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 R192.3 【文獻標識碼】 A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818
【Abstract】BackgroundWiththenationwide implementationofthe \"Healthy China\"strategy,thehealthdisparities"between urbanandruralpopulationshave narrowed.However,there isstillamismatch between the medicalservicecapacities of villge dctorsandthemedicalsrviceneedsofruralresidents.Villgedoctorsarethefistpointofcontactforruralresidents' health concerns.ObjectiveThisstudyaims to evaluate thecurrent medical service capacitiesof vilage doctors across the eastern,central,and western China,identifytheirstrengthsandweakneses,andproposetargetedstrategiesforimprovement. Thefindings willprovidereferences forbuilding thecapacitiesof primaryhealthcareprofesionals inruralareas.Methods InAugust 2O2O,theresearch groupusedthemixed methodsofmulti-stage stratified clustersamplingandtypicalsampling to select3916vilagedoctorsfromfiveprovincesintheeastern,central,and western China.Bydistributingquestionnairesonthe \"wjx.cn\"platform,anonlinesurveywasconductedonthecurrnt statusof themedicalservicecapacitiesofvilagedoctors from sevenaspects:diagnosisand treatmentofcommonandfrequentlyocuringdiseases,emergencyresponsetocriticalconditions, standardized useof medical devices,communityrehabilitation guidance,medical collaboration,medical document writing, and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ervices.ResultsAmong the3916 village doctors included inthe analysis,2925( 74.7% ) wereable todiagnoseandtreatcommonandfrequentlyoccurringdiseases.Thecompetenceratesofvillagedoctorsrehighestin the central region( 81.2% ),followed by the eastern region( 79.6% ),and lowest in the western region(59.1%).2 098(53.6 % ) hadtheabilityfemergencyesponsetoricalillnesss.Tecompeteneratesofvilgeoctorsereigstinecentlgion ( 61.6% ),followed by the eastern region( 52.3% ),and lowest in the western region( 40.1% ).2 081( 53.1% )could use medical devices inastandardized way.Thecompetence rates ofvilagedoctors were highest in thecentralregion( 62.3% ), followed by the eastern region( 53.8% ),and lowest in the western region( 36.3% ). 2073 ( 52.9% )had the ability to provide community rehabilitation services.The competence rates of villge doctors were highest in the central region( 59.7% ),followed by the eastern region( 53.6% ),and lowest in the western region( 40.3% ).3120( 79.7% )were capable of writing medical documents.The competence rates of village doctors were highest in the central region ( 82.6% ),followed by the eastern region ( 82.0% ),and lowest in the western region( 72.7% ).2190( 55.9% )possessed the ability of medical collaboration.The competence rates of village doctors were highest in the central region ( 61.0% ),followed by the eastern region( 57.9% ), and lowest in the western region( 45.3% ).2443( 62.4% )were able to provid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ervices. The competence rates of village doctors were highest in the western region ( 64.8% ),followed by the central region( 62.7% ),and lowest in the eastern region ( 58.7% ).ConclusionVillage doctors possess adequate medical service skills,essentially catering tothegeneralmedicalservice nedsofruralresidents.Theoverallmedicalservicecapacitiesshouldbeimproved,andthereexist notablediscrepanciesinmedicalservicecapacitisacrossvariousregions.Itisrecommended tostrengthenthetrainingofvilage doctorsso as to enhancetheoverallqualityof the primary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inruralareas,improvetheconstructionof hardwarefacilitiesandinformationtechnologyforvillge-levelmedicalservices,andpromote theefectiveimplementatioofthe first visit systemat the primary health care level.
