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文旅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融合發展為主題,分析了當前文旅與非遺融合的基本現狀,探討了融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創新路徑。通過案例研究,總結了成功經驗,為推動文旅與非遺深度融合提供了理論支持和實踐參考。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2023年2月17日,文化和旅游部印發了《關于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通知》,從頂層設計賦能非遺與旅游的融合發展。文旅與非遺的融合既為傳統文化注入新活力,也為文旅拓寬了新產業。然而,在二者深度融合的過程中,也暴露出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基于此,本文結合現狀,通過具體案例,剖析文旅與非遺融合的優勢與不足,并探討創新路徑。
1文旅與非遺融合的基本現狀
1.1政策驅動與市場需求雙重推動
國家和地方政府近年來紛紛出臺系列政策,以促進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這些政策明確提出鼓勵非遺與旅游結合,在資金扶持、項目審批等方面給予支持,推動非遺項目在旅游中的創新應用。各地政府在重大節慶、非遺展示等活動中積極引入非遺項目,推動傳統技藝、表演藝術、節日民俗在旅游中的活態展示。與此同時,隨著大眾消費升級和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游客對具有文化內涵和體驗感的旅游產品需求不斷增長,非遺項目因其獨特的歷史傳承與藝術魅力成為文旅產品的重要組成部分。
1.2形式多樣、模式探索不斷
當前,非遺與文旅融合的方式呈現多樣化態勢,通過整合各地的模式,發現有如下類型:博物館模式、舞臺演繹模式、產業園模式。例如,江蘇省蘇州市高新區鎮湖街道的中國刺繡藝術館聚集了數百名蘇繡傳承人,形成了從設計、制作到銷售的完整產業鏈,年產值超過10億元;陜西富平的陶藝村是我國第一個以陶藝為主,集觀光、休閑度假、餐飲、住宿、購物于一體的陶文化體驗中心。
2文旅與非遺融合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產品同質化與創新不足
目前,全國各地在推動非遺與文旅融合過程中,存在產品雷同、模式單一的問題。許多地區采用“打包式”旅游產品,同質化嚴重,缺乏各自地域和文化特色的深度挖掘。業態結構仍存在表層化傾向,主要體現為文旅權重失衡及協同效應不足。具體表現為:其一,文化價值闡釋不充分。非遺資源作為文旅開發的核心要素,尚未突破符號化利用的局限。其二,品牌辨識度構建薄弱。數據顯示,超過 60% 的非遺景區仍停留在靜態展示階段,游客參與度不足 35% ,這種淺層開發模式既無法滿足多元消費需求,亦制約著非遺旅游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2.2傳承人困境與人才斷層問題
非遺項目的生命力離不開傳承人和技藝人才。以泉州為例,盡管地方政府通過構建四級名錄保護體系、健全傳承人認定制度等措施強化政策支持,形成“政府熱”,但基層參與動能明顯不足,呈現“民間冷”。數據顯示,當地 70% 以上非遺項目傳承人超過60歲,青年從業者占比不足 15% 。
2.3商業化運作與非遺原真性之間的矛盾
文旅產業的核心在于市場化運作和經濟效益,而非遺是“活的文化基因”,其內涵與傳承必須保持原汁原味,這就需要在文旅產業發展過程中妥善處理二者關系。然而,部分地方在推動文旅與非遺融合時,過分注重商業收益,導致非遺產品過度娛樂化、形式化。根據2023年的初步調研數據,商業化運作對非遺項目原真性的影響依然顯著。例如,成都市的川劇變臉中,僅約 32% 的演出保持了傳統完整表演形式,而約 68% 的演出在不同程度上進行了商業改編;陜西皮影戲約有 55% 的劇目已通過商業包裝而削弱了傳統敘事和手工技藝。此外,在依托旅游開發的地區,傳統手工藝中純手工制作的比例下降至約 35% ,而機器輔助生產的產品比例上升至約 65% 。同時,問卷調查中有近一半(約 45%~50% )。的非遺傳承人認為當前的商業化操作模式對其技藝傳承造成了一定沖擊,尤其在保持傳統創作和個性表達上面臨較大壓力。這些數據表明,當前在非遺傳播與傳統技藝保護之間存在嚴峻挑戰,亟須在推廣經濟效益與維護文化原真性之間尋找平衡。
2.4管理體制與市場機制不完善
在文旅與非遺融合過程中,管理體制、產權歸屬、利益分配等問題尚未形成完善的機制。地方政府在推動非遺項目進入旅游市場時,往往缺乏長遠規劃和專業運營團隊,導致項目在落地實施階段困難重重。
3文旅與非遺融合的案例研究 西安大唐不夜城
在文旅產業蓬勃發展的當下,文旅與非遺的融合成為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推動文旅產業升級的重要路徑。作為這一領域的佼佼者,西安大唐不夜城的成功經驗為其他地區提供了重要借鑒。
3.1融合模式
從空間融合角度來看,街道兩旁的建筑巧妙融入唐代建筑非遺元素,斗拱、飛檐等工藝精湛,重現了大唐建筑的雄渾大氣。在街區內,還設有多個專門的非遺展示區域,這種空間布局讓非遺不再是孤立的展示,而是與整個文旅環境融為一體。同時,商業業態與非遺緊密結合,眾多文創店鋪推出以唐文化和非遺技藝為核心的產品,如唐俑造型的陶藝、唐代服飾元素的香囊等,既保留了非遺的傳統工藝,又融入現代設計,滿足了游客的消費需求。
