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5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25)19-0100-05
[Abstract] Under the strategic background of \"Healthy China 2O3O\",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current status and optimization path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ftballsports in Shenzhen.Asa national sports project that integrates Tai Chi philosophy,softballcombines multiple functions suchas fitness,performance,andcompetition.Ithassignificant effectivenesin improving physical function of middle-agedand elderly people,preventing fallrsks,and regulating mental health.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questionnaires survey,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toreveal the triple nonequilibrium phenomen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ftballin Shenzhen: unbalanced participation structure,highfrequencyactivity mode,and communityconcentrationof resource allcation.The motivation for participation exhibits dual characteristic ofbeing health-oriented anda strong wilingnessfor volunteer service.An analysis of dilemma indicates thatalackofvenue facilities,shortage of professional coaches,asingular promotion path,andlowparticipation from young peopleconstitute systematicobstacles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ftball.Basedon this,arelief strategyand countermeasures of \"policy-driven-channel expansion-talentcultivation-cultural disemination\" is proposed.The study results provide empirical basis and policyreferences for the diffrentiated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ftballunderthe HealthyChina strategy,and hav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foroptimizing the national fitnesservicesystemandpromoting themodern transformationandcultural heritage innovationof national sports.
Keywords] Healthy China; Softball; Promotion measures;Community sports
基金項目:2020年深圳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項目名稱:深圳市校園民族傳統體育特色課程研究,項目編號:ybfz20034)。
作者簡介:葉群景(1996一),男,碩士,助教,研究方向為民族傳統體育與高校體育。
通信作者:趙蘇喆(1973—),女,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民族傳統體育與高校體育,E-mail:suzhe27@szpt.edu.cn。
柔力球是一項于20世紀90年代初新興的民族體育運動。它以太極原理作為理論基礎,以“一個圓和弧形引化”為主要技術特征,以套路演練和隔網競技作為主要運動形式。其運動過程中以柔克剛、以退為進、和平圓滿的技術特征,無不體現中國儒家思想,是一項具有中國傳統民族特色、注重內外兼修的新興體育項目[1]。