【Keywords】 Rural doctors;Medical service;Service capacity;Cross-sectional studies
2019年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1],明確強調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性。法案規定建立縣鄉村上下貫通的鄉村醫療衛生人員職業發展機制,進一步推動醫療資源的合理配置,以確保城鄉居民能夠公平可及地獲得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從而鞏固基本醫療衛生“網底”[2]村醫作為我國衛生專業技術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村基本衛生服務的主要提供者,擔負著維護廣大農村居民健康的重任。村醫作為農村居民健康問題“第一接觸點”,其職責包括為村民提供基本醫療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在家庭簽約服務中,既是家庭醫生團隊的重要成員,更是村民家庭重要的服務提供者和聯系人。研究普遍認為,盡管家庭醫生的服務是綜合性的,但醫療服務則是其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服務職能,醫療服務既是家庭醫生服務的最主要內容[3],更是家庭醫生開展綜合性衛生服務的重要保障[4]。具備一定的醫療服務能力是村醫執業的基礎,也是建設分級診療制度的重要基礎。
因此,建設一支有良好醫療服務能力的高素質村醫隊伍,對實現“健康中國”戰略,縮小城鄉居民間的健康服務差異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我國村醫隊伍仍存在數量不足、年齡老化、衛生服務能力不高等問題,影響農村基層衛生服務的開展。本研究通過對我國村醫隊伍醫療服務能力的現狀進行調研,分析不同地區村醫醫療服務能力的差異以及能力分布特征,探討加強村醫隊伍建設、提升醫療服務能力的措施,為推動分級診療制度的實施提供政策依據和決策支持。
資料與方法
1.1調查對象與抽樣設計
課題組于2020年8月采用多階段分層整群抽樣,從中國的東、中、西部分別選取江蘇省、安徽省、河南省、甘肅省、重慶市四省一市作為調研省(市);在各樣本省人口、經濟情況均居中上和中下的2個地級市作為樣本市;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口規模,在每個樣本市分別選取居中的1個市區和1個縣(市)。最終共抽取四省一市24個區(縣、市)。研究對象為在村衛生室工作的村醫,以及調查時工作地點在鄉鎮衛生院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但執業資質為村醫的醫生,排除在村衛生室工作但不直接提供醫療服務和健康管理服務的公共衛生執業醫師、護士等。本研究已通過南京醫科大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審批號:南醫大倫審(2020)589號]。
1.2 調查內容與方法
本研究在樣本地區衛生行政部門的協調下,通過“問卷星”平臺發放在線電子問卷到村醫所在微信群或個人微信,村醫自行填寫,調查員對回收到的問卷進行審核。共回收問卷4308份,剔除本人知情同意中選擇“不同意接受調查”問卷和非調查對象問卷,共回收有效問卷3916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 90.9% 。本次調查所用問卷是以課題組前期開發的“家庭醫生衛生服務能力指標體系”為依據編制[5]。問卷內容包括村醫的一般情況調查和崗位能力自評調查。
1.2.1一般情況:一般情況調查包括村醫的年齡、學歷、執業資質等。其中執業資質分為執業醫師、執業助理醫師、全科醫生、鄉村醫生、其他或無執業資質5類,且為多選項。分析時,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合并為執業(助理)醫師,即按4類劃分,若同時選擇“執業(助理)醫師”和鄉村醫生,則判定為“執業(助理)醫師”;若同時選擇“執業(助理)醫師”和“全科醫師”者,考慮到可能是加注了全科或獲得了全科轉崗培訓合格證,判定為全科醫生;若同時選擇“鄉村醫生”和“全科醫師”者,仍判定為“鄉村醫生”。
