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學博士,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醫師協會副會長,全國中醫運動醫學中心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高水平中醫藥重點學科(骨傷科)學科帶頭人、重點學科(中醫運動醫學)學術帶頭人,國家衛健委重點專科(骨傷科)專科負責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筋傷治療手法重點研究室主任,數智中醫防治骨與關節退行性疾病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骨傷》雜志主編,《中國全科醫學》雜志編委。兼任中華中醫藥學會特聘副會長兼骨傷科分會主任委員。主持開展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科技攻關計劃、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國工程院戰略與咨詢項目、中醫藥行業專項等45項課題;
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2項(2009年、2017年),省部級一等獎6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及實用新型專利28項,發表學術論文362篇,主編學術專著12部。曾榮獲首都名中醫(2021年)、吳階平醫藥創新獎(2018年)、首屆岐黃學者(2018年)、全國先進工作者(2015年)等榮譽稱號。
【關鍵詞】骨健康;健康中國;基層;服務模式;疾病管理【中圖分類號】R681【文獻標識碼】A DOI:10.12114/j.issn.1007-9572.2025.0094
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人民群眾健康問題,始終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骨骼系統作為人體運動功能與代謝穩態的力學支撐載體,其健康狀態已成為衡量國民健康水平的重要參考。隨著我國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以骨質疏松癥、腰椎間盤突出癥與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凸等為代表的骨健康重點病種亟待引起重視。根據權威統計數據,我國65歲以上人群骨質疏松癥患病率約為 32% ,2015年中國腰椎病患者已突破2億人。該類疾病已成為我國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重大威脅,加重了家庭和社會的醫療經濟負擔。
當前,面對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骨健康服務需求,我國基層地區骨健康服務能力仍顯不足,在“供給端與“需求端”方面仍存在部分突出問題。首先,基層骨健康服務的具體需求亟待進一步明確。現階段,我國基層人民群眾的骨健康疾病患病情況并未明晰,現有服務項目與人民群眾實際訴求匹配度不高、區域流行病學特征與預防干預措施的銜接不夠緊密,基層骨健康服務能力與實際需求有待深入摸底。其次,基層地區骨健康服務能力存在結構性失衡。我國廣大基層地區的醫療資源分配尚不均衡,部分地區骨健康配套診療設備存在缺位,難以保證骨健康疾病的及時診斷與有效干預,多數單位仍缺少骨健康相關規范化培訓,面對國家骨健康疾病防治工作的托底任務仍有較大困難。此外,基層骨健康服務體系的協同管理架構尚未系統化。在骨健康具體病種的診治過程中,上下級醫療單位的聯動、各級醫療單位職能分配等方面仍存在瑕疵,同時缺乏基層骨健康服務能力的量化評估工具,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基本醫療衛生政策的精準調控。因此,進一步明確基層骨健康服務與患者實際需求,合理評估基層醫療服務能力與現有缺陷,強化骨健康服務體系構建與上下級聯動,將是基層骨健康計劃的核心內容與努力方向。
面向“健康中國2030”戰略目標,為推動落實基層骨健康服務能力的提質增效,未來應首先加快動態合理地調整醫療資源分配比例,切實保障基層醫療機構基本的骨健康疾病診療能力,推動落實基層醫療單位實現骨健康服務托底職能;著力強化基層骨健康人才梯隊建設,加強基層骨健康實踐教學培訓,定期組織骨健康專家與基層單位溝通交流,助力基層骨健康從業者掌握最新的骨科診療技術與先進管理制度;持續普及骨健康疾病公眾教育,加快推進骨健康疾病相關防治知識的普及與推廣,并在相關衛生政策的支持與指導下,有序開展骨健康重點人群的廣泛篩查與動態監測,實現骨健康疾病的早期診斷、早期十預、長期跟蹤;充分整合國家與地方優勢團隊,以科學評估基層骨健康服務能力為導向,探索構建適宜評價工具,改善基層骨健康服務能力難量化現狀;強化中醫藥骨健康特色診療技術的基層普及與推廣,推動民族醫藥服務為基層群眾健康提供可靠保障;推動建立以“家庭-社區-醫院-疾控”四級聯動的骨健康服務網絡和一體化管理模式,夯實基層骨健康家庭醫師簽約服務,建立骨健康基層與地區中心醫院信息共享機制,形成骨健康基層綜合信息平臺并在區域內應用,形成基層骨健康分級診療服務制度,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與就醫權益。
基層骨健康計劃緊扣“健康中國2030”戰略核心,著眼我國基層地區骨健康重點病種服務資源分布不均、技術能力薄弱、協同管理缺位等現實挑戰,以期通過基層骨健康服務能力評估與實踐探索,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全民骨健康管理模式。最終為“健康中國2030”實現“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愿景提供實踐范本,加快促成我國骨科醫療服務從“以疾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的歷史跨越。
(收稿日期:2025-02-15;修回日期:2025-03-20)
(本文編輯:崔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