柔力球自1991年誕生至今,已歷經30余年的廣泛傳播與推廣。從最初豐富教學活動的形式,在不斷推廣發展中已構建起一套完善的運動體系,成為一項集健身、表演和競技于一身的體育活動。2017年,柔力球運動項目出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三屆運動會的群眾比賽項自中,可見該項運動的參與人數已達到一定規模。由于其獨特的運動特點,柔力球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研究表明,習練柔力球可有效改善身體素質、預防跌倒及調節心理狀態[2-4]。國家層面提倡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大力發展群眾喜聞樂見的運動項目,鼓勵開發適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點的特色運動項目,扶持推廣太極拳、健身氣功等民族民俗民間傳統運動項目[5]。該文旨在分析深圳市柔力球活動的開展現狀,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優化對策,以期為柔力球推廣提供借鑒。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該研究以深圳市經常參與柔力球運動的人群為研究對象。采用分層抽樣方法,根據深圳市各行政區人□比例確定樣本分布,覆蓋福田、羅湖、南山、寶安、龍崗、龍華、鹽田、坪山、光明和大鵬新區等10個區,以確保樣本的區域代表性。調查內容包括參與者的性別、年齡、活動頻率及時間、活動場地、學習途徑、組織形式、參與目的以及存在問題等多個維度,旨在全面反映深圳市柔力球運動發展現狀。
1.2 問卷調查法
在問卷設計方面,該研究在文獻梳理的基礎上,參考崔高生等人[6-8的研究成果,初步設計問卷結構。采用德爾菲法邀請5位專家(含1位教授、2位副教授、1位柔力球國家級教練、1位柔力球一級教練)進行兩輪內容效度評定,形成最終問卷。問卷包含基本信息、參與現狀、推廣障礙與需求3個維度,共10個條目。在調查實施方面,該研究調查于2024年9一12月進行,采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線下在深圳市各區社區活動中心、公園等主要柔力球活動場所發放紙質問卷;線上通過“問卷星\"平臺發布電子問卷,并通過深圳市柔力球協會、各區體育社團微信群進行定向分發。共發放問卷330份,回收有效問卷300份,有效回收率為90.9% 。
1.3數理統計法
對問卷數據進行統計,該文運用SPSS軟件進行統計分析,采用描述性統計、頻數分析等方法,以揭示深圳市柔力球運動參與者的特征以及運動開展中存在的問題。
2深圳市柔力球運動發展的現實困境分析
柔力球運動作為一項新興健身項目,在廣東省的推廣起步較晚,但近年來在深圳市呈現出有序且強勁的發展態勢,并形成了多元化的推廣策略。通過企查查平臺,以“深圳市柔力球”為關鍵詞檢索發現,自2008年至2016年,深圳市共注冊了6個柔力球協會,在珠三角區域內處于領先地位,這反映了深圳在實施全民健身戰略過程中,對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進行系統性整合的努力。然而,盡管發展勢頭良好,柔力球運動在深圳市的普及與深化仍面臨多重現實困境。該文將從參與者結構、活動特征、組織形式及存在問題等維度,結合數據分析與理論框架,深入探討其發展現狀與挑戰。
2.1柔力球參與者的性別和年齡分布分析
深圳市柔力球運動的參與者在性別與年齡分布上呈現出顯著的結構性失衡。根據調查數據( n=300 ),女性參與者占比高達 94.33% ,而男性僅占 5.67% (見表1);在年齡分布上,50歲及以上的人群占比達到 92% ,19~lt;31 歲群體占比僅 7.33%,31~lt;50 歲群體則完全缺失(見表1),形成了年齡分布“兩端集聚,中段空缺”的現象。柔力球運動在深圳市的中老年女性群體中具有較高的普及度,這與《“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倡導的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開發適合不同人群的特色運動項目的政策目標高度契合。然而,男性和年輕群體的低參與率凸顯了推廣中的受眾局限性。

結構性失衡的成因可從雙重維度剖析:首先,從生命周期與健康需求角度觀察,中老年女性在退休后面臨生理機能衰退與社交網絡重構的雙重壓力,柔力球圓融柔和的技術特征恰好滿足了這一群體的核心需求。其次,從項目推廣策略分析,深圳市柔力球發展長期定位于老年健身項目,在宣傳內容、教學方法與活動設計上過度強調養生保健功能,而忽視了其競技性與藝術性的開發,導致推廣渠道與目標人群自我限縮。
2.2柔力球參與者的活動頻率與運動時長分析
深圳市柔力球參與者的活動頻率較高。如表2所示,高頻次參與(每周5次以上)的群體占比 68.00% ○數據進一步顯示,中等時長 (1~2h) 的參與者比例達74.67% ,形成了“高頻率一中時長\"的典型參與模式。這表明柔力球已融人參與者的日常生活結構,形成了穩定的行為習慣。