1.2.2崗位能力自評:崗位能力自評包括村醫的醫療服務能力、公共衛生服務能力、組織管理和服務協調、職業素養4個方面。本文重點分析村醫的醫療服務能力,包括7個方面的基本醫療服務內容:常見病診治、危急重癥應急處置、規范用械、社區康復指導、醫療協同、醫療文書書寫和中醫藥服務,評價開展相應服務所需的相關技能具備情況。本研究以自評方式評價村醫的基本醫療服務能力,問題一般為“你是否具備某項能力”,選項為“是”和“否”,如果回答“是”,則判斷回答問卷的村醫具備此項能力。
根據課題組開發的“家庭醫生衛生服務能力指標體系”制定本文的能力判斷框架,共包括7項醫療服務內容和15項具體服務技能,每項具體服務技能通過詢問相關具體問題來判斷其掌握情況。當村醫具備的評價項目數量 ?2/3 時,則判定該村醫基本具備該項具體服務能力。每項醫療服務能力具備情況的具體判斷依據見表1。對于7項醫療服務能力具備情況判斷依據村醫各項服務技能具備情況,即某服務能力需要的各項技能均具備時,則判定具備相應的醫療服務能力。以常見病、多發病診治能力為例,當村醫常見病、多發病的識別與診斷,常用輔助檢查結果解讀,規范用藥三項服務技能均具備時,則判定該村醫具備常見病、多發病診治能力。

1.3數據收集及質量控制
(1)本次調研由衛生事業管理相關專業的教師與學生組成調查團隊,在現場調查前,調查員均經過嚴格統一的培訓,確保對問卷內容、調查流程及數據質量控制有充分理解。一名調查員負責一個樣本區(縣)。調查在各樣本區(縣)衛生行政部門的協助下開展,由當地衛健部門將“問卷星”二維碼發送至本地基層醫生工作群。(2)調查開始前通過多渠道進行宣傳動員,并向調查對象詳細介紹調查目的、問卷內容范圍、填寫方式及數據保密措施。(3)問卷采用“問卷星”平臺線上匿名填寫,調查對象需先簽署同意知情同意書后方可填寫。調查對象開始填答問卷條目前,需填寫聯系電話,該電話僅用于問卷質量核查。(4)問卷由調查對象獨立完成,若在填寫過程中出現疑問,與調查員在線上及時溝通。調查員記錄線上調查期間的常見問題以優化后續調查流程。(5)問卷提交后,調查員及時對回收問卷進行復核,重點檢查問卷是否存在漏項、邏輯矛盾或明顯錯誤(如有問題未答或回答不符合邏輯)。對于發現問題的問卷,調查員會通過預留的電話號碼與其溝通,協助其補充或更正問題條目。(6)無效問卷的判定標準包括:未簽署知情同意書、關鍵問題缺失(如崗位類型填寫了其他,電話核查后發現是非醫生崗位)、邏輯錯誤嚴重、答案明顯敷衍或填寫時間異常。無效問卷均記錄剔除原因,并在數據整理階段進行進一步審查和確認,以確保最終數據的質量和可靠性。
1.4 統計學方法
將“問卷星”收集的數據資料導人SPSS22.0進行統計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
)表示;計數資料以相對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χ2 檢驗。
以 Plt;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村醫隊伍基本情況
3916名調查對象的平均年齡為( 47.9±7.8 )歲,年齡范圍為22\~78歲。從年齡組分布情況來看,45\~60歲年齡組村醫人數較多,占比 60.4% ,25歲以下年輕村醫僅有3名,占比 0.1% 。調查對象的學歷以高中/中專及以下為主,占比 71.8% ,大專學歷占比 25.3% ,本科以上僅占 2.9% 。3916名村醫中持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證有1512名( 38.6% ),持鄉村醫生資格證有2067名( 52.8% ),持全科醫生資格證有302名( 7.7% ),其他或沒有任何資質的村醫35名( 0.9% )。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村醫的年齡、學歷和執業資質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lt;0.05 ),見表2。
2.2 醫療服務能力具備情況