技術融合方面,2025年春節,大唐不夜城數字文商旅項目聯合科大訊飛、同程旅行,推出大唐不夜城數字文商旅小程序,該小程序嵌入了人工智能(AI)虛擬人“唐小寶”,通過增強現實(AR)、混合現實(MR)等數字技術賦能,讓不夜城雕塑“活起來”。同時,攜手同程旅行開啟“大唐惠玩卡”,迎接四方游客,開創了大唐不夜城數字文商旅的精彩篇章。
3.2可借鑒之處
在推動文旅與非遺融合的過程中,首先要深入挖掘本地特色非遺資源,明確自身文化定位,結合當地自然和人文景觀,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旅產品。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制定并完善相關政策,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為融合項目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
在創新發展方面,鼓勵非遺傳承人、文創企業等多方合作,借助數字化發展,將現代設計理念融入其中。利用三維(3D)建模、虛擬現實(VR)等前沿科技手段,對非遺技藝進行數字化呈現。例如,打造非遺技藝線上體驗平臺,開發結合非遺元素的數字文創產品,如數字藏品、互動式應用程序(App)等,讓古老非遺在數字時代煥發生機,開發出更多契合當下市場需求的產品和項目。
4文旅與非遺融合的創新路徑探索
4.1基礎模式:“文旅 .+. 眾包”:志愿者數字化服務
眾包是指利用群體智能來完成收集、處理大量信息等任務,“文旅 + 眾包”模式將景區建設計劃、非遺活化繼承計劃、非遺有效利用計劃等細致劃分為任務發布給志愿者,通過獎勵機制激勵社會大眾參與“非遺 + 文旅”的數字化發展中。“文旅 + 眾包”系統主要由地方文旅相關部門作為任務發布者,與現有媒體平臺合作或自主構建區塊鏈驅動的眾包平臺,使游客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文化旅游的共同提供者與監督者,即承擔眾包工人的角色。
任務發布者可以通過“文化挖礦”機制激勵公眾志愿參與非遺數據采集:用戶可用移動智能端上傳民俗活動影像、手工藝技法、非遺藝術作品等數據,經人工智能算法篩選后存入分布式數據庫,協力建成旅游景區非遺項目開放數據庫供大眾免費查詢、制作旅游攻略;在平臺上發布創意任務,開展非遺文旅周邊設計活動,吸引多地創作者參與,共同完成藝術作品或設計項目。
同時,眾包平臺可與景區評價平臺一體建設,游客可在平臺評價景區建設并給出改進建議,經人工智能算法處理后,可以將評價和建議分門別類。將游客反饋的景區問題集中在同一平臺,既解決了游客反饋“無門”的問題,又減少了地方文旅需要從多個平臺搜尋、集中游客評價的成本。
“文旅 + 眾包”模式主要采用“獎勵-激勵”機制,采用多元化的獎勵方式:
(1)積分獎勵:建立積分系統,游客通過智能合約等方式完成任務后,可獲得積分獎勵,積分可用于兌換非遺體驗券或數字藏品。
(2)經濟獎勵:根據游客參與眾包任務的難度、完成質量和貢獻度給予相應的現金獎勵。例如,游客在非遺周邊設計活動中的設計被旅游部門或相關企業采用后,給予一定金額的獎金。
(3)深度參與機會:邀請游客參與當地文旅項目的策劃、開發等工作,讓他們深入了解文旅產業的運作,增強其參與感和歸屬感。例如,在景區規劃新的景點時,邀請有相關專業知識或創意的游客參與研討會。
(4)實物獎勵:提供具有當地文化特色的禮品,如手工藝品、文創產品等。
(5)展示與認可:在旅游景區官網、社交媒體平臺等顯著位置展示優秀游客的貢獻內容和相關照片。例如,景區可選擇游客拍攝的高質量旅游照片作為景區宣傳圖片,同時標注作者姓名,讓游客的作品得到廣泛傳播和認可。
“文旅 + 眾包”模式的意義在于游客可以通過參與眾包活動,深入了解景區的文化內涵,獲得獨特的旅游體驗;另一方面,地方文旅可以借助游客的力量,收集更多的旅游資源信息,提升服務質量,推動“非遺 + 文旅”融合的發展,達到游客喜聞樂見的效果,實現“非遺 + 文旅”的可持續性。
4.2打造非遺品牌
設定虛擬代言人和虛擬導游,參考虛擬偶像的宣傳路徑進行宣傳,發布結合當地非遺技藝、傳統藝術和旅游宣傳等直播和視頻內容,在此前提下,主動向更多的內容領域延伸,既可以促進非遺文旅和其他產業的融合,也可以吸引更年輕群體的關注。通過虛擬代言人的營業路徑,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遺品牌。利用品牌效應,推動非遺文化的商業化和市場化,為非遺保護和傳承提供經濟支持。邀請非遺傳承人與虛擬代言人一同通過直播平臺向觀眾展示非遺技藝的制作過程,并進行實時講解和互動。在直播過程中,觀眾可以通過提問、評論等方式與非遺傳承人進行互動,提升學習體驗,得以更直觀地了解非遺技藝,增強對非遺文化的認同感和對文旅景區的向往。
5結語
文旅與非遺的融合發展是推動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促進文旅產業升級的重要路徑。當前,我國文旅與非遺融合在政策驅動和市場需求的雙重推動下取得了顯著進展,但也面臨著產品同質化、傳承人困境、商業化與原真性矛盾、管理體制不完善以及品牌構建不成熟等問題。通過西安大唐不夜城的成功案例,可以看到政府支持、品牌塑造、文化深度挖掘與創新表達的重要性。同時,“文旅 + 眾包”模式以及“非遺 + 景區”“非遺 + 文創”“非遺 + 媒體”等創新路徑的探索,為解決現存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未來,需要進一步完善管理體制,加強政策支持,推動非遺與文旅的深度融合,實現文化價值與經濟效益的雙贏,讓非遺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