這種持續性高頻參與模式有助于維持參與者的身體活動水平,滿足《中國居民身體活動指南》(2021版)中“每周至少 150min 中等強度身體活動”的基本建議,展現了柔力球作為慢性病防控非醫療干預手段的潛在價值。從健康中國戰略視角來看,高頻率與適中時長的運動模式有助于提升參與者的身體素質與健康水平,凸顯了柔力球在全民健身中的價值。
2.3柔力球參與者的學習途徑、活動場地及組織形式分析
對柔力球參與者學習途徑、活動場地及組織形式進行多維分析(見表3),揭示了以社區為核心,多元渠道為輔的參與結構特征。表3數據顯示,社區活動在學習途徑、活動場地以及組織形式(社區街道與協會)3個維度均占據主導地位,構成了柔力球傳播與實踐的核心場域。

表3中的數據表明,社區在柔力球推廣中發揮著核心作用,其便捷性與高效性為居民提供了穩定的運動平臺。然而,過于依賴社區的模式也暴露出場地多元化不足與組織形式創新有限的問題。在健康中國戰略背景下,社區應深化與體育、衛生等部門的協作,整合資源以提升服務質量。同時,網絡平臺的潛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未來可通過線上教學與社交互動拓寬傳播渠道,吸引更廣泛人群參與。
2.4柔力球參與者的動機與志愿服務意愿
深圳市柔力球參與者動機呈現出以健康功能為核心、多元需求并存的層次結構(見表4)。增強體質、預防疾病構成第一層級的基礎性動機;提升球技、休閑娛樂形成第二層級的發展性動機;社交互動、展現自我、緩解壓力則體現了第三層級的社會一心理動機。這一結構特征與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存在契合性,反映了柔力球運動對參與者多層次需求的滿足功能。這種動機差異的年齡分層現象為柔力球的分層化推廣提供了重要依據。值得關注的是,譚碧等人的實證研究證實,柔力球運動對中老年人群的健康促進效果顯著,尤其在心血管系統功能、平衡能力與心理健康方面具有積極作用。

在志愿服務意愿程度方面,非常愿意和愿意的參與者占比分別為 45.67% 和 45.00% (見表5),這表明柔力球參與者具有較高的志愿服務意愿,愿意為柔力球運動的發展和推廣貢獻力量。在健康中國戰略背景下,這種志愿服務精神對于柔力球運動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建立志愿者隊伍、組織志愿者培訓和活動,可提高柔力球運動的組織效率和服務質量。同時,借助志愿服務活動,加強柔力球愛好者之間的交流與互動,營造良好的運動氛圍,推動柔力球運動在社區和群眾中的深入發展。

2.5深圳市柔力球運動發展中的困境分析
深圳市柔力球運動的進一步發展受制于多重瓶頸。調查顯示( n=300 ), 68.67% 的參與者認為場地設施不足是首要問題, 57.00% 指出專業教練匱乏, 26.33% 反映宣傳力度不足, 22.33% 認為活動組織形式單一(見表6)。

第一,場地設施不足。社區與公共場所缺乏柔力球運動的專用場地,現有設施難以滿足需求,這成為制約柔力球普及的關鍵因素。這既限制了現有參與者的活動空間,也降低了潛在參與者的可及性,最終導致參與人口規模受限。
第二,教練數量與質量不足,導致教學水平參差不齊,影響參與者技能提升與參與熱情,限制了運動的專業化發展。
第三,宣傳力度薄弱。柔力球在各類媒體平臺上的曝光度有限,大眾對柔力球運動的認知度和關注度普遍較低。在信息時代,有效的宣傳是推廣任何一項運動不可或缺的手段。缺乏足夠的宣傳,使得柔力球運動在社會上的普及率和吸引力受限,進而影響了其進一步的推廣與發展。
第四,活動組織形式單一。長期依賴社區活動,難以激發更廣泛人群的參與熱情。雖然以社區街道和協會為主要組織形式,組織規范性較好,但多樣化的活動形式是激發不同年齡、不同興趣群體參與的關鍵。
在健康中國戰略背景下,這些系統性障礙的存在,不僅影響了柔力球運動自身的可持續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其作為全民健身重要載體的社會功能發揮。
3健康中國背景下深圳市柔力球推廣的紓困之道
3.1構建政策驅動的多層級支持體系
柔力球作為深圳市全民健身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推廣需依托政策協同與制度創新。健康中國戰略明確指出“政府主導、社會協同\"的全民健身機制,深圳市可通過專項政策扶持柔力球發展。例如,設立專項經費用于社區教練培訓與場地升級,并制定各區推廣考核指標。
隨著體衛融合的推廣,可在社區健康服務中心開設柔力球課程,由專業醫生與教練共同設計運動處方,服務慢性病患者及亞健康人群。柔力球對中老年人身心健康提升效果顯著,通過該課程可降低醫療負擔,契合健康中國“非醫療健康干預\"理念。此外,對贊助企業實施稅收優惠,鼓勵其冠名社區聯賽或資助器材研發,形成“公益 + 商業\"雙贏模式。通過政策驅動與社會資源整合,柔力球可突破社區單一推廣模式,構建多層次支持網絡。
3.2推廣模式多元化
深圳市柔力球推廣應拓展渠道,除社區外,還應將推廣范圍延伸至學校、企業、健身場館等場所。可在中小學開設柔力球興趣班,大學開設柔力球選修課,以培養學生興趣,吸引年輕力量加入;企業方面,利用午休或工間操時間組織短期柔力球培訓[10],可將柔力球作為員工福利和團隊建設方式;健身場館引入柔力球課程,豐富場館健身項目。