2.2.1常見病、多發病診治能力:調查中關于常見病診治能力包括常見病、多發病診斷識別和常用輔助檢查結果解讀能力兩方面。接受調查的3916名村醫中具備常見病、多發病診斷識別能力有3816名( 97.4% ),具備常用輔助檢查結果解讀能力有3035名( 77.5% ),具備常用藥規范使用能力的有3698名( 94.4% )。常見病、多發病診斷識別和規范用藥能力各地區村醫具備率均在 90.0% 以上,常用輔助檢查結果解讀能力西部地區村醫具備比例僅為 61.7% 。綜合來看,具備常見病、多發病診治能力的村醫占 74.7% ,其中中部地區村醫能力具備率較高( 81.2% ),東部次之( 79.6% ),西部最低( 59.1% )。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村醫常用輔助檢查結果解讀、規范用藥和常見病、多發病診治能力綜合具備情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lt;0.05 ),見表3。

2.2.2危急重癥應急處置能力:調查中關于危急重癥應急處置能力包括心腦血管意外處理和急診急救兩方面。接受調查的3916名村醫中具備心腦血管意外處理能力有2203名( 56.3% ),具備急診急救能力有3325名( 84.9% )。各地區村醫心腦血管意外處理能力均不高,中部地區較高( 64.7% ),西部地區較低( 42.4% );急診急救能力西部地區較低,僅 77.7% 。具備危急重癥應急處置能力的村醫占 53.6% ,其中中部地區村醫能力具備率較高( 61.6% ),東部次之( 52.3% ),西部最低( 40.1% )。東、中、西部村醫心腦血管意外處理能力、急診急救能力和兩項均具備情況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Plt;0.05 ),見表4。


2.2.3規范用械能力:本研究所調查村醫規范使用的醫療器械包括吸氧裝置、呼吸機、吸痰器、超聲霧化器、心電圖、心電監護儀、便攜式B超、血糖儀、電子血壓計、制氧機。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局聯合發布的《村衛生室服務能力標準(2022版)》要求,本文重點分析吸氧裝置、心電圖、血糖儀和電子血壓計這4項國家規定村衛生室應該配備的常用器械使用能力具備情況。
接受調查的3916名村醫中能夠規范使用吸氧裝置的有2773名( 70.8% ),規范使用心電圖的2471名( 63.1% ),規范使用血糖儀的3737名( 95.4% ),規范使用電子血壓計的3776名( 96.4% )。具備規范使用醫療器械能力的村醫占 53.1% 。中部地區村醫醫療器械規范使用能力具備率較高( 62.3% ),東部次之( 53.8% ),西部最低( 36.3% )。東、中、西部村醫吸氧裝置使用能力、心電圖使用能力、血糖儀使用能力、電子血壓計使用能力和4項均具備情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lt;0.05 ),見表5。
2.2.4社區康復服務能力:調查中關于社區康復服務能力主要包括康復評定和康復指導兩個方面。接受調查的3916名村醫中具備康復功能評定能力有2157名( 55.1% ),具備康復醫療服務能力有3268名( 83.5% )。具備社區康復服務能力的村醫占 52.9% ,其中中部地區村醫能力具備比例較高( 59.7% ),東部次之( 53.6% ),西部最低( 40.3% )。東、中、西部村醫康復功能評定能力、康復醫療服務能力和兩項均具備情況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Plt;0.05 ),見表6。


2.2.5醫療文書書寫能力:調查中醫療文書書寫能力包括處方書寫和病歷書寫兩方面。我國村醫醫療文書書寫能力具備情況較好,接受調查的3916名村醫中具備處方書寫能力的有3724名( 95.1% ),具備病歷書寫能力的有3166名( 80.8% )。具備醫療文書書寫能力的村醫占 79.7% ,其中中部地區村醫能力具備比例較高( 82.6% ),東部次之( 82.0% ),西部最低( 72.7% )。東、中、西部村醫處方書寫能力、病歷書寫能力和兩項均具備情況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Plt;0.05 ),見表7。2.2.6醫療服務協同能力:調查中醫療服務協同能力包括轉診服務和遠程醫療服務兩方面。接受調查的3916名村醫中具備轉診服務能力的有3381名( 86.3% ),具備遠程醫療服務能力的有2311名( 59.0% )。具備醫療服務協同能力的村醫占 55.9% ,其中中部地區村醫能力具備比例較高( 61.0% ),東部次之( 57.9% ),西部最低( 45.3% )。東、中、西部村醫轉診服務能力、遠程醫療服務能力和兩項均具備情況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Plt;0.05 ),見表8。


