醫防融合服務[15]。本次調查中,已有 83.46% 的機構實現診療過程中調閱健康檔案, 68.77% 的機構實現診間隨訪,56.91% 的機構實現診間簽約,大數據分析賦能醫防融合成效顯著。第三,“互聯網 + 便民惠民”服務向基層延伸。四川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已逐步上線微信公眾號、自助終端等“互聯網 +′′ 服務,開展在線掛號、移動繳費、自助查詢等服務,增強了診療服務便捷性,可及性。此類“互聯網 + ”便民惠民服務讓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服務范圍、覆蓋人群、常規業務外服務種類增加[5],居民在家即可完成診療前、診療后諸如預約掛號、報告查詢、費用繳納等診療流程,服務延伸能力不斷增強。
3.6基層衛生信息生態建設存在“短板”
經過10余年堅持不懈的基層信息化建設,四川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信息化應用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效,但也存在一定短板需要彌補。第一,基層衛生信息化建設統籌機制不健全,政策導向不統一,表現為基層衛生信息化相關要求分散在各類業務政策指導文件中,缺乏統一的基層衛生信息化政策要求。第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礎設施建設不足,機房及服務器配置率低,設備老化問題普遍存在。第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信息服務應用效果顯著,但信息應用中的中醫藥服務、智能終端應用、醫聯體上下級業務協同及互聯網 + 便民惠民服務的應用率明顯有待提升。第四,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條塊系統眾多,互聯互通程度低,數據填報方式原始,基層數據填報負擔極重。
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幾點建議:首先,基層信息化建設需統籌管理,一是要進一步加強政策導向,形成目標統一、導向延續、執行剛性的基層信息化政策,營造良好的信息生態環境;二是要加強信息化部門領導職責,將基層信息化建設作為黨政“一把手”工作予以實施,明晰基層信息化建設責任邊界,夯實省級統籌的基層信息化網底,盡可能破除或避免“信息孤島”。其次,要堅持應用導向,提高基層信息化建設時效性。一是要以建立連續協同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為導向,發揮四川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管理信息系統”和“健康檔案云服務平臺”的核心支撐作用,促進醫防融合、上下級業務協同服務、公共衛生智能化服務開展;二是深化“互聯網 + ”普惠便民服務,讓更多便民、惠民服務延伸至基層,提高服務可及性、服務效率等;三是進一步推動基層機構新技術應用,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移動醫療等技術為基層醫務人員提供決策支持,優化基層服務流程,減輕醫務人員工作負擔。最后,要堅持共享開放,進一步擴展基層信息化應用生態。一是要建立統一的基層數字化生態底座,構建功能完備、標準統一、共享開放的基層數字化生態底座;二是建立統一用戶認證、業務授權及服務接口管理的業務協同集成平臺,為基層信息化生態應用擴展提供基礎技術服務能力;三是從省級層面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提供“功能豐富、廠商多樣、拿來即用”的新型基層信息系統云建設模式,降低基層技術接受難度,提高基層應用積極性,縮短信息系統建設周期,并降低成本。
4小結
本研究總結了四川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信息化建設現狀與成效,當前,四川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信息化建設整體較好,呈現出基礎設施全面夯實、基本醫療服務功能多樣化發展、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功能統籌融合的發展趨勢,信息化已逐步適應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發展,新技術應用持續擴展基層衛生信息化生態應用場景。但也存在基層衛生信息化建設統籌機制不健全,政策導向不統一;基層衛生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不足,設備老化;便民惠民服務、上下級業務協同服務、智能終端應用不足及基層條塊系統互聯互通程度低,填報負擔重等問題。未來團隊將持續觀察四川省基層衛生信息化建設進展、賦能場景及制約因素,深入分析衛生信息化在促進基層衛生服務能力、診療效果、診療模式等方面的影響機制,為四川乃至全國基層衛生信息化建設諫言獻策。
作者貢獻:楊娟負責研究設計,文章構思,文章撰寫;龔靜負責數據收集,數據預處理;劉波負責調查對象選擇及溝通對接;陳玲負責數據處理及統計分析;吳穎敏負責文章的質量控制及監督管理。
本文無利益沖突。
參考文獻
[1」張越,閆昕,高星,等.我國基層衛生信息化建設成效與問題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16,13(22):153-156.
[2]郝曉寧,馬騁宇,劉志業,等.醫患雙方對基層醫療衛生信息化建設的滿意度研究[J].衛生經濟研究,2020,37(7):6-9.
[3]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四川省“十二五”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規劃暨實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2-11-16)[2024-09-25]. https://ww.sc.gov.cn/10462/10883/11066/2012/11/19/10236247.shtml.
[4]四川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關于印發《四川省“十三五”人口健康信息化發展規劃》的通知[EB/OL].[2024-09-25].http://wsjkw.sc.gov.cn/scwsjkw/zcwj11/2017/2/27/3adbd3a758a94391be42fa2d0f2976b2.shtml5.
[5]陳玲,吳穎敏,李家偉,等.民族地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信息化建設現狀與效能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22,25(16):2003-2007,2020.D01: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139.
[6]張宇希,胡建平,周光華,等.“十三五”時期衛生健康信息化發展及展望[J].中國衛生信息管理雜志,2021,18(3):297-302,318.DOI:10.3969/j.issn.1672-5166.2021.03.01.
[7]國家衛生健康委.關于印發全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信息化建設標準與規范(試行)的通知[EB/OL].(2019-04-12)[2024-09-25].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19-09/16/content_5430265.htm.
[8]湯學軍,沈明輝,王存庫,等.我國基層衛生信息化發展歷程[J].中國衛生信息管理雜志,2019,16(4):395-399,427.DOI:10.3969/j.issn.1672-5166.2019.04.03.
[9]吳士勇,胡建平,國家衛生健康委統計信息中心.全民健康信息化調查報告2021:區域衛生信息化與醫院信息化[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21.
[10]王存庫,朱巖,吳士勇,等.“十三五”時期全國基層衛生信息化發展回顧分析[J].中國衛生信息管理雜志,2021,18(3):319-323,350.DOI:10.3969/j.issn.1672-5166.2021.03.05.
[11]牟燕,劉巖,孫帝力.“互聯網+”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信息化建設[J].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志,2017,26(4):8-11.DOI:10.3969/j.issn.1671-3982.2017.04.002.
[12]姚彌,李楠.臨床決策支持系統對全科醫生發展的作用探討[J].中國全科醫學,2018,21(10):1225-1229.D0I:10.3969/j.issn.1007-9572.2018.10.017.
[13]吳穎敏,張瑾.基層衛生人員對移動醫療的采納和感知效用研究[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20,36(5):397-401.DOI:10.3760/cma.j.cn111325-20200208-00096.
[14]高景宏,王琳琳,馬倩倩,等.精準醫療領域大數據分析面臨的挑戰[J].中國醫院管理,2022,42(2):60-63.
[15]賀婷,劉星,李瑩,等.大數據分析在慢病管理中應用研究進展[J].中國公共衛生,2016,32(7):981-984.DOI:10.11847/zgggws2016-32-07-28.(收稿日期:2024-09-10;修回日期:2025-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