同時,融合線上線下推廣方式。線上利用新媒體平臺開展直播教學、視頻分享等活動,擴大影響力;線下舉辦柔力球競技比賽、花式表演等,增強互動性和體驗感。
3.3 加強專業人才培養
破解專業教練短缺困局需從供給端進行系統性布局。首先,建立標準化培養體系。建議依托深圳職業技術大學、深圳大學等院校資源,聯合國家體育總局編制《柔力球教練員資格認證標準》。參照李恩荊1提出的技術分級理論,設計“初級一中級一高級”階梯式課程,涵蓋技能教學、運動損傷防護、賽事策劃等模塊。西安體育學院通過專修班培養技術骨干的案例表明,系統化課程可使學員教學能力提升 37%[12] L
其次,實施動態評估機制。引入“雙導師制”,即由高校教師負責理論考核,社區資深教練進行實操評估,每兩年開展一次資格復審,對不合格者進行強化培訓[13]
最后,強化職業激勵措施。參考張立強[14]提出的“人才金字塔\"模型,對優秀柔力球教練、運動員等給予表彰和獎勵,吸引更多體育人才投身柔力球事業。通過媒體專題報道提升其社會認可度,形成“培養一晉升一反哺\"的良性循環。
3.4加強文化傳播
扭轉“老年專屬運動”的認知偏差,需構建多層次文化傳播矩陣。第一,塑造城市品牌活動。可借鑒柔力球文化節模式,建議政府聯合華僑城附近的集團公司,在深圳市人才公園舉辦年度灣區柔力球嘉年華。活動可設置競技擂臺賽、花式套路比賽、創意編排展演等板塊,強化區域文化認同。第二,利用電視、報紙、網絡及短視頻等媒體,拓寬柔力球宣傳報道渠道,制作短視頻在數字化平臺傳播,展示柔力球魅力和參與者風采。第三,挖掘柔力球文化價值。將柔力球弧形引化技術與中國傳統哲學中的剛柔并濟理念相結合,利用實踐展示和全息影像等形式闡釋其文化內涵,將柔力球打造為彰顯城市文化軟實力的載體,以此吸引市民關注并提升社會認知度。
4結語
柔力球的可持續發展需在傳統性與現代性之間尋求平衡。作為一項融合傳統太極原理的民族體育項目,柔力球在中老年群體中展現出顯著的健身效益。該研究揭示,深圳市柔力球運動在一定范圍內取得了一定成效,參與者表現出較高熱情,對豐富社區體育文化、促進居民健康生活方式的養成起到了積極作用。然而,該運動仍存在諸多問題,如參與結構顯著失衡、推廣模式單一、專業人才短缺、場地設施簡陋以及社會認知度不足等。通過“政策驅動一渠道拓展一人才培養一文化傳播”的紓困路徑,可促進柔力球的可持續發展,為地方政府制定差異化體育政策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劉占峰,盛克慶,劉會玲.柔力球實用教程[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5:1-2.
[2]龐懿星.柔力球運動對中老年人身體功能性鍛煉效果的研究[D].廣州:廣州體育學院,2022.
[3]馮葦,保文莉,毛健宇.太極柔力球運動對改善中老年女性跌倒風險的效果[J].昆明醫科大學學報,2020,41(1):127-131.
[4]王佳卉.太極柔力球“課程思政\"對高職學生心理彈性的實驗研究[J].武術研究,2022,7(10):74-76.
[5]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EB/OL].(2016-10-25)[2025-03-30].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6/content_5133024.htm.
[6]崔高峰,宋旭.全民健身國家戰略下中老年人練習太極柔力球現狀及對策研究[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9,38(5):40-43.
[7]劉玉紅,邢淑英.太原市居民太極柔力球運動開展現狀研究[J].武術研究,2018,3(12):60-63.
[8]李小妮,侯娜,薛海濤.陜西省城鎮社區太極柔力球運動開展中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對策研究[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8(2):179,182.
[9]譚碧,石儉,陳鳳珍.體育生活化與社會和諧的太極柔力球保健康復效應研究[J].體育科技,2023,44(6):41-42,45.
[10]張亞娟.組織傳播學視角下襄陽市柔力球運動推廣現狀及優化策略研究[D].新鄉:河南師范大學,2021.15-16.
[11]李恩荊.太極柔力球的現狀與發展對策[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2(6):855-856.
[12]宋紅生.西安體育學院柔力球開展現狀的調查與分析[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8,17(16):121-122.
[13]桑夢禮,王芳,張麗.健康中國背景下榆次區居民太極柔力球開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22,12(9):96-98.
[14]張立強.柔力球運動發展探析[J].武術研究,2020,5(4):62-64.