2.2.7中醫藥服務能力:中醫藥服務能力包括中醫體質辨識、中醫藥保健指導和中醫理療技術3個方面。接受調查的3916名村醫中具備中醫體質辨識能力的有3264名( 83.4% ),具備中醫藥保健指導能力的有3224名( 82.3% ),具備中醫理療技術能力的有2781名( 71.0% )。具備中醫藥服務能力的村醫占 62.4% ,其中西部地區村醫能力具備比例較高( 64.8% ),中部次之( 62.7% ),東部最低( 58.7% )。東、中、西部村醫中醫體質辨識能力、中醫藥保健指導能力、中醫理療技術能力和三項均具備情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lt;0.05 ),見表9。
3討論
3.1村醫醫療服務技能具備較好,基本滿足村民一般醫療服務需求
調查結果發現,基于目前的職責要求,大部分村醫認為可以擔負起基本醫療的職責,在15項服務技能評價指標中,有9項自評具備率在 80% 以上。一方面由于政策明確做出了要求,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這些服務是居民對基層醫療服務最主要的需求,村醫處理的經驗較充足,所以相應的具備率較高。在常見病診治能力方面,能準確診斷和識別常見病的比例達到了 97.4% ,具備常見檢查結果解讀能力的比例為 77.5% ,而常用藥應用能力具備的比例則達到了 94.4% 。危急重癥應急處置、康復指導、中醫藥服務等方面的能力也達到了一定的水平。研究認為,在多數情況下,村醫能夠就農村居民的常見健康問題進行初步評估,并采取正確的處置措施。盡管村醫的服務水平仍有提升的空間,但總體而言,其服務能力基本滿足了農村居民的健康需求,能夠承擔起農村地區醫療服務的首診職責。

3.2村醫醫療服務綜合處置能力有待加強
危機重癥應急處置方面,村醫急救需要和經驗較少,處理能力也相對不足,遇見危急疾病也會選擇簡單處理后直接轉診到上級機構,因此各地村醫在危急重癥應急處置方面的能力需要較低,能力具備率也較低,僅占 53.6% 。村醫能處理較為簡單的創傷急救( 84.9% ),但情況較為嚴重的心腦血管意外的處理水平明顯不足( 56.3% )。
規范使用醫療器械方面,根據國家出臺的《村衛生室服務能力標準(2022版)》相關要求,村衛生室應該配備吸氧裝置、心電圖機、血糖儀、電子血壓計等器械設備,并對相應指標進行設檔分層。電子血壓計、血糖儀屬于C檔,即合格的村衛生室應該配備的設備;吸氧裝置屬于B檔,即良好的村衛生室應該配備的;心電圖屬于A檔,即優秀的村衛生室應該配備的。調查發現血糖儀和血壓計的規范使用能力均在 95.0% 以上,說明大部分村醫能夠規范使用最基礎的醫療器械。而心電圖機和吸氧裝置的規范使用能力較低,可能因為所在的村衛生室沒有達到相應等級,沒有配備相應設備,造成村醫無法在日常診療中使用和學習;另一方面農村居民要進行相關醫學檢查一般前往鄉鎮衛生院就診,村醫使用相關器械機會較少,能力無法得到提升,同時也限制了常用輔助檢查結果解讀能力的培養。
而社區康復、醫療協同和中醫藥服務的具備率較低,尤其是社區康復服務技能中的康復功能評定、醫療協同服務技能中的遠程醫療服務以及中醫藥服務技能中的中醫理療技術水平均較低,可能是由于這些技能專業性較強,技術難度較大。村醫對遠程醫療信息系統的操作運用還不熟練,習慣于傳統醫療服務模式、對現代技術掌握不足從而導致能力具備率較低。
3.3村醫醫療服務能力地區分布差異顯著,西部地區有待提高
村醫作為守護農村居民健康的第一線,其服務能力水平直接影響分級診療在農村地區推行的效果[6]。研究發現,除了中醫藥服務能力,其他六項醫療服務能力均是西部地區村醫具備率最低。而從村醫學歷結構看,西部地區村醫大專及以上人員的比例是最高的。這可能因為西部地區自深化醫改以來,基層衛生隊伍建設取得了一些成效,人員有所增加,素質有所提升,但衛生服務能力仍然處于較低水平,執業(助理)醫生和全科醫生占比 35.2% ,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這可能提示西部地區的村醫培訓和能力提升工作還需要進一步加強。西部山區多,工作條件艱苦,許多行政村僅配有1\~2名村醫,需要承擔著廣大農村居民預防、保健、接診一般疾病等工作[7],同時醫學院校畢業生更傾向于前往經濟發達、晉升機會多且自我提升較快的地區發展,西部農村地區工作環境相對較差,晉升空間有限,待遇較差,導致人才流失狀況較為嚴重,補充更是困難,西部地區部分發展緩慢[8],村醫崗位對人才的吸引力更弱。這些可能是西部地區村醫衛生服務能力不足的原因。
4建議
4.1加大村醫培養力度,提高隊伍學歷層次
村級衛生人員是為農村居民提供基本衛生服務的“第一接觸點”,是農村居民的健康守門人,需要具備良好的全科醫學知識和能力。然而調查發現,我國具備全科醫生資格的村醫較少,大部分村醫缺乏系統的全科思想。村醫作為農村居民的“全科醫生”,其能力水平遠達不到全科醫生的要求,因此要加強對農村基層衛生人才培養的重視。政府應該增加村醫的繼續教育和培訓機會[9],定期召開培訓班,鼓勵村醫參加學習,及時更新知識體系,幫助其在學習和工作過程中建立全科醫療的思維[10]。針對西部村醫力量薄弱的地區,為防止出現“青黃不接”的現象,應大力推進大學生村醫工程,與醫學院校合作開展多種方式引導,提供下基層鍛煉、實踐渠道。采用定點招生、定向培養和定向就業等方式,盡量招收農村地區生源,免費培養全科醫生,造就扎根農村、服務農民的鄉村醫生[11]。在取得相應資質證書及考核合格后,指派到相應的村衛生室工作;同時需要注意強化雙方違約責任,規定最短服務期限,從而保障農村衛生人才儲備措施的落實。
4.2完善村醫培訓體系,提高村醫綜合素質
盡管各地均制訂了村醫培訓計劃,但由于絕大部分村衛生室無替換人員,村醫培訓時間不靈活,實際培訓效果甚微。因此需要根據村醫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培訓體系,要針對短板,夯實醫療服務的基礎。根據調查結果,需要加強村醫在常規醫療器械使用、社區康復、醫療協同服務、中醫理療技術等技能方面的培訓,加強對心腦血管疾病評分標準、康復功能評定、檢查檢驗結果解讀等基礎性理論知識的培訓,在形成系統化的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應更注重實踐技能的培訓。例如可以依托縣級醫療衛生機構或鄉鎮衛生院,對村衛生室人員進行中醫藥適宜技術培訓,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相結合,著力提升村醫在中醫藥服務方面的專業能力[12],以滿足農村居民多樣化的衛生服務需求。采用靈活的培訓方式,根據村醫實際水平,由上級醫院醫師進行點對點指導,對于業務素質較高的村醫,可以開展短期脫產培訓,強化其臨床實踐和社區康復等技能[13]。同時,借助互聯網資源提供遠程指導,切實提升村醫的理論知識水平。在此基礎上,鼓勵村醫參與學歷培訓和執業考試,實現鄉村醫生向全科執業助理醫師的職業演進,逐步建立一支高素質、適應需求的鄉村醫生隊伍。
4.3完善醫療服務硬件設施建設與信息化建設
完善的醫療設備有利于提升村醫服務能力。調查顯示我國村醫醫療器械規范使用能力的分布不均,一定程度上與機構衛生設備短缺有關。尤其是西部農村地區,村衛生室檢查設備缺少,醫療設備不足且陳舊,導致檢查、治療功能開展不全面,部分鄉村醫生僅能簡單測量血壓、血糖等。因此在衛生資源投人方面要推進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提檔升級,尤其注重西部地區衛生設備設施配置的落實,以及專業器械的操作指導〔14]。在推動其硬件配備的各項條件優化的同時,完善醫療服務信息化建設,增加醫療服務的可及性和便利性,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和效率。發揮好遠程醫療的作用,促進優質醫療資源共享,遠程教育是對偏遠地區村醫進行培訓教育的重要手段[15],一定程度上緩解村醫醫療能力不足和人員短缺等問題。線上線下培訓相結合,及時更新村醫的服務技術及理念,推動農村地區基層首診的有效落實。
5小結
村醫是我國農村居民健康的“守門人”,在基層醫療服務體系中發揮重要作用。本研究通過對東、中、西部地區村醫醫療服務能力的調查,分析了村醫在常見病診治、危急重癥應急處置等方面的現狀與區域差異。結果顯示,村醫醫療服務技能具備較好,基本滿足村民一般醫療服務需求,但在危急重癥處理、醫療器械操作及中醫理療技術等方面仍存在不足,特別是西部地區村醫綜合能力較低,區域差異顯著。此外,村醫隊伍普遍面臨學歷偏低、年齡結構老化等問題,特別是西部地區醫療資源短缺和人才流失現象尤為突出。針對上述問題,本研究認為要提升基層衛生服務崗位吸引力,穩定基層醫療隊伍,提高基層醫生醫療服務能力;加強村醫培訓,優化內容與形式,提升急救技能和中醫藥服務能力;完善硬件設施和信息化建設,促進醫療資源均等化。但本文也存在不足之處,數據主要來源于村醫自評,可能存在主觀偏差。未來研究需結合患者視角開展更深入的探討,為基層醫療服務能力提升提供更全面的支持。
作者貢獻:李思清進行文章的構思與設計、文獻/資料整理,撰寫論文;謝坤、高淑紅、陳家應進行論文修訂;王萱萱、張朝陽對文章整體負責,監督管理。
本文無利益沖突。
李思清Dhttps://orcid.org/0009-0003-8623-8772 王萱萱D https://orcid.org/0000-0002-8678-4066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2019年12月28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通過)[EB/OL].(2019-12-29)[2023-09-04].http://www.gov.cn/xinwen/2019-12/29/content_5464861.htm.
[2」李耀華,趙金香.健康中國視域下鄉村醫生隊伍現狀與建設策略[J].中國農村衛生,2020,12(15):11-15
[3]鐘瀾.社區基本醫療分級服務管理模式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4,17(16):1832-1833,1836.
[4]沈郁淇,陳作森,王金萍,等.供方視角下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激勵機制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2019,35(4):423-426.
[5]練璐,李心怡,鄒慕蓉,等.應用改良德爾菲法構建我國家庭醫生衛生服務能力指標體系[J].中國衛生資源,2021,24(4):448-452.
[6]張廣東.豫東南地區鄉村醫生隊伍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衛生法制,2017,25(6):65-68.
[7]王丹,張冀東,孫貴香,等.我國鄉村醫生發展現狀及思考[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22,42(3):190-194.
[8]鄧蒙,駱宣良,黃丹琪,等.2015—2019年我國西部地區基層衛生人力資源配置情況分析[J].廣西醫學,2022,44(3):319-324.
[9]劉金紅,鐘錠,孫婉鈞,等.新醫改形勢下鄉村醫生隊伍建設的困境與出路——以長沙地區為例[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19,33(2):28-30.
[10]沙奇科,王小合.共同富裕背景下鄉村醫生隊伍建設存在問題與對策——以浙江省余姚市為例[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22,42(9):632-635.
[11]張婷,何克春.新醫改背景下宜都市村衛生室及鄉村醫生生存現狀及政策建議[J].中國衛生經濟,2016,35(8):22-24.
[12]朱于斌.多舉措推進中醫藥特色村衛生室創建工作[J].人口與健康,2022(4):79.
[13]王小萬,劉麗杭.論“互聯網 + ”技術與現代醫療衛生服務[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7(24):15-23.
[14]楊健希鵬,紀志耿,黃婧.新時期農村醫療衛生體系補短板強弱項研究[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43(10):686-693.
[15]潘鋒.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滿足群眾就近就醫需求[J].中國醫藥導報,2023,20(7):4-6.(收稿日期:2024-10-10;修回日期:2024-12-29)
(本文編輯:王世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